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2日发(作者:留一点爱)
100商业经典CLASSIC BUSINESS李嘉诚:愿力人生
文/ 宁瑞2018年3月16日下午,今年将进入“鲐背之年”的李嘉诚正式宣布退休! 在公布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017 年度董事会主席业务报告中,李嘉诚表示,决定于应届股东周年大会后退下公司主席之位,并辞任公司执行董事。 在报告中,李嘉诚写道:回望过去,本人由 1950
年创业开始,1972 年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市,于过去 68 年间,一直带领长江集团稳步发展,经内部增长及收购合并,积极拓展业务及收益多元化与全球化,并适时作策略性检视以及重组,尽心尽力为股东争取最佳利益及回报增值,本人衷心感谢各股东多年来对本人的支持及信任。 他称,往后,应董事会要求,同意出任公司资深顾问,冀为集团继续作出贡献,就重大事项提供意见。而董事会建议并推选李嘉诚长子、53岁的李泽巨出任公司主席,并续任董事总经理。 安排接班事宜 事实上,早在六年前李嘉诚就已安排妥当他的商业帝国接班事宜。其长子、长实副主席、联席董事总经理李泽钜接管李嘉诚几十年来打造的商业帝国。 比起父亲和一直上头条的弟弟李泽楷,李泽钜显得低调许多。外界评论说,李泽钜和李泽楷各有所长,一攻一守,继续开拓着“李氏王朝的疆土”。也有人测算,按李嘉诚目前的分配计划,大儿子获得的资产规模是小儿子李泽楷的20倍之多。 在外界看来,李嘉诚一直对小儿子更加疼爱,但这次却把企业交给了长子。揭晓之时,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是李泽钜,而不是名声似更胜的次子李泽楷。在发布会上,李嘉诚表示,“李泽钜已经跟随我工作超过33年,我对他充满信心,同事们也将继续协助他。我想李泽钜是很OK。”同时,李嘉诚将出任长和资深顾问,不仅将李泽钜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作为家里的长子,54岁的李泽钜一开始就把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牢牢地维系在一起。 17岁时,他听从父亲的安排,进入斯坦福大学念土木工程系。此后,他又攻读了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加入长江实业家族生意,后再次顺从父意,入了加拿大籍。 而他的这一身份,是李嘉诚当年得以由李泽钜出面收购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的关键,也是李氏家族收购加航的前提条件。因为,根据加拿大法律,非加拿大籍人士不可持有加航超过25%的股份。 这件事情上,李泽钜的服从与照程序办事,充分表现了他的家族观念。李嘉诚当下表示,李泽钜的表现可得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商业经典 CLASSIC BUSINESS1011928年在潮州出生的李嘉诚,是家中长子,14岁时父亲离世,不免要背起一家的重担。90多分,“如果李泽钜不是我的孩子,更会给他100分。” 再从办公室位置来说,长江中心大楼顶层是李嘉诚办公室,而李泽钜则留守九楼长江实业大本营。 可以说,这位由李嘉诚一手培养和造就的商界才俊,确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继承人的步伐谨慎前行。这是一个缓慢交棒的过程。 艰难的童年 回看李嘉诚这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可能不禁会有人疑问:他是天生的幸运儿呢?还是从祖上继承了极佳的商业基因,是个商业天才? 恰恰相反,李嘉诚不仅不是一个天生的幸运儿,他所经历的忧患与磨难,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难以想象的。如果说上帝不公,再没有谁受到的不公比他更严重了。他异于常人之处,不是他所受到的苦难,而是他在苦难之中的顽强奋斗,这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李嘉诚,广东潮安人,1928年7月诞生于广东潮洲市一个贫困家庭,父亲为老师。而他的童年也过着艰难的生活。14岁那年,也就是1940年,日本侵略军向广东挺进。李嘉诚全家前往香港,寄居在舅舅的钟表行,12岁的他从学徒开始踏入社会自谋生计。1943年,因父亲罹患肺结核,李嘉诚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照顾父亲。大半年后,父亲辞世,已回到家乡的母亲和弟弟妹妹无法赶来,15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和处理了父亲的后事。 后来回忆起这段岁月,李嘉诚将其称为“一生中的最困难”:“15岁的我,仿佛已经有20岁的心态。” 安葬父亲后,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附别人,他决议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倾销员,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因为勤恳长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管理着200名工人及20名文员,拿着一家人都花不完的薪水。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1月1日,李嘉诚拿出所有积蓄,又找舅舅庄静庵借了些钱,用5万港元本金在香港西环创立了“长江塑料厂”。
取名“长江”,有自我警惕的作用。根据李嘉诚自剖,他本性好胜,日本统治香港时,街上行人少,干诺道、德辅道、皇后大道中,行人没几个。十二三岁的他,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养成后来走路比人快的习惯,“这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102商业经典CLASSIC BUSINESS《塑胶》杂志,看到一则不太惹人留神的小新闻,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行将投放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即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代,人们对物资生涯将有更高的请求,而塑胶花价钱低廉,雅观慷慨,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要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加。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光,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出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不过,李嘉诚预感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信任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峻畅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神通,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李嘉诚明白,要想将自己的商业帝国做强做大,仅凭借小小塑料花,显然是不够的。1958年,李嘉诚迅速转型,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兴建起一幢12层高的厂房,正式进军地产市场。 当时香港地产界最流行的做法就是卖楼花。卖楼花是香港商人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这种做法突破了以往港英政府一栋楼只能卖给一个业主的规定,可以将楼1958年,李嘉诚意识到香港土地求过于供,开始涉足地产业。图为80年代一次土地竞投时,李嘉诚出价时的宇分层或分单位出售,并可分期付款。卖楼花的方式一招牌手势。出现,香港街头甚至出现了市民通宵排队购房的热潮。 一时之间,香港地产市场一片沸腾。为了多建快建,是我好胜习惯使然。”他坦言。地产商纷纷拿地皮和未建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抵押贷款, 其后数年,他艰苦自学,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是削然后再将资金买地盖房。但是,面对地产界的新风潮,瘦、安静、孤独、不与人同餐也不与人同游的古怪少年,李嘉诚却做了冷静的研究与分析,他认为过多地依赖银但他观察别人,心里知道,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知识行,未必就是好事。已经超越同龄者,这也让他内心隐隐感到骄傲。但他提 果然,1961年6月,香港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证实醒自己,骄傲必带来失败,因此他以“长江”为名,告了李嘉诚稳健策略的正确。廖创兴银行由潮籍银行家廖诫自己,要如长江汇聚百川,才能细水长流。宝珊创建。廖宝珊同时是"西环地产之王"。为了高速 开业当天,他自信满满地对20多名员工演讲:“我发展地产,他几乎将存户存款掏空,投入地产开发,因们公司虽小,但我懂得这一行,人家懂的,我们懂更多,此引发存户挤提。我们懂的,人家未必懂。一步一步,我们一定会扩大, 地产界的这次大风暴,让不少地产商损失惨重,甚会一路变好,你们的收入,也会一路变好!”至一夕破产。然而,李嘉诚却因为谨慎入市和稳健发展, 一个日后富可敌国的商业王朝,就此拉开了帷幕。成为硕果仅存的地产企业。一时间,李嘉诚声誉鹊起,成为香港商界赫赫有名的后起之秀。 1967年,香港发生动乱。社会的动荡,引发了香港 发展地产事业自二战后的第一次大移民潮。大多数富商纷纷移民,纷 机会眷顾有准备之人。有一天,李嘉诚翻阅英文版纷贱价抛售物业,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商业经典 CLASSIC BUSINESS103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然而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远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因此,他反行其道,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自己的地皮上兴建物业。 李嘉诚的这种举动,引来不少地产商质疑。甚至有不少人扬言,要等着看李嘉诚的笑话。然而,不出三年,香港政局恢复稳定,大量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便宜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备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1971年6月,他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并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应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失掉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不久,他就在董事会上宣誓了“要做香港最大地产商”的雄心。没过几年就超越了当时香港地产业的老大英商置地成为香港最大地产企业。如今,在香港每7个私人住宅单位中,便有一个由长实建成。 控股老牌英资财团依靠地产跻身一线企业家之后,李嘉诚快速将产业向其他行业延伸。当时,香港各行各业基本都已由几个巨头企业把持,从零开始颇有难度,李嘉诚于是决定通过并购快速进入其他行业,并于1980年成功控股当时香港最大外资企业之一和记黄埔超过40%的股份,成为香港华人入主外资集团的第一人。李嘉诚一生大大小小的成功无数,可最令他难忘的成功,就是成功掌握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很多大企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存在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的便直指怡和集团的重要旗舰“九龙仓”。 他经由细心研究后,决定采用不留余地、出其不意的战术,派人疏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有原来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龙仓集团觉得大势不妙,即时安排反收购行为,在市道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仓股票。无奈资金有限,最后长江集团在1972年上市,但当时香港市场仍是英资公司主导,李嘉诚作为港资其中一个代表:当然不想认输。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104商业经典CLASSIC BUSINESS工作中的李嘉诚。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难堪。 其时,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亦正在争取九龙仓。李嘉诚见好就收,自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仓转让给他,从中获利5900万港员。李嘉诚这一仗,堪称一举两得,既防止了与关联亲密的汇丰银行有正面抵触,又使包玉刚引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获得九仓节制权。当然,包玉刚也识豪杰、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转让给李嘉诚,为他后来入主“和黄”伏下一着。之后,对于和记黄埔,李嘉诚采取的战术不单是攻其不备,更是曲折包抄。他指挥手下,以极疾速度暗中廉价收购“和黄”,很快便持有该公司70%的股票。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察觉李嘉诚的举措时,固然匆忙组织英籍大股东进行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多得先机,加上汇丰银行的赞助,终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纳“和黄”。至1980年,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亦顺利登上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当时,很多人追问当中要害性的一役,就是汇丰银行为何乐意将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此中的起因,直到1998年李嘉诚才说出。本来,当年汇丰极为观赏李嘉诚的治理方式,认为由他率领和黄,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所以乐意相助。 最伟大的投资之一就在媒体竞相猜测“李超人”的下一个并购目标之时,他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投资。1986年12 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嘉诚透过家族公司以及和黄,斥资32亿港元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Husky Oil
Ltd.)52%股权,其中,和黄与嘉宏国际合组的联营公司Union Faith购入43%股权,而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购入9%股权。此外,李嘉诚拥有9%股权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也购入赫斯基5%股权。其实,在经历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油价陷入低潮,全球石油股票低迷。而赫斯基能源也只不过是一家资本支出与负债过高的中型石油公司。但李嘉诚却在这时看好石油工业,做出他当时最大的一笔跨国投资。他当时就预言,“世界石油价格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升幅,长远来说可以看好。” 根据当时加拿大的商务法则,外国人不能购买“财政状况健全”的能源公司。彼时,赫斯基能源拥有5000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商业经典 CLASSIC BUSINESS105余口石油及天然气生产井的开采权,其中约40%由本公司开采,此外还持有重油精炼厂26.67%股权以及343间汽油站。除油价低迷因素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外,并无出现债务危机。 “80年代时中东国家和美国有分歧,石油供应紧张。那时(我)就想:加拿大有石油,政治环境相当稳定,就趁赫斯基亏蚀的时候把它买过来。”李嘉诚在多年后面有得意之色地回忆说。 李嘉诚收购赫斯基能源后,展开一系列急速扩张,趁低价购入更多的石油储存,以及多钻取石油以减低负债。1988年6月,他斥资3.75亿加元,全面收购加拿大另一家石油公司Canterra Energy Ltd.,使赫斯基能源的资产值从原来的20亿加元扩大一倍。1991年10月,赫斯基能源的另一名大股东Nova集团以低价将所持的43%股权出售,李嘉诚家族斥资17.2亿港元取得了赫斯基能源的绝对控制权。 经过多年开源节流和技术改造,李嘉诚把赫斯基由一家亏损企业变成了利润驱动器。同时,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同时,他成了加拿大的投资英雄。加拿大的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与李嘉诚接触,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唐人街,2000年8月赫斯基能源在加拿大上市。当时的报道称,李嘉诚为此获利65亿港元。而此次投资,也被誉为李嘉诚“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最伟大的企业家 20世纪90年代起,李嘉诚开始通过和记黄埔大举投资港口行业。1991年,和记黄埔收购了英国最繁忙的港口——菲力斯杜港。至今,和记黄埔已是全球最大的港口投资、发展与营运商,网络覆盖全球50多个港口。此外,和黄也将其零售业务集团——屈臣氏集团,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零售及制造公司,在全球30多个国家经营超过10000家零售商店。 电讯和网络也是和黄的重点业务,20世纪80年代初,李嘉诚便收购以2G移动通讯为主业的英国橙黄(Orange)电信,并伴随手机通讯的蓬勃获得巨大利润,进入新世纪后,李嘉诚又带领其进军3G业务,并投资TOM集团等互联网事业。 2000年,长实还开始涉足生命科技行业,成立了长江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生命科技),从事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商品化、推广及销售业务。如今,该公司旗下已拥有一批在业内领先的企业和品牌。 不仅如此,李嘉诚也是率先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和内地商机的香港企业家。30多年来,李嘉诚和长和系已几乎将旗下业务全数引入内地,也让内地成为长和系除了香港之外投资比重最大的地区,以及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当欧洲因为金融海啸出现价值洼地,内地房产市场一直暴涨,善于审时度势的李嘉诚又大举出售内地地产业务,转而投资欧洲公用事业,并被评论为“买”下了英国的人。到2015年,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已控制英国天然气近30%的市场、电力分销25%的市场和供水约5%的市场。同时,还大规模投资当地铁路、电讯等业务。 当初,很多人并不看好李嘉诚的这一动作,甚至以“别让李嘉诚跑了”来曲意解读。而今,则是很多人都在感叹:李嘉诚就是李嘉诚! 最近几年,李嘉诚还带领他庞大的商业帝国“乾坤大挪移”,也可以算是他为了成功传承的前瞻大布局。其中最大的动作就是,将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资产合并1981年远东经济评论以李先生之超人打扮作封面,“李超人”之名从此不胫而走。不过,他透露,较“李超人”之名,自己还是喜欢其他人叫他做“诚哥”。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106商业经典CLASSIC BUSINESS榜上超越他的后来人,恐怕依然要骑着快马追赶多年才能赶得上他。2000年,仅仅是出售旗下的电讯业务Orange这一个动作,他的公司就获得了超过1200亿港币的巨利。 追求内心的富贵 金钱,对华人首富到底意味什么? 李嘉诚目睹了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落魄到一名寄人篱下的职员。也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毫无意外的,年轻时,李嘉诚曾经是金钱主义的追求者。1956年,李嘉诚28岁,已经跻身为百万富豪。那时候的他,体会到物质享受的乐趣,西装来自裁缝名家之手,手戴百达翡丽高级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他也开始尝试上流社会的玩意,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李嘉诚办公室挂著的对联内容,正是左宗棠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接来同住。新宅面向维多利亚港,与当时一般香港人的住房比较,这已经算是“豪宅”。但是,搬进新家那天晚上,他彻夜难眠。数十年后及重组。重组后的长和集团,在全球50多个国家经营的今天,他都还清楚地记得,那一个失眠的夜晚。躺在着多元化业务,拥有超过 29 万名员工,全球最大的港偌大的床上,月光将窗外树影投射进屋内,风吹得它们口和零售业务,领先的地产、基建、能源、电讯与数据摇摇晃晃,如真似幻。16年前,一家人在月光下从潮人工智能等业务。2016财年,集团合计实现营收3,730
州山区仓皇逃离的景象,仍如此清晰。童年与祖母相偎亿港元(480 亿美元)。而眠的温暖,到香港后必须搬开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铺入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公司业务在全球范围的睡,创业后以工厂为家,唯有机器运作的声音能让他安快速发展和利润滚滚,李嘉诚的财富和影响力也迅速倍稳入睡、机器一停他就惊醒的日子……曾有的快乐与痛增,成为亚洲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私营企业家。苦一幕幕浮上眼前。新家的安静、宽敞,显得多么不同。 1999年,李嘉诚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福特汽“还不到30岁,我就拥有足够我一生开销的钱。”变车创始人亨利•福特,以及“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成富翁后,他却茫然,“为什么有钱不如我判断的这么勒等世界级企业家同台,荣膺英国《泰晤士报》和安永快乐?”望着窗外,他问自己。律师事务所评出的“千禧年企业家”称号。他走出新家,驾车往山上开,在西半山宝珊道这条 2006年9月5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福布斯全球行政单向道尽头停下,坐在树下的石头上,望向维多利亚港总裁会议上,李嘉诚则被授予福布斯终身成就奖,以表思考:“我这么有钱,身体很好,为什么没有非常快乐?彰他在全球商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福布斯》富豪榜我不喝酒、不赌博、不跑舞厅,我赚再多,也不过如此。”的创立者斯蒂夫•福布斯称赞李嘉诚:“不仅是我们时 “财富能令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代最伟大的企业家,在任何时代都是最伟大的企业家”。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李嘉诚发现,金钱带最近20年,李嘉诚也一直是各大财富排行榜上的来的快乐满足感不能持续。拔尖者,保持华人首富、亚洲首富的地位多年无人动摇。 思索持续到第二天晚上,他终于找到解答:“人不虽然这两年,李嘉诚多次失去华人首富的地位。但是有钱什么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没有钱一点也做不若真正以净资产、公司累计创造的净利润计算,在排行到。我一路做,将来有机会,能对社会、对其他贫穷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商业经典 CLASSIC BUSINESS107人有贡献,这是我来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时从那时开始,他对金钱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视一般的外表与物质,享受简单的生活。他领悟出:“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28岁后,他转而探索内心的富贵。 基金会是第三个“儿子” 1980年,李嘉诚52岁,他用自己的私人捐款成立了基金会。从此,该基金会就变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首先,他在故乡成立一所大学。1981年,广东潮汕地区第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在李嘉诚资助与官方同意下成立。这所大学包含九个学院,其中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李嘉诚从加拿大、香港挖角名师担任各学院院长,还动员他的国际人脉,邀请名人授课,致力教育改革,譬如请星巴克咖啡创办人霍华·舒兹(Howard Schultz)讲授商业道德课程。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大的浓郁情感。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创造一所大学。“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他说。 包括汕头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FIT未来互联网络研究中心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都有基金会巨资捐助的轨迹。在中国内地,基金会更参与大西北振兴计划,主动挹注西部教育医疗援助;同时开展十万名残疾人士安装义肢、就业计划。李嘉诚重视教育投资,反映了他对少年失学的痛。对医疗的关注,则与父亲因病去世、自己与肺结核奋战多年有关。该基金会成立以来至2007年11月底,捐款已逾港币85亿元,其中90%用于教育及医疗,超过九成的捐助资源都是投入在香港及内地。 27年来,李嘉诚私人捐予基金会金额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别人难以估计,因为香港法令允许基金会可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可以在其基金会内滚存,所以李嘉诚基金会规模恐怕远比其他人想象的大。 “我跟家里人讲,这个基金会要永远留下,如果我今天离开(人世),基金会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来,已经比我现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诚睁大眼睛、俏皮地透露。李嘉诚在75岁时,曾为思考基金会的未来,多次彻夜未眠。他知道自己年事渐高,但更希望基金会能无李嘉诚有多个业余爱好,其中一个是玩了35载的高尔夫球。止境地运作下去。无止境地运作,需要有一大笔资金做基础,才能钱滚钱,做更多的事。但他担心,这样是否剥夺了原本该属于子孙的财富权利。2003年春天的某个夜晚,他陷入沉思:“几十年的努力工作,每一分一毫都得之不易,都是清白的钱。却要把这么多的钱送给你不认识的人。”这样做值不值得?儿孙们能体会吗?他一定不要下一代经历他曾经有过的苦难。他曾经跟儿子说:“我吃苹果的味道,都跟你不一样。我吃苹果的味道,比你们香得多。因为我小时候,经过蔬果店,那时候,灯光照着水果,非常漂亮的,非常香,但我没有钱可以买。” 天平的一端是他的骨肉至亲,另一端是可实现他认为很重要的事。他陷入了天人交战。 突然,他领悟了一个道理:“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如果,我不是两个儿子、而是三个儿子,我是不是也要给第三个儿子一份财产?”只要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财产分三分之一给基金会,就理所当然。 “这个思想上的突破,让我开心了很多天!那种安慰、愉快的感觉,实在是笔墨难以形容!”李嘉诚曾透露当时的心情。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108商业经典CLASSIC BUSINESS李嘉诚在纽西兰度假时,遇到一群馋嘴的鸭子。 令他更高兴的是,当他公布自己的捐款计划后,至少有五名企业家向他表示,认同他“第三个儿子”的想法,并已对社会捐出大笔款项。“他们说,嘉诚啊,你讲到我们没想到的。我们也跟着你做。”甚至,有一次在英国,碰到一位印度大企业的领导人都跟李嘉诚说:“你这样做,解脱我一个很大的瓶颈。” 2005年,李嘉诚将私人投资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持股出售,所得港币78亿元全数捐予基金会。李嘉诚,用独到的方式诠释商人的社会地位。而且,相较于许多企业家成立基金会,节税考量大于捐助,他的私人捐款,全部是缴税后捐出。李嘉诚并订明:“基金会所有收益,不可以为我本人、我的家族成员或基金会任何成员或董事,带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 “除了我固定控有股权的上市公司包括长实、和黄、赫斯基(Husky)之外,我将五十多年的积蓄,全无条件地送给世上。我庆幸自己能做出这个正确决定,一夜无眠也是值得的,自己更绝不会后悔。”他跟家人说:“我一生可以成立这样规模的基金,心里绝对不会惋惜。捐出来,是高高兴兴捐出来,去做,也是高高兴兴去做,一点都不会后悔。” 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是李嘉诚深信不疑的真理。 他虽然12岁被迫中断正统学校教育,但从学徒时代就开始学习英文、订阅西方英文杂志。做学徒时期,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却从未忘记或放松学习。 有一天,李嘉诚的工厂老板亟须发信,偏偏文书请病假,老板就问:“哪个人比较会写信、字写得好一点的?”四五个职员都指向李嘉诚,“叫他写,他每天都念书写字。”老板望向这未满17岁的孩子,疑惑地问:“你真的懂吗?”他说:“我可以试试。”当场立即动手,写了好几封信。 信发出后,老板的朋友赞不绝口,纷纷问他:“你这位先生是什么时候请的?比原本的要好。”这件事,让老板对李嘉诚另眼相待,很快地把他从做杂役的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管理名表、表带等昂贵的货物进出。 “知识改变命运。”李嘉诚回忆这段往事,“如果没有一点文学底子,写信慢,也未必通顺,后来也得不到那个职务。那个职务让我懂得货品的进出、价格,懂得管理货品。” 当时的香港是洋人主导的社会,他知道必须学会英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商业经典 CLASSIC BUSINESS109李嘉诚主持集团2005年运动同乐日开幕礼,并展示集团的全球版图。文才能求得更多的机会,因此攒钱买了本英汉词典自学英语,后来进入塑料行业工作,他又借来《当代塑料》及其他西方专门的塑料杂志,从中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以至于他现在能统领55国的投资事业,旗下的总经理尽是各国籍人士。除了英文,他也喜欢中文古书,从《曾国藩家书》《论语》《老子》等传统中国古典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的哲学。 20来岁开始,李嘉诚还给自己培养了一个阅读爱好——看华尔街财报,从中学商业规则。他将部分资金投资华尔街上市公司股票,做引擎的、军火的、潜艇的,一点一点买进。他从不按直觉投资,而是仔细研读他们的财报,研究商业规则。华尔街财报是他的英文老师、商业教练,也是他的私人投资获利来源。 人生的幸与不幸,一时半刻很难看得清。“忧患不一定带来智慧,但会扩大人的体验,令我们审慎客观。考验式的经历,也让我们超越既定观念与偏见的束缚。”李嘉诚语重心长地说。60年后的今天,他仍自学不辍,回家仍必做两项功课,一项是晚饭后,看电视学英文,一项是就寝前的阅读。“非专业书籍,我抓重点看。如果跟我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我也会把它看完。”一本靛蓝色麻布仿古封面的演辞集,上刻六个银白色楷体字──“知识改变命运”。这本书,收纳李嘉诚历年重要演讲与文章,也为他的人生下了注脚。乍看淡然无味的六个字,却让他从当年逃难、失学的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而后成就前所未有的华商传奇。中国人讲究成家立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李嘉诚规定:无论工作多忙,每个星期一晚上,一家人要一起吃饭。用餐时三分之一的时间谈论生意,三分之二的时间依然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李嘉诚的家宴,也让人看到了他的家教。他的两个儿子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对于子女,李嘉诚从不娇惯。他坚信教子女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人处世,比给他们金山银山要强百倍。所以,两个儿子从小就被要求克勤克俭。在他们小的时候,李嘉诚很少让他们坐私家车,却常常带他们坐电车、巴士,甚至连着四年都让他们喝番薯糖水。在《李嘉诚传记》写作参与者许知远眼中,李嘉诚和洛克菲勒那一代美国资本家有很大相似性。不管是清教徒还是中国传统,节俭都是一种美德。李这一代人还是老派人物,都具有某种道德上的审慎。况且,炫耀性的消费不能提供他所需要的人生意义,他需要从别的方面来寻找。 每逢星期日,李嘉诚就会带兄弟俩一起出海游泳,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110商业经典CLASSIC BUSINESS而游完泳后,必定要给他们上一堂严肃的国学大课。他当今鼎鼎大名的世界性科技公司Facebook、会拿出随身带着的《老子》《庄子》等书,一句一句读,Skype、Siri,李嘉诚都是重要的投资人之一。其中,仅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解释给儿子们听。时间一长,李泽仅上市前已累计投资并持有约3%股份的Facebook,就钜和李泽锴记住了那些传统的做人准则,比如诚实,比为其赚到了数百亿人民币的净回报。如信义。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儿子李泽锴曾说:“我从家父那里学到的东西很“若今天这个行业能重新开始,我们会以今天的模式运多。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确处作吗?”理与合伙人的关系。” 李嘉诚常常教育两个儿子:要去年,89岁的他还投资了29岁的王思聪闹腾得最想成功,在其他所有基础条件齐备的时候,就必须要注欢的事——电竞,以超过5000万美元投资了游戏设备意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公司Razer(雷蛇)。 保持年轻的方法这笔投资的几天后,李嘉诚兴致勃勃地坐在电脑前,全程观看了王柯洁与AlphaGo围棋大战的最后一战,并与其开发者——DeepMind公司的两位创办人Demis和李嘉诚虽然90岁了,但是接受新事物的态度比Mustafa会面,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关于人工智能的种种80、90后还要积极,他坚持阅读高科技产业趋势和动态问题。的资讯及著作,坚持与创新创业前沿的年轻人沟通交流,报道称,过程中,李嘉诚一边全神贯注的倾听,一这就是他让自己保持年轻的一个方法。边一丝不苟地做笔记,并且好几次被两位科技新贵的讲在华人社会,除了台湾那位念过哈佛、麻省、斯坦福,解触动,激动地站起身来。而DeepMind也正是李嘉诚在本身就在科技前沿的张忠谋先生(当今全球市值最大半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成功投资案例。导体企业台积电创始人),再也找不出像李嘉诚一样90 除DeepMind,李嘉诚还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了至少5高龄还在科技产业最前沿潮头挺立的人。家拥有核心技术的新兴企业。对这个被预言即将改变世最近10年来,他已通过旗下的私人投资公司维港界的崭新领域,90岁的他比很多80后、90后还要敏感投资(Horizons Ventures),累积投资超过70家最前并有兴趣。沿的科技企业。其范围涵盖互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 可以预见,即便是退休了,李嘉诚多半也会退而不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领域,他对人造鸡蛋、人休。有些人是真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跟财富、荣造牛肉、节能灯,情绪识别、汽车3D打印等领域的投誉、荣辱无关,只是“活着就要奋斗”已融入他的血液,资更一度成为热闻和产业风向标。渗进细胞,甚至带上天堂的信仰。近年,长和系生意在全球已经上轨道,李嘉诚多次表明将会投入更多精力在慈善业务。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1-12 15:14: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50436801352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嘉诚:愿力人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嘉诚:愿力人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