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2日发(作者:家乡特色美食)
程颢(共8篇)
程颢(二): 宋朝诗人程颢的生平
程颢 (hào) (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第 1 页 共 5 页
程颢(三): 程颢和程颐是什么关系【程颢】
程灏与程颐为同胞兄弟关系,程灏为兄,程颐为弟,世称“二程”,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程颢(四): 程颢《秋月》的最佳赏析
《秋月》赏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这是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的一首七言绝句,细品之后,你会发现,无一处写月的诗行,竟处处浸染着月色.
请看,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瓦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宛若桂林山水般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叹到山之碧,寄情于空水之澄鲜
往下看吧.诗的第三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尾句,“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景,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说,这“白云”的任意浮游,“红叶”的飘逸自得,不正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写照吗从实景的角度看,在夜中居然能看到云之洁白,枫叶之红艳,也足见月色是何等明亮!
想一想,有郁郁葱葱的青山,有清澈的小溪叮咚叮咚地流淌,或者还能听到几声轻脆的鸟鸣,路旁有红艳的枫叶,天上有洁白的云朵,漫步在一条铺着鹅卵石的路上,还有皎洁的月光柔和地照在身上,多美的感受.
全篇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写景抒情朴素自然,称得上司空图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过,想起当年程颢在我们南安拜周敦颐之师,求学也有一段时间,竟没留下半篇美文佳作,只空得宋理宗为当时南安的“周程书院”亲赐“道源书院”匾额.此为后话,不提.
第 2 页 共 5 页
程颢(五): 程颢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程颢是宋朝的诗人
程颢(六): 程颢的故事 请问有什么关于北宋理学家程颢的小故事,除程门立雪外的.【程颢】
程颢妙破讹诈案 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8 年)担任监察御史的洛阳人程颢,在当山西晋城县令时,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 当时,有一个姓张的财主得急病死了,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一早,有个老头来到他家门口,对着财主唯一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了,无依无靠,来和你一起生活.”接着,老头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了来由.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于是拉着老头一起到了县府,请求县令判断. 老头先说,“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无力抚养只得狠狠心肠把儿子送给张财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亲眼看见.” “事隔那么多年,你怎能把事情说得这么详细呢” 老头说:“我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说着从怀里掏出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财主的儿子:“你今年多大岁数” 财主的儿子答道:“36 岁.” 程颢又问:“你父亲今年多大年纪” “76 岁!” 程颢对老头说:“听见了吧,这人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呢” 老头听罢,惊恐异常,承认了自己妄想讹诈财主家的钱物,夺人田地,才来冒认儿子.
程颢(七): 春日偶成作者程颢,他是什么身份
程颢 (hào) 北宋,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
第 3 页 共 5 页
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程颢(八):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杨时,是什么成语还有这个成语的解释.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
成语故事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2)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3)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侍立(5)不去(6),颐既觉(7),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注释 1.选自《宋史·杨时传》.2.属(zhǔ):撰写.3.见:拜见.4.瞑坐:打瞌睡.5.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6.去:离开.7.颐既觉:已经睡醒.
译文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
第 4 页 共 5 页
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德性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事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如有疑惑,请继续追问.
朱熹
秋月程颢
第 5 页 共
页
5
本文发布于:2024-01-12 19:4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50598051354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程颢(共8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程颢(共8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