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上海福利)
运河名城临清民间习俗
婚嫁习俗
提亲 旧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须遵从父母之命,信奉“媒约之言”,没有自己作主的权力.男子到十五六岁,还有的稍晚些,就由父母包办,先找门当户对之人家,然后托媒人去求亲,叫“说媒”。如果女方向男方求亲,叫“倒提亲”。经过媒人将男女双方的情况互相介绍后,双方就暗地打听对方的长相、性格、作风、对男方还要打听其家产和兄弟情况,这叫“捎亲”。如双方都较满意,即可定亲。有些讲究的人家在定亲前还要找算命先生“合八字”即将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属相合在一起,看看是否犯克。由于这种封建习俗,很多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造成了不少的婚姻悲剧。
定亲 男女双方认为满意后,即可约定日期互送定亲礼。男方要选择吉日,备好金银首饰、衣料、化妆品及猪肉点心等礼物,并附上问安帖,由煤人带领送至大方家。女方收礼后即以鞋、帽或者文房四宝等作回礼。
下媒启(洒八字) 即通过换八字作为订婚的书面证据。由男方把书写男受双方各自的出生时辰、属相、性别、年龄并附“敬求金诺”字样的帖子,加猪肉、点心送至女方家中,女方收礼回“仰答玉音”等字样,意在防止悔婚,相于现在的照订婚照片。
查日子 因迎亲讲究黄道吉日,旧时还要占卜先生根据方的命相查定喜期,如“媒人月”、“大利日”。喜期确后,双方协商找一吉日,男方将结婚日期正式通告女方并“迎亲帖”,俗称“上头帖”,上面书写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桥的面向,并送女方所要的彩礼,必须照数付齐。如有拖欠,女方便不收“迎亲帖”。女方收下“迎亲帖”后,便定下了喜期。现在这种陋习已废除。
贺喜与宴客 过去在定下喜期的头两三天就有贺喜与宴客的习惯。即男方的邻居、家族、亲友多赠送礼物,除贵重礼品外还要送喜樟、横匾,上写“天作之合”、“福禄鸳鸯”等贺词。女方亲友、邻居多送衣料、化装品、日常用品,这叫“添箱”。送礼的朋友、亲戚一律坐席“喝喜酒”宴席上新郎要不论辈份一律敬酒。有的还在席上哨庄乡”,即新郎由视路人领着给本家长辈按男女逐个道喜(跪拜磕头、行四拜礼)。
喜期 (迎亲日)当地民俗高“红”忌“白”,以红代表喜事。在婚期的头两三天,男方家就忙碌起来,收拾新房、请礼仪先主、请仪仗队、轿子、迎亲女客,一切就绪。头三天(选双日子)拉陪送(嫁妆)。“陪送”是由女方父母给女儿办置的“七大件”:柜、箱、橱桌、椅子、盆架、梳妆桌,小件有单衣、棉衣、衣料、被褥(四铺四盖或八铺八盖),点缀物:一把竹筷子(快得子)、两棵艾(爱)、发面浆糊(婚后发家)、盐(有缘法)等一些日常用品,按类分好,贴上红纸或系红绳以示喜庆。当地有两种风俗:有的“陪送”由女方送至男家,叫“送陪送”,有的是男方请人帮忙用车到女方家里去拉,叫“拉陪送”。第二天,另方再将新娘的上轿衣等服饰物品送至中,以备迎亲时穿用。第三天(迎亲日),最热闹。一早,男方家的街门、屋门外都贴红对联,上书“关睢起雅化,麟趾喜呈祥”等等。门上挂一幅红绸子,影壁及门墩上都贴上双喜字。迎娶时,锣鼓齐鸣,喇叭奏着喜庆的曲子,前面新郎打扮一新,快到家门时,轿夫小步跑行,故意使轿颠,名叫“踏街”,也叫“晃轿”。
花轿进入门庭,鞭炮齐鸣。新人落轿后,奏乐、唱喜歌,招来街坊邻居来看新媳妇。婆婆送上用红纸包的织布机的剩花子、让新娘抱着,意思是过门后婆媳共同纺织。新娘扶出花轿、新郎手牵红绸走在前,新娘手拉红绸随后,踏红毯步入家门。新人须在过门口时跨马鞍。步入院内,庭院内摆着香案,点燃的香烛旁放一大斗,斗里装满红高梁,高梁里竖着一个秤秆,用秤秆挑下新娘的罩头,即叫“挑盖头”。然后司仪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同入洞房”。拜完后新郎新娘同进洞房。
入洞房后,亲朋及街坊的孩子涌入洞房取闹,叫“闹新房”。新人同坐在一个板凳上有人端一大杯酒,让新郎喝上一大口,扭脸喷在新娘脸上和头上,意思是财气之意,永为夫妻。然后新郎走出,将新娘扶到炕上,端来一碗挂面,新娘用筷子把面挑到炕席后,叫“落脚长寿面”。然后新娘上轿衣,有人给重新换上新衣,重新梳头打扮。这时送轿夫来问新娘晕轿没有,这叫“照房”。照房后,新娘坐在炕头上任人观看,品头论足,叫“坐炕”。入夜,客人们散去。洞房内点起灯盏,灯盘内放两根灯芯,燃香油。新郎新娘须小心冀冀地按时挑拨灯芯,不能让灯灭,意味长命灯。灯灭则认为不吉利。睡觉前,新郎和新娘各用一个用红绳相连的酒杯同喝“合婚酒”。桌上还有四个红鸡蛋,由新娘剥开壳先叫新郎咬一口,然后新娘再吃掉,第二个新郎自剥自吃,最后两个归新郎自吃。意思是:
婚后同床,万事无妨,双双遇事吉利,来年早生贵子。夜深了,窗户外还有一些调皮的孩子趴在窗台周围听新郎新娘说悄悄话,这叫“听房”。
接三天即女方娘家人以长辈口气给新郎下请贴,并有盼女儿回门的回贴。一些女方娘家的叔、伯、姨、姑、勇也都写贴请斩女婿赴宴,这叫“接三天”。
“接三天”这天由视路人陪同,前来赴宴,腰里带着钱钞,预备“闹喜”用。“闹喜”,即厨师上菜敬酒及女方家的晚辈孩子们,由嫂子们带领着来桌前认新姑夫,叫孩子磕头道喜,要喜礼,视路人点头,新女婿掏钱。一次、两次,钱给少了三次也不止。
看二日、拜三天 看二日,即结婚第二天女家派人来男家看望。拜三天,即婚后第三天,新娘到同族家拜见等长。上喜坟,即第三天新娘由婆母领着上坟祭祖。
谢媒 成婚后,男方要送给媒人一个猪头,也有的送财物,这叫“谢媒”。
喜事新办 以上所述是过去的一些封建礼仪和陈规陋俗.今天大都废除。现在的青年男女大都自由恋爱,勤俭办婚事。城区有的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男女双方共同置办新房用具。一段都有大衣根、写字台、新式席梦思床,有的添置了电视机、录音机等。接亲用自行车或小汽轧车。礼仪式简单。大多数青年旅行结婚,不但节省了一些繁琐的礼仪,而且还饱览了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增添了爱国之情。这也说明,古城临清的当代青年在改革的年代,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丧葬习俗
着衣 即穿寿衣,有些老人在很早以前就把寿衣准备好这叫“送老衣”。老人病危、死前,儿女们请来邻居把寿衣、寿鞋袜、寿帽,先单后棉穿戴齐整。有官职功名的人,要官服,戴官帽,脚穿靴子。待人咽气后.把三根白布提带按前、中、后放在停丧的灵床上,再铺寿褥,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另外请几个帮忙的亲友将死者抬到灵床上,称“停丧”。
停灵 人在咽气前.亲属儿女守护在身功。咽气后,用一蓝布或黑布被单盖住死者的全身口内放一铜钱,铜线上串上五色线,线叫“紧口线”。死者左手着手绢包的饼子或馍馍,富的有拿小元宝或钱的。意即在“阴胃地俯”行贿。右手握一包茶叶,意思是走在路上休息时让取人的小鬼喝茶.两只脚尖套脚绳,像人间的脚镣,怕死者的魂再到家中闹事。被单上面死者的腹部放上一个装着盐米的
盘子。灵床前放上一个大机子,上面放着一个插着散香的香炉,从停灵开始烧,连续不断。香炉左边放着一碗挂面,上插一双筷子叫“倒头面”。即人间的面喝到头了。香炉右分放—盏灯,昼夜点着,至灭为止,寓意是人死如灯灭。屋内一切妥当后,灵堂前屋门上搭一个灵棚,灵棚前挂一个竹帘,叫“影灵帘”,意思是把屋内死者挡住,不让邪鬼看见。免遭祸灾。“影灵帘”前放一张大方桌,叫“供桌”。上摆些点心、丸子、馍馍等供品。灵棚下方在辰门旁用土垒一个灰池,专门供烧纸用,叫“钱柜子”。在烧闺女买的九斤四两纸,倒头桥时,全家老少跪在地下,放声痛哭,意思是送走了死者的灵魂。第二天儿媳妇烧开门纸。
出丧牌 在出丧牌的时候,要先在街门上贴一条白纸,叫“封门”。封门禁忌是:男者先死正贴,女者先死外贴。如男人死去多年,女人晚死,封门时也要封正。出丧牌称呼比较复杂死者性别、辈份高低不同,写法不已,要根据家中的情况。“父之丧”、“发室丧”、“母之丧”、“长子丧”、“儿媳丧”、什弟之丧”等不同。
戴孝 父母之死,儿女要穿孝衣,鞋上被白布,扎白有布条或戴白孝帽,腰扎麻绳,手执柳木杖(叫“哭丧棒”)。女眷头顶白布叫“褡头”。如夫亡,妻穿白戴孝。然妻之死,头不戴孝。侄孙按辈份穿孝衣。安葬后Z不穿孝服,只穿白鞋。儿女三年脱孝,侄孙一年脱孝。解放后,胳膊上只佩戴黑纱。其他事项也多从简,
报庙 人死后,其家属到村头的土地庙或城隍庙烧纸,一路上哭叫着,叫“报届”。意在叫土地爷“注销户口,”写“通行征”及一生的行善作恶的凭征。否则,阴曹地府不收天名鬼。出了旗人死后,共活了多大岁数,就要用白纸剪多少条,条条相连,一条代表一岁。把一头绑在一根木棍上和丧牌立在门外,分男上女下。俗语“死了死了。
报丧 俗语说“闻丧吊孝”。不给报丧,亲友听说也不来吊孝,这叫缺礼,不来不能怪人家,报丧分书面、口头两种。
入检 一般是在死后第一天或第二天,忌七(初七、十七、二十七)、忌双日(伯重丧)。人殓这天,用油漆刷棺外,用白纸镇棺内。然后把棺材放在院内,再派人掏锅灰,只许要七家。将灰撒在棺底,叫“小灰”。再撒上五谷杂粮,内放七个铜钱或纸钱,叫“垫背钱”一切就绪,等天黑了,亲友到齐,开始人殓。将棺木抬入屋。
放在地下,有人提着三根提带,长子抱头、次子抱脚,抬入棺内,用很花将尸体挤实,仰面躺正。再揭开被单撕成三块分给儿媳和闺女。出殡时包头用,叫“罩头”。最后将三根白提带抽出上根给长子,中根给次子.下根给三子,即刻扎到腰上,意思是老人去了你有罪,把你捆起来,下一步是净面,由长子给死者用棉花浸清水净。擦一下哭喊一声:“(娘)净面哩!”连续三次。净毕,将棉花往后掷,再让亲友儿女围观看一下死者的面容。盖棺把紧口钱拿出,钉在棺盖前方,再将被单上盐盘子掷到屋顶,以示断盐米。后将棺木重新停好,儿女守灵,亲友吊孝,一般守三天,叫“守三”。老丧多是“排五”或“头七”(即棺材停放五天或七天)。入殓的当天晚上还要送盘缠,这种风俗,临清无论城乡都如此。
送盘缠仪式 亲朋、家族到齐,一切备妥,天黑后,举行仪式。灵前管事人招呼亲友行礼毕,陪灵的孝子行礼、烧纸、点香、分香、每人拿一根点燃的香,叫“抱香”。门外了旗拿回,孝子手拉了旗,有人领着,围棺转一圈,孝子边转边喊:“爹(娘)上轿走!”出屋后将了旗放入洪桌前的纸轿内,全家痛哭。有抬轿的、抬供的、饶纸的、提浆水的(半桶清水里面泡上一把米、一把茶叶)走出家门。一路上两步掷一根香来到大街十字路口或村头,面向东南方向跪哭、上供行礼、泼浆水。完毕,众人回,死者的第二灵魂送上西天。因怕路上没钱花,故称“送盘缠”
做七 也叫“守期”。人死后,每七天为一个七,逢七,家人举行祭奠仪式。
殡葬 即出殡,也叫发丧。旧俗的葬期无定期,“贫者薄而葬速,富者棺厚而雄迟”有的富户在家词内停。格达二年之久。举行理葬仪式I叶“出殡”雇来吹鼓手如一位主奠先生亲朋来吊唁,出殡当日挽联、樟子,入帐后,被让入大棚下等候出殡。供桌两旁摆放着闺女校糊的灵前七件:四盆花、一对童男童女、一个石牌楼,并有给老人的纸马或纸牛(父丧糊马、母丧糊牛)。奏乐、点主先失主奠。他手执新毛笔.将红色朱沙浸好落笔点“主”,即在禅主牌位上用笔在“王”字上边点一红点。完毕,孝子谢过点主先生,长子端香几,孝子、陪灵人一阵哭声过后,族人拜在灵前念祭文。完毕,向死者行礼,三拜九叩。关一下门,意即告诉死者:你快走。礼毕,送葬。
祭祀 多数在葬后第二天圆坟条柏。后三七、五七、尽七、百日周年均要、祭祀。致祭之俗,至今犹存。以上所述均为过去一些人家为摆阔气而讲的排场,此俗大多已取消。现已破除迷信,易凤移俗、实行火化,既为死者亲属节省人力
时间,又节省了一大笔经济开支。重要的时间少了土地浪费现象,消除了死人同活人争地的弊病,这是殡葬制度的一大进步。
方言土语
发烧:发热 故事:呱儿
发炎:上火 讲故事:拉呱儿
含有酵母的面团:酵子、酵头、发面头 拐杖:拐棍儿
早饭:早心饭 行、好:中(路庄一带)
中午饭:晌午饭 骂:卷
晚饭:黑下饭 心情不好:难受
猜谜语:猜闷儿 鞭炮:炮仗
出谜语:泼闷儿 夫妻:公母俩
硬、酥的片状物:疙渣 对人说话不耐烦:疵打
肺病:气管炎、痨病 梳子:拢子
不听话:调叫 祖传:老辈子传下来的
事情没希望了:黄了 积攒起来:打撮儿
合伙、通奸:打伙计 一块儿:一堆儿
打扮:扎裹 鼻涕:鼻净
做事、说话不利索:迂磨 诬蔑、说坏话:糟间
平的东西中心鼓起来:瓦鼓 规矩、整齐:在行
束着的东西散开了:散了 打尔;尔,两头尖的短棍儿。
背后议论人:老婆嘴 僻静:背静
撤尿:尿泡(金郝庄、肖寨) 打哈欠:打哈气
排尿时的哆嗦:打尿颤 估量:谋量。
漱口:漱嘴 估计:算着
吃零食:吃零碎的 往下滑:出溜、出离
说梦话:发呓争 聊天:拉拉、说闲话
丢了:掉了 感谢:谢火
理发:推头 自己:个人、已个
四下观瞧:浏撒 下流、不成样子:下三烂
说歇后语:调侃子 故意夸大做作:虚火
歇后语:侃子 刚才(短时间以前):刚会儿
门栓:门插关儿 干活不利索:脓(气)
胡同:混道儿 聪明:精、心眼儿多
浆糊:浆子 坏想法:拐故心眼儿
物件:东西 故意张扬和显示自己 扬风炸毛
农村:乡下 自言自语:嘟囔
台阶或土地上防滑落脚的小坑:坷台儿 说不定:当不住
柴草:柴火(huo) 来不及:迭不的
不怎么样:不咋样 中间:当乎间儿
什么时候:多咱 附近;一弯儿
讨厌:恶影 考虑:寻思
动机不单纯:拐故 冰镇:拔
在艰难的环境中生活:筋张 很凉的感觉:炸,如:啤酒冰镇得炸牙
农谚谚语
春打六九头 人心明如镜,众眼是杆秤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一个徒弟一只虎,十个徒弟把路堵
九尽杨花开,栽蒜种大麦 一人踩倒几棵草,众人踏出阳关道
惊蛰麦露土,昆虫从地出 翻脸的朋友,恶过仇人
立夏鹅毛轻,遍地草苗青 刀伤易治,心病难医
枣芽发,种棉花,谷雨前后把种下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四月芒种前,五月芒种后(指过麦时间)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死榆 民怕刀兵起,官怕丢乌纱
麦收,八、十三场雨。 酒杯虽小淹死人,筷子虽细打断腰
清明刮了坟头土,不刮不刮四十五。 不到火候不揭锅
麦子掉了头,高粱越过牛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喝了白露水,蚊子撅了嘴 泥人不经打,假话不经查
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 树老半心空,人老百事通
九月不刨葱,十月两头空 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疼处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你帮别人要忘掉,别人帮你要记牢
早夏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
火烧云,晒死人 云吃火,没处躲 退一步天高地厚,让三分心平气和
鱼反坑,缸穿裙,阴天下雨别出门 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
燕子钻天流道蛇,老牛大叫雨来到 饱里帮一斗,不如饿时帮一口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0:0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220451372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运河名城临清民间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运河名城临清民间习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