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发(作者:周末日记300字)
语言战略研究
2021年第3期 总第33期就拿我塑造的孙中山和邓小平形象来说。我第一次扮演孙中山,导演就要求我在一些场合要讲一下广东话,用语言来展示孙中山是广东人。这对我来讲,就要练习,要请广东演员教我,要下功夫学才行。第一次扮演邓小平,导演也要求我讲四川话,幸好我是四川人(当时重庆还是四川所辖,近水楼台)。因为在《百色起义》中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小平青年时期的形象,我获得了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这一形象之所以成功,四川方言带来的真实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一段时间,有关部门规定,影视作品塑造近代领袖人物一律要用普通话,但在放映播出中,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以我塑造角色的实践来说,我感觉影视作品的角色一定要给人真实感,特别是饰演大家熟悉的领袖人物、历史人物,一点儿都不能虚假,因为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风度气质,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人民大众的心中了。以前有部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为了表现士兵来自五湖四海——有山东兵、河南兵、四川兵,演员们在角色塑造上都使用了家乡味的普通话,使观众一下子就进入了那个时代,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翻拍《南征北战》,内容差不多,但完全是形式主义的创作理念,一流的帅哥靓女,一色的新军装,标准的普通话,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花了很大代价,但一上映,观众却大失所望,认为和老《南征北战》不能同日而语!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以前引进的苏联影片,比如《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解放》等,都是用标准普通话配的音,为什么观众能接受,效果也很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的观众从来没见过影片中的人物,完全不知道他们生活中的方言,列宁、斯大林、希特勒的形象在影片中即使看过,也是翻译后的配音,所以观众相信。就像古代剧中的秦始皇、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观众也不知道他们当年讲的什么方言,只要人物的性格、情感、状态表现出来就认可了。历史越远,观众越容易认可;越近的历史人物,越熟悉的历史人物,越不容易认可。比如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形象,这个声音,全国人民太熟悉了。我参演的电影《开国大典》再现了这一情景,古月饰演的毛主席形象逼真,但他配不了带湖南乡音的普通话,是陕西人艺的话剧演员张克瑶配的音。张克瑶配的湖南乡音,一下子就把毛主席的形象抬起来了,让观众相信、振奋、激动。这就是艺术真实的魅力。试想一下,如果是用标准普通话来配,就失去了艺术语言的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感染力。世界上电影事业最发达的好莱坞,在拍摄西部片时,导演一定会要求演员讲美国西部的英语。这说明,他们懂得按语言艺术的规律来塑造人物形象。影视艺术最忌讳虚假,观众的审美应该是一致的,真情实感,生活的真实体验和体现,从人物形象到语言的真实再现,都是广大观众所期待的。浅谈影视作品中的几个语言问题郭凯敏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媒介,在人类生活中享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也是影视作品中最重要作者简介:郭凯敏,男,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电影代表作品有《庐山恋》《小街》《邮缘》等。曾获第十七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男配角奖、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等。6
电影艺术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卢 奇 等
语言跨界谈的要素之一。本文根据自己饰演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影视创作中值得重视的语言问题。1.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符合规范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文学语言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它的意象性、超越性两大特性构成了其审美意义。影视作品中剧本的创作大多是以文学语言样式形成,从而使得作品名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文学”因素,如好莱坞经典电影《魂断蓝桥》(原英语片名直译为《滑铁卢桥》)、中国经典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片名均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具有文学性语言的影视作品,贯穿整部作品的人物语言均深深地蕴含着文学的意象性、超越性,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深深地根植于观众内心深处。我和张瑜主演的电影《庐山恋》有一场爱情对白,女主人公情不自禁地亲了一下男主人公的脸,男主人公羞涩地:“让人看见了……”女主人公甜蜜地:“让人看到好了……孔夫子。没有人,只有两只小鸟在看着我们呢……”其浓浓的文学性,使得观众至今回味无穷,难以忘怀。2.生活语言。生活语言是现代影视作品中较为偏重的一种创作形态,也是受创作者和观众青睐的一种创作形态。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等生活语言,听似普普通通,实际上返璞归真,透射着人物或剧作者极为重要的潜台词或画外音。我在电视剧《贺龙传奇》中饰演贺龙元帅,其中有一场戏是贺龙号召穷苦百姓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记得那天拍摄时间是中午,现场很多群众演员因为还没吃午饭而在发牢骚,这个时候开始拍摄,他们基本都处于“怨声载道”中。此时的贺龙元帅正是用极为生活的语言,告诉百姓(此时饿着肚子的群众演员)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倒土豪,才能过上人的生活。贺龙元帅极为生活的语言似乎把“怨声载道”的群众演员的情绪转嫁到了剧情中,当贺龙元帅说完,“百姓”(现场的群众演员)几乎忘却了“演戏”,个个义愤填膺地奋臂高呼:“打倒土豪,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生活语言是影视作品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只有创作者对生活的了解、理解、热爱才能迸发出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生活语言。反之,一味为“生活而生活”,就会味同嚼蜡,苍白无力。3.大众语言。影视作品是一种大众文学作品,因此根植于大众语言非常重要。那些“孤芳自赏”“鹤立鸡群”的影视作品,往往会由于缺乏大众语言而“销声匿迹”。大众语言也可以简称为群众性语言,往往具有时代特征,如“抓革命,促生产”具备文革时期的大众语言特征,“效益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具有改革开放初期的大众语言特征,“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则明显具有当代的大众语言特征了。一个创作者对于大众语言的了解和把握是作品能否立足当下的基础。4.地方语言。地方语言简称方言,在戏曲和相声创作演出中得到了比较好的运用。而影视作品必须使用普通话的要求,使得具有地域特征的影视作品由于缺失了方言的特性而失去了真实这一美学价值。在影视作品中,方言的独特魅力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以电影《周恩来》中表演艺术家王铁成先生塑造的周总理形象来说,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演员紧紧把握住了人物特定而又独特的淮安、天津兼容的语言特色,使得人物真实而又鲜活地生活在影片中。因此,方言在影视作品的人物表现中起到重要的真实美学作用。影视作品那种一刀切的标准普通话是值得商榷的。5.历史语言。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难点是历史语言如何表现和把握。由于历史题材中的历史时期生活形态本身已经缺乏实物考证,语言的表述更是缺乏声音或文字的参考资料,以往历史题材的作品往往以“之乎者也”来模拟历史书本文字语言表达,自五四运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产历史题材作品开始进入“白话”,台词“口语化”“生活化”,观众在直白的“生活化”语言中,直接听懂或看懂了“历史话语”的表述,却渐渐失去了历史的生活境地和文化厚重。这是很多历史题材或涉及历史话题的影视作品创作和表演的困境。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如果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不能形成历史语言的7
语言战略研究
2021年第3期 总第33期定位和表现形式,那作品只能是墙上芦苇根底浅。当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学术性课题,但也是影视创作者需要攻破的课题。6.人物语言。影视作品中的所谓人物语言,具有作品中人物语言及饰演者的声音这双重表述功效,往往饰演者的声音特征决定了人物语言的声态表达。所谓演员的魅力决定着角色的魅力,这是影视作品(故事片)中的演员所决定的。人物语言的表达对于人物的表现有着“生与死”的考量,当饰演者能够鲜活真切地表达人物语言时,这个人物是生动的、生活的,反之则只是没有生命力地传达着人物语言,该人物就只是一个“活道具”了。在现阶段追求生活化、自然化、真实化表演的理念中,人物语言表达渐渐成了饰演者的声音传达,人物语言不能准确地出神入化,人物的生命力也就失去了,悲催的是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了!这一点在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的大量国外经典电影中,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实用教材。语言和语言生活是一门学科,影视作品乃至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者、演绎者、实践者应该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进行长期自我学习、修炼和修养!语言的精准塑造是艺术形象精准呈现的先导刘之冰在大部分人的理解里,语言就是说话。这么简单的事情谁不懂呢?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去考察,语言不仅是人物形象表达喜悦、倾诉衷肠、诉说愤懑、挥洒激情的最重要的工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转移,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明,因此,语言的塑造是艺术形象塑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功的语言塑造可以使观众和读者在我们给予的特定语境进入到一种文学或戏剧环境中去共情,从而引发创作和观赏两者之间强烈的艺术共鸣。语言的精准塑造是艺术形象精准呈现的先导,这一点,无论是在戏剧舞台上还是影视作品中都毋庸置疑。缺乏了精准的语言表达,艺术形象的塑造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生动准确。其中当然也包括对于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艺形式的读解与呈现。有人说:假如一部影片没有一句台词,但作品依然做到了准确呈现,应该如何解释?答案是:因为它充分运用了镜头语言!基于创作的需要,我对角色语言的塑造和运用这一课题一直在探求研学,不论是学术氛围非常严谨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众声喧哗、不求甚解的当下,始终都在坚持不断地摸索并付诸实践。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对于普罗大众的生活有着相当大的引领作用,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人物的语言传达之中。因而,影视从业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自身肩负的文化自觉的重要责任。演员在表演创作的链条中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往往是在文学创作、导演构想、作品整体风格都基本确定之后才开始。一般来讲,这时候属于演员的工作只剩下按照规定动作呈现。但恰恰是在这个最后的环节上,如果做不到准确表达,那么前面所有的功课都可能功亏一篑,导致整个作品的质量最作者简介:刘之冰,男,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演员。曾荣获第十五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第九届中美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二十五届解放军金星奖优秀男演员奖、第十八届北京影视春燕杯最佳男主角奖、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发表电影文学剧本《情未了》《毛岸英》等。代表作品有电影《飞天》《忠诚与背叛》《战火中的芭蕾》等,电视剧《守望幸福》《美丽谎言》《刘伯承元帅》《跨过鸭绿江》等。8
本文发布于:2024-02-05 13:30: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1110501361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谈影视作品中的几个语言问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谈影视作品中的几个语言问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