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更新时间:2024-01-09 19:30:50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9日发(作者: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8.2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登高》是高中部编本新教材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二首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指出,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登高》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深入理解作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工具

高一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不少诗歌,但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现在的任务是在背诵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从中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前可以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熟悉文本。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杜甫诗歌音韵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研读诗歌中“悲”的多重内涵;探讨诗人杜甫悲叹的深层次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杜甫的思想情感,感受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登临诗的异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研读诗歌中“悲”的多重内涵;探讨诗人杜甫悲叹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杜甫的思想情感,感受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

登高 杜甫

一、导入(2分钟)

老师:“春女善怀,秋士易感”。每逢秋日,文人墨客总会提笔抒怀:“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的激越自信,“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宋玉的感怀(PPT呈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曹丕的慨叹(PPT呈现),诗人杜甫在秋天里,登高赋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登高》。

PPT呈现: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辨》

秋风萧瑟天气凉。

——曹丕《燕歌行》

二、悲歌之音(15分钟)

1.齐读正音(2分钟)

(PPT呈现)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zhǔ)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老师:我们首先来齐读,注意屏幕上的字音,登高,起!

2.朗读互评

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学生1朗读,学生2点评)(3分钟)

老师明确:要注意节奏。七言诗的节拍通常有两种方式:2212或者2221。比如:XX-XX-X-XX或者XX-XX-XX-X。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3朗读,学生4点评)(3分钟)

老师明确:要注意情感。

老师过渡:老师觉得啊,要读出情感,得先读懂诗歌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听读音频,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诗歌的大意,请第一大组思考第一联的意思,第二大组思考第二联的意思,第三大组思考第三联的意思,第四大组思考第四联的意思。

3.听读翻译

(播放朗诵音频)(2分钟)

(学生5、6、7、8接龙翻译)(5分钟)

(PPT展示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老师过渡:翻译完毕,让我们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再次齐读。

学生齐读。

老师点评:老师觉得大家翻译得不错,朗读的情感也更加饱满了。

老师过渡:刚刚说到情感,大家能从这首诗中找到一个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吗?对!“悲”字。

板书:悲

三、悲歌之蕴(7分钟)

悲在何处?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诗人笔下“悲”之内蕴。

老师:那么,作者悲在何处呢?请你根据诗歌内容,按照下列格式,找出诗人笔下“悲”之内蕴。

我从( ),读出了( )之悲,因为( )。

示例:我从第一句话,读出了秋景之悲。因为首先,急风凛冽,“风急”有愁;其次,秋风秋雨愁煞人,有愁就含悲;天高阔远,茫茫天地间,诗人更觉自己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心头;最后,猿猴哀鸣,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浓。一句话,三层悲。 (2分钟)

(学生找,展示)(5分钟)

老师板书:悲 秋景之悲、地远之悲、羁旅之悲、久旅之悲、暮齿之悲、衰病之悲、孤独之悲

老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关于颈联的悲,宋人罗大经和大家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钟)

(PPT呈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四、悲歌之因(11分钟)

1.小组讨论:你觉得引发杜甫悲叹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学案资料和诗歌内容,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展示。(8分钟)

(学案资料:《杜甫的人生轨迹》)

(小组讨论3分钟)

(小组展示5分钟)

老师点评: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感谢各个小组的精彩发言,从你们的言谈中,让我看到了你们对杜甫的深入探究,老师非常欣喜地看到你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讨问题,所以杜甫悲叹的深层次原因还有国运之悲。

板书:国运之悲

2.老师补充:(3分钟)

老师过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当时的唐朝社会举步维艰,一片混乱,我们来看一个微课。

(播放视频1分钟)

老师明确: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老师:难不难?——难!对于个人来说是艰难,对于国家来说是灾难。诗人杜甫身处乱世,面对日渐衰老的朝廷,无可奈何,只能提笔抒怀,感慨万千。

老师过渡:“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的悲秋,将自然之悲、人生之悲、家国之悲熔于一炉,形成了这一首千古绝唱《登高》。

五、悲歌之评

对比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说同样是登山,请你评价,这两首诗歌中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梦游天姥吟留别》

脚著谢公羁,身登青云梯子。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杜甫的诗歌中运用秋日萧瑟之景,借景抒情,抒发自然之悲、人生之悲、家国之悲,慷慨悲凉;而李白的诗歌,整首诗运用想象等手法,写出梦中所见山上的情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的斗争精神、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PPT展示)两人的登高诗作,处境相似都是仕途不畅,但是情感却不同,这与诗人的个性、经历有关。

六、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站在高处的悲歌,更是一个我们仰望杜甫精神高度的窗口。他的忧国忧民、心忧天下,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学习,督促我们扬鞭奋蹄,教会我们苦中作乐,苦中作为!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再次齐读)

8.2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19:30: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998502594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8.2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8.2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pdf

标签:诗人   诗歌   学生   老师   情感   理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