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发(作者:有纪念意义的礼物)
“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
一)建国初期的蓬勃发展
1) 主要艺术成就
一是,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初步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解放战争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电影创作人员,充满真情实感,拍出的影片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这一点是后来“四人帮时期”的影片无法比拟的。
二是,当时的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国产国产故事片。影片结构比较自由。如《中华儿女》,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场景的转换很自由。
2) 存在的问题
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我国30年以来进步电影的优良传统,由于对中国解放前进步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认识不足,因此对解放初期私营厂生产的较好影片没能给予充分肯定。如《我这一辈子》《乌鸦与麻雀》等影片。
3) 主要导演和作品
一是凌子风、翟强的《中华儿女》。影片最大的特点是行是行,用拍摄纪录片的方法来拍摄故事片。首先是编剧方面,故事一切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地流淌。其次影片在体现朴素、明快的艺术风格时,也流露出一种稚气,特别是在演员对白方面,舞台腔痕迹很重。
二是王滨、水华的《白毛女》
电影《白毛女》从改编到摄制比较成功,既保留了歌剧的精华,又注意了电影艺术特点。其电影语言的运用精炼而丰富、流畅而含蓄,导演极为注重环境描绘,要求典型真实。
三是石挥和《我这一辈子》
在剧作方面,故事选取了在敌人营中普通善良的一份子的视角。在剧作结构上,抓住了老巡警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展开几个横断面,围绕其命运而贯穿。
表演方面,石挥技艺高超,其表演既有安排和设计,又非常生活自然,不做作、不卖弄。
二)1956年前后的发展
1) 电影创作概况
1952年,出现了《南征北战》反响不错的影片。此后的五年间,影片的数量不断增加,基本以故事片见长。如1954年的《鸡毛信》、1955年的《天仙配》等。。
2) 艺术特点
一是,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这一时期我国电影创作继续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前进,从题材内容看,反映现实生活生活的方面更加丰富、渗入。这一时期的影片不仅反映了工农兵的生活,而且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生活,甚至是资本家。
二是,艺术上大胆突破。电影的镜头重新地将焦点对准了人。中国电影从一度离开描写“人”,写政策,写重大事件又回到了写人,写人性人情,是电影艺术家重新显示了各自的艺术才能和个性。
三是,风格、样式上比较丰富多彩。其突出成就是是对喜剧片样式的大胆探索。如讽刺喜剧片《新局长到来之前》《乘风破浪》等。
3) 主要导演及作品
一是,郭维及其《董存瑞》。影片首先从剧作方面看,影片以塑造人物见长,敢于大胆揭示矛盾;其次是在电影化方面,注重电影的运动和节奏,丰富了电影语言。
二是,桑弧及其《祝福》。《祝福》是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改编自鲁迅的小说。桑弧把原著、改编和主演者的风格和谐地同意在影片当中,并准确地把握剧情发展的起承转合,使影片跌宕起伏,收到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三是王平及其《柳堡的故事》。王平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位女导演,其影片特点首先是深入挖掘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如李进的感情真诚,使观众看到了解放军战士心灵深处丰富的个人情感,体会到了战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其次是影片充满了诗情画意,还有片中的歌曲有着特殊的作用,在影片结尾,出现一段女声独唱,这首歌是男女主角们的爱情象征,表达了他们爱情明朗、健康、快乐的基调。
三)1959年达到50年代的高峰
1) 艺术特点
一是,将时代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从选材看,为总结和回顾历史经验,鼓舞士气,这批献礼片大多是选择革命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
二是,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毛主席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如影片《林则徐》给人以鼓舞力量。
三是,影片艺术质量普片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行,创作人员的艺术素质也是普遍提高。、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相当一些影片幻想脱离实际,革命浪漫主义成了外加的表面东西。一些影片为了“鼓舞作用”几乎所有的影片都加了一个“光明的结尾”。
二是,现实主义创作深化方面受挫。反映现实生活的、尤其是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影片较少,渗入反映现实矛盾的和社会问题的几乎没有。
三是,从剧作方面看,夏衍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主要论述了戏剧式结构的影片,灭有集体其他结构样式的。所以此时期产生的影片可以说是“类型片”。
3) 主要导演和作品
一是,郑君里的《林则徐》。影片将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到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导演在处理戏剧性较强的长米按,用极为洗练的首府阿介绍环境、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展开情节,使影片跌宕起伏,达到了比较挖煤的艺术境界。
二是,沈浮的《老兵新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导演注意避免人物性格平面化,单一化的弊端,不但表现他热情、直爽、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而且不隐讳英雄个人物的缺点。
三是,水华的《林家铺子》,影片节奏以舒缓为主,也有急促,全篇色调以灰暗的调子为主,但也有鲜艳,影片塑造了林老板这样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散文式的结构、朴实、含蓄、淡雅的影像风格,是其独创性所在。
四是,王炎的《战火中的青春》
五是,王家乙的《五朵金花》
四)一个未能成形的电影创作高潮(1961年—1963年)
1) 电影创作的发展
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进口胶片有限,从1961年之后,每年影片的总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如《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等。
2) 主要导演和作品
一是,谢铁骊的《早春二月》。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一是摆脱喜剧原则,探求电影的“多场景组合”,探求电影的“多场景组合”,取得较大突破。二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影片侧重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内心情绪的演变,抒发人物的情感,都是借景抒情。三是精炼地表现环境。四是细节描写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技巧表现细节,除人物面部表情之外,还注意通过人物的手和脚来表现人物心理。
二是,崔嵬的《小兵张嘎》,这是该导演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影片充满激情,塑造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张嘎这样一位小英雄的“嘎”表达着坚毅、顽强、任性且有执拗。其影像风格鲜明、坚实、纯朴。
三是李俊的《农奴》
四是谢晋的《舞台姐妹》
五是郑君里的《枯木逢春》
五)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小结
1) 十七年电影创作值得借鉴的方面
一是,现实感与时代感。就作品实际来看,革命历史题材真实性与倾向性比较容易统一,如《林则徐》《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等影片,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革命斗争史。
二是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十七年电影艺术家们遵循现实主义创作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艺术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林则徐、张嘎、李双双等。
三是早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如电影剧作家海默、于敏;摄影艺术家钱江,以及导演凌子风、郑君里,桑弧、王家乙、谢晋等。
四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见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
2) 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由于“十七年”的时代环境,所有的文艺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要为政治服务,无法避免地重犯了“直、露、多、粗”等毛病,
二是没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宏观方面蓝,在表现时代精神,重大题材方面,“十七年”影片创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从微观方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时候,都还很欠缺。
三是,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
四是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其中主要原因是不敢公开研究电影本体,对影片大多只是停留在对政治性的评论集层面上,直至“四人帮”垮台才开始引起重视。
本文发布于:2024-02-05 13:3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111087260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七年电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七年电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