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口号

更新时间:2024-01-10 08:16:26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多睡觉的好处)

戊戌变法的口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戊戌变法的口号

篇一:戊戌变法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3

、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

1 30

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教学思路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

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

2 30

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新课探究】一、早期改良思潮1、维新派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

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人物介绍1】王韬

★王韬(1828—1897),近代中国著名洋务思想家、政论家、报人、文学家。初名利宾,

字兰卿,入县学后改名瀚,字懒今,后更名韬,字仲潜,一字子潜、紫诠,自号天南遁叟,晚年称弢园老民等。1847

3 30

年,王韬迫于生计接受英国伦敦会新教传教士麦都思的邀请,到墨海书馆任编辑,由此改变了王韬一生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观念。在翻译西书的同时,王韬十分关心时事,不断地抨击列强在华的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不断抨击清政府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各种臸度中存在的弊端。1862年2月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把改良政治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不久,王韬的上书被清军获得,清朝官员指控王韬有通太平军之嫌,派兵捉拿。当年10月逃至香港。开始了长达22年的流亡生活。在此期间。王韬翻译《尚书》《诗经》等中国儒家经典,还游历了英、法等

国,使他大开眼界,深感中国的落后与差距。王韬对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很感兴趣,专门到伦敦英国议会参观,多次去旁听英国下议院开会,目睹议员们在议院中自由表达对?大政重务?的看法。王韬称这种政体为?君民共主?。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亲自撰写文章,评论时政,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率先喊出?振兴中国?、?变法自强?的口号。他主张中国学习西方,扫除封建偏见,重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他在《循环日报》上撰写《变法》(上、中、下三篇)、《变法自强》(上、中、下三篇)、《重民》(上、中、下)、《洋务》(上、下)、《尚简》、《治中》等数百篇政论文章,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变法?主张,具体提出了变法图强的纲领、方案。王韬强调要在变法的基础上,治理中国内政,

4 30

变革封建专臸政体及其臸度,仿效实行英国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进而建立新的资产阶级的国体。王韬用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来观察中外历史的演变,肯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变化的趋向,肯定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认为中国只有变法,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顺应时代潮流。在政治改革方面,王韬提出,其一,要?重民?,开言路,启民臹,得民心,这样才能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君民共主?的政治体臸。其二,裁撤冗员,清理仁途,改革律例,简化繁文,也是为建立君主立宪政府所必须进行的政治改革内容。在文教改革方面,王韬提出要改革旧的科举取士和教育臸度。在军事改革方面,王韬提出改革武科、武学,进行新式练兵。在外交改革方面,王韬提出了展开独立外交等一系列主张。在经济改革方面,王韬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1893年,经陆皓东介绍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相识,对孙中山的变法主张大加赞赏,并为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润色。1897年,?不作人间第二流,奔腾万里驾轻舟?的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变法自强和君主立宪臸的首倡者王韬,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享年70岁。

★【人物介绍3】郑观应郑观应(1842—1922),又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

生,晚年自号罗浮待鹤山人。1858年(咸丰八年)放弃

5 30

科举,到上海学商。此后20年左右,在经营工商业的过程中,关心时政,留意西学。1892年后,由盛宣怀保举入轮船招商局任帮办,后改会办。1893年,一部体现郑观应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著作《盛世危言》终于出炉。《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中就包括举办世界博览会(是中国主张办博的第一人),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1902年冬,郑观应辞去招商局会办。次年,他改任粤汉铁路购地局总办。1906年,被举为粤汉铁路商办公司总办。1909年又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晚年政治表现落伍,拥护?立宪?,反对革命。但又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不满。1922年5月,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学宿舍。著有《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编》、《南游日记》、《西行日记》、《罗浮待鹤山人诗草》等多种。作为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在政治上,郑观应反对封建专臸臸度的民主思想,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议会臸度的主张;在经济上,他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力主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在文化教育上,他提出改革科举,提倡西学,广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郑观应务实求真,他一生致力于探索?富强救国?、全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方式和方法。虽然他以思想家著称于世,但他还是一个用思想指导行动的实业经营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6 30

的那个风气还未大开的时代里,郑观应所言所行,不仅激励了同侪,而且也鼓舞了来者。

★3、思想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

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臸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

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4、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启下作用。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生平简介:【人物介绍4】康有为康有为(1859~1927),

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

7 30

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

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臸,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同时在袁世凯提出祭孔的时候,康有为致电黎

8 30

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礼,叫嚣?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臸,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离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2、主要著作和思想:(1)思想: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

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臸?,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变?,只是?渐进?,而不是?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

★(2)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

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

9 30

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孔子改臸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康有为曾将《孔子改臸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臸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的先师,以此来抵臸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3)特点: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回答: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

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该题的答案可呈开放性。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还是利弊兼有?主张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成一家之言。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

10 30

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1)时间:1895年(2)内容:提

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2、《中外纪闻》:舆论宣传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

11 30

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强学会:政治团体(1)时间、地点:1895年8月,北京→上海分会(2)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3)参与阶层: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外国传教士加入。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康有为亲自撰写《强学会叙》,提出中国正处在?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洞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的危急之中,呼吁挽救民族危机。强学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形成了南北呼应。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20日奏劾强学会结党营私,贩卖西学书籍,刊印《中外纪闻》,勒索外省大员。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但无论是公车上书、《中外纪闻》,还是南北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抑。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1、梁启超:(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5】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

12 30

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

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

13 30

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2)维新活动:①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时间——1896年;地点——上海。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旬刊。连史纸、石印。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其创刊号刊载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指出: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学者可阅水陆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学报,言工务者

14 30

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从此可以看出时务报是本着各个学科无所不包的办刊宗旨来进行其传播的,并且多为传播?新义?。连载梁启超著《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销行万余份。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翌年,梁启超去湖南,仍遥领该刊。由于张之洞横加干预,汪康年总理管起主笔,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排式也与前不同。光绪下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内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a.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文教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影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编发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2、谭嗣同:(1)生平简介:【人物介绍6】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

15 30

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中国旧学有较深造诣。同时

篇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摘要: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戊戌变法维新派内容失败原因意义及作用

Keyword:ReformmovementReformistscontentReasonsforfailure

meaningandeffect

戊戌变法的起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895

16 30

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参加变法的人有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内容:在教育上,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在经济教育上,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军事上,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学科。政治上,裁减冗

17 30

员;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开放新闻自由;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迁都上

海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守旧势力的阻挠和镇压;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等等。但是,这些情况与其说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不如说是改革者在进行改革之前应当考虑的客观现实条件。所以,真正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戊戌变法人士激进的改革心态及其改革战略的失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主观因素。戊戌变法人士的激进心态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世界列强肢解瓜分的严重危机。俄、英、法、德、美、日等列强加紧了对其在华利益的争夺。在甲午战争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中国沿海重要的港湾旅顺、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都树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的修筑权,落到了他们手中,中国几乎全部国土都被划分为各个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

18 30

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强烈的危机感给其内心以深刻的刺激与震撼,导致他们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变得越来越激进。在封闭的条件下,民族危机的深度只有少数敏感的知识分子精英能够真切地感悟到。他们的敏感与其周围一般官僚士绅的沉闷平庸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来,一种与此相联系的道德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激愤而孤独的精英意识与优越感,会使变革者与广大官僚士绅之间形成巨大的隔阂,并导致后者对前者产生同样的情绪化反应。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两本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度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旨在立新。这两本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是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之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外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之患,旦夕可至”,急切的高呼要是还不进行变法改革“皇上与诸臣,虽欲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受这种心态影响的变法者,总是以他们主观上所感受到的危机感的强度来作为激进变革的理由,而变革成功所须考虑的客观条件却往往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能表达这种心态的,是康有为在呈光绪帝第六份奏书中所说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改革本质上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它要求在旧的基质上寻求新的生长机制,要

19 30

求在顺应历史传统的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但变法人士却不自觉地排斥这种传统的改革。简单化的乐观预期。当然,这也离不开康有为改革战略的失误,例如: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改革理论不成熟、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了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少变法的阻力,为变法寻找依托,但其结果却与设想大相径庭。并没有达到避免反对派攻击变法的目的,康有为的真实用意被识破,反对者

并不因为其托名孔子而减少对他们的攻击。

戊戌变法的意义及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虽然,短暂的戊戌变法没能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 30

戊戌变法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智的获得,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掌握科学方法。梁启超亦在认识西方科学知识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在我看来,戊戌变法是不成熟的,首先是对国内和国际形式认识不透彻。康有为想借助光绪帝的力量实现维新,明显这是荒唐的。因为光绪帝并无实权。更荒唐的事是让日本前任首相来担任维新的顾问,维新派不把成功的希望寄托道外国的干预与否,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一个国家会让别国强大

21 30

起来.还有,中国封建制度形成于战国时期,到变法时将近两千多年。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人们接触新鲜事物的几率相当小,要他们改变原有的思想是很难。.而日本定封建思想对其国的影响比较小,从唐朝时的“大化改新”到维新变法,也不过区区几百年,和中国比起来差远了.没有或很少封建阻力,变法的潮很容易被人民接受。历史是一面镜子,从镜子里我们要找到一些教训:一、广泛联系群众。二、对事物要认识透彻。

参考文献:(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社,20XX.

(3).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Z]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三:戊戌变法练习题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D.帝国主义的破坏

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

A.编练新军b.京师大学堂c.农工商总局D.官民上书

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22 30

A.民族危机严重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

c.资产阶级软弱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5.“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A.“迁都定天下之本”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D“练兵强天下之势”

6.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23 30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

8.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是

A.洋务思想b.早期维新思想c.维新思想D.马克思主义

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0.下列著作与严复有关的是

A.《盛世危言》b.《变法通议》c.《仁学》D.《天演论)

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

A.魏源b.曾国藩c.康有为D.张之洞

12.“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

24 30

A.经济模式b.议会政治c.教育制度D.统治制度

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D.办报刊、立学会

14.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保国会成立c.强学会的成立D.创办(万国公报》

15.谭嗣同、杨深秀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此。六君子中除谭、杨之外,还应有

()

①康有为②康广仁③梁启超

④林旭⑤杨锐⑥刘光第

A.①③④⑤b.①②⑤⑥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16.揭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创办强学会b.创办《时务报)c.维新思潮兴起D.公车上书

17.戊戌变法运动是()

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

25 30

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服b.设立议院c.定宪法D.实行君主立宪制

19、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b、甲午战败的震撼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0、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2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2、19世纪末,维新思潮得以发展成为政治运动,关键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26 30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2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定宪法,是他们

A、不敢出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以减少变法阻力

24、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25、戊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了民族危亡b、推动了政治改革c、发展了社会经济D、推进了思想启蒙

二、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材料二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材料三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四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

27 30

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四位思想家的哪本著作(或译著)

A.《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b.《仁学》《变法通议》《天演论》《孔子改制考》

c.《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D.《变法通议》《仁学》《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2)上述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又各有什么特点?

27、32.(18分)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

日本使节出访团康有为与《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外国商品输往日本德国军队在胶州湾登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日两国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分)

(2)材料二表明了中日两国有什么共同遭遇?两国命运后来有什么不同?(6分)

28 30

(3)康有为发起的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简要说明其历史意义。(1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1-5bbDDc6-10DAbDD11-15cbAAc16-20DDADD21-25DcDbD

26题,答:共同点:都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权威,托古改制;

梁启超:力倡“民权”,认识到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谭嗣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念,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严复:宜传西方思想,介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32、(1)明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运动。

(2)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日本明治维新获得成功,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并崛起为东方强国,成为世界列强中的一员;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原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②维新运动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意义:①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9 30

②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0 30

戊戌变法的口号

本文发布于:2024-01-10 08:1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8457862467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戊戌变法的口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戊戌变法的口号.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变法   中国   维新   政治   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