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6日发(作者:蜀犬吠日的意思)
龙源期刊网
网络空间: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归属
作者:陈宗章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2期
摘 要:网络空间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社会空间中延伸和分化出来的新的空间形态,社会性是其根本属性。网络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作为一种“虚拟的实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由体现为一种“有限的自由”,网络空间中的交往体现为一种“无中心的交互”,网络空间是一种“流动的质”。在空间归属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指认网络空间“是”或者“不是”公共领域,而是要积极发挥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之功能,建构良好的整体空间秩序。
关键词:网络空间;概念;特征;空间归属;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9)02-0063-09
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当前学界针对网络政治、网络伦理、网络文化以及网络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也已成为前沿性的学术话题。准确把握网络空间的内涵、特征和本质,并对其空间属性进行科学界定,是探讨该类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我们就很难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系列学术问题的根本,进而影响学术研究的科学性。
一、网络空间
对于互联网相关问题的探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地以“网络社会”和“网络空间”作为切入主题的概念工具。相比较而言,“网络社会”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有学者基于对社会的“网络化”隐喻,把网络社会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形态;有学者则基于对网络的“技术性”把握,把网络社会理解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社会交往空间,又称为网络空间或赛博空间。伴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网络交往实践的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形态,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关注。但是,学界对网络空间概念的理解和界定还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之展开进一步的理论辨明工作。
许多学者对网络空间做了结构性分析,有人把它视为一个三层次的结构,包括:(1)最下层的物理层,即构成网络信息系统的物质性基础;(2)中间的语法层,即系统设计者与使用者发给机器的指令、程序以及机器之间彼此交互所依赖的协议等;(3)最上层的语义层,主要
本文发布于:2024-02-06 19:1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217929472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网络空间: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归属.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网络空间: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归属.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