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10大爱情故事

更新时间:2024-01-09 16:11: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9日发(作者:中字开头的成语)

06年10大爱情故事

我的一半是你----------------农妇朱桂琴献肾救夫感天动地

朱桂琴,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子。她在丈夫李广明肾脏衰竭生命垂危之际,毅然献肾救夫,以感天动地的义举,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演绎了一幕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朱桂琴和李广明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今年29岁的朱桂琴,出生于老河口市洪山嘴办事处一个农民家庭。1998年从老河口市供销学校毕业后,她到当地一个叫红星砖瓦厂的乡镇企业里做出纳,就是在这里,她遇到了让她愿意用生命去爱的人李广明。

那时,李广明所在的红星水泥厂与朱桂琴的砖瓦厂相隔不远,因为都是出纳,两个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渐渐地互生爱慕之情,终于有一天在媒人的引荐下,两颗期待已久的心立刻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于是,情窦初开的朱桂琴很快坠入爱河。2000年8月,两个有情人终于携手走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办喜事那天,两个红星厂的人都来祝贺,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还为他们编了一副对联贴在洞房外:“红星对红星心心相印,砖头贴水泥越粘越牢”,横批是“天作之合”。

心随所愿。婚后,小两口相亲相爱,并贷款与人合伙承包了60亩果园。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夫妻两人没有拌过一次嘴,红过一次脸。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朱桂琴泪花闪闪。她说:“广明非常老实,从不多事,更没有骂过我。”李广明说:“琴在家把所有的家务全包了,是个贤惠的女人。”

婚后第二年,儿子的出世更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经过一年的勤扒苦做,小两口还盖起了一幢两层小楼,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乡亲们都很羡慕他们,朱桂琴当时也感觉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对相敬如宾的好夫妻,平静的生活却忽然被可恶的病魔打破了。

2004年初,李广明在一次下地干活时偶然感到腰部疼痛,之后还伴有头晕、四肢乏力。起先,李广明并不在意,只是让妻子给他捶一下缓解痛苦。5月中旬,他发现双腿及面部浮肿起来,这时的李广明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到水泥厂打工了,于是朱桂琴带着丈夫急忙赶到当地老河口市第一医院检查。

5月26日,检查结果出来了,李广明的肌酐量达到正常人的8倍,医生把化脸单一看,就说他已到了尿毒症晚期,双肾已完全衰竭,失去了排毒功能。若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导致其他脏器衰竭而致人死亡。目前,只有通过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才能保全性命。前者需要不间断的透析,花费高且只能延缓生命,不能治本。惟有转院通过肾移植才能治本,但需要十几万的高额费用。

突如其来的病魔对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朱桂琴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夫妻俩顿感天旋地转,一向性格开朗的李广明两眼发黑,一下瘫倒在地上。

谁不想与爱人携手相依?谁不想轻松地享受爱情?然而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无奈。想着以前的美好生活,朱桂琴的眼泪一次又一次从她的脸颊滑落。

然而,朱桂琴明白丈夫现在更多的是需要精神的安慰,如果自己的精神先垮了,那丈夫就真的完了。扶起瘫在地上的丈夫,她泣不成声地说:“别想太多,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治好你的病。只要人在,相信什么都会有的!”

在老河口市一医院治疗20多天,由于条件有限,李广明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朱桂琴

听说河南杞县有一家肾病专科医院治疗尿毒症效果好,就借了1万元远赴河南求医。谁知该院治疗的唯一手段就是血液透析。由于频繁透析,李广明的肤色开始发灰,体能急剧下降,病情更加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医院的医生告诉朱桂琴除非进行肾移植,否则可以给李广明安排后事了。

“那时,我真绝望了,想死。是妻子的鼓励和安慰让我又活下来了。”记者采访时,李广明忆起往事眼圈不禁又红了。

那段时间,为了防止意外,朱桂琴寸步不离地守在丈夫身边。晚上更是不敢大意,丈夫只要有什么动静,她就马上爬起来,长期的劳累使她的身体越来越差,但想到丈夫,她认为这值得。

令人欣慰的是,回家后不久,束手无策的夫妻俩了解到十堰市东风公司总医院可以做肾移植手术。 朱桂琴当即让父亲陪李广明去十堰就医。为此,她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将住房也抵押出去,并借遍了所有亲朋,为丈夫筹集手术费用。

今朱桂琴更难过的是,做肾移植手术,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要有合适的肾 源。肾 源本身就奇缺,李广明的血型又是O型,O型血的肾 源更是少之又少,在东风总医院一名O型血患者已经等了3年,至今仍靠透析来维持生命。

李广明的生命危在旦夕,而肾源又没有着落,于是医院提出进行亲属间肾移植。这对李广明来讲似乎多了一线希望,因为除了父亲、哥哥,另外李广明还有两个没有出嫁的妹妹在外地打工,这样看来,李广明换肾的机会增加了。

为了尽快治好李广明的病,李广明的大哥李广成主动提出愿意捐肾,但考虑到哥哥早已经成家,又是种地的农民,朱桂琴谢绝了大哥。李广明60多岁的老父亲得知这一情况后,要求用自己的肾救儿子。可是医生告诉他,由于年龄较大,他的肾脏移植效果不好。 哥哥和父亲不能给丈夫献肾,希望就只有寄托在两个在外打工的妹妹身上,可朱桂琴却竭力反对,因为两个妹妹都还没有成家,用了她们的肾后怕影响她们以后的生活,所以朱桂琴不忍心用她们的肾。

怎么办,朱桂琴想到了自己,她向主治医生要求移植自己的肾。

一听到朱桂琴提这样的要求,医院大夫深感震惊:“你们夫妻没有血缘关系,配对成功的比例微乎其乎。”

“试试吧。也许我能救他一命。”朱桂琴坚持自己的想法。

在医院抽了血进行配型后,朱桂琴在极度不安中度过了一生中最漫长的两天。

从东风医院的化验结果显示:朱桂琴与李广明不仅血型相同,均为O型血,而且组织配型也配得挺好,两人配型后的淋巴细胞毒性实验竟在5%以下,而一般10%以下就可以实施移植手术。

“真是缘分呀,夫妻同血型的少,配型后达到这么好效果的更少,这夫妻俩简直就是一个人。”魏大夫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李广明得知配型结果后,却闷闷不乐。他对妻子说:“如果你将一个肾给了我,成功了还好,假如失败了,两个人都成废人了,那以后的家庭怎么办?”朱桂琴开导他:“没事的,医生说一个只要有一个肾正常就够了。我给你一个,从今后你生命里有我,我生命里有你,再也不用分开了”。

就这样,从6月底到8月初,夫妻俩就肾移植问题展开了拉锯战,直到有一天朱桂琴忍不住对丈夫发起了脾气:“你这么等下去不是办法,多耽搁一天,你的身体就差一天,你这是对我和儿子的不负责任。”

见妻子态度如此坚决,李广明终于含泪答应手术。2004年8月15日,在东风总医院外科大楼手术室内,一场扣人心弦的生命接力即将上演。

上午8时,进手术室前,朱桂琴一边抚摸着丈夫的头,一边完慰他:“只要我醒来看到

你笑就满足了。”

8时20分,朱桂琴首先被推进了7号手术室。

9时整,手术正式开始,就在朱桂琴的手术进行了半个小时后,李广明也在8号手术室上了手术台。

决定李广明和朱桂琴命运的肾移植手术进行到一个小时后,朱桂琴的右肾被顺利取出,很快这个鲜活的肾就植入了丈夫李广明的体内。

11时,就在手术进行到两个小时后,李广明所在的8号手术室传出了吹呼声。

“血压正常。”

“尿来了!尿来了!太好了!”

惊心动魄的夫妻肾移植手术,从早上9时至11时40分,历时2个小时40分钟后结束,当他们成功跨越这一生死关口时,奇迹再一次降临到这对年轻的农民夫妇身上。整个手术比预计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半小时。从手术结束到次日上午9时,李广明共排出17000毫升尿液,肌酐量也恢复正常,朱桂琴的肾在李广明身上运转正常。

此时,这对夫妻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永远不会分离,因为妻子朱桂琴的一只肾脏正在丈夫李广明的体内为他服务。

朱桂琴醒来得知这一切后,悬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手术后的李广明也变得开朗起来。

一对肾两个人,两个生命已经由这次磨难而融为了一体,心灵也更相通了。

经历了这场刻骨铭心的生死考验,夫妻俩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李广明说:“看着妻子吃苦受累,承担所有的压力,我特别难受。我最大的希望就是等身体康复后,报答妻子,帮助妻子分担压力,靠自己的双手坚强地活下去。”

而朱桂琴却说:“不存在报答不报答的,只要是你的身体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我就满足了!”

朱桂琴捐肾就夫的义举深深感动了周围的人们,一些热心人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最近,朱桂琴被评为首届“感动老河口十大年度人物”,受到老河口市委、市政府的隆重表彰,2006年母亲节,朱桂琴又被推举为2005年度“感动襄樊十大新闻人物”。

四十年一诺的爱情订单

这是一对世纪老人的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曲震响在洞庭湖畔的爱情颂歌!这是一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事!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吟咏着屈原《湘君》、《湘夫人》的

美妙诗句,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一个新世纪的真实的牛郎织女和湘妃的爱情神话。

一、1945年――1947年: 由倾心热恋到庄重订婚

这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名叫余琦,1922年春出生在湖南常德市城区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曾经出国留学,回国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亲堂兄余嘉锡是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国文系主任、民国时期社科院院士,当代著名作家丁玲是她的亲姑妈的女儿,丁玲在离开常德前与她有不少交往。余琦长得十分漂亮,就读于常德市女中时,是学校的“校花”,因家学渊源等原因,她从小雅爱诗词,字也写得非常秀气。余琦高中毕业后,在城区小学任教。大约受其表姐丁玲以及新思潮的影响,她一直未谈婚论嫁,1945年,23岁的她到常德县中师范班进修深造,遇到了英俊潇洒的县中教师刘自平,于是,二人便开始了长达六十多年的爱情故事的演绎。

男主人公刘自平,1914年冬出生在湖南桃源县的一个殷实人家,1938年在北京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后,满怀抗战的激情,先后在南京国民政府政治部农本局等单位工作,辗转于长沙、芷江、重庆等地,主要为抗战作一些募捐贷款的事情。他温文儒雅,一表人材,在爱情婚姻方面,不乏姑娘追求,朋友牵线,但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1944年,刘自平因病辞职回乡,待得病情稍愈,县立中学便热情聘请他去执教。当他在县中课堂上一见到余琦,便被她那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我第一眼看到她美丽的容貌,就觉得自己踩在了一个土坑里,有了一种失重的感觉!”——刘自平老人后来回忆说。而余琦女士聆听着他的讲课,也被他的英俊潇洒和不凡的谈吐吸引住了,“他的眼睛有磁性!”——余琦老人后来也回忆说。

从1945年到1947年,刘自平先后辗转于几所中学教书,热恋中的余琦也就跟着他在学校做女生辅导和保育员等工作,1947年春节,在双方家长的支持下,两位年轻人按照传统习俗,举行了隆重的订婚仪式。订婚照中,刘自平戴着金丝眼睛,英俊文雅,余琦则静静地、幸福地依偎在他的身旁,脸上荡漾着蒙娜丽莎般的笑容。

二、1948年――1987年: 40年的苦苦寻觅与坚贞守望

1948年,不甘做中学保育员的余琦,与刘自平反复商量后,决定随大哥到东北大城市去谋新职,“你先去吧,你安定后,我随即便来。”身体已完全康复的刘自平对余琦说。于是,余琦坐船出沅水,过洞庭湖,顺江而下,在洞庭君山旁,她轻轻地吟诵起楚辞《湘夫人》的诗句,又想到洞庭湖君山《柳毅传书》的神话故事,于是赋诗一首:“鼎城(即常德城的旧称)分袂互叮咛,海誓山盟共此心。暂别实为长聚首,鸿雁传书两地情。”

余琦出洞庭,下长江,沿着津浦线北上,因当时战事紧张,时局发生了变化,到山东泰山脚下后,便再也无法前行,进退两难的她只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铁路子弟学校开始了教书的工作。没有想到这一停下,就在泰山之阳呆了整整十六年,直到1963年她才回到家乡湖南常德。

再说刘自平听说余琦暂居山东后,便也放弃了北上的计划,等待时机。二人远隔千山万水,只好频频鸿雁传书,以慰相思之情。1949年夏天,湖南和平解放,立志报国的刘自平投笔从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四野历任班长、排长,下潇湘,渡漓江,到广西剿匪。在刘自平刚开始参军时,二人还有联系,余琦曾写诗道:“忽接家书重万金,书生投笔已南征,柳丝敢系英雄志,红叶深藏儿女情。”诗中写出了对自平的称许和对他的无限思念。由于当时军旅生活颠沛紧张,没有丝毫的浪漫,行军打仗居无定所,加上当时通讯极为不畅,余琦的工作单位又几经转换,不久,二人便失去了联系。

1952年,肃反运动开始了,厄运降到了刘自平的头上。在度过了三年紧张的军旅生活后,刘自平因曾在*****工作和多种说不清的“历史问题”,定性为“历史反革命”,被清理出军营,就近管制在南宁的一个印刷厂管理仓库,这一管制就是整整18年。

五十年代,身在山东的余琦,曾数十次写信,投问刘自平的信息,但多次回信,都被打回,上面批道:“查无此人”。眼看着年岁渐渐增长,余琦的家人、朋友为之着急了,纷纷为她牵线搭桥,而在她身边的小伙们也是频送秋波,其中一个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硬是为她苦等了数年,可是余琦终不为之所动,继续为刘自平苦苦守望,并放出话说:“李商隐不是有诗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对于我的刘郎,我就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坟‟,然后再另作打算。”1963年,眼见在北方难觅信息,余琦只好辞去工作,告别十五年相处的朋友,告别巍峨的泰山,只身带着一个小时候患过脑瘼炎、生活不能自理的养女,千里南归寻夫。

回到家乡后,余琦到处打听,仍然没有刘自平的半点音讯,她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靠给人缝纫钉扣子或捡破烂卖钱来维持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家庭原因,她被赶出常德城,带着十多岁的病残养女,下放到湖南慈利县一个偏远的山区务农,在农村,由于家中无劳力,生活极为艰苦,直到1973年才回城。后来有人介绍她到职业学校、中小学去代课,这样才算有了一份较稳定的工作。

再说刘自平为什么不与余琦通信联系呢?一是因为余琦工作几经转换,地址已不详细,二是觉得自己成了“历史*****”,不愿意拖累余琦。这是为对方着想的最真挚的情感。其实,地处西南僻地,身受管制的他,又何尝不思念心爱的人呢?

1970年,已是56岁的刘自平也被赶出城市,遣送回湖南桃源老家务农。在偏僻的乡下,他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劳力,一个人过着极为孤单、凄苦的生活。这期间,他非常想念未婚妻余琦。粉碎“四人帮”后,有人告诉他,说余琦回到了常德,只是不知道近况如何。刘自平听说后十分激动,可是想到仍未平反,自己的身份还是“历史*****”,若去找她,只会给她带来麻烦。于是,刘自平只好把对余琦的思念继续压抑到心灵的深处,打消了到常德找她的念头。

三、1987年:二人在建军节结婚

历史的车轮,辗过泥沙枯草,终于推进到了崭新的时期,1986年下半年,刘自平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彻底平反,落实政策后,享受军队离休副团级待遇。此时,已是七十四岁的老人兴奋不已,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马上见到日夜思念的未婚妻余琦。通过多方寻找,1987年,他终于在当时的常德市教委找到了余琦。

历经四十年,经历了多少磨难,刘自平、余琦二人终于重新聚首了。四十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年呢?1987年8月1日(这一天正好是古历七月初七),已是74岁的刘自平老人和66岁的余琦老人庄重而低调地举办了婚礼。当时,由于他们具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太感人了,前来贺喜的领导、同事、亲朋好友络绎不绝。一位教授为他们写下新婚门上的对联:

山盟海誓,四十载凄凄相思,娥英泪何止斑斑点点;

玉露金风,七十秋欣欣并蒂,郎织乐更在岁岁年年。

这副被爱好古典诗词的余琦老人称赏不已的新婚对联,借助秦观词作《鹊桥仙》(纤云弄巧)的意境,化用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洒斑竹、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和《红楼梦》林黛玉《题帕诗》的典故,叙写出了二人四十年凄苦相思的经历,表达了众人对二位有情人在订婚四十多年后,终于成为眷属的衷心祝福。

四、1987——2006年:“郎织乐”的爱情婚姻

二位老人举办婚礼时,七十四岁的刘自平老人曾兴奋而郑重地对余琦老人许诺道:“我至少还要陪伴你十年!”事实却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至今,二人在一起已是相互陪伴了两个十年。令人遗憾的是,她从山东带回来的病残养女已于1998年4月不幸去逝。

两位老人现居住在常德市城东区新四村的一栋普通的居民房里。每天清晨起床后,刘自平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为余琦老人梳头发,然后上街买米粉、豆浆。白天,他除了做家务事外,便是栽花种草,小园子里,一年四季春意浓浓。余琦老人作为文人,更有多种雅好,常年写诗练字不辍。二老情意绵绵,日日如新婚。有时,他们也到外地旅游,机关里组织离退

休老教师开展活动,他们总是积极参与,有时还登台表演节目。刘自平老人能文能武,经历过大风大浪,所以心境平和,谈吐幽默,平时见到他俩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欢笑。

余琦老人在她的床头有一幅书法长卷,上面有她2002年亲笔书写的一首诗云:

《偶感》

冷月如霜夜见凉,二九春秋似电光。

聚短离长虽堪惜,犹胜双星各一方。

三间陋室遮风雨,半庭花木映纱窗。

晚来一枕沉酣梦,饭软茶香度夕阳。

这首诗,是二位老人晚年快乐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刘自平老人已是92岁高寿,余琦老人也有85岁。刘老师称余老师是家中的“董事长”,自己则是“小经理”。家中虽然雇了保姆,可是老人还经常出门走走。“董事长叫咱往东咱不敢往西,叫咱买鸭咱不敢买鸡。”二老一天到晚喜笑颜开,举止谈吐,幽默风趣不减当年。爱情的鲜花啊,在两位老人的家中,在他们的心中,绽放得非常鲜艳!

千千万万的湖湘儿女,愿这对订婚四十年后才结婚、已近百岁的世纪老人永远健康长寿!愿他们的爱情传奇像洞庭君山湘妃的故事一样,长久演绎下去!

稻香湖之恋

爱情是人性的崇高表现。千百年来,爱情成为古今中外不朽文艺作品的主旋律,千古绝唱的主题唯有浪漫的爱情相影相随。艾砂、马乙亚是一对穿越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诗坛伉俪,他们从英姿飒爽的豆蔻年华,到两鬓染霜的耄耋天年;从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到林海雪原的流放岁月;从以诗代箭的国难当头,到谱植心曲的昌平盛世,始终毅然坚守着爱的崇高信念,他们的经典爱情故事足以荡涤灵魂感动中国!

地下恋情,依然开出美丽璀璨的爱情花朵

那是60年前的冬天,内战一触即发,当时的沈阳兵工署第90工厂,在敌人的严格控制下,随着东北局势的发展,敌人企图把一批精密仪器和技术人员撤往上海、武汉或台湾去。这时,从抗战烽烟中走来的地下党员艾砂,受党组织委派,潜伏在兵工厂训育科工作,他的身份是兵工厂《东塔月刊》编辑。艾砂遵照上级指示,领导工人暗地里对敌人的迁厂采取“蘑菇”战术,今天拧下一个螺丝,明天又把重要零件藏起来,或采取消极怠工等办法保护兵工厂。在这期间,艾砂有幸认识了兵工厂图书管理员马乙亚,她被招进她父亲所在的兵工厂工作。青春靓丽,漂亮浪漫,沉静温雅的马乙亚进厂后,很快成了“厂花”,在她下班的时候,总有一些爱慕者守在厂门口,一睹她的芳容。

由于工作需要,艾砂常常去找同他一起潜伏的地下党员曹清大哥商量工作。在此之前,

他们曾在沈阳《民报》一起办过进步诗刊。曹清看出了艾砂对他们办公室的马乙亚有好感,有意撮合他俩。马乙亚爱文学、会写诗,曹清总不忘交待艾砂带些进步文学书刊给马乙亚看,从此他就成了她的活书柜。她在不经意间阅读了他那充满诗意的读书眉批时,渐渐地被他的思想、才华所吸引,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英气而又充满才华的小伙子。

他们两个由“诗为媒”燃起的初恋火焰,在那段黎明前的黑暗中,开出了美丽璀璨的爱情花朵。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和传奇,但浪漫里暗藏着风险,传奇中显露出真诚。在他们的周围布满了特务的网络,一言一行都受到鹰眼犬目的监视,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他俩在公开场合总是装作素不相识。在地下工作中,他要她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向工人们推荐进步书籍,并要求马乙亚经常汇报工人的思想情况,暗地里统计敌人生产的弹药数量,为地下党组织准确掌握兵工厂人员思想情况和生产情况提供了很多情报。

在沈阳和平解放的前夕,由刘沙(艾砂的真名)等人成立了“解放服务团”、“工人护厂队”,负责维持厂内秩序和安全。在那些危险而又紧张的日子,艾砂忙着起草《告工人书》、《告全市人民书》,制作解放服务团和护厂队的袖标等。为了安全起见,他们集中在某个小院秘密编印,然后将印好的传单、标语拿到街上偷偷散发。他俩的地下恋情也通过这种秘密频繁的工作接触,逐渐加深。诗一般的激情更使他们的爱情不断升温,他们互相欣赏,彼此读懂了对方的渴望,心照不宣地默默从事着地下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

盼星星盼月亮,沈阳解放了,为共和国付出了无限艰辛的这对恋人,从“地下”走出来深情的拥抱。有情人终成眷属。1950年5月10日,在原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里,组织上为27岁的艾砂和25岁的马乙亚举行了热闹而简朴的婚礼。

林海雪原,萧瑟苦寒中的爱情坚韧如初

新中国成立后,艾砂因为在报界的影响,以他突出的工作能力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军工报》副社长兼主编,兼东北第二机械工业部工会宣传部长,成为一名领导干部。马乙亚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东北大学,毕业后在单位做劳资工作。

幸福的日子是短暂的,他们在沈阳度过了一段充实而繁忙的平静日子,孩子们亦相继降临了。可是生活的路并不平坦。1954年春,中央决定撤销东北大区,《军工报》也撤销了。艾砂被分配到某部门担任人事教育处长,他考虑干行政工作不是自己所长,后被调到冰城《黑龙江林业报》,自愿降职任副刊部主任。

这时,反“胡风运动”的政治风暴开始了,艾砂莫名其妙地成了反党“胡风分子”。当每次被有关人员叫去,面对那些阴沉的面孔,都是一律地大声吼叫:“你在国统区沈阳的时候,往哈尔滨解放区派遣过多少特务?老实交代!”这简直是“莫须有”的罪名啊!可是自古以来就有黑白颠倒的时候,历史上“莫须有”的罪名比比皆是。

不久后的“反右”运动,艾砂又成了报社的被批斗对象,有人将一顶“内控右派”的帽子扣在他头上。因为运动一来,一些地方被迫仓促应战,在“宁左勿右”的思想指导下,事情不能不往“最坏处想”。随着“十年浩劫”的接踵而至,艾砂的日子更惨了,那种日复一日被别人提拉起来当靶子的生活模式,实在是不堪回首。

在艾砂成为挨整老“运动员”的日子里,他的家庭始终坚定地跟他站在一起。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马乙亚开始还觉得委屈不解,极力地为艾砂辩护。她说:艾砂当年因为在敌占区的报刊上发表进步言论,曾先后三次被日本特务和国民党特务上了“黑名单”,险遭逮捕,他怎么会是阶级敌人呢?!后来造反派给她安上一条“为阶级敌人涂脂抹粉”的罪名,将她强行拉到工宣队,并把她满头的秀发剃成阴阳头。每次,她被揪着上台批斗的时候,小女儿跟在她身后,拽着她的衣襟大哭不己,造反派却在一旁狂笑欢呼:“反动母女同上台,革命群众笑开怀!”她简直不能忍受下去了,几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一想到丈夫,她又动摇了。爱与恨的交织,痛和苦的纠缠,过度的担忧、惊吓、恐惧,急火攻心,使她多次住进了精神病医

院,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炼狱般的折磨。直到后来落实政策平反,她的病情才慢慢痊愈。

那年冬天,“文革”进行得如火如荼,造反派押送着艾砂、马乙亚和他们的孩子,到伊春市带岭区郊外的双兴生产队强制劳动。那个寒冬,在他们的印象中是特别的寒冷,气温降到零下40多度,外面的雪下了一米多深,彻骨的寒冷差点没把住在一间破草屋里的一家人给活活冻死。多亏了那些善良的村民从家里拿来旧席子、旧棉被,帮他们砌好炕添上薪烧得暖和和的,让这家被发配到寒区来的苦命人感受了雪中送炭的恩德。

阳光总在风雨后。1980年春天,艾砂获得了彻底平反,被委任为伊春市办公室主任和带岭区副区长,兼《带岭区志》副主编。马乙亚则被重新安排在中学教书。

诗国寻梦,诗坛伉俪立志梦园卧冰求鲤

“少小离家老大回。”青年时代的颠沛流离,中年时期的风霜雪雨,老年从工作岗位上彻底退下来后,他们决定回到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故土。

在北国寒暑30年,冰锋雪剑并未磨掉他们对诗的痴情。才过了几年清静日子,艾砂这个倔强的老头,又在心里琢磨着办一本诗刊。“你个人想办诗刊?”老伴马乙亚不无担心。“对,我要办一本真正的民间诗刊,要用诗的汗渍,把粉和泥,捏成砖块,为后人铺垫崎岖的征程。”艾砂对老伴说。“我俩从相识、相恋到长相守,都是以诗传情,以诗为伴,诗歌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啊!现逢昌平盛世,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桎梏早已除掉,我们还是继续写诗吧!”马乙亚颔首含笑,于是老夫妻抵足而劳,儿女们也鼎立相助,在早年祖宗留下的宅基地上盖起了农家小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葡萄冬有雪。艾砂取名为“梦园”。

那年诗坛泰斗臧克家90华诞,艾砂夫妇俩前去祝寿,艾砂说起想以家乡的稻香湖为名,筹办民间诗刊辅植后人。臧老一听大为赞赏,高兴地写下“稻香湖”的刊头,从而奏响了《稻香湖》诗刊的序曲。1999年早春二月,《稻香湖》诗刊披着艾砂夫妇用辛勤织就的五彩霞光降临在“梦园”。

著名诗人贺敬之感叹:“大小天地俱神异,豪情柔情皆诗情”;诗人聂索也赋诗一首:“新株萌发借春风,夏至荷花别样红。淡雅衣装诚本分,清洁品行自雍容。”徐放、牛汉这两个当年的“胡风骨干分子”,得知老友艾砂、马乙亚这对诗人伉俪不顾耋髦之年,囊中羞涩,自费创办《稻香湖》诗刊,也写诗祝贺:“平生沧桑事,一笑付东流!”“诗书画乃天地人间之精气神也!”

自艾砂夫妇创办诗刊后,新疆一位叫阿那尔•向吉甫的诗人,将《稻香湖》诗刊视为自己晚年的精神寄托。在他弥留之际,还一直惦记着艾砂、马乙亚和诗刊,他已无法执笔,只好口头向孙女叮嘱:“我死后,艾砂就是你爷爷、马乙亚就是你奶奶!” 闻名天下的嵩山少林寺第32世禅师行佛,是一位宗教诗人,足迹遍及欧亚诸国,在北京大学宗教系学习时,成为《稻香湖》诗刊的常客,从此与梦园诗侣结下僧俗诗缘;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心莲法师,是一位老尼姑,与艾砂夫妇邂逅后,便有了诗信来往,令诗侣夫妇领会了佛与诗的交融。

当《稻香湖》诗刊飞越万水千山,展现在世界各地诗人面前的时候,人们显出异样的惊喜和感动!香港才女蔡丽双博士,先后出版了31部诗集。因《稻香湖》诗刊与艾砂、马乙亚这对诗人伉俪结缘,她写诗赞美《稻香湖》:“从山谷中走来的典雅,站成了梦园中的古典。”香港著名诗人、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曾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荣誉勋章,他感怀于艾砂、马乙亚这对诗人伉俪的热情与执着,常常给《稻香湖》诗刊来稿。名贯中西的钟鼎文博士,是宝岛台湾诗界的泰斗,创立了世界文学院,任世界诗人大会名誉主席。他年过九旬仍奔走于海峡两岸,《稻香湖》创刊后,他成了“常客”,经常给梦园赐稿。台湾著名诗人文晓村,创办了《葡萄园》诗刊,任名誉社长,他与艾砂夫妇因诗相识相知,以诗传情,抒发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新加坡著名华侨女诗人刘情玉,在马六甲海峡举办了两家华文诗刊,她带着全家人慕名走进“梦园”,从此成了老诗侣的“闺女”兼诗友。菲律宾华侨诗人来云鹤,是马

尼拉市华文《世界日报》副刊部的主编,他对《稻香湖》诗刊推崇有加,经常向当地华侨和国际友人宣传《稻香湖》诗刊;法国华侨诗人郭凝,现任法中友好协会副主席,是中法文化交流的积极倡导者,他每有诗稿从不忘《稻香湖》。

《稻香湖》诗刊像一只只信鸽,忠实地传达着海内外华人情牵祖国的情义。常给诗刊来稿的队伍中还有香港的王一桃、曾敏卓、张诗剑、文榕、晓帆、犁青,台湾的台客、金筑、麦穗、涂静怡、许其正、王禄松,新加坡的泊雁,菲律宾的施素月,加拿大的洛夫,美国的满锐、谢青、关守中等200多位中华诗人。

艺术没有国界,诗歌亦是如此。今年1月30日,美国加洲籍的林德先生走进了农家小院,工工整整地寄情留言:我爱诗,无论它出现在何处,诗歌都能够与我们的灵魂沟通。一对叫白伯诗、白佳叶的法国中学生兄弟,特地利用暑期来梦园作了10天的客,吃农家饭,学普通话,接受艾砂夫妇对他们用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金裕锡,一位在北大中文系修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业课程的韩国女孩,慕名走进了梦园,老诗侣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漂亮的异国学子。日本庆应大学的老师杉野元子,是研究中国北方沦陷时期文学活动的专家,杉野博士专程来到稻香湖畔,在梦园里,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襟怀和中国人民的宽厚情怀。

随着《稻香湖》诗刊的声名鹤起,梦园,成了诗的圣地,清雅的小院成了诗友们聚会的好地方。在这里,诗友们品茗葡萄架下,纵谈屈贾李杜之千古绝唱;泛舟稻香湖上,阔论当今中国诗歌的发展趋向。

稻香湖之恋,就是到了天堂我依然爱你

《稻香湖》诗刊一年四期,至今出版了近30期。创刊之初,夫妇俩不嫌褴缕,不耻寒微,他们的退休金每月才1000多元,生活在北京已属低层。但为了办诗刊,他们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不买新衣,不添家具,日用品用最便宜的,买菜拣别人挑剩的,买肉挑肥的。儿女们见了心疼地说:“俩老不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吗?不能吃肥肉呀!”艾砂风趣地说:“曹雪芹举家食粥米常赊,我们隔三差五还能吃上一点肉,此生足矣。”为节省开支,他们出门办事,近处骑自行车,远处挤公交车。艾砂“自鸣得意”地为诗刊发行写了一首打油诗:不管三伏三九,背上诗刊就走,不用坐车花钱,人夸省钱高手。一次,80高龄的他骑车去邮局,由于邮包太沉,摔了个人仰车翻。回到家马乙亚见他满脸污血,又是心痛又是埋怨。艾砂却轻松地说:“你放心,马克思还不忍心招我去。” 艾砂时常给老伴留“遗言”:“我要是真的乘鹤西去了,再难,你也要想办法把诗刊办下去。”说来也怪,这些年死神都不忍心掐断他那活泼思路,他几度病重住院,一一闯了过来。

转眼,夫妇俩创办的《稻香湖》诗刊八岁了,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果实:《稻香湖》诗刊获得由中国炎黄艺术馆颁发的特别贡献奖;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艾砂被中国作协授予“抗战功勋诗家”称号;在前不久有关部门向全国有贡献的老诗人颁发的《中国新诗贡献奖》中,艾砂榜上有名;夫妇俩年年被评为海淀区文联“先进工作者”。这几年,他们的诗歌创作也进入高峰期,相继推出了伉俪诗集《梦园情》、《南国情》、《不了情》、《凹凸情》。

如今,他们一起相濡以沬地走过了漫长的60个春秋,那种任凭天老地荒,矢志情感不移的心灵之约,给彼此的情感寄上一份完美的答卷。老俩口总是甜蜜地说:“今生今世夫妻没做够。就是到了天堂,我们依然相爱;倘若有来世,我们还要做夫妻。”正如在《河 岸》一诗中写的那样,他们的情感“紧紧相连,日日相依,你没有抛弃过我,我没有疏远过你。你头枕着我,我胸贴着你,天天互相抚摸握手,一万年也要合枕共眠。”

写在云端里的爱—记蓝天侠侣刘文力夫妇

她是全军唯一的女飞行大队长;她在战友心目中是蓝天上的一只鹰;她16年搏击长空,以执着和坚韧,在蓝天之上绘出一条闪光的航迹。33岁的刘文力,正值家庭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突遭乳腺癌的侵袭。与病魔顽强抗争11个月后浴火重生,她毅然带领56名飞行队员翱翔在浩瀚的蓝天。胡锦涛主席闻之深为感动,视察湖北时接见了她,称赞她"很了不起"——

2005年6月23日,中南地区某机场。

身着崭新的飞行服,刘文力兴奋而激动地环视着四周:久违的战鹰,久违的战友,一切都是那样熟悉,那样美妙。程机械师给她送来了一束康乃馨,战友们甚至专门为她打出艘环暧铮鹤:匚颐谴蠖映ぶ胤道短臁?

是的,久违的蓝天,你的女儿终于可以重新拥抱你了!

检查、发动、起飞,一切都有条不紊。在空中,地面指挥员关切地询问刘文力:“要不要继续?”

“可以继续。”刘文力感觉良好,回答得干脆利落。顺利完成任务后,她走下飞机,丈夫马永抱着女儿瑞临迎上前来,女儿手中还拿着一面小旗,上面写着“妈妈你真棒”。刘文力一把抱住女儿,泪流满面。

泪水是苦涩的,但也是幸福的,为了这一天,刘文力和癌魔搏斗了11个月之久。

老天给了她一颗想飞的心

1971年,刘文力出生在山东泰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她的期望是让她长大后当一名医生。但刘文力却对飞机情有独钟,每当头顶有飞机翱翔时,她总会看得发呆:要是有一天能开飞机该多好啊!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刘文力后来就读的泰安一中,正是中国杰出女飞行员岳喜翠将军的母校。在学校期间,老师多次介绍过岳喜翠的事迹。从那时起,刘文力开始萌生了飞天的愿望。

1989年春,正准备冲刺高考的刘文力,听说空军将在她们毕业班中招收第六批女飞行员,她欣喜若狂,第一个报了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8月,经过了严格的体检,刘文力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那纸蔚蓝色的招飞入伍通知书,带着对蓝天的渴望和满腔激情,跨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踏上了她梦寐以求的飞天之路。

飞天之路并不平坦,在飞行学院,体能训练稍不达标就有可能被淘汰。为了使身体素质尽快适应飞行要求,刘文力主动给自己加码:仰卧起坐,别人做50,她做100;俯卧撑,别人一口气做30,她一口气硬要做50;为增强腿部力量,平时上下楼梯她都用双脚蹦;练单双杠,她练得满手血泡;打悬梯和固定滚轮,她练得恶心呕吐,常常强咽进去,接着再练……

1992年8月14日,对于刘文力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她终于飞上了蓝天,迎着太阳,朝着美好的云霞飞去,她的飞行生涯真正开始了。

第一次飞行,刘文力激动不已,迈进座舱后,才发现自己居然连衬帽和手套都戴反了。然而,当飞机离开大地的怀抱冲入蓝天后,一瞬间她觉得两年来所付出的辛酸都不足挂齿。一切都有了回报,蓝天太美了,而天空中从此有了自己划出的经纬,生命已经融入了纯纯的蔚蓝。

刘文力迎着太阳飞去,一气给教员在后舱压了8个起落,又给中队长压了十多个起落。

1993年7月,刘文力从航校毕业,成为我军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的女飞行员,成绩是全优。

从航校毕业后,刘文力被分配到了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的广空空军航空兵某师。

这是一个走出过人民空军第一批女飞行员的地方。面对老大姐们创下的一项项辉煌,刘文力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她以老大姐岳喜翠、刘晓连为榜样,地面苦练、空中精飞,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除了正课时间,她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航理上,就连节假日也不例外。

飞一次,进一步,刘文力在同伴中脱颖而出。在同批女飞行员中,她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晋升飞行等级,第一个当机长,第一个通过一号天气标准考核……在16年放歌蓝天的飞行生涯中,刘文力迅速成长为一级飞行员、一号天气标准机长、大队级飞行指挥员。安全飞行2016小时。并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六次受嘉奖,五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近年来,她又当选为广空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武汉市人大代表。2003年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九届执委。

1600元一朵玫瑰

因为工作的原因,刘文力平时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穿便装。“我的好多照片都是穿着飞行服在工作的时候照的。”所以,难得遇到休息日,她肯定会穿上漂亮的便装,像普通女人一样去逛街购物。

作为一个女人,刘文力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深爱自己的丈夫。刘文力高大帅气的丈夫马永是刘文力的同事,也曾经是一名飞行大队长。在纯净的蓝天下,在漫天的彩霞中,相同的职业让他们有了深层次的相互理解。由于双方的飞行任务都重,常常是妻子刚起飞,丈夫就落地;丈夫刚落地,妻子又升空,十天半个月不见面是常事。结婚不到半年,马永又调到另一个航空兵团改装大型运输机,这一分就是8年。为了事业,这对蓝天儿女,从此天各一方,靠鸿雁传情。

但他们自有他们的传情方式。他与她时常在云中相逢。“听,她的声音!”每当飞行时听到电波中传来的刘文力的声音,马永的战友们总会打趣。而他总掩饰着自己的兴奋,淡淡地一笑,享受这片刻的浪漫,幸福的暖流顿时流淌心间 。一次,马永进行跨区机动转场训练时,降落在刘文力所在团的机场。飞机一落地,他欣喜地发现,外出执行任务的妻子已驾机归来。当刘文力的飞机通过塔台上空时,马永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戴上耳机,按下传话输送钮:“606,330呼叫。”刘文力压根就没想到是丈夫在呼叫自己,她茫然答道:“606回答,330。”夫妻通话,引起塔台飞行指挥员的注意:“330,你呼606有事吗?”马永立即意识到自己违反了规定,赶紧小声答道:“没事。”就关闭传话输送钮。夫妻相逢不能相见,刘文力的飞机落地,马永已奉命升空,他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去。

1996年年底,已经在国外执行任务将近半年的马永要休假两个星期。而当时,刘文力正在乌鲁木齐训练,马永休假的两个星期里她都没办法回家。已经很久没见到妻子的马永决定去乌鲁木齐看刘文力。为了节省时间,马永花1600元买了武汉到乌鲁木齐的机票

两人在乌鲁木齐机场相见时,马永从怀里掏出一朵玫瑰,深情地献给妻子。当手捧玫瑰的丈夫神话般地出现在刘文力面前时,她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不难想象,见到久别的丈夫千里迢迢为自己送来鲜花,一个女人的内心会感到怎样的幸福。而“1600元一朵玫瑰”的故事,已经成为马永、刘文力夫妻在大队的经典。

怀孕6个月时,刘文力仍像其他战友一样执行任务。每当驾机归来,刘文力总要摸摸肚子中的小宝宝:“宝宝,我们今天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2002年3月,眼看孩子要出生了,丈夫马永突然接到执行援助阿富汗紧急空运物资的任务。当时的阿富汗到处是残垣断壁,地雷遍布,恐怖活动时有发生,机场导航等各种设施残缺,执行任务非常危险。一边是妻子需要自己照顾,一边是重大任务,马永“举棋不定”。刘文力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她深知远方危险重重,虽有许多不舍,但还是坚定地支持丈夫飞向远方的天空,独自回山东老家分娩。当马永驾机在阿富汗机场降落时,在山东老家,女儿也呱呱坠地。

女儿名叫马瑞临,刘文力说女儿的名字意思为吉祥降临之意。女儿出生时,爸爸正好首航成功。

小瑞临今年已经4岁了。好多个夜晚,她睡前总要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啊?”马永每次都哄着她:“等你睡着了,妈妈就回来了。”

每次看到别的小女孩扎着小辫子,小瑞临都会特别羡慕地问妈妈:“妈妈,什么时候也给我扎个小辫子啊?”刘文力每次都说:“等你头发长长了,妈妈就给你扎一个世界上最漂亮的小麻花辫。” 身为飞行大队长的刘文力,哪怕是每天早上给女儿梳头发、扎小辫也觉得耽误时间。于是,小瑞临的头发永远长不长,永远是留着短头发的“假小子”。为了有一天能扎上漂亮的小辫子,小瑞临悄悄买来了各种漂亮的小皮筋,不知不觉已经半抽屉了。

病魔折不断想飞的翅膀

2004年春节刚过,刘文力被任命为我国惟一的女飞行大队长。就在这个时候,她常觉身体不适:胸闷、气短,还不时伴有些疼痛。起先她没在意,以为训练紧张、工作劳累所致。直到7月11日,她感到左侧乳房有明显肿块,疼痛感加剧,这才到医院检查。

辗转两家部队医院,专家确诊:“左侧乳腺导管癌”。

“癌症?!”在她正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冷酷无情的玩笑。

自己的事业正在渐入佳境,肩上担负着管理第七代女飞行员队伍的重任;两地分居8年之后,和丈夫刚刚团聚,女儿也健康地长到了两岁多……可突然之间,这一切又要再度失去?而她才只有33岁啊!“我跌入了最低的山谷。”清亮的声音骤然低沉,刘文力那张一直很生动的脸也没了光彩。

两种治疗方案摆在她面前:保守治疗,能够保住完整的身体,但病情易复发;手术治疗,彻底切除乳房及周围病变组织,手术后重返蓝天的几率很大。

“宁愿死,我也要做完整的女人。”在挣扎与煎熬的不眠之夜,刘文力曾拒绝做手术。熟睡中的女儿露出甜美的笑容,窗外她曾经翱翔的天空在一点点变亮,刘文力初始的决心在一点点崩溃。这时,马永给了她极大的精神支持。他淡淡地对刘文力说,“你有没有乳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儿有没有这个妈妈”。

“女儿不能没有妈妈,蓝天不能失去银鹰的翅膀。”她最终选择了手术。

7月22日,刘文力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做了3个多小时。手术后,她身上被打上30

多个钢钉,插满了导尿管、引流管、麻醉泵管等10多根导管.推出了手术室后,主刀医生摘下口罩,对守候着的战友们说:“真不简单,真是好样的!”原来,在刘文力接受麻醉还没有完全丧失意识前,她还在念叨着:“我还能不能飞?”接下来, 刘文力连续几天颗粒未进,一直处在低烧状态。从胸前到肩膀之间留下的那一道月牙状的伤疤,让她钻心般地疼痛。实在疼得受不了时,刘文力就让陪护的丈夫讲飞行中的趣事和宝贝女儿的生活琐事,以此减轻疼苦。

手术后第七天,刘文力就开始接受化疗。为了快速杀灭癌细胞,刘文力选择了剂量大、疗程短的化疗方案。常人一般是一个月一个疗程,她却半个月一个疗程;常人化疗药物一般是80个剂量,她却用120个剂量。化疗反应强烈,不到一个月,满头乌发大把大把地脱落,她干脆理了个光头,裹上粉红的纱巾,火焰一样的红色在病房里跳动。咬牙坚持完成6个疗程后,她在日记里说:“我经历了目前为止人生最大的磨砺”。

刘文力在住院和术后恢复的几个月里,马永都在她身边,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有时候刘文力半夜咳嗽,马永会“噌”地一下子起来,到她床边把她搀扶起来。等刘文力咳完了,他才到旁边靠着椅子继续休息。为了买到刘文力合口的饭菜,马永会到街上挨家小饭馆去找。

“我用梦想支撑着自己”

刘文力忍受着手术及化疗带来的痛苦,从恢复饮食那天起,就坚持下地锻炼。伤口一拆线,就开始跑步,起初是几十米,随后增加到一百米,几百米……化疗结束康复期间,她给自己规定每天早晚各跑两公里。

马永每次都在后面跟着,把她每天的运动量都记录下来。她风趣地说:“你就当我的体能教员吧!”在医院3个多月的时间内,刘文力跑的路程加起来超过了广州至武汉的距离。

2004年11月,刘文力回老家山东休养,年近七旬的父亲一见到分别三年多的爱女,老泪纵横,紧紧拥抱着女儿久久不愿松开。

那年春节,一家老小团聚,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那段日子,她每天背着女儿爬泰山,锻炼身体。春节刚过,刘文力有些坐立不安。父亲看出女儿心思,对她说:“你转业到地方工作吧。我不需要什么飞行大队长,我只要女儿!”

是啊!自己从小失去母亲,是父亲一手把她和姐姐拉扯大,后来当了飞行员,选择这极具挑战性的职业,父亲对她一直牵挂着、惦记着,紧张、疲惫的心从未放松过。

刚从死亡线上走出来,又要再返蓝天,父亲何尝不担心呢?但飞行从小就是她羡慕的职业,是她一生为之追求的梦想,“飞行早已溶入到我的生命!我不能没有它!”。她耐心做父亲的工作,终于说服父亲。

刘文力身体恢复得很快。去年2月,她正式归队。20日傍晚,该师组织大机群、多批次夜航训练。担任这次夜航指挥的,就是刚刚归队的刘文力。

站在飞行指挥台前,刘文力的心依然在蓝天上。3月14日,刘文力到广州进行第三次身体全面检查,她渴望能拿到重返蓝天的通行证。不料,医生却给她“飞行暂不合格”的结论。

她回忆说:“人真的很奇怪,我从不曾想到飞行是如此重要地占据着我的心灵,当我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当我痛得几乎不能喘息的时候,我用梦想支撑着自己,那就是有一天我还要去飞!”

三个月后,刘文力再下广州体检。这次医生在其健康记录簿上写下4个大字:飞行合格。刘文力立即向师、团领导逐一打电话报告这一喜讯。师首长回忆说,当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又可以去飞啦!”欣喜之情仿佛要从电话那端跳出来。

6月23日18时,阔别战机11个月的刘文力坐进座舱,只见她娴熟地操纵驾驶杆,开车、滑出,飞上云端;推杆、开加力,刘文力在飞行中标准地完成每一个动作。领航员吕静羽禁不住赞叹:“她的飞行感觉真好!”

飞行两个架次,1小时10分钟,刘文力成功完成重返蓝天的首航。

为了追赶队伍,刘文力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每天晚上上床后,她还要默念几遍飞行数据,默画几遍飞机座舱图。短短8个月,她就飞行了120多个小时,指挥了12个场次,技术上恢复了11个月落下的课程。

去年9月的一天,中原某机场,刘文力驾机在朦胧的夜幕中带头起飞,拉开了该师实施机群夜间远海空投的战幕。这是刘文力重上蓝天的第一次远征。这次空投训练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该师复杂条件下大机群远程空投能力再攀新高。

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在刘文力的带领下,大队飞行人员全部达到了英语四级水平,许多人还达到了六级,全都能用英语翻译军事资料;全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制作;92.9%%的飞行人员达到了全天候飞行员标准;全部具备云中云上空投空降技术水平。

去年8月23日,胡锦涛在湖北视察工作时,特地来到刘文力所在的三大队,亲切看望女飞行员们,握着刘文力的手,不住地称赞:“你的事迹我知道。你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祝贺你重新飞上蓝天!”

唤醒生命的爱

3岁的江苏男孩张剑与女孩燕子深深相爱的同时,一位富姐也向他展开狂热追求,张剑不得不带女友逃离富姐的视线,回到老家艰苦创业。不料,燕子突遇车祸成了植物人。在张剑不离不弃倾心救助燕子的时候,富姐再次找上门来,愿以巨额治疗费用换取张剑的爱情,几经挣扎,张剑依然选择了留在燕子身边,固守着一份坚贞不渝的爱情承诺。为救燕子,他愿出卖自己10年的青春劳作,以换取治疗燕子的医疗费。张剑的纯善之举和他与女友燕子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深深感动了四面八方的人们,一时间爱心如潮,经久不息„„

富姐疯狂示爱,真情男孩带心爱女友逃离大都市

1999年5月,19岁的张剑高中毕业后离开江苏沛县农村老家来到广州。凭着1.75米的身高和俊朗帅气的外表,张剑应聘到广州市经济开发区保安公司做了一名保安。1999年10月,张剑在一次陪同伴去深圳参加老乡聚会时,结识了在深圳一家外资企业圣宝鞋厂做文员的陈燕子。18岁的陈燕子毕业于湖南常德市职业中专学校电脑专业,半年前来到深圳。她身材高挑,面容娇美,性格温和开朗大方,给张剑留下了深刻印象,燕子也对张剑一见钟情。临别,两人互留了电话号码。张剑回到广州后,两人电话频繁,感觉特别投缘。2000年春节,公司放假,张剑特意赶到深圳,把燕子接到广州,两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甜蜜而温馨的春节。从此,每逢节假日休息,就成了这对恋人相聚的日子,或者张剑去深圳,或者燕子来

广州,每一次都难舍难分。这年的三月,张剑将燕子带回江苏老家,征求父母的意见,燕子得到了张家全家的一致认可和欢迎。父母答应他们,等他们年纪再长大一些就给他们操办婚事。就在这时,一位女人的出现打乱了张剑和燕子平静的生活。

2000年秋的一天,张剑正在值班,一辆白色的

宝马不知什么原因“咣”的一声撞上了小区的绿化带,好在车速不快,张剑赶上前扶出了惊魂未定的女车主。

女车主叫李榕,二十七八岁的样子,是一家拥有千万资产的贸易公司的老板,她是到此拜访一位生意上的朋友,没想到车被碰坏,令她颇为懊恼。张剑一边安慰她,一边打电话联系修理厂来拖车,最后还细心地为李榕拦了一辆出租车送她回去。

张剑的认真和热心赢得了李榕的好感,以后每次来这个小区,李榕都会和张剑打招呼,有时趁他休班还约他出去喝茶。张剑把年长自己几岁的李榕视为姐姐,工作或生活上有什么困惑都讲给她听,见多识广的李榕觉得这个帅气的大男孩坦诚得可爱,与他交往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便寻找机会主动与他接近。

一日,李榕情绪十分不好,一定要张剑陪她去喝酒。酒后的李榕向张剑袒露了内心的秘密。原来,28岁的李榕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商人家庭,父母小打小闹的生意让她觉得没有多大出息,好强的她立志要做一番事业。于是,1990年初,18岁的李榕只身南下广州,她学习了经济管理和电脑,先后换过好几家公司打工,却一直不如意,连生活都成问题。1992年,20岁的李榕结识了年过半百但家资雄厚的福建商人林某。当了一年 “二奶”后,“转正”为老板娘,没过几年,两人就离了婚,最终李榕得到了林某的一个贸易公司及一大笔赡养费。

离婚后的李榕,精神一度空虚。在一次朋友的酒会上,她结识了广州某大学学生阿杰,阿杰英俊潇洒,一表人才,对李榕体贴入微,一度让李榕动心,以为找到了真爱,两人同居两年。后来李榕发现了阿杰对金钱显出了过多的贪欲,便坚决拒绝了他的求婚,也不让阿杰插手公司事务。见捞不到多少油水,这个曾信誓旦旦爱李榕一辈子的男人,竟然偷卖了李榕的大部分物件,一声不吭地溜掉了„„

李榕越说心情越恶劣,拉着张剑拼命喝酒,善良的张剑了解了李榕的苦楚,顿时心生怜悯,为开导她,就谈一些轻松的话题,化解了李榕内心的痛楚。张剑的真诚让李榕万分感动,打那以后,李榕见了张剑,表情渐渐异样起来,并在一次酒后向张剑表达了爱意。

张剑吓了一跳,连忙说自己决无此意。李榕却认真地对张剑说:“阿剑,我是真心喜欢你的,你比我见过的任何男人都真,你从不骗我,也从不贪图我的钱财,你对我的好也是真的,没有人会比你更好,我信你。”张剑连连解释说自己已有女朋友,现在深圳,并掏出了陈燕子的相片给李榕看。李榕扫了一眼相片说:“挺年轻的,长得也还可以,可这样的打工妹广州到处都是,你和她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出息的。男人不应该很有事业心吗,我能让你马上成功,过最幸福的日子,重要的是,我爱你。”张剑以为这不过是李榕酒后之言,便不好多谈,逃也似的走了。

没想到,李榕第二天又打电话来,说要与张剑再谈,并说可以由她出面找陈燕子谈谈,张剑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又怕李榕真去找燕子,让燕子有什么误会,只得答应和李榕再谈。

再见面,张剑明确告诉李榕自己爱的是陈燕子,而对李榕从未有过这种爱意,请李榕不要再提这件事。可李榕并不死心,在她眼里,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就越有价值。张剑不为

钱所动,说明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男儿,越证明了他的可贵。从未有过的柔情之火在李榕心中燃起,她每天给张剑打电话,嘘寒问暖,买衣购物,甚至煲汤做饭。李榕自负地相信,她将不仅得到张剑的人,也将收服张剑的心。

面对李榕步步紧逼的柔情攻势,张剑有些无所适从,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心中只有清纯可爱的燕子,他不想这意外的“情缘”亵渎他和燕子之间的真挚的感情。2000年底,无奈的他只有选择带上燕子回到了江苏老家。

张剑的家境并不富裕,五个姐姐均已出嫁,家中只有年近七旬的老父母守着一个小小的苹果园和一亩多薄地。张剑和燕子决定在老家创业,父亲将2000只雏鸭交给了儿子和未来的儿媳,算是两人最初的基业。刚开始时,出生在城市从未干过农活的燕子被鸭粪的臭味熏得头晕脑涨,食不甘味,但她仍然和张剑一起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一年过去,两人赚了一万多块钱。有了本钱,他们在小镇上开了间装修店。由于本钱小,两人请不上帮手,好强的燕子干起了男人的苦活,安铝合金、搬玻璃,一双原本细嫩的手常被弄得血肉模糊。燕子从没埋怨过张剑,两人相知相惜,生活得平实而又快乐。

天降飞来横祸,不离不弃声声唤得“燕归来”

2002年12月16日,燕子突然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得了骨癌,让女儿赶快回家。17日,张剑与燕子心急火燎地赶到了常德护理父亲。12月23日,是父亲复诊的日子,燕子决定和表妹一起前往德山乾明寺为父亲上香祷告,11时50分,在离家不足50米远的地方,一辆逆行的

摩托车与一辆急驰的小轿车相撞,飞弹出的摩托车将正在路旁行走的燕子击倒,当即人事不醒。

生命垂危的燕子立即被送进常德市德山二医院抢救室,开颅检查的结果为重度、急性、闭合型颅脑外伤,颅内共有广泛脑挫裂伤、左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枕叶脑内血肿等八处重伤,外加肺部感染。一天内做了两次开颅手术,总算暂时保住了性命。

隔着特护病房的玻璃窗,张剑看到昔日美丽可爱的女友肿胀得无法辨认的面容,无法自制,他不住地自责:如果当天自己陪燕子一起去乾明寺,燕子或许就不会出事了。巨大的痛苦重重地击中了张剑,他冲上医院的顶楼放声嚎哭,待他下来时,护士们发现他的双唇和双手已被自己撕咬得血渍斑斑。

七天的危险期过去了,燕子没有醒来,剧烈的痉挛和持续的高烧,使燕子的生命细若游丝。张剑整夜整夜守护着呼唤着:“燕子,你醒来,看看我,我是阿剑,最爱最爱你的阿剑。

你醒来啊!”一个月过去了,张剑的喉咙因不停地呼喊几近失声,人也憔悴得不成样子,燕子仍无知无觉。张剑绝望了,他给远在江苏的母亲写好了遗书,说燕子如果走了,他也不想留在世上,只求母亲原谅,也不要责怪其他人。

2003年2月,张剑从杂志上看到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刘海若发生意外,头颅受损,在北京宣武医院救治后,病情有了奇迹般的好转的消息,顿时欣喜不已:“这下燕子有救了!”

张剑带着杂志和燕子所有的片子和CT登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他想找到刘海若的主治医师、著名脑神经外科专家凌峰教授。如果凌教授不能为燕子出诊,就请她看一看燕子的片子,讲一讲可行的治疗措施也行。可到了北京宣武医院,一连几天张剑都没能见到凌教授,他以为教授不愿见他这种贸然而来的无名小辈,于是便手持“救救我的燕子”的纸牌跪在了凌教授可能经过的医院侧门外。2月的北京滴水成冰,张剑一跪就是一天,到晚上冻得几乎

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张剑的举动感动了围观的人们,最终他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凌峰教授出国了,短期内不会回来。张剑只得怏怏而返。

4月23日,距出事已有4个月了,燕子丝毫没有苏醒的迹象,医生建议放弃治疗。此时的张剑已经几乎借遍了所有亲朋好友,昂贵的药费已使他力不从心,不得已张剑只好把燕子接回家中,以他四个月来的护理经验当上了燕子的“特别主治医生”。

燕子的父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工人,右手左腿均有残疾,下岗后每月仅拿110元的生活费,母亲无业多病,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苦。女儿出事后,更是雪上加霜,家中的一切担子就压在张剑这个尚未过门的女婿身上,护理燕子的重担无疑也得张剑扛起,不仅如此,张剑还得乘燕子熟睡之际出去帮别人开摩的,以赚取一点微薄的生活费与医药费。

或许是上苍垂怜,奇迹终于出现了,6月初的一个早晨,像往日一样,张剑附在燕子耳边轻轻地讲着一些两人过去的趣事,他抚了抚燕子的脸,发现燕子的嘴唇有些干,便拿了棉签,沾了些水润在燕子的唇上,燕子的嘴动了动,还把舌头伸出来舔了一下,张剑生怕是自己眼花,于是他用棉签沾了更多的水,这次燕子的嘴明显地动了,喉间分明传来一声清晰的吞咽声,这一声轻微的声响在张剑听来无异于天籁,他高叫了一声:“燕子,我的燕子宝贝。”燕子居然向张剑转动了一下眼珠。“燕子醒了!燕子醒了!”喜极若狂的张剑抱住闻声而来的燕子妈妈,二人失声痛哭。

接下来的日子里,燕子不可思议地进步着,先是拿掉了鼻饲管和导尿管,随后又取下了输液管。渐渐地,燕子能认人了,也能听懂话了,左手也恢复了往日的知觉。张剑兴奋极了,他干脆不再出去开摩的,而是更卖力地为燕子做物理治疗和听读训练,燕子的记忆封存在未知的角落,张剑要把它挖出来,他坚信燕子一定记得他,一定不会忘记他们的爱情。

记忆之门终于慢慢开启,燕子追随张剑的眼神越来越依恋,越来越温柔,只要是张剑和。

她讲话,燕子就用全身唯一能动的左手,牢牢地握着张剑的手。一次,张剑轻轻地问:“燕子,你记得我是不是,你爱我吗,爱不爱我?”燕子目光盈盈,虽口不能言,却将张剑的手握得更紧了,张剑灵机一动说:“燕子,爱我就伸两个手指,不爱就伸一个手指。”燕子的眼神清澈专注,她缓缓地举起左手,准确无误地将两个手指伸在张剑面前,伴着一声长长的呜咽,这对苦难的恋人执手相视,默然无语,潸然泪下。

昔日的爱情燕回来了,燕子通过手势开始了与张剑的简单交流,她的表达也日渐清晰。

2003年除夕夜,张剑的母亲从江苏打来电话,燕子示意要听,母亲在电话里泣不成声,连连喊着“我苦命的女儿,我苦命的女儿。”燕子泪如雨下,发出一声声痛苦的尖叫。

张剑的心被重重地揪痛了,他强烈地意识到,燕子应该获得更好的治疗,他相信有一天燕子会重新站起来,亲口对他说出“我爱你。”

重金难动真心,苦难恋人赢得社会大营救

在咨询本地的一些神经外科专家后,张剑决意给燕子进行补颅修复治疗,通过咨询医生了解到,预计费用大概要4万元左右,而当时家中已是一贫如洗。事故发生后,肇事方的小轿车主由于只负次要责任,所赔付的少部分医药费和伤残费早在住院时已花光,而事故主要负责人、

摩托车主侯某,家徒四壁,实在无力偿还,法院判赔的37万多元至今不见分文。燕子的父母气愤情急之下,带几个亲戚怒气冲冲来到侯某家,要拆了侯家的房子抵债,张剑得知急忙

赶到侯家制止道:“不能拆人家的房子啊!房子根本值不了几个钱,拆了对我们于事无补不说,他们一家人又到哪里去住呢?”张剑最终说服了家人,可钱从何来?他陷入了困境。

正当张剑一筹莫展时,突然接到了一个从广州打来的电话,一个似曾相识的女声,轻柔而甜腻:“阿剑,是不是你?几年不见,你还好吗?”是李榕!张剑惊讶万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匆匆回了一句“谢谢你,我很好。”便挂断了电话。

时隔四年,李榕竟然又打来了电话,难道她还没死心吗?张剑心里很是不安。

原来,李榕的确对他一直没有死心。自张剑走后,李榕颇为伤感,她又先后交往过几个男子,可总感觉不到张剑的那份率真与坦诚,最终都无疾而终。前些日子她上网,出乎意料地从一名网友那里得知了张剑的近况,她十分震惊,也想帮他做点什么,于是就打电话来了。

这天晚上,李榕的电话又来了。她非常诚恳地说,她愿为燕子负担一切医疗和护理费用,不管花多少钱,惟一的条件是张剑跟自己在一起。李榕说:“你已经为燕子付出够多了,是感情债都应该还清了,让我来补偿你受过的苦,没有人会指责你的。”最后,李榕还说,哪怕是燕子不能完全康复,她也愿意请人照顾燕子一辈子的,并叫张剑不急于回答,考虑两天,她会再打电话来的。

接下来的两天,张剑陷入了苦苦的思考。李榕对他的爱意表白并没有打动他,可他多么希望燕子能得到很好的救治,尽快好起来啊!这个愿望强烈得让他觉得自己可以付出一切代价,甚至包括生命。而既然李榕可以提供这样的机遇,自己为什么不同意呢?

两天后,李榕再次打来电话时,张剑说:“我考虑好了,我们见面仔细谈吧。”李榕一听高兴万分,马上与张剑约定了面谈的时间和地点。

约定的日子到了,张剑坐在家里等着李榕的电话。燕子坐在旁边的轮椅上吃甘蔗,由于抽筋造成的口角歪斜,使甘蔗水流下来,浸湿了下巴和衣襟。张剑打来一盆水,仔细地为燕子擦脸,又用香皂给她洗了手。刚用毛巾擦干手,就听见燕子高声的尖叫,只见她双眼直直地盯着桌上的脸盆,张剑吓了一跳!燕子焦急地不顾一切地从座位上滑到了地上,把手伸进盆中,摸索着取出了一枚白金戒指,单手将戒指套入左手的中指,这才微微地长长叹了口气,望着张剑咧开嘴笑了。张剑的眼圈一下子红了:这枚戒指是燕子20岁生日时张剑为她买的定婚信物,燕子出事后,很多东西她都忘了,独独这枚戒指,却还当成宝贝一般!

张剑突然明白了,现在只有自己的爱,才是燕子生命中的全部,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爱,燕子的康复又有什么意义。燕子的心,他懂!他抱住燕子痛哭失声:“燕子,我的好燕子!

我哪都不去,我不离开你„„”

李榕再次打电话来时,张剑很平静地拒绝了她,张剑说,他不能离开燕子,离开燕子,他无法幸福,他的幸福是和燕子连在一起的,燕子也一样。他告诉李榕,只有相爱的人彼此相守,不离不弃,才是真正的幸福。

李榕实在无法理解,一个风华正茂的男子守着一位

植物人女友,还能称得上幸福?她一定要亲眼看一看。正月过后,李榕来到了常德桃花山燕子的家中。她惊讶地打量着燕子的家:简陋得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惟一称得上值钱的,就是燕子坐的那辆锃亮的轮椅。燕子坐在轮椅上,头上的颅骨缺了一块,脸看起来有些变形,曾经修长健美的双腿,无知无觉地垂在轮椅上,全然没有了往日的清纯与美丽。再看张剑,

对李榕的突然到来,他并没有表现出热情,他专心地、旁若无人地为燕子捏腿按摩,微笑地用爱怜的眼神注视着燕子,一句话也没和李榕说,仿佛她根本不存在。

李榕终于明白了,张剑永远不会用这样的眼神来看自己,这份可遇而不可求的纯真爱情,注定今生将与自己无缘,她流着泪离开了燕子的家。

2004年2月19日,张剑怀着虔诚的心,来到乾明寺,他听说这一天是观音大士的生日,此时拜佛最灵验。张剑的虔诚引起了一对香客母女的注意,听说了燕子的故事之后,这位姓刘的母亲告诉张剑,自己的丈夫也是因为意外事故一度成为了植物人,经过家人的精心护理和积极治疗现已完全康复,这次来乾明寺是还愿的。刘妈妈热心地向张剑提供了一些治疗经验,并赞扬他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燕子一定会好起来的。最后,刘妈妈对张剑说:“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

临别时,刘妈妈的女儿将一只纸折燕子塞在张剑手中,对他说:“张剑哥哥,我听说海边的悬崖上有一种岩燕,它们常成双成对与风雨搏斗,最是勇敢坚贞,我刚刚在这只纸燕子上许了愿,相信它会为你和燕子姐姐带来好运的。”张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收下了纸燕。

乾明寺之行,更坚定了张剑为燕子补颅的信心。2004年3月26日,张剑走进了当地的《常德晚报》社,请求刊登一则广告,他要预售自己10年的青春劳力,为他和燕子赢取一个未来。

这一则凄美的爱情故事被《常德晚报》和江苏徐州《彭城晚报》披露后,引起了常德和徐州两地的极大的关注,人们纷纷用不同的方式向这对苦难坚贞的恋人表示同情与敬意,一时间,爱心如潮。

在《常德晚报》刊登的第一天,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及徐州市第一中医院几乎同时表示愿意尽一切能力为燕子治病,并愿减免大部分的治疗费用,帮助燕子早日康复。常德市公交总公司一位公交车营运车主不仅为燕子捐了200元钱,同时还表示将捐赠每晚七点后的加班车全部收入;4月4日,常德市公交总公司在城区内推出首台爱心巴士。徐州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张先生表示,他今年48岁,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念书,他和妻子的感情特别好,看到关于张剑的报道后,深为张剑的行为所感动。张先生说,现在很多人崇尚物质至上,按理说,张剑既然没有和燕子结婚,那么他也可以选择离开,他在法律上并没有照顾燕子的义务,但张剑却无怨无悔地照顾燕子,就这份真情而言,也是令人极其感动的。因此,他决定帮助张剑,并且不需要张剑到他的公司工作。他说,如果这些钱能救了燕子,让他们俩以后快乐的生活,我觉得太值了!”

在张剑的老家江苏沛县,许多人表示,沛县人民为有张剑这样的好男儿感到骄傲,张剑的情义令人感动,家乡人不能袖手旁观。 在张剑农村老家,年迈的母亲失声痛哭,连日来好心的关怀和善意的捐助让这位朴素的母亲感动不已。儿子一年多没有回来了,为燕子的病,家中能卖的东西都卖了,惟一的房子也快坍塌了,母亲不怨儿子,只希望燕子能好起来,儿子能带上燕子早一些回家。

4月6日上午,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援助燕子的具体细节,神经外科的负责人表示,尽管目前燕子的治疗费用还没有着落,但燕子的病情不容再拖,院党委决定立即让燕子入院治疗。当天下午,钟云龙主任医师带领技术骨干来到燕子的家中接燕子入院,下午4时左右,该院的“120”急救车稳稳地停在医院大门口,早早等候在此的医生和护士立刻办好手续将燕子送入病房。燕子在中断治疗有一年多后重新住进了医院。

有情有义的张剑感动了无数的徐州市民,人们纷纷致电报社,表示愿意出一份力量帮助燕子,并发手机短信慰问燕子和张剑。

4月7日,徐州沛县县委宣传部召集团委、妇联、工商联、个体劳协等部门,联合研究如何对张剑进行帮助,并号召沛县广大青年向张剑学习。

得知燕子将要做手术的消息,常德市芙蓉小学的孩子们,为燕子姐姐折了5000多只纸燕,孩子们把祝福写在了纸燕的翅膀上,他们相信,只要折好1万只纸燕,张剑哥哥和他的“爱情燕”就会飞回来,永远在一起。

用爱支起生命的脊梁

怎么也没有想到,作为

中央电视台戏曲节目的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在他谈笑风生、说学逗唱的背后,竟然会有那么一段鲜为人知的特殊经历。尽管往事不堪回首,但白燕升今天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有一些自豪和欣慰:虽然是不幸的事情,但不幸之中的万幸就是他们的爱情和家庭经得住考验。

对于白燕升的妻子——解放军某部的会计周佳来说,虽然谁都不愿意有这样意外的经历,甚至失去健康失去自理能力。但毕竟,她以自己的坚强乐观以及丈夫的精心呵护,走过了最艰难痛苦的那一段。而今,周佳不但奇迹般地康复了,并且没有落下任何残疾,夫妻间对人生对彼此也都有了更全面更乐观的重新认识。

生活中的突来不测

经历,往往会使人变得坦然,变得宽容。有时生活中的某些困难,经济上的暂时窘迫都不可怕,因为只要你有能力有智慧肯于付出,就可以解决。可怕的是突如其来的打击,往往会使人措手不及,难以承受。

1999年6月6日,一般人认为这是个“久久顺顺”的好日子,而对白燕升和妻子来说,除了1998年8月28日那个喜结良缘的好日子,就是这个令他们夫妻终身难忘的一天。那天结婚不到一年的小夫妻俩难得有空闲,跟朋友们一起去聚会吃饭。他们坐在朋友的车里,下车时,周佳不小心,长裙被挂在车上,白燕升伸手拽妻子,惯性的冲力,周佳还是摔在了地上。白燕升满以为扶她起来活动活动就会好了。哪想到周佳的腿根本动不了,白燕升见一向乐观的妻子此时满脸是泪,他知道周佳这一摔,肯定不是一般的扭伤,当即就把妻子送到了医院。片子出来,医生的诊断无异于当头一棒:严重的股骨颈骨折。这本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才会出现的病症,年轻人几乎没有,偏偏被周佳倒霉地摊上了。现有的医疗技术尽管并不落后,但病症的特殊位置,极少能够康复治愈,不瘫痪也得留下残疾。周佳听到这,对白燕升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连累你了!”而白燕升听到这个消息后的难过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他无法冷静,家属签字的手术单上落满了他从不轻易弹出的大男人的热泪。周佳

在他的眼里是那么的善良、文静、大方而又年轻,毕竟她才二十多岁,她又那么喜欢游玩,爱穿漂亮衣服,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命运对她太不公平了!

现实是残酷的,不管你是否能够接受,都得面对。从这天起,身材修长1.73米的周佳,开始平躺在病床上,接受钉钢钉手术,接受不能翻身不能坐起甚至大小便不能自理,面临有可能瘫痪的残酷现实。从那天起,白燕升在电视台录完节目后,就匆匆回家做好妻子爱吃的饭菜,带上妻子的干净衣服去医院帮她擦洗,然后再换下她的脏衣服装在袋子里,直接去上班,下班后再拎回家洗。电视节目一期都不能耽误不能马虎,白燕升经常是在路上车里演播室的椅子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无论周佳在医院还是出院后在家里躺着不能动的时候,白燕升不管多苦多累,都尽量打起精神满面笑容地去见妻子。为了周佳能够早日康复,他和她的家人尽量去做他能够做到的一切。

伤痛让人感悟人生

从小出生在河北沧州农村的孩子,白燕升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不负众望考上了河北大学中文系,喜讯到来的前夕他的母亲却病故了。而后从地方电视台又奋斗到中央电视台,白燕升深知自己这一切来之不易。周佳的善良单纯、文静温柔、质朴大气又给他温暖安定的归属感,使他结束了多年的漂浮不定,对生活、家庭还是情感,他都很满足。谁知幸福刚开始,伴随他的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不幸,妻子在床上依然不能自理已经几个月,他去湖南台做节目的时候,又接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他本来不想告诉妻子,回到家里,从病后一直没有坐起来过的妻子,却支撑着软弱无力的身子靠在床上,对白燕升说:“你快回老家吧,我没事儿„„”白燕升匆匆赶回老家,结果父亲直到临终时都不让家人告诉他,他深知白燕升工作太忙。最后,白燕升连父亲的遗容和骨灰都没有见到„„生活中一连串的打击接连降临到白燕升的身上。他没有告诉同事和朋友,他觉得自己必须咬牙承受。

人的一生中,太多的遗憾来不及补偿,就成为永远的伤痛。白燕升最爱母亲,高考前夕的两个月,母亲没分享到小儿子的喜讯就离世了。在他刚觉得自己有能力孝敬父亲的时候,父亲又永远地离开了他。还没有时间陪妻子享受幸福生活,妻子又摔伤了。白燕升觉得周佳承受的要远远超过自己。他们从相识恋爱到今天,周佳从来就没有因为他工作忙碌而埋怨白燕升一句。中国人的习惯是含蓄内敛,但白燕升对妻子的赞赏却从不掩饰做作。

白燕升经朋友介绍见到周佳的一开始,周佳的微笑就深深地吸引了他,白燕升此前也曾谈过恋爱,所以早已没有什么一见钟情的怦然心动,他只是把自己身上的缺点毛病和盘托出:“我这人属猴的,脾气不好,敏感脆弱,有火搂不住,甚至有点儿神经质„„”那时白燕升忙着出差做节目,周佳在西安上学,没什么浪漫的时间。他甚至没给周佳买过玫瑰花,就连结婚的时候,也没有酒席婚礼,到居委会领个证就生活在一起了。回想起来,白燕升说:“并不是我的付出感动了她,而是她的善良大度感动了我,影响了我。你想,她一个那么爱玩儿爱干净的人,要每天躺在床上忍受生活上的不能自理,然后以笑脸来迎接我的归来,每次如此,她怕给我添麻烦添负担,她总是微笑,有时还害羞地脸红。4个半月过去,我们家的席梦思床上,竟然陷下她深深的体印,你想她忍受了多大的痛苦„„我不是一个懂得浪漫的人,但结婚一周年的时候,我给她买了26朵玫瑰和她爱吃的奶油

蛋糕,因为她当年26岁。回家的路上我看到结婚的车队,百感交集地留下了眼泪。进了家门我和岳母在她的床边摆了一张小桌,我不是个爱哭的人,但举起酒杯的时候忍不住哭了,

周佳和她妈妈也哭了„„”也许是夫妻间的真挚爱情感动了上苍,周佳在白燕升的精心照料下,两年后不但奇迹般地康复痊愈,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残疾,下一步准备生个宝宝。

“相爱很容易,但要结婚实实在在地过日子,两个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经历的人要生活在一起,就难了。其实,困难不可怕,关键是面对社会上五光十色的诱惑。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还能保持真实踏实的自我,这很重要。在周佳眼里,我并不是什么名人,她不喜欢戏曲,不喜欢我的工作,但只要我喜欢,她就从不阻拦。周佳对我非常信任,朋友对她说,小白总出差你不怕他花心。她说:‘我放心,只要我看不见。’你说我有什么权利不珍惜这样一个善良大度的好女孩?有什么权利背叛她。这是我的福分。结婚后,我反倒像个孩子像个长疯了的树,任意舒展自己的枝丫,高兴了大喊大叫,她对我非常包容。千万别怕暴露自己,善良真实最重要。什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距离产生美,我觉得只要心里有尊重就够了,形式上两口子在家里搞得跟外交礼仪似的,我可受不了。婚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夫妻之间内心真正的和谐快乐。

农家院里的洋媳妇

女主人公努内和男主人公邓忠刚,如今都生活在山东荣成石岛的海港,他们在那里开了一家名为“努内咖啡屋的故事”的咖啡馆。白天,咖啡馆很少有客人光顾。努内说,咖啡馆的客人主要是来自在港口靠岸的俄罗斯船上的船员。他们很喜欢这里,因为能吃到地道的俄罗斯饭菜。但是最近,俄罗斯来的船只较少,努内有些无奈地说:“客人不多,生意不太好。”而当我们把话题转向她和邓忠刚的爱情故事时,率直的努内仿佛一下子变了个人,兴致勃勃地讲了起来。

1994年5月,27岁的山东农民邓忠刚作为输出劳工,在亚美尼亚埃里温市郊的一家农场打工。半年后,因为效益不佳,派遣的人员大多返回国内。农场的工厂里,只留下了经理、翻译和邓忠刚3个人。第二年有一天,邓忠刚突发高烧,被同事送到埃里温市

医院就医。当时,努内是这家医院的护士。 在邓忠刚住院的7天里,努内悉心护理,让邓忠刚感觉到了离开家人之后从未有过的温暖。“我记得那是1995年9月19日,邓忠刚病愈出院时,特意记下了我的电话号码。这以后,他经常给我打电话。”努内说,“他当时用很

不流利的亚美尼亚语给我讲中国古老的爱情故事,有‘梁祝’和‘七仙女’,故事特别美,我听后感动极了。”

正是这些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这位亚美尼亚姑娘的心。一个多月后,邓忠刚应邀到努内家做客。努内家境殷实,父亲是当地一家医药公司的经理,母亲是医生。努内的父母看到黄皮肤黑眼睛的邓忠刚,满脸严肃,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他当时并没有生气,诚心诚意地给我们全家包了风味独特的饺子,做了手擀面,吃完饭他主动刷洗了饭碗刀叉,还帮我母亲倒垃圾。”那天,努内特意叫来了所有的亲戚,邓忠刚包的60多个饺子被一扫而光,大家连称从来没有吃过味道这么好的东西。 在亚美尼亚,男人从来不进厨房、不做家务,勤劳的邓忠刚赢得了努内全家人的喜爱。趁着努内父母高兴,邓忠刚大着胆子说:“以后想天天吃到这样的饺子,必须把女儿嫁给我。”第一次登门就求婚,不但努内的父母觉得不可思议,就连努内本人也难以接受。

“那你后来又是怎么同意的?”记者好奇地追问,努内白皙的双颊泛起一片红晕,“有一次我跟他约好一起吃晚饭,那天非常冷,我到他那里时已经很晚了,他一直在楼下等我。他穿得很单薄,全身都冻僵了,我哭着问他为什么不在屋里等,他说他在屋里等得很着急,就忍不住出来了”。邓忠刚用“苦肉计”俘获了努内的芳心,两人的爱情之花终于绽放了。

在亚美尼亚,青年男女很重视穿戴,往往从一个人的着装就可以判断出其家境是否宽裕。在努内的想象中,能到国外打工的邓忠刚一定是个“有钱人”。加上她平时也从电视上看到过北京、上海、哈尔滨的繁华,所以当努内看到邓忠刚竟穿着一件军大衣御寒时,她似乎已知道他的家境。“我知道在中国,一些穷人会穿这样的衣服”。为了让邓忠刚能在父母和亲人面前不失体面,善良的努内拿出自己的积蓄为邓忠刚添置了皮衣和皮靴。不久,他们便顺利地通过了努内的父母这一关。

1995年12月23日,在埃里温市,邓忠刚和努内走上了婚姻的红地毯,努内成了亚美尼亚的第一位中国媳妇。 邓忠刚和努内结婚一年后,有了邓嘎米拉和邓鲁奇娅一对双胞胎女孩。1997年,思乡心切的邓忠刚非常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努内义无反顾地说:“即使你走到天涯海角,我都跟着你!”妻子坚定的话语让邓忠刚特别感动,他心事重重地告诉爱妻,自己的家在中国农村,回去后,努内要干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农活。“我深深地爱着你,爱心能够改变一切!”努内不假思索地说。

1997年6月28日,努内依依惜别父母,和丈夫一起,带着7个月大的一对女儿,行程1万多公里,来到了邓忠刚朝思暮想的故乡。对于努内来说,新生活的艰辛从莫斯科开往沈阳的火车上就开始了。整整7天7夜,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夫妇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两个孩子发烧了,哭个不停,我和忠刚用被单当摇篮,哄她们睡觉。每天晚上我在厕所洗尿布,晾在火车的把手上”。回忆起火车上那难熬的时光,努内连连感叹:“简直太恐怖了!” 8,“到大连的时候,我看到美丽的城市,以为到家了,特别激动,然而忠刚却又带着我上了船,来到了威海。看到威海干净漂亮,我想这应该是他的家乡,内心很欢喜。然而,我们转乘的汽车却始终没有停下,越开越远,越开越荒凉,看着窗外破旧的房屋完全不像我想象的模样,我的心越来越凉。这时候,我看见一个村子,预感大概就是这里。哎呀!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下可完了!”

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跟亚美尼亚人截然不同。在山东荣成市崖西镇詹家庄村,农民们世代务农,从来没有见过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对于努内的到来,村民们都感到很好奇。“到

这里的第一天,很多邻居扯着我的黄头发,闻一闻说,这是不是真的?他们还捏我身上的肉,说你看她皮肤多白啊!这种行为在我们亚美尼亚是很不礼貌的”。虽然邓忠刚一再解释这是邻居友好的表示,但是骤然面对完全陌生的风俗礼仪,努内还是觉得很不习惯。

回想起努内刚到农村时闹的笑话,邓忠刚忍俊不禁。“她不知道我们家的大锅是干嘛的,我只告诉她下面可以烧火。第二天早上我妈妈气冲冲地跑来找我,‘快看你媳妇干嘛呢!’我出去一看,努内正在锅里洗衣服。她说她找过了,没有洗手间,看锅这么大,一定是用来洗衣服的,就烧了水直接洗衣服了。”

初到詹家庄村的努内,内心充满了失落。一连几个晚上,努内对着空荡荡的屋子独自流泪。“她自己在那儿坐着,听她从亚美尼亚带来的几盘磁带,一边听一边哭,我当时感觉好像是骗了她一样,挺对不起她的。”邓忠刚满怀歉意地看了妻子一眼。“我当时真的很绝望”,努内说。新家的炕是硬硬的,灯的开关居然是靠拉扯绳子来控制。不会汉语的努内当时只会说“好”,别人问她什么,她都回答说“好”。村民们见面打招呼都说:“吃了吗?”努内觉得很奇怪,她问邓忠刚:“为什么我们天天都吃饭,见面还要问‘ 吃了吗’?”

努内的好友告诉记者,刚学做中国饭菜,努内常常分不清味精和白糖,经常在熬的粥里搁味精。“蒸馒头的时候,她以为烤面包呢,锅里也不放水,全烤糊了,大锅都烧红了。”农忙的时候,努内也帮着一起下地干活,不懂农活的努内只会出力气拉犁,晚上回家肩膀都是肿的

努内和邓忠刚就这样在山东荣成农村扎下了根,日子长了,努内越来越想念远在亚美尼亚的亲人。5年以后,努内终于拨通了亲人的电话,“头3次通电话,我都不能说话,一直在哭,喊着妈妈爸爸哭”。尽管如此,努内和邓忠刚的感情在村里还是出了名的好,“两口子从来不吵架,努内也勤快,忠刚又体贴”,村民们对于这桩他们原先并不看好的异国婚姻赞不绝口。

在较为偏僻的詹家庄村,说起努内的为人处事,村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不约而同地夸道:努内的人缘好,待人接物热情,给人帮忙尽心尽力。村妇宋健丽告诉记者,她曾因农忙需要,急需买一台手扶拖拉机,“我手头钱不够,就试着向努内借钱。努内马上拿出准备买小鸡的3000元,送到了我家,还用生硬的中国话告诉我:‘你们不要急着还钱,千万不要见外。’我又惊又喜,半天说不出话来”。努内和邓忠刚养了1万多只鸡,小两口每年都把多余的鸡粪一点不留地分给邻里施肥;遇到村里有人结婚、生孩子,努内都会提上一篮子鸡蛋前去贺喜;村里的人上她家串门时,努内爽快地端出水果、点心来招待客人,并像普通农妇一样同他们拉家常。

从没干过农活的努内,一切从零学起:耙地、播种、除草、割麦子、扒花生、搭鸡棚、拌饲料„„这些农民们习以为常的劳动,把努内累得腰酸腿痛,她的手脚磨出了老茧,嘴角上火生出了水泡。如今,除了经营咖啡馆,努内偶尔还会替俄罗斯人当翻译挣点钱,夫妇俩也琢磨着做一些中亚贸易,生活越来越美好。努内的两个双胞胎女儿已经9岁了,见过的人都夸这对姐妹像“小明星”。努内在讲述这些的时候,邓忠刚总是时不时充满爱怜地看妻子一眼。努内之所以会在艰苦的生活中坚持下来,是因为有一种源于爱情的神奇力量做支撑。就像努内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他的爱,我可能早就回亚美尼亚了。”

现在的努内和爱人邓忠刚共同经营着一家咖啡馆,过着清贫和幸福的生活。努内说不管生活有多大的困难,她都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她不后悔自己的当初的选择。

他们的爱比画美

台湾有部名叫《汪洋中的一条船》的电影,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富家女与一位贫困残疾男孩的爱情故事,片中主角郑丰喜自幼双腿畸形,只能借助假肢行走,但却深得周围同学的喜爱,漂亮女生吴继钊更是主动向他发起爱情攻势。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就像是台湾残疾画家谢坤山和妻子不同寻常的爱情写照。

一、相识 初 始 印 像良好

谢坤山是台湾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从12岁起在工地上打工,16岁误触高压电而失去双臂和一条腿;23岁时,又因意外事故失去一只眼睛。为了不连累贫困的家庭,谢坤山在第二年离开了家,带着一身残疾,独自一人展开了顽强的生活拼争。就在他人生最困顿的时刻,有一个名叫也真的漂亮女孩走进了他的生活。

也真从小生长在小康的家庭环境中,没受过什么挫折。当她在电视里看到谢坤山的故事后,对他的传奇经历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心亲自去见见,和他谈谈。见谢坤山前,也真从朋友处得知他是个非常乐观的人,没见过谢坤山的她想:见面后,我跟他说些什么呢?作为残疾人,谢坤山内心深处是否有不可触碰的话题?也真怕自己见到谢坤山后说出不该说的话,挫伤他的自尊及引起他的不悦,而心中一直忐忑不安。

那天,也真去找谢坤山时,带了个西瓜作礼物。没想到,当时谢坤山注意的是也真手中的西瓜,而不是也真本人。他用闵南话大喊一声:啊,西瓜!第一次听到有人把西瓜用如此的口音叫出来,也真觉得很好笑,不由得笑出了声。就在这一笑中,气氛一下轻松起来,也真忘记了紧张,也忘记了对方是个残疾人,两人非常随意地侃侃而谈。

随后,谢坤山很开心地拿出自己的照片给也真看,得意地指着初恋女友的照片说:这是我的女朋友。当时,也真快乐地分享着谢坤山的喜悦。后来,谢坤山

说:那时若知道面前的这个女孩,就是我未来的太太的话,打死我也不能拿出那张照片给她看。

也真与谢坤山第一次见面,彼此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此后两三年,谢坤山全力以赴学习绘画,也真也只把谢坤山当成一般的朋友,双方并没有太多的联系。直到有一天,俩人在艺术学校再次相遇,而这时的谢坤山正好失恋了。

那天,谢坤山到艺专去旁听,得知也真也在那里选修,他就去了她的教室。也真非常惊讶谢坤山也在这里,两人又进了一次友好的谈话。此后,谢坤山就常常邀约也真一起去写生、玩耍。

二、感 情 渐 深倾 心 相爱

有一次,谢坤山带也真去看一部很传统的电影。电影中讲述了一个苦命的女孩,像一颗油麻菜籽,随寒风飘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故事。两人都非常同情电影中的这个女孩。

当时谢坤山并不是蓄意带也真去看这部电影,让她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先有个心理准备。但从此后,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经常在一起做彼此喜欢的事,并感到充实和快乐。很多时候,他们去看画展、出外写生。当两人共同把一片风景从天地间移到画布上时,他们好像真的拥有了这片风景,皆沉浸在如同这片风景一样美丽的心境中。他们非常喜欢共同描绘出如此的绚丽画面。

一个寒风细雨的日子,也真跟谢坤山去台湾的东北角写生。那里的季风非常冷,谢坤山的画架被吹得站立不稳,也真拣了几块石头帮他固定了画架,他即单腿独立风雨中作画。也真不解地问:你为什么刻意选在这么恶劣的天气里出来写生呢?谢坤山说:我要捕捉这种乌云密布、寒风吹袭的感觉。

和往常一样,每次作画前,谢坤山都要将上次画画剩下的脏颜料除去,换上新颜料。他用嘴咬着画刀,用舌头取代常人的手腕去转动画刀,把颜料弄好。也真看到他咬着画刀调颜料时,嘴角渗出鲜血,她要帮他,谢坤山却不让。只要他自己能做的,他决不让别人帮忙。也真对此非常钦佩。

渐渐地,也真受不了寒风冷雨的吹打,到一旁躲避去了。看到站在一片嶙峋的岩石中,顶风冒雨仍在作画不止的谢坤山,也真为他无畏风雨、顶天立地的气概而感动。谢坤山一直在风雨中画了三个小时。也真觉得:这是谢坤山的顽强毅力和热爱创作、热爱生命的真实写照。

在与谢坤山相处的日子里,也真一次次感受到他对生活的豁达乐观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对谢坤山感到钦佩的同时,也真的内心也涌动着困惑。

每当他们并肩走在街上,也真发现人们的眼光常惊奇停留在肢体残缺的谢坤山身上,而更多的是停留在自己身上。有时也真觉得难以忍受,不觉放慢了脚步。而当她看到毫不在意、勇往直前的谢坤山的背影时,她觉得有残缺人是自己,而不是谢坤山。她想:每个人都有缺陷。有人的缺陷显而易见、一目了然,就像谢坤山;而有的人看起来肢体健全,内心里却有着连自己不愿面对的缺陷。而谢坤山心灵的健全和快乐,已掩盖和弥补甚至超越了他外在的缺陷,她甚至觉得他是个没有缺陷的人。

从那时起,也真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她反复比较:自己的长处怎么也没有谢坤山多,仅是多几只健全的手脚而已,而这手脚并没做出什么惊人之举;虽然谢坤山少了手脚,但他残而不废,奋发向上地做出了很多人所不能的事,博得了众人的尊敬。也真坚定了与谢坤山在一起的决心,但她的这份感情却难以让人理解,尤其是在她自己父母那里,也真与谢坤山的感情遭遇了严重的考验。

三、冲 破 阻 挠缔 结 婚姻

有一天,在台北街头行走的也真和谢坤山,不经意被也真父亲的朋友看到告诉了也真的父母,这不啻是在也真父母的头上炸响一记霹雳。也真的父亲从媒体上知道谢坤山其人,并赞赏其生命的毅力,但他反对女儿与他交朋友,更反对选择他做终身伴侣:天塌下来,他没有手帮你撑。也真告诉父亲:谢坤山会用爱我的心让我分享他对生命的热爱,跟他在一起,我觉得非常踏实。我所依靠的不是有形的肩臂,而是与命运搏斗的精神。见劝说无果,父母对也真采取了严厉措施:禁止也真出门与谢坤山见面。时间长了,也真自然会忘掉谢坤山。

见用言语不能与父亲沟通,从没给父亲写过信的也真,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向父亲陈述自己对谢坤山的真正认识。可父亲把她的信当成作文,用红笔在上面写下批语,认为也真是在错误地胡思乱想。在没与谢坤山见面的那段时间里,也真觉得两人都在积蓄着情感,共同面对未来。

不能见到也真的谢坤山,想要用行动来向也真的父母证明自己的能力,他更加努力地作画、开画展,不断地在一些画画比赛中获奖。即使如此,谢坤山也没能说服也真的父母,让他们真正认识自己。

此后的两三年,谢坤山和也真的爱情就像在父母监视下的地下工作。但时间没有冲淡他们的感情,反而更让他们感到不可分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两人都知道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经济能力来维持家庭的生存?他们觉得有足够的心智和能力去承受生活的负荷。于是,在他们认识的第8年,也就是在1987年,谢坤山和也真做出了彼此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结婚。

登记结婚的那天,因为经济紧张,谢坤山结婚连礼服也没穿,就穿着简单的休闲服;也真只是向妹妹借了根别致的腰带。他们没有过多地邀请宾客,谢坤山只请了自己的老师及一个画廊的朋友,当他们的证婚人。来祝福这对新人的,是他们的老师、朋友以及各自的弟弟妹妹。他们甚至连照相机也没带,幸亏老师的车上有部相机,才给当时走出礼堂的他们拍了张结婚照。

虽然以如此简单的方式走进婚姻殿堂,但也真并不觉委屈,因为谢坤山给了她力量。她觉得那个婚礼,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即使没有浪漫的音乐、温馨的祝福、美丽的白纱,只要能与谢坤山在一起,她就觉得此生足矣。她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已经拥有了什么,尽管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但她相信生命的每一天都不会重复,相信自己跟谢坤山能够相伴着走过未来的每一天:只要今天努力了,一定会有个幸福的将来。

四、家 庭 幸 福父 母 欣慰

婚后,也真和谢坤山开始了独立的小家庭生活。由于也真的父母不支持两人的婚姻,贫困的谢坤山的父母家,也无法给予这对新人太多的帮助,他们对未来的困难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困难似乎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

当他们有第一个女儿时,刚生完孩子的也真身体需要恢复,谢坤山尽量让她多休息,他给孩子冲牛奶。失去双手的谢坤山,只能用牙齿慢慢把奶瓶盖咬开,咬着汤匙舀出奶粉,灌水后再用嘴将奶瓶盖盖紧,又用嘴咬住奶嘴,一下下摇匀瓶中的奶粉,然后用那只伤得稍轻的胳臂夹着奶瓶喂孩子。

后来,他们又有了个女儿,谢坤山仍不辞辛劳地照料妻女。有时孩子哭了,他就抱起哄着。他抱孩子时,先用嘴咬住孩子胸部的衣服,把他衔起来,再用那只胳臂托住孩子的后脑勺,慢慢地放在大腿上,这样抱着哄她。也真觉得,如果给孩子的父亲打分的话,她要给谢坤山打200分:一个女儿100分。

两个孩子都很活泼,跟她们的爸爸一样,心情开朗,对生活充满乐观,总是一脸笑容。除了血缘上遗传外,平时谢坤山的言传身教,也深深感染着孩子。谢

坤山虽然没有上肢,但他跟孩子间身体的接触却非常丰富。父女间毫无隔阂,两孩子和谢坤山亲近的时间多过也真。

有时朋友问也真:现在孩子小,她们跟爸爸没有距离,但她们长大后会有社交,会有同学、朋友,你不为她们长大后的心态担心吗?孩子长大后,可能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她们来自这样一个父亲跟别人不一样的家庭,你会怎么教育她们?也真和谢坤山对此从不以为然。谢坤山说:如果我的孩子因为我的残疾而以为耻的话,那我就努力做出成就来,让她们以我为荣。

也真和谢坤山公证结婚4年后,也真的父亲见他所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女儿和谢坤山一起,不仅没有贫困潦倒,反而生活稳定,家庭幸福,也认可了他们的婚姻,肯定了谢坤山,觉得他确实有超越自己、异于常人的能力。而在生活中,谢坤山和也真相亲相爱,互相扶持。

接纳了他们的婚姻后,也真的父母给了小两口很多的关爱,尤其是也真的妈妈,非常疼女婿,有事没事地给谢坤山打电话,只是为了讲笑话给他听。往往电话那头她还没讲,就自己笑个不停。从中,谢坤山感到亲切和温暖:岳母讲的笑话好不好笑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她的心情感染了大家对生活的态度。

有人问谢坤山:假如你有了一双健全的手,你最想用这双手做什么?谢坤山答:我会左手牵着太太,右手牵着两个女儿,一起走好人生的路。就像我们的全家福上那样: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每张脸上都洋溢出发自内心的快乐笑容。

也有人问也真: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还会选谢坤山吗?也真答:我不知道我能否还那么幸运,可以再认识他。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快乐的人,都很想和他做好朋友。

让人尊敬的谢坤山,使人钦羡的也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感受你们的人生,分享你们的快乐。

爱在“阳光下”

“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切。”这是挂在国内首个刑释人员帮教中心——“阳光下之家”办公室里的其中一幅字画,也是该中心创办人王金云面对媒体采访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可是,

很少有人知道,王金云这位2005年12月获得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之一的年轻人,因为帮教,他找到了真爱,也因为真爱,他们的帮教让更多的失足者感到了温暖。

2006年2月14日,王金云和蔡玲子在广东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不久前,王金云第一次向记者讲述了他和太太蔡玲子因义务帮助失足者走到了一起的真情故事——

网上——“江林”总支持着王金云

2003年8月,刚出狱不久的王金云被痛苦、困惑、抑郁萦绕着,在一个知名网站的人生论坛里,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上传到网上,没想到引来许多人的关注。在众多的网友中,一个网名叫“江林”的网友给了王金云很深的印象,每天“江林”会准时出现在网上,回复他的帖子,也谈自己的感受,无论是热心的鼓励还是善意的批评,都是那样的有理有据让王金云觉得贴心和信服。

2003年9月29日,王金云自己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失足者帮教公益网站“中华失足者热线”,在创办网站的过程中,“江林”一口气给王金云连发来5封电子邮件,给了他很多好的建议,也让王金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一选择。

见面——“江林”是个善良的姑娘

2004年5月16日,王金云和网友“江林”在碧海村酒楼相约见面了。因“江林”这个网名有些男性化,王金云一直以为“江林”是个男孩,直到见面的那一天,他才知道,“江林”是个漂亮、善良、能干的潮汕姑娘,真名叫蔡玲子,在深圳蛇口一家电子公司做人事管理工作。让王金云没想到的是,对方就是他以前发表文章的报刊上经常看到的那个“蔡玲子”,此一下子拉近了他们的心灵距离。在以后的交往中,由于王金云和蔡玲子都爱好写作,志趣相投,很快便相爱了。2005年9月,在蔡玲子的支持下,王金云创办了国内首个失足者帮教中心——深圳市阳光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简称“阳光下之家”。

仅2005年一年,“阳光下之家”共帮助近40名失足者找到了工作。2005年11月15日,王金云和蔡玲子收到了一封寄自深圳龙华的信,当他们打开信正准备作来信记录时,意外发现信中夹有20元钱。看完信,王金云才明白,信是上个月和自己在"阳光下之家"见面的出狱两个月未找到工作的小乐寄来的。小乐在信中说,“前天我发工资了,这20元钱是还蔡姐姐那天给我的乘车费。现在有了一份您们帮我找的工作,我感觉时间过得很充实,一个星期也至少和家里通一次电话,回头想想当初要去贩卖摇头丸的念头真的很可怕„„”

“她也不只一次拿我给她的生活费给上门求助的失足者,有一次还从我给她的看病钱中拿出200元钱给了一名叫阿强的刑释人员。”王金云笑着对爱妻蔡玲子说。“不过阿强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呀!他现在已是福田区一家房产代理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报纸还报道过他的故事呢。”蔡玲子回答道。

婚后——辞职助爱人义务帮教

2006年1月20日,王金云收到一封杨某发来的电子邮件:“我叫杨XX,因抢劫罪被判入狱11年。去年12月5日从湖南星城监狱刑满释放。为挣钱补贴家人过春节,我找到松岗一道路建设工地,辛辛苦苦打工一个月,分文未得,老板却突然跑了。如今,父亲间歇性精

神病复发,母亲催促我尽快回家,可我根本没钱购买车票。虽然抢一部手机或一条项链变卖后就可以买票回家,但我真的不想再去犯罪了,希望你能帮帮我。”

王金云说,“如果杨某此时得不到关爱和理解,我们身边的每个市民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于是他立即回信劝导杨某不要干傻事,并提出在南山见面。随后几天时间里,王金云安排杨某简单吃住,并为他购买了一张电话卡,在帮其

维权未果情况下,一位好心市民得知情况主动捐赠给了杨某500元钱,为此杨某也顺利回了家。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感觉王金云太孤单了,我一定要全力帮他。”蔡玲子深情地说。

2006年2月14日,王金云和蔡玲子在广东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只发了喜糖却没办酒席,因为他们商量把不办酒席省下来的8000元钱捐赠给了“阳光下之家帮教基金”,用于帮扶出狱者顺利回归社会。

当记者问蔡玲子会不会认为婚礼太简单而有遗憾时,她却说:“选择了一个人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既然我爱的人选择了这一理想,我就要用爱一辈子支持他。2006年2月初,我已正式辞职了,现在是‘阳光下之家’的专职志愿者!”

据了解,近3年来,王金云在社会帮教工作上共花费打工积蓄10多万元,并累计向求助的服刑人员寄赠个人著作《走出高墙》一书480多本,帮助78名出狱人员找到了工作,给狱中囚子回信350多封,劝说60多人平息了犯罪或重犯罪念头。

情海天梯

20世纪50年代,20岁的农家少年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为了那份不染尘垢的爱情,他们在一个夜里,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她出行安全,他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之为“爱情天梯”。

半个世纪来,他们远离一切现代文明,在与世隔绝的深山里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演绎了一出现实版“神雕侠侣”,和他们相伴的,只有蓝天白云、大山荒坡、古树野猴„„

6000级爱情天梯见证姐弟恋人半世纪绝世爱情

重庆西南部边陲有一座千年古镇——江津中山镇,从场镇再往南30多公里,是数万亩连绵起伏、人迹罕至的深山,这里是中山镇与川、黔的交汇处。

深山中有一座叫半坡头的高山,山顶海拔1500米,夏天与外界温差在8度左右,刘国江、徐朝清夫妇就居住在这片深山中。

探险队深山惊遇“野人”

“野人”问:“毛主席他老人家身体可还好?”

2001年中秋,重庆渝北区一队户外旅行者前往这一带的原始森林探险,在深山老林里走了两天两夜不见一人。

这天,探险队准备攀爬半坡头,发现竟有条人工修筑的石梯通向山顶,石梯上有新鲜的打凿痕迹,撒有新鲜的泥沙,却不见人。两小时后,队员们来到山顶,四周始终一片寂静,突然,密林中传出窸窸窣窣的响声。

探险队中一程姓队员回忆:“我们以为是野兽,吓得不敢动。”不一会,只见一男一女两个野人背着柴火从林中钻出来。“仔细一看,又不像野人,他们都很老了,分明是人的模样,穿着老式蓝布衫。”

得知队员们来自大城市,二人竟问了句:“毛主席他老人家身体可还好?”看到队员们拍照的闪光灯,女“野人”吓得直往男“野人”身后躲:“你那个恁亮,杀人血脉,莫整了。”

探险队很快知道,两位老人不是野人,是山下中山镇高滩村村民,女的叫徐朝清,男的叫刘国江。50年前,19岁的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招来村民闲言碎语。为了那份不染尘垢的爱情,两人携手私奔至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远离一切现代文明,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一住就是半个世纪。为让爱人出行安全,刘国江在悬崖峭壁上凿下石梯,一凿也是半个世纪,共凿了6000多级。

探险队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带下山,并给石梯命名为爱情天梯。从此,不断有人上山探望这对隐居深山半世纪的恩爱夫妻。

桫椤林后6000级爱情天梯带我们通向白云深处的“神雕侠侣”

中山镇场镇往四面山方向10多公里处有个叫长乐村的集市,过了这个集市,汽车沿飞龙河畔在山沟里行进20多公里,见不到一个人。

大佛菩萨庙坐落在河边,到了这里,任何交通工具都毫无用武之地。庙旁,一座七八米长的独木桥搭在飞龙河上,河对面便是刘国江、徐朝清夫妇俩居住的半坡头的山脚,站在山脚望不到山顶,只能见到袅袅升腾的云雾在山间游荡。

我们小心翼翼地跨过这座被当地村民称为“大木桥”的独木桥,又进入一个叫罗家沟的山沟。山沟里是成片的桫椤林,林间间或露出褐红色的岩层,这是属距今至少六千万年的丹霞地貌。

艰难行进这条山沟中,身边的云雾缓缓流动,生活在侏罗纪时代的桫椤树,不时伸出枝叶,挡住去路。脚下是松软的枯枝败叶铺垫而成的小道,落叶蓬松而厚实,显然行人极少。

穿过桫椤林,眼前就是上山的路,路越来越难走,到后来,需手脚并用才能前进。有的地方是松木搭的桥,走在桥上,头上脚下全是翻滚的云海,感觉象在天上行走。大多数石梯都建在悬崖峭壁上,路面不足一尺宽。有几处几乎是90度的垂直峭壁,行进时,上面的台阶快碰着鼻子。这些石梯硬生生嵌在巨石里,云雾中,竖直向上延伸至一堆堆淡淡的云雾之中。

天梯右边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万太深渊,幸好左边的峭壁上有凿出的一个个小坑,可以借力,石梯上面也有凿子新凿的痕迹,撒满防滑的泥沙。同行的中山镇文化站站长刘栋林说,峭壁上的小坑叫手掰窝,这些都是细心的刘国江弄的。

两个小时后,终于爬上半坡头山顶,粗略一数,刚才爬过的石梯竟有6000级之多。回头望去,刚才那些云雾已被抛在脚下,眼前一片丹霞流云,可看到万顷云海之上的座座山头,如临仙境。

“到了!”刘栋林说。记者正纳闷为何四周依旧是古木参天,不见人烟,只有空山鸟语。突然,密林深处传出一连串狗叫、鸡叫。

转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一片菜地围着一幢低矮的土墙屋,一道山泉从屋前流过,屋顶上炊烟袅袅。一位老婆婆坐在屋前缝衣服,一位老大爷在地坝砍柴,一只大黄狗警觉地在屋前转来转去,一群鸡则悠闲地在菜地散步。若非亲眼所见,实在无法想象这样的深山中居然会有这等人间景象,宛若世外桃源,如诗,如画。

“小伙子,有客来了!”老婆婆率先发现有外人闯入,愣了一下便招呼老伴迎客。

山里至今没通电,大白天屋里也一片漆黑,借着煤油灯,隐约能看见有三间房屋。屋里只有一些简单的自制桌椅板凳和木床,粗糙但结实,桌上一本发黄的毛主席语录特别显眼。

二人都是满脸沟壑纵横,牙齿掉得一颗不剩,穿着洗得发白的“卡基布”(老式蓝布衫),裹着厚实的头巾,头巾边显出几缕青丝。互相称呼“小伙子”和“老妈子”时,两位老人竟有些嗲,恩爱之情溢于言表。

之前就听说徐朝清年轻时是方圆数里有名的美人,我们不由多看了几眼:清瘦的脸庞嵌着一双大大的黑眸,虽然79岁了,但满脸皱纹和松驰的皮肤掩饰不住昔日的风韵。

和两位老人交谈很困难,他们听不太懂山外的话,不知道江泽民,不知道邓小平,不懂什么叫接触,不懂什么叫谈恋爱,只知道“两口子要团结、讲情义。”采访中,文化站的刘栋林不停地翻译,记者才能听懂这段旷世情缘。

说起往事,徐朝清一脸羞涩,“笑人得很!我13岁就欢喜(指定亲),16岁就交待(指嫁人)了。”她悄悄和她的“小伙子”对望一眼,两人眼里尽是柔情。

美丽新娘惊醒6岁童,

他发誓长大就要找徐姑姑那样的媳妇

1942年6月的一天,当时长乐乡(现长乐村)高滩村年仅6岁的刘国江正在家门外捉蟋蟀,忽然被一阵唢呐声吸引住了,原来,邻村一位美丽的姑娘嫁到本村大富之家吴家,刘国江和一群小伙伴一路追着花轿来到吴家。

几天前,他磕断了门牙。山里习俗,掉了门牙的孩子只要被

新娘子在嘴里摸一下,新牙就会长出来,于是,刘国江比别的孩子更想见到这位新娘子。

在长辈带领下,小国江低着头来到轿子前。当一只兰花般的手从轿前的布帘边伸出轻轻放到他的嘴里时,小国江忍不住一滴口水流了出来。他怕人笑话,紧张的一吸,却不料紧紧的咬住了新娘子的手。新娘子紧张地用另一只手揭掀天布帘,小国江仰头一看,一个仙女般的新娘子正含嗔带怒盯着自己!轿子走远了,小国江还站在原地发呆„„

“发啥子癫,你长大了也要找个这样的漂亮媳妇。”一旁的大嫂大妈开玩笑。

之后,村里人有时开玩笑问他,以后要找个什么样的媳妇,他就会很认真地说:“就要像徐姑姑那样的人儿!”

这个新娘子就是徐朝清,她从此印在了刘国江心中,但刘国江胆子小,路上碰见也总是低着头站在路边,悄悄用眼角余光看着她走过,自己才敢动步。刘国江就在这样的偷看中成长为一个帅小伙。他常常偷偷看着徐朝清夫妇恩爱牵手并肩,看着徐朝清家炊烟熏香欢声笑语,看着徐朝清生漂亮可爱的孩子,一个、一个、又一个„„他玉树临风的沉着等待着。

“那时候小,没得那些意思,只觉得她尊贵,我看她一眼就会脏了她。”说起这些事,已69岁的刘国江觉得好笑。

心中圣女成了寡妇,他们勇敢相爱,

受不了村里人的闲语,他带她私奔至深山

10年后的一天,徐朝清的丈夫患急性脑膜炎去世,她一下子成了寡妇,独自带着4个孩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才1岁。

“娃儿恁多,老人不管,我那时苦啊!”回忆起这段往事,徐朝清眼里有了泪花:“没得吃的,我就背起娃儿到山上捡火碳子(一种野生菌),煮了给娃儿吃,啥子作料都没得,3分钱一斤的盐都买不起。我就编草鞋卖钱,一双可以卖5分钱。都不晓得啷个过来的„„后来全靠小伙子。”

这一切,适年16岁的刘国江都看在眼里,可他只能干着急。他想帮她,但怕被拒绝,又怕被人笑话,再说,他也不知从何帮起。

一个傍晚,徐朝清背着最小的孩子到村东的飞龙河去打水,不小心掉进河里。刘国江家就在河边,他闻讯赶到,跳进河里把他们母子救起来,这也是他第一次正眼看徐朝清。

刘国江把他们送到家里,看着虚弱的徐朝清和可怜巴巴的4个孩子,刘国江想给他们弄点吃的,揭开水缸时却没有一滴水。他摸着黑担了水回来,给他们熬了锅稀饭。看着忙碌的刘国江,感激的泪水溢满徐朝清眼眶。

从此,刘国江常常主动上门帮徐朝清做些体力活:担水劈柴、锄草种地、照应家务。

一晃过了3年,两人都在对方的眼神中读出了些别样的东西。闲话很快传遍整个村子,不断有年轻姑娘找到刘国江,叫他别为了个寡妇耽搁自己的终身大事。吴家婆婆更是不高兴,常常指桑骂槐,甚至直接叫刘国江以后不要进她家门。

1956年8月的一天,刘国江在街上碰到徐朝清,他上前搭话,徐朝清却说了句:“寡妇门前是非多,你年纪也不小了,以后少到我这儿来。”就走了。

听了这话,刘国江站在街上,仰头望天,突然泪流满面。当天晚上,他偷偷摸摸地进了徐朝清家门,明确地告诉她:“我要娶你。”徐朝清哭了,望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10岁的的汉子,再望望自己4个孩子,她痛苦地摇了摇头。刘国江急了,他一把抱住她,激动地说:“我说的都是真的!”他们哭泣着相拥在一起。

第二一早,村里人发现徐朝清和她4个孩子不见了,一同消失的,还有刘国江。

“第二天傍晚,我们就到了这里,这个地方我以前打柴来过,知道有两间没人住的茅草屋。”说起当时的勇气,刘国江至今有些得意。

高滩村里一名叫邹家明的长者告诉我们:“恁多年了,没人说啥子了。当年别人说三道四,他们就不晓得跑到哪去了,前几年才听说在半坡头上,那山恁高,又有老虎,我都没去过。”

野兽咆哮声中,种下的粮食被猴子抢走,

相拥而泣后,他们在大山中养大了7个孩子

从此,和刘国江、徐朝清相伴的,就只有孩子及蓝天白云、大山荒坡、古树野猴,但没有闲言碎语。

带去的粮食很快就用完了,刘国江就到河里去捕鱼,徐朝清则到山坡边去挖野菜。他们在山林里采摘野核桃、野枣,把木浆树叶摘下晒干,然后磨成面粉,在没有粮食时备荒。一天,刘国江在树上发现了一个蜂窝,他受了启发,开始自己养蜜蜂,酿

蜂蜜卖钱,一直到现在。

他们还在房前屋后挖了几块菜园,分别种上了土豆、红薯、玉米。可一天夜里,一群猴子将即将成熟的玉米偷了个精光。

1957年6月,一场暴雨将他们居住的茅草屋屋顶冲垮,刘国江只得牵着徐朝清和孩子来到山梁上最高的一个岩洞,那儿成了他们临时的家。洪水涨了两天两夜,一六家6口就在崖洞里挨了两天两夜。

最让他们恐惧的不是狂风暴雨,而是山里的野兽。“很多个晚上我都听到老虎在叫,声音好大,地都在抖。”说起老虎,徐朝清至今仍一脸惧色。那晚,她在岩洞里哭着对丈夫说:“我好想有间瓦房住”。

刘国江什么也没说,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全家到两公里外的山坳里背泥巴烧瓦。一家人背泥巴背了一年,刘国江用石头砌了个窑子自己烧,又烧了一年,才烧齐所需的瓦。

“这些瓦就是那时烧的。”刘国江指着屋顶的瓦得意地说。我们还在地坝上发现一个用竹子做的竹夹,一打就发出巨大的“啪啪”声,这是撵猴子用的。“这几年没听到老虎叫了,可

常有猴子来偷粮食,昨天还来了只老鹰,把一个正在生蛋的母鸡叼走了。我不敢打,听说打了要遭枪毙。”

“从山下带来的最小一个孩子5岁时掉进粪坑死了,我们后来又生了4个孩子,都是‘小伙子’接的生。1963年生老三刘明生时,我吃掉了家里最后两个鸡蛋。第二天,我趁他出去打野兔,悄悄上山挖野菜,他回来吓惨了。”用大山里的野菜和兽肉,徐朝清和刘国江将7个孩子拉扯成人,现在曾孙都有了。

半个世纪来,他们并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他们有时也会下山,走4个多小时到最近的长乐集市买猪仔、买修路用的铁钎、送孩子们出山念书、结婚„„但每次出山,他们都尽量避免与外人接触。待孩子们都在山外成了家,二老更是少于下山,需要什么,儿子会给他们捎上山来。

为爱筑路半世纪,

从小伙子修成了老头子

半坡头在高滩村背后的深山中,和村上原本只有一条荆棘丛生的小路相连,当年他们就是由这条路上的山。

怕老伴出行摔跟斗,刘国江从上山那年起,便开始在崎岖的山崖和千年古藤间一凿一凿地开造他们的爱情天梯。

每到农闲,刘国江就拿着铁钎榔头、带着几个煮熟的洋芋一早出门。先在顽石上打洞,然后站上去,在绝壁上用泥土、木头或石板筑阶梯。饿了,啃几个洋芋;渴了,喝几口山泉。

现在刘国江已经由小伙子变成了老头子,铁钎凿烂20多根,虽然老伴自上山后就没出去过几次,现在下山的时候更是越来越少,但他仍在青山白云间执着地凿着,一凿就是半个世纪。

我突然感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爱情的诠释,在这条爱情天梯前,显得那么苍白与空洞。

“我心疼,可他总是说,路修好了,我出山就方便了。其实,我一辈子也没出山几次。”摸着老伴手上的老茧,徐朝清眼里流出了泪水。

“我还能动!”刘国江伸手为老伴擦去泪水。两人旁若无人地互相心疼着,沉浸在他们的二人世界里,似乎忘了有外人在场。

“家务事怎么分工?”记者极不情愿打断他们。“我不会让她干重活,她年纪比我大,洗脚水都是我给她打。”刘国江说。

“我们两个一天也分不开。”徐朝清说,50年来,刘国江从来没将她一人留在家里过夜。他们从没到过江津县城,就算中山镇,刘国江也只去过几次。

不管谁有事出山,另一个准会在天黑前来到山下的独木桥等候,等心爱的人一起爬上爱情天梯回家——桥那头便是凡人的世界,他们没事从不过桥。

坐了一会,徐朝清非要请我们吃饭,说才杀了过年猪。酒菜很快弄好,但家里只有两个酒杯,我们便用碟子装酒祝二老。酒过三旬,刘国江突发兴致要唱山歌。“年轻时经常唱,现在老了,没事也和老妈子在家吼两句。”

黄腔白调,徐朝清和刘国江开始合唱《十七望郎》:

初一早起噻去望郎

我郎得病睡牙床

衣兜兜米去望郎

左手牵郎郎不应

右手牵郎郎不尝

我又问郎想哪样吃

郎答应:百般美味都不想

只想握手到天亮

初二说噻去望郎

„„

夫妻最后心愿

百年之后合葬大山怀抱

50年前,他们因为闲言碎语 �

仙剑�

他们的女儿们早已嫁出大山,儿子们也出山当了倒插门女婿。因为儿女在山外,老两口近年来与外界接触多了些,但他们仍不喜欢外面的世界。住在山脚下的三儿刘明生有空就会上山帮父母干点力气活。“我多次让他们下山住,可他们说习惯了山上的生活。”

“她年纪大点,我能照顾她多久就多久。”刘国江说,他们二人约好,谁先走了,另一个就将其葬在山上,然后下山和儿子住,死后要运上山和老伴合葬。“娃儿都大了,除了老伴,我们没得啥放不下的,死了能一起葬在这山上就行。”

06年10大爱情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16:1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878731344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06年10大爱情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06年10大爱情故事.pdf

标签:没有   坤山   爱情   工作   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