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理论

更新时间:2024-01-10 09:13:04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纪公庙)

一万小时理论

论述一万小时的概念

(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40年前,赫伯特· 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 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论文,在研究专业知识方面得出一个著名结论:

“国际象棋是没有速成专家的,也当然没有速成的高手或者大师。目前所有大师级别的棋手(包括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都花了至少

10年的时间在国际象棋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无一例外。我们可以非常粗略地估计,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可能花了 1万至5万个小时盯着棋盘„„”

在此之后,心理学发展了一个分支,专攻研究西蒙和蔡斯的发现。研究者一次次地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要擅长复杂任务,需要大量的练习。西蒙和蔡斯的论文发表后,心理学家约翰·海斯(John Hayes)研究了 76位著名的古典乐作曲家,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写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之前,都花了至少 10年的时间谱曲(例外包括用了 9年的肖斯塔科维奇和帕格尼尼,以及仅用了 8年的埃里克·萨蒂 )。

我在《异类》(Outlier)这本书中谈到“一万小时定律”的时候,说的就是这个学术传统。我写道:要获得很高的成就,必须得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成就是才华加上练习”。但是,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心理学家越深入研究天才的职业道路,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有限,而后天努力更为重要”。在对认知水平要求极高的领域里是不存在天才的,没人刚完成外科轮替训练就可以走进手术室做世界级的神经外科手术。《异类》主题更重要的第二点是——那些到达行业顶端的人为了达到杰出,所需的练习强度极大,以至于他们需要帮手。他们要么走了运,要么有特权或者身处的环境让那么多年的努力成为可能。为了举例,我重点写了披头士乐队在汉堡的脱衣舞俱乐部里曾演奏无数个小时,也写道比尔·盖茨和比尔·乔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得以接触电脑的特权。我评价乔伊:“他天分极高,但这绝不是唯一的考虑范畴,从来不是。”

最近,对于这个观点出现了一些不解的论调,有些评论简直令人困惑。例如,以下这段文字来自几个月前在《时代周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让我觉得世界上又多了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观点比我要奇怪多了),戴上了万圣节假发,不知怎的招摇撞骗进了 Time Life 杂志社大楼:

“研究结果表明勤奋是天才的本质,畅销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依此向大众推广了一个说法,即有素训练一万个小时是“成就伟大的神奇数字”,与天赋无关。在名为《异类》的书中,他声称只要足够勤奋,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媲美专业人士的熟练程度,只要花时间就可以了。”

“与天赋无关”?

大卫·爱珀斯坦(David Epstein)在他引人入胜的新书《The Sports Gene》中提出了更有想法的回答。爱珀斯坦的主要论点是,一万小时定律必须作为一

个平均值来理解。例如,我和他都讨论了同一个心理学研究,是心理学家K. 安德斯·爱立信( Ericsson)在精英级别的西柏林音乐学院对小提琴学生的研究。我感兴趣的是综述结果,即最优秀的小提琴手无论在平均练习时间还是总练习时长上,都远远超过还不错的学生。换句话说,在一群有天分的人们中间,最优秀的要比其他人花更多时间、更心无旁骛地练习。不过,爱珀斯坦指出在这个数字背后可能有不少变量——比如,有些小提琴家可能更加高效地利用练琴时间,得以更快达到优秀的水准。这点很重要。73名伟大的作曲家花了至少十年才有所成就,但从肖斯塔科维奇、帕格尼尼和萨蒂身上,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

爱珀斯坦还提出了另外两条值得注意的观点,第一点是关于国际象棋的。他引用了吉列尔莫·坎皮泰利(Guillermo Campitelli)和费尔南多·戈贝特(Fernand Gobet)基于104位参加比赛的棋手的研究,研究者发现达到“master”级别的平均时间是 1.1万小时——但有一名棋手仅仅花了 3000小时。这是非常极端的数据偏移,是否意味着国际象棋“天才”真的存在?我不大确定。爱珀斯坦研究的是国际象棋的大师级选手,在国际象棋专家的四个类别中是最低的。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等级最高)的情形就不一样了。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罗伯特·霍华德(Robert Howard)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对 8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都花了 1.4万小时才达到最高等级。哪怕在 16岁之前就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级别的神童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同的规律。神童组基本上都在 14或 15岁达到大师等级,大多数人从4或5岁就开始下棋。著名的波尔加姐妹(三姐妹中两人都达到了特级大师级别)花了至少 5万个小时才到达最高等级。因此,爱珀斯坦对声称只需要 4000小时就可以达到篮球“国际水平”的研究提出质疑。受质疑的研究取样的样本为澳大利亚男子篮球队。我并不和澳大利亚或者澳大利亚篮球有仇,不过如果有人能在 NBA找出个打球少于 10年的先发控卫,我会更容易相信。如果被研究的对象并不是行业精英,那关于如何成为精英的论点就不太令人信服。

我还觉得,不应该在所有领域都认为一万小时定律是可行的。例如,爱珀斯坦举出的主要反例是跳高运动员唐纳德·托马斯(Donald Thomas),他只做了几个月基础练习就达到了世界水准。尔后,爱珀斯坦引用了在其他运动项目中观察到类似现象的学术文献,比如有篇论文显示,只要练习小几百次,你就可以参加澳大利亚俯式冰橇冬奥队了。俯式冰橇就是运动员在冰道上把雪橇加速到极致,跳上去,然后把雪橇驶下山坡的运动。爱珀斯坦称,一万小时定律不能应用的其他领域还有飞镖、摔跤和短跑。他引用了一位南非研究者的语句:“我们测试了超过一万个男孩,我从没见过跑得慢的孩子变快。”

凑巧,我是个跑步爱好者,这辈子都非常爱好田径,而我也没见过跑得慢的男孩会变快。就事论事的话,我也没见过有人相信跑得慢的人会变快。爱珀斯坦的这本书非常棒。不过,他如此热衷对这个理论发表煽动性的断言,恐怕站不住脚。西蒙和蔡斯多年前的论文意在表明,人需要很多年才能熟练掌握复杂的认知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需要经历和处理很多的情况、可能性和场景。披头士乐队没有在十几岁的时候写出“The White Album”是有原因的。如果想给你

做脊椎融合的外科医生在网上速成了他的住院医师训练,你或许不该答应他。不过,有些技能不需要经历很多情况、场景和可能性就可以很快得以熟练,比如跳高、以最快的速度跑直线或者用尖锐的东西指向一块又大又圆的软木塞,这并不违背一万小时定律。西蒙和蔡斯 40年前写下的结论如今还是正确的。在对认知水平要求很高的领域,天才并不存在。

一万小时理论

本文发布于:2024-01-10 09:13: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849184135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万小时理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万小时理论.pdf

标签:小时   研究   国际象棋   达到   练习   需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