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2日发(作者:大学论文格式)
古诗二首复习提纲
《雁门太守行》
1、第一二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二句运用比喻,"金鳞"与"黑云"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首联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
颔联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营,以死报效朝庭。颈联写潜师夜战,一场苦战。尾联写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引用“易水”二字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了潜师夜袭是一场苦战,将士们将九死一生。
战鼓“声不起”写边塞寒冷至极,进而表现了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5、总结: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问题: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6、全诗共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中夜,奇袭敌营)
7、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一个“压”字,表现出一个怎样的场面?
比喻、夸张。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一个“压”字,把敌 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8、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从哪一句可以读出?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壮美;苍凉、悲壮 颔联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9.“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0、《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11、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14、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问:诗歌浓墨重彩描绘战争,用了哪些表现色彩的词,并指出其作用。“黑云”“金鳞”“胭脂”“红旗”,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渲染苍凉悲壮气氛。)
15、本诗作者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16、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17、“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①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②一个“压”字,把敌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18、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19、“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0、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21、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别云间》
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作者运用典故,“又”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又”字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感情?)
2、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作者在此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眼看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诗人不禁泪流满面,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顿时觉得天地也京变窄了。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难在: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难见故园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问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4、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高举战旗继续斗争。
5、总结: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它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复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哀痛,音调悲凉,文情并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6、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7、“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8、 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9、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10、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11、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意为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会臣顺。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举起战旗继续斗争。
12、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13、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14、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本文发布于:2024-01-12 23:1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50723642605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