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2日发(作者:落叶跳舞读后感)
《夏感》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能自主地表达。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者的赞美,启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难点:
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初来内地,感受了夏天,谈谈你在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炎热、汗流浃背、文字、虫鸣、清晨的美好、莲花……
二、整体感知,搜集和整理信息。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1)总体感觉是:紧张、热烈、急促
(2)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的色彩、夏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最后表达了对夏的赞美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
1、夏天的自然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特点?
磅礴:草,密密的厚发
林,黛色长墙
蝉,长鸣
太阳,火红、烘烤
麦浪,拍打
热风,浮动
2、夏的色彩是怎样的?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金黄:麦子、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紧张: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收割,半夜防止下雨,收获后追肥、浇水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提示: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2、修辞的角度(比喻、排比、对比、拟人)
3、多感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起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把长长的林带比作了绿烟、长墙。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比喻,“麦”比作“海浪”,“汽车”比作“舰船”,十分巧妙。
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5、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7、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农作物的生命力,化抽象为形象。
8、第一段:各种景物、蝉鸣、麦香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改写“夏是……”小诗
《夏感》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2、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期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
明确学习目标
生朗读课文
两位学生默写课后词语的注音并解释。
讨论交流。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小结(教学反思)
学生对课文语言赏析较好
课前预习效果不好,一部分字词注音不准确
阅读课文不流利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板书设计:
自然景色
夏感金黄色彩景美人勤
紧张旋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夏天的特点。
③学习对比的写作技巧和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
③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时光恰如流水,偷偷地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此刻,放眼窗外,已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深秋。回想起那些夏日情景:火热的骄阳、裹着热气的风、令人烦躁的蝉声……都已渐行渐远,成为一段段逝去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衡的《夏感》,去重温那夏日的记忆与诗情。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正音释义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的样子黛色dài青黑色
主宰zǎi主管,统治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澹澹dàndàn水波等荡漾状迸发bèng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匍匐púfú爬行的样子苦涩sè
2.课外搜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和成语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和情感。
2.本文的标题是“夏感”,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标题的含义。
明确:夏,夏天。感,就是感觉、感情、感想、感悟、感动、感染等。夏感就是对夏天的感觉或感想,或者是夏天的一些特点感动感染了我们的其中一种情怀。
3.无论我们如何地感怀夏日,都离不了对夏日风情的描绘,从体裁上,本文当时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文章正文前方框里的一段话,试着从文字中搜集有用信息。
明确:①语言特点:热情洋溢。(情感浓郁丰沛)
②描绘景象:大自然的景象;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③内心感受与体验。
明确:课文第五自然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色彩、珍贵)
明确:①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②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③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之夏(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明确:问题一主要启发学生的思考。
7.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由此,你认为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第一段骑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是文章的纲,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夏天的三个特点展开的。这是开门见山式开头,简短有力,直入主题,易于让读者把握本文内容。
8.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可以作为我们模仿的范本,一起思考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从结构上看,本文是总分总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有条不紊。
②从景物描写上看,本文所选景物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即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
③从表现技法上看,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和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方法。
④从炼字炼句上看,本文用词准确生动,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动词、形容词等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9.写景作文技巧顺口溜
写景作文须仔细,搜集景色字词句。结构采用总分总,形状色彩描精细。动静感官相结合,想象联想要得体。多用比喻和拟人,遣词造句更美丽。各类情景写一段,情景交融文称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五、板书设计
①总写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②分写夏景:
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
③总结夏情。大声赞美。
《夏感》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对比的写法。
3、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品评优美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背诵一下有关四季的古诗。
说说你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看看他心中的夏天又是怎样的。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芊芊(qiān)黛色(dài)贮满(zhù)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
2、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本文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3、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1)夏天总体特点第一部分
(2)夏天的自然景物第二部分
(3)夏天的色彩和农民劳作的景象。
(4)夏天的旋律
(5)对夏天的情感态度第三部分
2、这几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总:首段总领全文,中间三段具体描述,末段总结上文。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中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第2、3段)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第4段)
①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沸腾”一词)
②找出第3段中心句,并思考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中心句: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
原因: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③找出第4段中心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中心句: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五、语言优美,品味赏析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例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比喻句: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六、赏析写法,拓展探究:
1、对比手法:
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体会妙处。
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特征。
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出夏之热烈。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试举例分析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妙用动词,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3、拓展探究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精彩语句,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如: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七、教师总结: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三的仿句练习。
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3、搜集写夏的诗词。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代苏舜钦《夏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夏感》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语言,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个地方天气渐渐转凉,夏天的脚步已远去。你们对夏天是什么感觉?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适当点评。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散文,它描绘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夏天。作家梁衡眼中,夏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4、提问:从作家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提示:可以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找,把课文的语句说进你的话中)
师示范:我从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这是一个蓬勃的夏天,植物长得很茂盛。
感悟:我从_____看到一个_____的夏天。(多媒体显示)
预设学生的回答:
生1:我从“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中看到一个紧张的夏天。
生2:我从“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看到一个收获的夏天。师:是啊,热浪滚滚,扑面而来。
生3:我从“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农作物都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生4:我从“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看到一个生命交替的夏天。
生: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
(师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棉苗、高粱、瓜秧
(万物勃发)
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
(农民辛劳)
师:这就是黄河流域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这黄土地的“金色”夏天有着独到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北方流域的夏天。(多媒体显示图片)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下面,放开声音,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烘烤:太阳温度高。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的答案:
1、“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2、“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这句话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写人一样,富有趣味。
6、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形象生动。
四、指导朗读
多媒体显示:梁衡散文的特点,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多媒体出示朗读训练的内容
1、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2、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和描写夏天有关的诗词名句?多媒体出示: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结束语: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我们在一首描写《夏》的诗歌中结束今天的新课学习。
夏
扯一缕炽热的夏风
放进柳笛未逝的童贞中吹响
撷一片高天的轻云
喂养洁白的思想
是枣花绽放的季节
是丰收鼓荡村夫情绪的日子
堆积如山的金黄
飘逸醉人的幽香
晶晶汗水润透铜色的土地
贫瘠的土壤哺育着芸芸千苍
黝黑的肤色中萌生翠绿
盛夏启程生命的乐章
六、作业布置:
仿照第三段句式“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写一段话。
仿写:你看,那___那___那___无不_____。
《夏感》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认真听读,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点评朗读;2.概括每段段意。
夏天总体特点
夏天的自然景物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研读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总领全文。由此,分析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找出本段中心句)
第二自然段中,夏天是突然到来的?还是有个过程?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朗读第三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那么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方法,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多媒体显示问题:
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的使用,偶句,反复等修辞手法)
热爱,赞美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本文发布于:2024-01-12 15:2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50443741352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七年级语文《夏感》教材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七年级语文《夏感》教材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