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 古诗词鉴赏

更新时间:2024-01-13 01:57:51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3日发(作者:一字开头)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 古诗词鉴赏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 古诗词鉴赏

一、诗歌鉴赏

1.古诗文阅读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张先②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幕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②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③舴艋: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出了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干的画面。“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上阙后两句只是写景,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C.下阕前两句承上启下,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器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 字又为下面写夜景做铺垫。

D.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和精巧的构思,让人回味无穷。

E.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上阕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下阙描绘出春天月夜的景色。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词的末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进行赏析。

③①

【答案】

1.BD

2.末句采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格外恬适和舒畅的心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CE三项正确。B项错误,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D项“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错误,本词语言工巧。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游春的人散了,词人回到家中,心境特别宁静。这里的月色清明,写了静夜之美。杨花从清明的月色下飞过,影儿绰绰,庭中景物似蒙上一层轻雾,瞬息间,月色依旧清明。两句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反映出词人畅游一天后恬静舒畅的心境。

2.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许有王的词《江城子》,完成任务。

江城子

[元]许有壬

懒于沙鸟拙于鸠。为无求。得无忧。底事疏狂,却效子长游。毕竟无求何用出,求不得,亦宜休。

西风真解酿羁愁。试登楼。望南州。黄叶疏云,摇荡一川秋。更被谁家多事笛,吹不尽,思悠悠。

(1)《江城子》与《许有壬传》哪一段相关?为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词中“烟于诊必排于修”一句是许有工的自嘲。他是“懒”“拙”之人吗?请结合《许有壬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⑴对应第③段内容。《江城子》写了词人“效子长游”,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许有壬传》第③段末也提及有壬因官场忌恨他的人多而回乡,不久向南游历湖南、湖北。

⑵有壬不是“懒”“拙”之人。不“懒”表现:独自率领弓箭手守卫,使辽州获得安定;京畿发生饥荒时想到开国家粮仓救济,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多。可见他一心为民,勤勉有加。不“拙”表现:“有壬幼颖悟”,千字文“一览辄背诵无遗”;许多官员因韩公溥家中藏有兵器而牵连,有壬独善其身;认识浑河开凿属劳民伤财;他识破僧人开的谎言;又直言敢谏,有理有据。这一“懒”一“拙”带有自嘲的意味,含蓄地传达出当时不被理解,只能寄情山水的无奈意味。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由《江城子》“试登楼。望南州”,可知这首词写的是词人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的情景。《许有壬传》第三段“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已而南游湘、汉间”的意思是“有壬考虑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就又向南游历湖南、湖北”,可知此段内容与《江城子》内容相关。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由“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可知有壬不“懒”;由“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遂起大狱,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徒劳民费财耳”“有壬独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可知有壬不“拙”。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为“西北边塞上的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意”。

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白了鬓发,士兵泪满衣襟”。

C.“枯藤老树昏鸦”意为“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为“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表现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建功立业的决心;《天净沙·秋思》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B.《渔家傲·秋思》描绘的是西北边境的军旅生活;《天净沙·秋思》刻画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游子形象。

C.《渔家傲·秋思》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恬静明丽的意境。

D.“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闭”字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古”字给人以苍凉之感。

【答案】

1.B

2.C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B项不正确。“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C项“恬静明丽”不正确。《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4.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的诗常以奇特的景物、瑰丽的想象、传神的语言创造意境。请结合诗句,从一至两方面谈谈你阅读的体验。

2.下面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情感不相类似一项的是( )

....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C.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3.“云”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云”的诗句。

【答案】

1.示例:这首诗首联用“黑云”作为比喻,突出敌人兵力众多,来势凶猛。“甲光”写出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着金光,表现了战士的气宇轩昂。颔联用满天的“角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从听觉角度把人带入到鼓角争鸣、杀声入云的场面,使我感受到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2.B

3.示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解析】

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意境体验。如,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表现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战争场面。比如首联的“黑”与“金”两相对照,黑云表现了紧张的氛围,金色的甲光则给人无比威严的感觉。颔联的“燕脂”“紫”写出了寒夜里,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给人悲壮之感。这些词语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表现了战斗的惨烈,给人一种奇诡的感觉。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B“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与此句意境不符。

3.写出含有“云”字的诗词即可。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句中“伴”字用的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意思是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可以看出这里的“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红蜻蜓与绿螳螂,不仅在色彩上很艳丽,在二者之间加一“伴”字,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更突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使全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一句反问,突出郊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这成为千古名句。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闹的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据此作答。

译文:

一道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在欢快地玩耍;农家正烹煮着豆荚姜芽社肉,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浓香。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6.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

的决心。

3.“云”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文时常用的形象,下列诗句中对于“云”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曾云”作者以“云”抒怀,通过描写遥看泰山层层涌起的白云,抒发自己云气涤荡,无比开阔胸襟。

B.“不畏浮云遮望眼”作者以“云”喻难,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变法革新的决心和抱负。

C.“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以“云”写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作者因为边关天气恶劣而低落的心情。

D.“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以“云”咏叹,虚实结合,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

感慨。

【答案】

1.示例:“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2.示例: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本题要求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如首句于“云”上着“黑”字,让人感到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据此理解作答。

3.C项赏析错误。“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重。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

1.“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2.诗人置身山环水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见花红柳绿,苦苦寻觅的山西村掩映其间,顿觉豁然开朗的情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山”“水”“花”特点。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狂”字的妙处。“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

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早年漫游途中所作,被喻为咏泰山的绝唱,“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B.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C.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的艺术风格。

D.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诗人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2.本诗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请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答案】

1.B

2.示例:“钟”是聚焦的意思,“割”是分的意思,“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割”写出了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解析】

1.B.有误。诗歌的第一、二句式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第三、四句式近望,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第五、六句是细望,写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而着迷,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中的“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乙词中的“神州”指中原大地。

B.甲词用“挑”“看”“回”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形象;乙词中的“悠悠”既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指词人思绪无穷。

C.甲词中“马作的卢飞快”描绘了一个“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的画面。乙词“不尽长江滚滚流”,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D.甲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阔大雄奇而又深沉的意境;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

2.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1.B

2.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解析】

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甲文塑造的是壮士形象。所以选B。

2.考查对诗词主题思想的赏析。甲文主题:本词追忆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乙文主题:作者借古讽今,表面上颂扬孙权,实际上暗讽朝廷无能,无人担负北伐复国的重任,表达自己光复神州的雄图大志。共同点: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②鸡栖③半掩扉。桑柘④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人们通过开展娱乐活动,表达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②豚栅:猪栏。③鸡栖:鸡窝。④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农人因何而“醉”。

【答案】

1.示例:春天,鹅湖山下稻粱肥硕,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闭上眼,似乎可以闻 到稻花香。每家的牲畜圈里,猪肥鸡壮;每户的大门都半掩着,村民们都参加社日去了。

2.①因农村生活的美景而醉;②因民风淳朴而醉;③为开怀畅饮而醉;④为丰收在望,生活富足而醉;⑤为来年期盼而醉。

【解析】

1.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本题要抓住“鹅湖”“山”“稻粱肥”“豚栅”“鸡栖”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农村的田园风光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答。诗歌中的“醉”既有酒多之醉,更有心情高兴而陶醉。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人怎能不“醉”。“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诗歌的最后两句叙写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据此可概括作答。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①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qì)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②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③胡沙: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②

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据此分析作答。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 古诗词鉴赏

本文发布于:2024-01-13 01:5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50822711357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 古诗词鉴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 古诗词鉴赏.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表达   内容   诗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