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

更新时间:2024-01-09 21:12:56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9日发(作者:夜景说说)

和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

和古代名人有关的成语

一、凿壁偷光历史人物是匡衡。

1、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该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2、出自《西京杂记》。

3、【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于是他在农忙季节就给富人家里打工,不要工钱,只求别人借书给他看。

他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时,才有时间看书。常常一本书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他心想:白天我在地里干活,没有时间看书,我应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点灯的油。这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墙壁上有亮光。他起床查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灯光从裂缝透了过来。匡衡想了想,招来一把小刀,把裂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过来的灯光看书。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了西汉时期著名的大学者。

二、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孙敬和苏秦。

1、悬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 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2、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

3、【成语故事】

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也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就是“悬梁刺股”成语的来历。“悬梁刺股”指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也形容刻苦学习。

三、四面楚歌中的历史人物是西楚霸王项羽。

1、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2、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3、【成语故事】

公元前203年12月,韩信把兵马屯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西),四面八方都布置了埋伏,要把项羽引到一个适当的地方,围困起来。韩信编了四句话,叫士兵冲着楚营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项羽头!”把项羽气得鼻孔喷火,头顶冒烟。

项羽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没碰着韩信,看四面全是汉兵,楚军陷入了重围。项羽带领人马只管向前冲,谁也抵挡不住。他见了韩信,更不肯放过。韩信一边作战,一边后退。项羽追赶了好几里地,可汉军杀散了一批,又来了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跑回垓下大营。

夜里,项羽听到周围汉营里的士兵在唱歌,是楚地的歌,他就在营帐里喝起闷酒来。项羽留恋他宠爱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边,还有那匹他骑了五年的乌骓马。想到这儿,项羽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壮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诗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气魄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走。马儿不跑怎么办?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跟着一块儿唱。他唱得流下几行眼泪,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抬头看他。看到项羽如此悲伤,虞姬站起身说道:“就让贱妾为您再跳一支舞吧!”说完,虞姬抽出宝剑在楚帐中舞起剑来。项羽看着心爱的人,想着现在的处境,自己尚且不能保证能够突出重围,虞姬可怎么办呢?虞姬好像看穿了项羽的心思,于是她含泪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气尽,贱妾何聊生。”说完便挥剑自了。项羽抱着虞姬的尸体,放声痛哭。周围的将领也默默垂泪。

第二天清晨,项羽跨上乌骓,带着800子弟兵,猛虎似的冲出去,突出重围,往南跑去。他打算渡过淮河再往东去。项羽和子弟兵沿路杀散了汉兵。韩信、英布、周勃、樊哙他们分头追赶。项羽拍着乌骓,飞一样地直跑。等项羽渡过淮

河,到了南岸,又跑了一程,就迷了路,不知道哪一条路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

项羽就向一个庄稼人问路。那个庄稼人不愿帮他,就说:“往左边走。”项羽跟仅存的百余名子弟兵就往左跑去,跑了一阵,连路也没了,前边只有一片水洼地。他们的马陷在泥泞里,连蹄子都不好拔出来。项羽这才知道受了骗,走错了道,赶紧拉转马头,再回到三岔路口,可汉兵已经追到了。

项羽往东南跑,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点了点人数,一共才28个骑兵,可追上来的人马有好几千。项羽觉得没法脱身了,就带着8人上了山冈,对他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8年了,亲身作战70多次,战无不胜。今天在这儿被围,这是天数,不是我不会打仗。”他把28个士兵分成4队,说:“我先杀他们一个大将。你们跑下去到东山下会合。”他大喊一声,向一个汉将直冲过去,杀了一个汉将。等项羽到了东山下,那28个子弟兵全都到了。汉兵赶来,又展开血战。项羽专挑汉兵多的地方冲杀。

项羽杀退了兵,点了点自己的人数,仅仅少了两个。他们跑了乌江,乌江亭长荡着一只小船等在那儿。亭长知道来的是项羽,就催他马上渡河。他说:“江东虽小,可也有1000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还可以在那边东山再起。这儿只有我这只船,请大王赶快渡过河去。”

项羽笑着对亭长说:“当初我跟江东子弟8000人渡过江打天下,到今天他们全完了,我哪儿能一个人回去呢?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哪儿有脸见他们哪?”他接着又说,“我最爱这匹乌骓马,舍不得把它杀了。我知道您是个忠厚长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这匹马送给您。”

他和26个子弟兵都拿着短刀步行,跟汉兵交战。他们杀了许多汉兵,自己也一个一个地倒下。最后,只剩下项羽一个人。他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四、指鹿为马的历史人物是赵高。

1、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出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3、【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

“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五、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是韩信。

1、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2、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3、【成语故事】

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初出茅庐、

六、初出茅庐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

1、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2、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吕布、刘表、公孙瓒、刘备等大大小小的军阀各据一方,为了争夺天下,连年混战。这时候,博学多才的诸葛亮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部),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埋头读书,亲自耕作。公元二○七年,刘备因为自己力量太弱,连连失败,很想找一个有才能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因此,当他得知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消息后,先后三次到隆中拜请,把诸葛亮请下了山并拜为军师。

诸葛亮出山,来到刘备军中,首先帮助刘备扩充了军力。不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在敌

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诸葛亮利用曹军骄傲轻敌的弱点,在新野县城附近的博望坡设下了埋伏。然后,派赵云把曹军引到树木丛生的博望坡放起火来,曹军在火海之中,互相践踏,死伤惨重。埋伏的军队和诱敌的军队又乘势杀来,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不计其数。

诸葛亮第一次指挥作战就旗开得胜,扭转了刘军节节败退的严重局面。《三国演义》的作者在第三十九回,用四句诗来称赞诸葛亮初掌兵权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说:“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七、乐不思蜀历史人物是刘禅。

1、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用来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2、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3、【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

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

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八、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是越王勾践。

1、卧薪尝胆【wo xin chang dan】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2、出处:《拟孙权答曹操书》。

3、【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

九、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是廉颇。

1、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后来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方责罚。

2、出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中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将相廉颇、蔺相如之间的故事。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泰山北斗、

十、泰山北斗的典故主人公是出自唐韩愈的事迹。

1、泰山北斗【tài shān běi dǒu】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出 处:《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3、【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唐代南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在今河北唐山专区),死后追封为“昌黎伯”,所以世称韩昌黎。《韩昌黎全集》便是他遗著的总集。他的诗和文章,都很有名。特别是他的散文,自成风格,为人们所传诵,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当时一般的文风,由于受六朝以来的影响,作家都只求辞藻华丽,崇尚对句等空洞形式(所谓“骈俪体”),而魏以前优秀作家的传统,如汉代文学家司马迁、扬雄等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雄浑淸新的气派,这时已衰退不振。

韩愈便提倡学习古文,并以主要精力从事散文创作。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 (亦即散文运动)于是展开,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新唐书•韩愈传》末后的赞语中也说:“自愈没(死后),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和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21:1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8059761346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和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和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pdf

标签:读书   出自   比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