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发(作者:我和我亲爱的祖国)
第14课《白杨礼赞》知识点与课外类文阅读
一、文学常识
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本文的体裁是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二、重点字词
(1)注音加点字注音
虬(qiú)枝 婆娑(suō) 秀颀(qí) 倔强(jiàng) 虬枝(qiú)
.....主宰(zǎi) 晕圈(yùn) 毯子(tǎn) 倦怠(dài) 不折不挠(náo)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坦荡如砥(d....ǐ)
(2)解释下列词语和加点字的意思。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
[倦怠]:疲乏困倦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
[婆娑]:盘旋(多指舞蹈)。
[泛出]:透出。
[鄙视]:轻视;看不起。
[秀颀]:美而高。颀,高。这里也有笔直的意味。
.[锤炼]:文中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的得到的(妙语佳句)。语出陆游的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没有地域的界限,同“无边无际”。 垠,范围。
.[恹恹欲睡]:形容 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恹恹,精神困倦的样子。...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三、阅读理解
(一)本文所涉及的中考主要考点范围:
1.题目含义和作用;
2.段落与全文内容概括;
3.段落作用,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段的作用;
4.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的区别与作用;
5.有关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如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铺垫等;
6.文章的线索与组材方法;
7.从修辞、描写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赏析句子。
(二)课文阅读问答
1.本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礼赞”即崇敬和赞美,题目的表层意思指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深层意思是赞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其作用是(1)点明文章的中心;(2)作为线索贯穿全文:(3)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为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线。
3. 文章开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的句子作用是什么?
突出文章主旨,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奠定感情基调;“实在”强调“不平凡”,突出了礼赞的原因;点明题目。
4.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第二段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辽阔平坦、色彩鲜艳、雄伟的高原风景画,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烘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正式描写白杨树做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
5.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体特征的?
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6.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
7.写白杨树的外形的作用是什么?
从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中,含蓄地体现了人的“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精神。最后再写白杨树的总性格“倔强挺立”,突出其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由“树”到“人”,表明象征意义。
8. 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9.结合第七段内容与写法,请你作简要分析。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第一句启发读者思考人与白杨树之间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肯定白杨树与北方军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着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由浅入深、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思想不断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10.“贵族化的楠木”象征着什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又要写楠木呢?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看不起民众的人们,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11.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将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和对抗日军民热情赞美之情,深化了主题,结构上呼应了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12.试找出文章先抑后扬表现手法的内容,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1)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点儿吧?
为下文写看到白杨树而惊叫埋下伏笔,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 “伟丈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同时,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 “好女子”和“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与坚强不屈的性格。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13.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14.本文是怎样组织全文内容的?
4.本文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从景、形、神三方面写白杨树的不平凡,最后在议论中点明题旨。
15.赏析下面句子。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土高原比作“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辽阔平坦的高原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喜爱之情。
(2)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作者运用“倔强”“努力向上”“不折不挠”“对抗”这些词语将白杨树人格化,集中表现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之美。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真实感受,准确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你的视野的”也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4)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16.概括全文内容主旨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课文类文阅读
老家的柿子树
杨德胜
初夏到来,柿子树就开出一朵朵如鞋眼扣样的黄瓣白蕊花,一阵挟带闪电余光的风吹过,无数的柿子花如天女散花浇洒一地。苕田里、树根座上,堆砌出厚厚的绒。不细看,还以为是老天爷错了季节,在初夏下起雪来了。我就与小伙伴们将柿子花拾起,用棉线穿成一串串。有许多女生,将那串串柿子花当成项链挂在颈项上,更显秀气乖巧。在操场上、教室里、放学路上,弥漫着柿子花的淡淡清香,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
柿花落下,一个浪漫的季节过去。柿子树上调换频道,长出一颗颗嫩绿的青春豆来。盛夏中,火辣太阳的烘烤,给青涩的柿子灌注阳气。频繁的雨水,给柿子洗着淋浴,把上天的
营养传递到柿子的内核。等柿子如小鸡蛋般大小,父亲就会打下一箩筐,用锤子砸破,放进一个缸里,加少量清水,然后,将几副麻线渔网放进去,浸润半个月时间。这是要用青柿子油,浸染麻线网,等于是用柿子青春的血浆,给麻线网上油。据老辈人讲,青柿子油不仅使麻线网沥水不腐,而且色泽紫润、油光发亮,麻线坚韧柔绵,不会轻易被激流中的杂草石头挂断,可以大大提高渔网的使用寿命。
时到中秋,柿子红了。它轻抿初霜,由表入里,零星地在某一个枝丫上,探出一个红头来。这个季节里,我每天会守在柿子树下,仰望树冠行注目礼,指望天上掉下红柿子来。每天早上,总是早早起床,到柿树下的苕藤中搜索。心里想着,一夜到亮,就没有哪阵风儿将熟透的柿子吹落?我们还备起了十多米长的细竹竿,专门用来敲红柿子。
到了深秋时节,柿树上绽放万只灯笼,大人们就爬上柿子树,每个枝丫上可以承载一人。柿子树上一下子爬上去七八个人,他们如猴一样,蹲在枝丫上,边吃着柿子,不时向树下扔几个,照顾树下几十张馋嘴。记得有一天,全生产队男女老少齐聚柿子树下,开成了一百多号人的柿子宴。经过一天的折腾,高大的柿子树残叶横飞、柿核遍野,纽扣一样的蒂儿一地狼藉,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村里人咂巴着甜腻的嘴巴,酣然入梦。
之后,外出求学或工作,回家时,远隔三五里,就可以看见老屋旁的柿子树。这,就是我回家的路标。在我温暖而潮湿的眼中,柿树幻化成父亲的身影,在向我挥手。清风抖动叶片,在欢迎我回家。
1987年10月,清江隔河岩水库蓄水,老屋旁的柿子树产下了一千多斤柿子。据老辈相传,这是它两百年来产柿子最多的一年,也成了它生命的最后一次彩排。因无法迁移,父辈们将它砍倒,锯成5户移民新居堂屋的门槛和门额,把它的魂灵迁到山上,嵌在新宇,福荫着一代一代移民。只有那粗壮盘虬如龙的根,存盘着两百年世事沧桑,永远植在180米水位下,成为老柿树安放在龙宫的化石……
1.请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
初夏到来
盛夏中
时到中秋
深秋时节
主要内容(温馨提示:写清主要人物和事件。)
2.结合文章说说老家的柿子树象征着什么。
(温馨提示:文中两次将柿子树比作父亲,思考柿子树和父亲有哪些相同品质。)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最后一段交代柿子树产下一千多斤柿子的作用。
(温馨提示:从表达效果、事物特点、主题等角度来思考其作用。)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1)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
....(温馨提示:透过字面意思,结合语境分析事物特点。)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
.....................(温馨提示: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事物特点。)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柿子树的情感。
(温馨提示:按行文顺序梳理作者的感情。)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文阅读答案:
1.(1)孩子们把柿花项链挂在颈项上。(2)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3)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4)大人们收熟柿子。
2.柿子树象征着像父亲般为了人们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伟大精神。
3.让柿子树的结局有了神秘色彩,老树通灵,将最后的生命化为惊人的果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了自己,读来极具感染力。
4.(1)“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两个词写了柿子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贫乏的年代,以自己的慷慨和美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疲惫”“颤抖”写出了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将柿子树比作“苍老的父亲”,突出了柿子树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无私品质。
5.小时候对柿子树的花果十分喜爱和期待;外出求学或工作,柿子树变成了心灵的依靠和归宿;对柿子树的结局,作者充满了不舍和敬重。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07:3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57056134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杨礼赞》字词知识点与中考阅读常见题型问答及课外类文阅读(含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杨礼赞》字词知识点与中考阅读常见题型问答及课外类文阅读(含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