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学大师、著名学人简介

更新时间:2024-01-10 08:21:23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童年读后感600字)

中国近现代史学大师、著名学人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学大师、著名学人简介

大师之名 大师之事 大师之作

主办报刊:

1895年(22岁)-《中外纪闻》

1896年(23岁)-《时务报》

1898年(26岁)-《清议报》

1902年(30岁)-《新民丛报》《新小说》

1906年(34岁)-《政论》杂志

1910年(38岁)-《国风报》

1912年(40岁)-《庸言报》

1915年(43岁)-《大中华》杂志

论著:

1896年(23岁)-《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

1897年(24岁)-辑《西政丛书》三十二册

1898年(25岁)-《戊戌政变记》

1901年(29岁)-《中国史叙论》、《南海康先生传》、《李鸿章传》

1902年(30岁)-《饮冰室文集》、《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新史学》

1903年(31岁)-《新大陆游记》

1905年(33岁)-《开明专制论》、《饮冰室文集》重编本

1908年(36岁)-《中国古代币材考》

1913年(41岁)-《暗杀之罪恶》

1914年(42岁)-《吾今后所以报国者》

1915年(43岁)-《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梁启超 4岁开始认字,5岁学《诗经》,6岁读史,8岁为文,10岁参加童子(1873-1929) 试,出口成诗,16岁中举,17岁赴京会试不第;1891年(18岁)就读于万木草堂。

1895年投身政治运动—1917年辞去财政总长:1895年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政变后东渡日本,海外流亡14年,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说;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入阁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后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

1920年欧游归来—1929年初逝世:1918年底离开政界,赴欧洲旅行,回国后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一生著述宏富,达1400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计148卷。

1916年(44岁)-《从军日记》、《国民浅训》、《辟复辟论》、《盾鼻集》

1918年(46岁)-《欧游心影录》、《中国通史》

1919年(47岁)-《饮冰室丛著》

1920年(48岁)-《翻译文学与佛典》、《清代学术概论》

1921年(49岁)-《复张东荪论社会主义运动》、《墨子学案》

1922年(50岁)-《中国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陶渊明》、《大乘起信论考》

1923年(51岁)-《戴东原先生传》、《人生与哲学》、《国学入门书要目》

1924年(52岁)-《戴东原先生传》、《戴东原哲学》、《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1925年(53岁)-第四次编订出版《饮冰室文集》

1928年(56岁)-《辛稼轩年谱》,未竟

钱穆 1911年18岁 任教无锡三兼小学;

(1894-1990) 1922年28岁任教厦门集美中学;

1931年37岁 任教北京大学历史系,并兼课清华、燕京、北师大;

1937年43岁 随政局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1年47岁 往成都任教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武汉大学;

1943年49岁 先后任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1946年52岁 赴昆明任教五华学院、兼任云南大学;

1948年54岁 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55岁 赴港任亚洲文商学院院长;

1950年56岁 成立新亚书院;

1960年66岁 赴耶鲁大学讲学;

1968年74岁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史学》

《国史新论》

《国史大纲》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文化史导论》

《论语新解》

《先秦诸子系年》

《朱子新学案》

1969年75岁 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

傅斯年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

(1896-1950) 1919年底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

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

1927年任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

1928年成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所长;

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

顾颉刚

(1893-1980)

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

1926年赴厦门大学任国学院研究教授;

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

1929年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

1935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

1938年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

1939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

1940年被聘为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

1941年任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等职;

1944年再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

1945年任交通书局总编辑;

《东北史纲》(第一卷)

《性命古训辨证》

《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

《古代文学史》(稿本)

《古史辨》

《三皇考》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中国边疆沿革史》

《吴歌甲集》

《汉代学术史略》

《尚书通检》

《史林杂识》

《走在历史的路上——顾颉刚自述》

《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讲中录》

《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

1946年任兰州大学教席;

1947年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编辑;

1948年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兼复旦大学教授;

1949年任诚明文学院中国语文系教授兼主任、兼震旦大学教授;

1951年任上海学院中文系教授;

195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

1958年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

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1971年开始担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总校工作;

1979年担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学术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民研会副主席等职。

牟宗三 1933年毕业后,曾先后在华西大学、中夺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1909-1995) 校任教;

1949年后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

1960年后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1974年退休后专任新亚研究所教授。

1976年又应台湾“教育部”客座教授。

《逻辑曲范》

《理性的理想主义》

《道德的理想主义》

《历史哲学》

《佛性与般若》

《才性与玄理》

《圆善论》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

《康德判断力之批判》

《两汉太守刺史表》

《唐仆尚丞郎表》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严耕望 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师从钱穆;

(1916-1996) 历任齐鲁大学研究所助理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讲座、东吴

大学特约讲座、新亚研究所教授;

197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唐史研究丛稿》

《治史经验谈》

《治史答问》

《唐代交通图考》(第一至五卷)

《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

《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

《中国会馆史论》

《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何炳棣

(1917-)

1934年就读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陈寅恪、冯友兰等名家;

1938年毕业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

1945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及西欧史;

1948年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63年转往美国芝加哥大学;

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5-76年被会员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

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

1987年赴加州大学鄂宛分校,任历史社科杰出访问教授;

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

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史学系;

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

1970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讲座教授。

孪生兄弟健康,他不是——手掌内曲,双脚无踝,足背向地,成年后肌肉不发达,只能借助双拐行走。这一境遇让他深味了“兄弟如手足”的情谊。“弟弟如手如足,我缺手,他给我手,我缺足,他给我足。”

许倬云

(1930-)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汉代农业》

《西周史》

《求古编》

《寻路集》

《万古江河》

何兆武

(1921-)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

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研究生;

1956-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译著:

卢梭《社会契约论》

帕斯卡尔《思想录》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罗素《西方哲学史》

著作:

《历史理性批判散论》

《历史与历史学》

《文化漫谈》

《汉代中外经济交通》

《历史与思想》

《史学与传统》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

《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

《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

《士与中国文化》

《方以智晚节考》

《论戴震与章学诚》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

《现代儒学论》

余英时

(1930-)

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

1956-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

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

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近现代史学大师、著名学人简介

本文发布于:2024-01-10 08:21: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8460831351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近现代史学大师、著名学人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近现代史学大师、著名学人简介.pdf

标签:中国   研究所   教授   历史   大学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