2024年2月8日发(作者:珍惜时间名言)
无国界医生和第一封家书的读后感400字
读《无国界医生手记》有感
无国界医生是一个国际的非政府组织,不分种族、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为身处困境的人们以及天灾人祸和武装冲突的受害者提供援助;遵循国际医疗守则,坚持人道援助的权利,恪守中立和不偏不倚的立场,并要求在其行动中不受任何阻挠;全体成员完全独立于任何政治、经济和宗教势力之外。
我从前认为无国界医生成员秉持的,是一种生活完满者对生活苦难者的愧怍,追求的是更快的工作回报所带来的充实感。读完本书后我打消了我的猜测。
无国界医生建设的项目包括对世界范围内的难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有需要的地区推行疫苗注射和分发特殊药品、在爆发重大灾难后提供紧急救助以及在战争地区治疗器质性损伤和心理问题。而在这些项目背后,无国界医生志愿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对“不被信任”的无奈感和“做不了什么” 的无力感。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站到那些认为自己已经被世界遗忘的人身边,我在他们的这份坚守中见到了很多动人的境况:
安哥拉内战中,黄婷蕙在奎托市的营养治疗中心任营养医生,讲述在工作的6个月里看到一连串孩子一个一个过世,却也看到一个个孩子在营养治疗后如雨季来临后的沙漠植物迅速而蓬勃地生长起来;波黑战争中无国界医生曾是“围城”马格莱中唯一持续提供救援的人道组织,最初建立大本营时,他们的邻居说“世界总算没把我们马格莱人
给遗忘了”;还有苏丹、卢旺达大屠杀时的无国界医生志愿工作者面对危机却不愿撤退的一幕幕… …
而最撼动我的是其恪守中立和不偏不倚的立场:20世纪90年代后期,每人每年约一万美元的药费加上大部分专家对疗法的质疑,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得不到治疗,但无国界医生拒绝接受这种状况,从2000年到2011年共为19个发展中国家的超过17万艾滋病人提供了抗病毒治疗;2003年4月2日,负责伊拉克重建项目的丘伯谦被怀疑是“美国间谍”而被带去监狱,狱中囚犯不断为自己政府的所作所为向他道歉,他谈到:“单单是那些囚犯的证词已足以让人权专家忙上好长一段时间”; 无国界医生志愿工作者在审判卢旺达4名种族屠杀嫌疑犯的的比利时特别法院作证,终至他们罪名成立;无国界医生还曾公开谴责安哥拉政府和联合国行动迟缓等。
无国界医生的行动毫不掩饰其率真冲动,但这并不是不负责任地置自身安全于不顾,而是实践理想。因而其只焦虑害怕于“来得太晚”,也只在苦难中感到无助无能。卢旺达大屠杀时,240名无国界医生被杀,“人道的奋斗已经输掉”, 无国界医生志愿工作者认为我们潜意识摆脱不了人权问题,即人类社会是否有能力阻止屠杀、屠杀后我们是否有责任为死难者寻求公道的问题。这要求我们为了人类的生存与未来必须摒弃种族、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的偏见。而这恰恰贴合了世界主义的精神。
世界主义以价值和理念为标准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共同体,世界主义者相信世界上存在超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因而所有个体都是
平等的,其伦理关系基于普世价值不为国界分离。从个体而言,无国界医生同世界主义者的产生一样:必须先克服民族主义,再完成对人本主义、普世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辩证批判,从而产生对国家、民族的批判性立场和对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关系的诉求。医学起源有赖于人类的共情和同理心,有赖于人向人提供帮助,人性本身支撑着医学发展并赋予其神圣性。无国界医生坚守的人道主义本身就蕴含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团结一致、人们应该有逾越自己民族或国家的道德义务感从而实现道德观的统一、寻找到我们最根本的本性和认同等世界主义意志。无国界医生的实践从全人类乃至大生命的层面给予世界主义以道德新内涵,即辩证地否定了破除民族国家的界限或建设世界国家的方式,以自觉的姿态站在人性的基点使世界成为一个平等的横向统一体。
读《一封家书》有感
暑假,因为疫情无法外出,反而让我呆在家里,安静而感动地读完了《一封家书》作文集中的四十封家书!它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感动与感慨,让我明白家书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也让我懂得表达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通过阅读一封封感情真挚的家书,通过倾听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可以体会到写信人当时的心境,表达出了不敢说出来、不好意思说出来、没有办法说出来的感情。饱含了思念、叮咛、祝福、安抚、鼓励之情,像夏天的冰激凌、冬天的温糖水直入心底,那是作者对家人的爱意和眷恋。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来往的书信,也是传统书信的一种。
家书是一种传统的沟通方式。它不同于现代电话、微信、QQ沟通,这是一种近乎拘泥的礼仪——而使思想和信件的表达更为真实亲切。因为写在白纸上的黑字不像电波那样转瞬即逝,也不像印刷体那样冰冷而缺乏感情,它留给人一种持久的真实可触的感觉;它可以长久保存、反复阅读、带给人快乐和美好的回忆;也许等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亲人走了,我们还可以拿出当年的书信,体会当年的那份特殊感情。
传统书信,能给人以一份平和的心情和思考的空间。写信时,能让人静下来,梳理生活、酝酿感情、思考人生。它也能缓解因争吵过的尴尬而重新顺畅感情;它能化解矛盾重新打开心结建立感情;它是感情平静的传递,是思念温馨的摇篮。
家书,它有生活中对逝世亲人的深切怀念;家书,它有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深沉思念;家书,它有长辈对后辈们的谆谆教导;家书,它也有父母对未出生孩子的喜悦与憧憬想象。
当一个人思念已经逝世的亲人的时候,可以写一封家书来表达感情。比如说文集中的《寄往天堂的一封信》李天一同学表达了自己对已故的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他那对母亲的娓娓诉说,让我潸然泪下;他妈妈留下的日记,也让我受到了一次震撼的教育。虽然这封信寄不出去,但这是微信等无法达到让人抒发感情的作用。
当一个人离开家乡,他会深深地思念家人。一个电话也许是问候,而一份家书,则是沉甸甸的感情。文集中的孔瑗奈不住对爷爷的思念,一封《星河.心语》描写了家乡的美丽,也勾起小时候爷孙俩的美好回忆;疫情中爷爷的坚守,刻画出一个老党员的品质,而对孙女的愧疚饱含爷爷的深情。那一句“亲爱的爷爷,一封家书,见字如面。纸短情长,写的是情,诉的是念”,让我感同身受。
当一个人即使无阅读能力时,依然可以写一封家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想念。文集中《陪伴成长----妈妈写给两岁七个月的安安》的妈妈杨雯茜给女儿的爱信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对我的爱。初为人母的她,克服妇产的恐惧,欢喜地生下了女儿;牙牙学语的幸福,让这个年轻妈妈不辞辛苦、孜孜不倦地教育女儿;母亲的责任却又充满了对女儿无限的美好期待。
家书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可以传承自己家族的家训。在《一封家书》中,有些人的家训是勤俭节约,有些人的家训是勤奋好学。家书是一种诉说亲情的方式,也是一种告诫后人的方法。比如说诸葛亮的《诫子书》。而我们家的家训是诚实守信,因为爸爸经常说:“诚信乃人之根本。”
我们这一大家,爷爷奶奶住在老家张家界,我和外公外婆一起住在东莞。因为距离,平常我们只能通过电话来沟通。正是因为这样,我和爷爷奶奶相比于外公外婆来说生疏了许多。看完《一封家书》后,我明白了:电子通话是代替不了书信的。所
以,我立马就给爷爷奶奶写了一封家书,估计他们五天后才收到。家信发出后,我每天多一份期盼,期盼他们是否收到我的来信;多一份想象,想象他们收到书信的喜悦与激动;多一份急切,急切他们给我的回信或者电话。期盼中,我对爷爷奶奶更思念;急切中我对爷爷奶奶更关心,也许这就是家书的魅力和感情的升华。
同学们,暑假有充足的时间,请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向你最亲近的人书写一封饱含刻骨铭心的思念或你一直藏在心中的感动感激的家书,表达属于自己的故事,传递属于自己的感情,珍藏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2:3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3111747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无国界医生和第一封家书的读后感400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无国界医生和第一封家书的读后感400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