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2日发(作者:热泪盈眶的近义词)
《文心雕龙卷一 ?原道》原文及译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居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 《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
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而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译文:
文章的(之能展现 "道" 的)详细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起表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 山岭与河流像绚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现其条理大地的形象; 这大体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河山现着文彩;高低有了必定的地点,天地
两仪就(这样)产生了;只有人与天地合而为三,这就是所说的
"三
才"了。人是 "五行 "生成的灵秀,实在是天地的心灵,有了心灵,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文章就跟着明理解白地出现了,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推及至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彩:龙凤以彩色的花纹表现出吉祥,虎豹以鲜亮斑斓的纹理凝固成雄姿; 云霞变换设色, 超出了画工的妙笔挥洒;草木开花,不用待匠人的奇思好手。这些莫非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其实)不过自然形成的啊! 至于风吹树林的声响, 音调谐畅,像是吹竽弹瑟:泉水激石的声音,清韵和睦,像是击磬敲钟:所以形成了形体就组成了文理,发出了声音,就产生了韵律。那些无知的物体都有丰盛的文彩,居心灵思想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呢!
人类文章肇始于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的元气, 深明这个奇妙的道理的,最初是《易经》的象辞。伏羲氏最早画八卦,孔子最后写了《十翼》。而对《乾》、《坤》两卦,(孔子)独自地以《文言》来解说。(可见)语言需要有文采,也是天地的本心啊!至于说《河图》包括着八卦的符号,《洛书》里包括着九类治国的方略, 玉版上刻着金字,绿筒上雕着红字,是谁主持的呢?是神明在管理罢了!
自从文字取代了却绳记事,文字(的作用)才开始彰显。神农、伏羲的听说遗事,记录在《三坟》里面,而年月太长远了,那些声音文采已没法追踪。 唐尧、虞舜时的文章, 就蓬勃兴隆起来了。(作为)天子的舜开始唱出了 " 元首 " 之歌,就已经抒发了自己的情志;伯益、后稷呈献建议,也垂示了陈奏进言的民风。夏禹盛行, (获得的)事
业伟绩成就巨大,各样事情都顺序渐进,遇到了歌颂,善事成就更多
了。到了商代、周朝,文采(更为)丰富,赛过了(此前的)简单质
朴,《雅》、《颂》之歌影响所及,漂亮的辞采日日更新。周文王在
患难的忧虑之中,制作的卦、爻辞,绚烂鲜亮,既有文采又委宛隐喻,
意义精湛。再加周公旦多才多艺,弘扬了(文王的)丰功伟业,创作
了诗歌,辑录了《周颂》,改正修饰了各样文辞。到孔子继承(从前
的)贤人,又独自超出了先哲, 他整理编订了《六经》,必定要像(奏
乐时)开端打钟结束击磬那样有头有尾,集其大成;他(频频)思索
《六经》(所表达)的思想情性,(仔细)组织(漂亮感人的)语言
辞令(去表现),(《六经》的)教化就像铃声起而四方应那样远及
千里,就像珍馐异味那样千古流传,世代响应,它描绘了天地间的精
华,开启了人民的聪理智慧。
从封氏的伏羲,到孔氏的孔子,伏羲(画卦)创办了典则,孔子论述其意义,没有不依据自然之道的精神来铺写文章, 研究奇特的道理来实行教化,从《河图》、《洛书》里获得准则,用蓍草、龟壳来占卜探听命运的术数,察看天地万物的纹理以穷尽研究(自然的)变化,观察古人的文章来成就人事的教化;而后才能够治理天下,精通(自然界的)所有的不变的法例,使事业发展壮大,使(文章的)辞采焕发光明。所以知道自然之道因贤人的文章而流传, 贤人用文章来说明自然之道, (使得自然之道)四周通畅而没有阻挡,日日运用而不会缺少。《易经 ·系辞上》说:"能煽动天下的能力存在在文辞之中。"文辞之所以能煽动天下,乃是因为它是自然之道的文章啊!
总结说:自然之道是精湛奇妙的, 可用这神妙的自然之道来睁开教化。前代的贤人彰显了这自然之道,说了然仁孝的人事伦理。 (贤人之所以能够这样,就是因为)贤人察看了龙献的《河图》、龟呈的《洛书》所表现的(自然之道的)形态和相貌,又察看天文,写成文章,让人民来效法。
提示:
《原道》篇论述了文章的实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 “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也有“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看来,刘勰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以后的 "文以载道 "的看法与此有源流关系了。
《文心雕龙卷二 ?徵圣 》原文及译文
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贤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范,溢于格言。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朝,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畅谈君子,则云 “情欲信,辞欲巧 ”: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而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故《春秋》一字
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书契抉择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离,此明理以立体也。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易》称 “辨物正言,断辞则备 ”,《书》云 “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贤人之文章,亦可见也。颜阖认为 ∶“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圣,弗可得已。然而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
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赞曰 ∶
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译文:
能创作的人叫 "圣" ,能论述的人叫 "明" 。以述作来陶冶人的性情,古代的圣贤有很大的成就。 子贡说他老师对于 《诗》《书》《礼》《乐》的论述,能够耳闻目击。那么,孔子的看法,是经过文辞表达出来了。
古代圣王的训示,都记录在典册里面;孔子为人的风范,都洋溢在他的格言之中。同时孔子对于太古,便称述了唐尧时代,认为文学昌明,光辉绚烂;对于近代,便歌颂了周朝文化,认为丰富多采,能够汲取。这些都是在政治教化方面看重文学的明证。春秋时郑简公攻进陈国,被晋国诘问,子产便靠辞令而立下了功绩。 宋平公以盛大的宴会款待嘉宾,因为宾主谈话富裕文采,孔子特别叫弟子把此次宴享之礼,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在历史事实方面看重文学的明证。孔子赞叹子产,便说他
"不仅好用语言充足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并且还可以用文采充
分地修饰了自己的语言 "。孔子畅谈有才德的人, 便说 "感情要求真切,语言要求奇妙 "。这些都是在个人涵养方面看重文学的明证。这样看
来,要求思想深刻而语言漂亮,感情真切而辞句奇妙,是写文章的金科玉律了。
贤人能全面察看日月山川的奇妙,深入研究自然万物的秘奥,使文章成为模范,思想吻合客观的实质。他们的著作,有的是用简短的语言来说明主旨, 有的是用详细的文字来充足表情达意, 有的是用明显的道理来建立文章的主体, 有的是用波折的意思来背后发挥作用。像《春秋》用一个字来夸奖或贬抑, 《礼记》用轻的丧服来归纳重的丧服:这些都是用简短的语言来说明主旨的例子。 《诗经 ·豳风 ·七月》里贯联了好些章节,组织了很多词句,《礼记 ·儒行》里用上了丰缛的说明和繁富的文辞: 这些都是用详细的文字来充足表情达意的例子。有些文字像夬卦那样斩钉截铁; 有些文章像离卦那样理解透切: 这些都是用明显的道理来建立文章主体的例子。《周易》中的四种卦象,
义理精湛,意思委宛;《春秋》的五种记事条例,文辞奇妙,语气委宛:这些都是用波折的意思来背后发挥作用的例子。 可知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详细和简单的不一样,也有显豁和委宛的差别;得跟着不一样的状况而加以压缩或引申,依据不一样的条件而变通交融。把周公、孔子的著作来作为查验的标准,从事文学创作就算找到老师了。
所以讨论为文,必定要以贤人的著作作为查验的标准; 窥测贤人,必定要以经书作为学习的楷模。《周易》称: "分辨事物,得应用规范化的语言,应用明确的语言,说得就很充足了。 "《尚书》说: " 语言祟尚表达要义,不在于好奇立异。 "由此可知,应用规范化的语言是为的达到鉴其余目的,表达要义是为的能组成文辞。能组成文辞,便没有好奇立异的缺点; 能达到鉴其余目的, 则使用明确的语言就有了利处。虽则义理精湛,意思委宛,也无伤于其为规范化的语言;虽则文辞奇妙,语气委宛,也不阻碍它表达要义。表达要义和文辞奇妙能够一致,规范化的语言和义理精湛能够并行。 这些在贤人的文章里面也能够看到。颜阖认为, "孔子正如在天生漂亮的羽毛上,为了装修而再涂上彩色,只追求漂亮的辞藻。 "固然想借此来诽谤贤人,但是办不到的。因为依据上边所说,贤人的文章既雅正又华丽,原来就兼有漂亮的辞藻和充分的内容的。 自然之道难以掌握, 仍是有人去研究;文章不言而喻,为何反而不好好地思虑呢 ?假如能以贤人的著作为标准来从事于写作,那么,写成的文章就差不多了。
总而言之:生而知之的贤人能够穷究妙理,因为他们赋有非凡的
才华。他们为了表达精妙之理而写成了文章, 凭着自己秀异的气质而
组成了文采。他们的看法犹如日月高挂, 他们的辞藻犹如高峰海洋中
丰富的储藏。他们的一世好似太阳的影子一下就消失了,
但他们的精
神却万古长青。
《文心雕龙卷三 宗经 》原文及译文
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长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但是道心惟微,圣谟卓越,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夫《易》惟聊天,着迷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
隐。韦编三绝,固圣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
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斗
之行 ”,言照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攡风裁兴,藻辞
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制范,章条纤
曲,执尔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
石六鹢,以详尽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
矣。《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至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过去者虽旧,馀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堪称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跳跃,终入环内者也。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 ∶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赞曰 ∶
三极彝训,道深稽古。致化唯一,分教斯五。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译文:
说明日、地、人的常常的道理的,这类书叫做
“经”。所谓 “经”,
就是永久的道理,不行改易的伟大教训。经书取法于天地,征验于鬼
神,追究事物的次序,进而制定出人类的纲纪;它们深入到人的灵魂
深处,并掌握了文章最根本的东西。三皇时产生了《三坟》,五帝时
出现了《五典》,又加上《八索》、《九邱》等古书;它们经过长久
的流传而不清楚了, 以后的著作愈来愈盘根错节。
自从经过孔子对古
书的整理,它们的精髓都放射出光辉。 于是,《易》的意义有《十翼》
来发挥,《书》中指出了 “七观 ”,《诗》里摆列出四部分作品, 《礼》
明确了五种主要的礼仪,《春秋》中提出五种记事条例。所有这些,
在义理上既有陶冶性情的作用, 在文辞上也可称为写作的模范;
所以
能够启迪学习,培育正道, 这些作用永久历历分明。但是自然之道的
基本精神十分奇妙, 因为贤人的看法特别高妙, 加之他们的道德学识
也很高明,所以他们的著作就能深刻地表现自然之道。
这就像千万斤
重的大钟,决不会发出渺小的声音来。
《易经》是特意研究自然的道理的,讲得精湛奇妙,能够在实质中运用;所以《系辞》中说:《易经》的意旨深远,辞句有文采,说的话吻合实质,讲的事理却比较难懂。孔子读这部书时,三次翻断了系竹简的皮绳,可见这部书是贤人高深真理的宝库。 《尚书》主假如记言的,不过文字不易理解;但如懂得古代语言,它的意义也就很理解了。所以子夏赞叹《尚书》说: “它像日月那样光亮,像星斗那样清楚。 ” 这不过是说,《尚书》记的很清楚理解。《诗经》主假如抒发生者思
想感情的,它的文字和《尚书》同样不易理解; 里边有《风》、《雅》
等不一样种类的诗篇,又有 “比”、“兴”等不一样的表现方法,文辞华丽,比喻波折;讽诵起来,能够领会到它温柔敦朴的特点,所以它最能吻合读者的心情。《礼经》能够建立体系,它依据各样事务来制定法度,此中的条款特别详细周祥;履行起来,有明显的成效;随意从中拿出一词一句,没有不是十分难得的。 《春秋》这部书在辨明道理上,一个字就能显示出赞叹或责备来。比如对于 “石头从天上落到宋国的有五块 ”、“六只鷁鸟退着飞过宋国国都 ”等记录,是以文字的详细来显示写作的技巧;又如对于 “雉门和两观发生火灾 ”的记录,是以摆列先后的不一样来表示主次的意思。此中有些记录,用委宛波折、委宛隐蔽的方法写成,那确实是相当深刻的。总起来看, 《尚书》的文字看起来仿佛古奥一些,只需找寻出所讲的道理, 仍是易于领悟的;《春秋》的文字很简单理解,但要研究它的含义,却又高深难懂。因而可知,贤人的文章丰富多采,文辞和内容各有特点。经书和树木同样,根深抵固,枝大叶茂; 文辞精练而意义丰富,所举案例很平庸而所示意者却很远大。所以, 过去的经书历时虽已长远,但它们遗留下来的意义却永久新奇。后代的人向它们学习,一点不嫌太晚;前代学者用了好久,也其实不嫌过早。经书的伟大作用,能够说像泰山上的云彩能使普天之下都下到雨,像黄河的大水能够使四周千里都获得浇灌。
所以论、说、辞、序等体裁,都从《周易》开始;诏、策、章、
奏等体裁,都起源于《尚书》;赋、颂、歌、赞等体裁,都以《诗经》
为根源;铭、诔、箴、祝等体裁,都从《礼经》初步;纪、传、盟、
檄等体裁,都以《春秋》为根本。这些经书都为后代建立了最好的榜
样,替文章的发睁开拓了极为广阔的领域。所以,在创作上听凭诸子百家如何驰骋活跃, 归根究竟老是超不出经书的范围。 假如能依据经书来拟订文章的格式, 学习经书中的词汇来丰富语言, 这就好像凑近矿山来炼铜,煎熬海水来制盐。所以假如能够学习贤人经典来写文章,这类文章就能基本上具备六种特点: 第一是感情深厚而不欺骗, 第二是教训纯正而不凌乱, 第三是所写事物真切而不虚妄, 第四是意义正确而不扭曲,第五是风格精练而不繁琐,第六是文辞华丽而可是分。扬雄用玉必雕琢而后才能成器作比喻,说明五经里面也一定有文采。
人的品德决定着文章的利害, 而品德又是经过文辞表现出来的。
孔子
用“文、行、忠、信 ”四项来教育学生,而把 “文”放在首要地位;正如
美玉一定有雅致的花纹同样,
“文”是和其余三项相当合的。后代的人
在鼓励品德、建树功名上, 都知道要向贤人学习,只有在文章的写作
上,极少学习贤人的经典。所以,楚国宋玉等人的作品就比较明丽,
汉代更出现了很多过分铺设的辞赋。 这类倾向更加展越严重。 纠正这
种错误,使之回到经书的正路上来,不就好了吗?
总之,经书上论述了天、地、人最常常的道理;要从这里汲取教训,便应深深地研究经书。 它们本着一个总的教育目的, 详细进行教育则分为五经。它们不单有培育人的精神的作用, 并且是文章的巨大宝库。经书是这样的精湛和美好呵!真是全部文章的祖宗。
自《九怀》以下 1,遽蹑其迹 2;而屈、宋逸步 3,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 4;述离居 5,则怆怏而难怀 6;论山川,则循声而得貌 7;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8。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
9,马、扬沿波而得奇 10;其衣被词人 11,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
鸿裁 12,中巧者猎其艳辞 13,吟讽者衔其山川
14,童蒙者拾其香草
15。若能凭轼以倚《雅》、《颂》 16,悬辔以驭楚篇 17,酌奇而不失其真 18,玩华而不坠其实 19;则顾盼能够驱辞力 20,欬唾能够穷文致
21,亦不复乞灵于长卿 22,假宠于子渊矣 23。
文之为德 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 ,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 郁然有采,居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 ,肇自太极,幽赞神明,《 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 河图》孕八卦,《 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
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
察人文以成化;而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
彪炳辞义 。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 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
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光采元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
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
粗心:
文作为认识事物规律的表现极为宽泛!自有天地以来,就有文了。这是为何?混沌初开时, 形成了天地,日月如璧,高挂于上,绚烂宇宙,锦秀河山,散布于下,头头是道。这即是自然的造化了,而文即此后而来。故“文之为德也,大矣。”仰观天上漂亮之风景,俯视地上绚烂之风光,天地高低的地点未然理解,“天”与“地”乃宇宙的两个主体了。人们的思想达到认识天地及自然,造就了具聪慧才华者,组成“三才者,天地人”,而人为万物精英,拥有能动功能,足以认识天地,便成为主宰天地的核心角色,创建语言与文字,语言用于认识的最初沟通,文字则用于认识的记录——这就是“文学”了。这固然是自然的过程,但可推之于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具文字之形。龙凤以娇艳的羽毛现瑞色,虎豹凭斑谰的文形成英姿。云霞之色,美好
如画而非画工点染; 草木鲜花奇丽非凡而非织者加工。 这些乃是自然文彩并不是人为掩饰。林中万籁音响,恰似竽瑟相应,泉石冲击之声,犹如钟磬相和。所以具形体成文理;和声响,成韵律。物类无知,斐然成章;有感情之人类,还没有文乎?
人类文化的萌芽,始于初民社会。以后能论述其妙者,先推《易经》
中的卦象。自伏羲作八卦始到孔子作 《十翼》,对《乾》《坤》两卦,
作《文言》止,能知言论有文采, 此种文采,实是天地精神之反应了!
至于《河图》孕充八卦之功,《洛书》酝酿“九畴”之力,玉版上镂
刻丰富之图形, 青简上书写美好之文字, 这些是谁创而出之呢?这无
非是自然点化罢了。 因为鸟的启迪人类记事之文字逐渐完美,
文字便
显出其作用了;神农、伏羲之事迹,记于《三坟》,而年月盲远,其
文难考。唐尧、虞舜时的作文,蓬勃发展,舜作“元首”之歌,以抒
已情志;伯益与后稷与舜献议,始开奏章陈词之风。随之夏兴,建丰
功之伟业,诸事合于道轨,歌颂乃兴,比之先代,成就显大,德泽优
厚。商与周时,文采华丽比于简单互相, 又胜一等。《诗经》的《雅》
《颂》而下,文采日异月新。 文王忧囚之迹, 创《周易》而光辉永存,
其《卦辞》《爻辞》文采华丽,义理精湛。继之周公大才,展文王之
事业,而作诗歌,并继先之大成, 终成《周颂》,以自己之思想精理,
织就感人词句。孔子承上启下,故有一代启发家之号,集钟磬之声,
制礼作乐,德化之意,远及千里,延至万代。这样等等,前辈们集天
地之精髓,来启发人类的才华。
(故有后代言:为文者,当以德载后
世也。即“文之为德也,大矣”)
从伏羲至孔子, 《易经》由伏羲开始画卦,由孔子论述其义,都是依据自然道理及基本精神来写成文章, 都是以研究道之奇妙之理来进行教育的。古代的先哲们从《河图》《洛书》中学到了研究的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理解、整理后,用蓍草和龟甲来占问吉凶,凭察看天文来研究万物之变化, 把学习古人的东西累积成为看法, 去达成教化的任务。以后才能治理天下,制定常法,以促各业发展,宏扬古者的文辞与义理。据此, 自然之道依靠贤人而留于文章之中,贤人经过文章来说明自然之道, 以使其到处通行无阻、 日日用之不断。《易经》云:能煽动天下的,只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煽动于下,是因其表现了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乃大道也。
故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道之精神奇妙,以此奇妙之理进行教育。太古贤人,讲了然这样的道理,以宣传忠孝仁义。都源于龙马献《河图》,龟灵呈《洛书》。仰观天文,著成文章,天下之人照此行为)。
—— 基本上是易经上的内容。 “道”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不易掌握,故“道心惟微” ;“德”为思想成就, 成就大则 “文之为德也” 。“道德”至宋时才作为“伦理”解说。所以《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 乃道之文也。后代对老子道德经之争,是《道德经》仍是《德道经》,各家说法不一。可是从“道生一、一世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看,明显是《道德经》了。本篇之所以称为“原道”,那仍是《道德经》。作者时代,往常将《易经》《老
子》《庄子》称为“三玄”。有人说这就是魏晋“玄学”,其实,据
此看来“玄学”并不是“玄”了,而是讲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由是观
之,魏晋南北朝期间为何有文学的巨大成就,
可能实质状况就在这
里了。故尔,好作一篇好文章来,还一定从认识论着手,不然下笔无
物,徒费功夫。流行的说法为“理论联系实质”。
本文发布于:2024-01-12 19:1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50583922604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完整版)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完整版)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