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发(作者:丸子汤)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根据要求作文。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人”,强调自我,小我,是特立独行,也会孤独寂寞。
“从”,表示相随,相伴,我追随人,也有人跟从我。
“众”,指多人组成一个群体,可万众一心,也可能盲目从众。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目。写好作文的前提保障是审准题立佳意。所以先细读材料,审清题意确定题旨。材料主体有四段构成,每一段为一行,都属于对汉字的注解内容,后三行是对第一行中三个词的具体阐释,可见是总分关系。立意若是综合而言,取自第一行(段):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但开口太大不好写,所以可以适当放宽审题,从四段中哪个角度立意都可以,学生的角度可能会五花八门,关键看行文。
1.从“人”立意——个人的作用
选第一或二则“人”的立意,谈独自、特立独行可以,但单写独立,谈孤独寂寞的价值就偏题了。因为第二则材料是从褒贬两个角度辩证而言的,原文语境也是“个人"与“众人”的比较中谈“人”的。这里的“独”应是”众”的反义词。应该从特立独行和孤独寂寞两个角度辩证而言。
2.从“从”立意——谈如何从,如谈盲目从众
“从”这个立意,谈“盲目从众”这个小切口论题可以,但”谈盲从”就扩大内涵了,有些偏题。”众”没有了。
3.从“众”立意:——众人的作用(万众一心)
从“众”的内容关系:“万众一心”和“盲目从众”——可单独立意,也可以辩证而言,如万众一心好,但也不能盲目从众。
4.从“人”与“众”二者的关系立意——但行文中能谈清二者辩证关系的文,要高于割裂谈的。如独也好,众也好,各有各的好,就结束了。
人与众的关系,写成谈量变与质变、谈积累——也偏题。
5.从“人”“从”“众”三者的关系立意——立意切口太大。行文中要谈三者的辩证关系,不能三者是独立的,各是各,仍然割裂。
如果仅仅是各写各的好,没有写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行文再好最多40分。
范文
小我也有巨大的能量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古之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我看来,人多才有的力量,归根究底源于个人,即便是小我,也能够发出巨大的能量。
其能何巨?小我虽小,日累成巨。我们认为一个退休的教授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70多岁的退休教授肖鑫,连着数十年省吃俭用,将涓涓小流汇成达70万余元的巨流,付诸医学教育事业;我们认为一个盲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盲人按摩师朱丽华,坚持免费教授残疾人技艺,免费为提供按摩治疗,日以继月,帮助了千余名残疾人,千余名为人民服务的;我们认为一个退休的装甲师士兵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退休数十年的陈荣超,与妻子一同省吃俭穿,将平日的苦涩化作两所希望小学学子们的甘甜。他们都是平凡的小我,但他们都选择尽力做些什么,于是小小的力量变得巨大,为社会撑起一片绿荫。
其能何巨?小我之巨,在于先驱引路之贡献。在那个非洲人们饱受苦难的时期,是史怀哲抛弃优越生活,去非洲行医与疟疾抗争,“非洲之父”带给了非洲人以希望;在民国刚刚建成,民众饱受封建思想荼毒时,是鲁迅以一人之力发出呐喊,指明精神与文化的方向;在中世纪欧洲人普遍信奉“染色盘式”遗传时,是孟德尔多年种植豌豆,开拓了遗传学正确的先河。还有达尔文、伽利略、邓小平……他们都是敢于开拓的小我,无论是社会文化、科学政治,总要有那么一个小我先挺身而出。这样的小我,背影是巨大而伟岸的。
当然,小我也有小我存在的问题,小我行之不当也会导致大错误。英明的毛主席因为晚年过于重视阶级斗争而犯了错,树立不世之功的韩信,因为被名利蒙住了双眼而犯了错,而具有不世才能的希特勒,更是因为种族主义、纳粹主义而犯下滔天大错。由此看来,小我也会犯错,所以独立独行之人更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不免落入深渊。
从则有伴,众则有力,但我独爱人之小我,即便是小我,也可以发出巨大的能量。安能言萤火之微不能及皓月之辉哉?
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是永恒的人类命题,张载曾做回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谓箴言彪炳青史。实现人生价值,既要坚守本心,秉持高洁节操,也要鞠躬尽瘁,努力为国效力。
于个人,要自怀当世之志,自任济世之责。明初政治家宋濂出身贫苦,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年代里,道德式微,民不聊生,他却在混乱芜杂的生活中寻觅出努力精进的方向——不自暴自弃,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寒冬腊月,“手指不能伸屈”也要抄完书,面对同学锦衣玉食的生活也不动摇。也许是在奋斗过程中,会有孤独与艰难,但是我想,一切成功的美好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于社会,要默默奉献,无问西东。无论是“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身陷囹圄也要奋力呐喊的赵一曼,还是“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里稻香”的袁隆平,亦或是鞠躬尽瘁为“中国天眼”耗尽毕生心血的南仁东,甘愿奉献投身祖国基层建设的耶鲁村官秦玥飞,荦荦大者,都是把社会责任与报国理想置于生命的高地。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短暂的,名利、地位永远只是虚幻的荣光,唯有历史滔滔而过成为永恒,个人的价值唯有注入历史岁月变迁发展的潮流,才能历久弥新,成为闪亮的光彩。
然而,纵观古今,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调:有的人身处乱世则避世推诿,世间太平则贪图享乐;有的人看到老人倒身扭头便走,苹果车倒地哄抢一气……“佛系”与平庸固然舒适,却是人生最单调的色彩,蹉跎一生徒留遗憾;一时随大流占小便宜,或冷漠对待世情冷暖,看似“聪明”明哲保身,实际上是自遗其咎,身在黼蔀黻纪,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继承先人之志,不负时代之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生活在光明的时代里,不必如前任那般面临艰难的人生抉择,可前方亦非康庄大道,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我,紧承先辈们优良传统和高尚品格,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共书祖国发展之大美华章。
2、“众”的角度立意(万众一心的力量)
千万个臂膀扛起希望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那么14亿人是什么呢?我想,是力量是希望,当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时,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翻开中国的奋斗史,你会发现,正是亿万人民万众一心,才造就出令人企及的丰碑。当风沙肆虐、黄土漫天的赛罕被上升起一片绿色海洋;当道路崎岖、地势陡峭的贵州山间,建起一座可观宇宙的巨大望远镜;当神秘未知、难以企及的宇宙间连出了完整的北斗系统……你会发现,无数的人民万众一心,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扛起这个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国富民强,更将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重任。
看到中国的2020年,这个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国家从一片热闹喜悦中沉寂下来,可每当灾难来临之时,便有无数人民挺身而出,万众一心,就地凝聚起风雨无阻的力量。从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赶往武汉的坚毅与刚强,到张伯礼院士行大医之道传承中医药文化,从铁人张定宇奔波在战役一线,到陈薇院士“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豪迈与力量……岂止是他们,跟随在他们身后的,还有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万万千千的快递小小哥、千千万万的建筑工人,全体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举国同心,为这个国家撑起前行的希望,指引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已万众一心地踏过如铁的征程。从今天到明天,我们仍然要万众一心迈向如铁的难关。我们都应明白,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越是梦想触手可及之时,越是“船到中流浪更险,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就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我们更应当提升自己,融入集体。无论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团队,还是办公室中编辑文本的工薪职员,都挥洒汗水在自己的团队之中。只要大家劲儿往一处使,万众一心,定能在中国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高领导人说:“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是打不倒的。”我相信,人们万众一心,中国梦的彼岸就在不远的前方。
行文思路:
拟题“千万个臂膀扛起希望”,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借代、比拟修辞,非常具有感召力。开篇引述材料内容并顺势以设问句逗出话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第二段从现当代中国的奋斗历史写起,三个经典事例铺排,巨大的成就鼓舞人心,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以第二人称撩拨出信心和希望:“你会发现,无数的人民万众一心,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扛起这个国
家从一穷二白走向国富民强,更将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重任。”第三段联系当下的疫情而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建筑工人,铺排列举点面结合,事例典型新颖,论证充分有力。第五段“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已万众一心地踏过如铁的征程。从今天到明天,我们仍然要万众一心迈向如铁的难关”,以对称句总结,结构严谨完整。第六段“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我们更应当提升自己,融入集体”发出呼吁和召唤。结尾段“最高领导人说:‘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是打不倒的。’我相信,人们万众一心,中国梦的彼岸就在不远的前方。”引用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当代社会“众”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一个人办成一件事容易还是一群人办成一件事容易?显而易见,一群人!所以我认为,当代社会群体是十分重要的,但智慧从众也十分重要。
万众一心可以少走弯路,不盲目。在这次疫情的防控中,到目前为止,中国是疫情发现最早的地方,也是疫情控制最好的地方。对比来看,美国疫情800万人还在迅速增长。原因就是美国人并不团结,单从戴口罩一件事来看,中国落实得很好,几乎没有人不戴口罩,而在美国疫情刚开始的阶段,“个人主义者”认为不戴口罩是他们应有的权力,所以导致了现在的结果,美国总统特朗普患新冠肺炎的事情更是给了他们一个教训。所以万众一心可以少走弯路,疫情防控不可盲目。
万众一心可以提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任务。获得诺贝尔奖项的屠呦呦的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付出得来的,她的背后是整个团队所有人的付出。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团队不断地经受挫折,失败,再研发,再失败,最终青蒿素研制成功,如果不是所有人的努力坚持,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招致失败。所以万众一心可以高效率超水平地完成任务。
当然,盲目的万众一心是无用功的,甚至可能会起反作用。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兴起,导致人们会接收各样的信息,人们的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在微博热搜上,经常会出现“某某明星黑料曝光”,“某某人三观不正”这样的字样,评论中都是辱骂、带有攻击性的词语,人们甚至还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谁的对错,就盲目从众,不计后果地辱骂攻击他人。所以要智慧地从众也十分重要。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的老话,万众一心可少走弯路,高效率、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但面对盲目从众的弊端,我们是否要拉开智慧的界限,不再推卸责任,无底线地诋毁他人。所有人都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谨慎地思考,严防“祸从口出”。
3、“从”的角度立意(跟从——见贤思齐、盲从)
人不可盲目从众
人类自古以来便是群居动物,但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人类有独立自我的思考能力,这显示了我们的不同。因此,我认为,人不可盲目从众,而是要在保持自我思考的同时,融入集体。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繁多复杂,人们要在繁杂中保持自我,不盲目跟风。在各大网络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网红”这样的字眼出现在各种地方。景点、餐厅,甚至是某一用品,都在被“网红”修饰。许多人处于从众心理,不想清楚自我是否需要,是否有能力承担就盲目消费,到最后不仅没有好的体验,还会在心里留下无尽的悔憾。盲目从众甚至能带来惨重的后果。几年前的上海滩跨年夜,无数人抱着“凑热闹”“别人都去我也去”的心里涌到江边,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事故。盲目从众导致缺少思考的空间,难以静心提升自我能力。如果人人都以这样的方式学习或生活,那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因此,保持自我思考、选择的自由权利,不盲目跟风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保持自我并不是封闭自己,使自己离开群体。群体与社交是我们无法避开的,我们应懂得选择,明白什么叫齐心协力,什么叫盲目从众,当一群人都有目标,互相扶持着一起朝目标努力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正如我们的学习,只一味地跟着尖子生屁股后面追赶,不清楚自己目标的学生只会被累垮,拥有自我的学习方法和自己的目标,才能获得进步和大幅度提升。在集体中保持自我思考能力,与集体共同进步是集体与自我的平衡。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记牢孔子那句“三思而后行”,不要被信息搅扰了大脑,不要盲目从众,保持自我的创新思考能力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我想新时代青年应作为集体中的引领者,思考者,而不是成为浑浑噩噩过完一生的盲目追随者。这样才可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
总而言之,人不应盲目从众,而是在融入集体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4-02-05 16:2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1213061362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附文题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附文题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