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库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09 07:20:06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9日发(作者:唱歌的英文)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库答案

一、解释词语: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与:参加。 蜡:祭名,年终祭祀。宾:陪同祭祀的人。

出游于观之上。 观:门阙,门楼。

与三代之英。 三代之英: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等三代杰出的人物。即夏商周三代英明的君王。

矜寡孤独废疾者。鳏:老而无妇。寡:老而无夫。孤,少儿无父。独:老而无子。废:残废。疾:有疾病的人。

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业。归:归宿。

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产生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隐:消逝。

道可道,非常道。 道:宇宙本源。

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立:规范。

而兵由此起。 兵:战乱。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 著:彰显。考,成就。刑仁:用仁义作为规范。

我无为,而民自化。 化:化育。

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际,边界。

以正治国。正:无为清净之道。

取名寤生,遂恶之。恶:厌恶。

亟请于武公。亟:屡次,多次。

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患:担心,发愁。 阙:通掘,挖掘

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鄙:边境之邑。

厚将崩。厚:实力增强、土地扩大。崩:瓦解。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都邑,城:城墙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不过:不超过,参:同“三”,国:国都

姜氏欲之,焉辟害? 焉:怎能,辟=“避”

蔓,难图也。 蔓:蔓延,生长,图:图谋,谋划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 贰:两属

无庸,将自及。 庸=用,自及:自己遭殃的意思

不义不昵,厚将崩。 昵:亲近。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完:修治城廓,聚:积聚粮草,甲:铠甲,

第 1 页 共 1 页

兵:武器,卒:步兵,乘:战车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羹:带汁的肉,遗:赠送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地道,名用如动词,挖地道

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延续推及

颖考叔,纯孝也。 纯:大。

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鲜花盛开的原野。

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昨夜闲潭梦落花。 闲潭:幽静的水边。

吹梅笛怨 梅:梅花落曲

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转眼。

簇带争济楚。 簇带:打扮。济楚:整齐,鲜明。

若论我们也有顽笑不留心的孟浪去处。 孟浪:冒失、越礼。

补充: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逑:匹配之意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寤:醒着。寐:睡着。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思服:思念。服:念,想。

悠哉悠哉 悠:思,想念。 优哉游哉:形容思念深长。

离骚 离,通罹,遭受。骚,忧。

过故人庄 过:拜访。

故人具鸡黍。 具:准备。

开轩面场圃。 轩:窗户 场:麦场。 圃:菜园。

瀚海阑干百丈冰。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貌。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面对。 潇潇:小雨飘洒的样子。 江天:山河大地。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霜风:深秋的寒风。 关河:山河。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淹留:久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 颙望:凝望、呆望。

争知我,倚阑干处。 争:怎。

正恁凝愁。 恁:如此。 凝愁:愁苦郁结。

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 将息:保养调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情形。

第 2 页 共 2 页

遥岑远目。 遥岑:远山。 远目:远望。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请 揾:擦拭

更能消,几番风雨。 消:经得住

君莫舞、玉环飞燕皆尘土。 君莫舞:你莫要太得意了

二、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记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全面地反映农夫苦难生活的诗篇。

2、《离骚》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3、《大同》选自《礼记》。三礼指的是《礼记》、《仪礼》、《周礼》。

4、《孝经》是一部伦理道德专著。

5、《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作者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

6、《老子》又称《道德经》,作者老子,姓李名耳。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主要有:无为、无欲、小国寡民。

7、《庄子》又称《南华经》。作者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追求绝对自由、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8、《论语》,先秦时期语录体散文集,记录孔子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是仁。

9、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宣扬仁政、王道。提倡性善论。被称为亚圣。

10、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1、《战国策》记录战国史事的国别体史书。

12、《史记》 ,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字字长。上至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

13、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

14、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15、韩愈,字退之。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代表作《祭十二郎文》。柳宗元,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集》。二人并称 韩柳

1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是《秋声赋》的作者。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

第 3 页 共 3 页

17、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是高适和岑参。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王维以禅入诗,人称 诗佛。

18、唐诗中重点的作者及作品和作品集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孟浩然 《 过故人庄 》

高适 《燕歌行》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杜甫《 秋兴八首 》 白居易 《长恨歌 》《琵琶行》,著有《白氏长庆集》

陈子昂 《感遇 》

王昌龄 《从军行 》 王昌龄被誉为 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刘禹锡 《竹枝词》《杨柳枝词》 与白居易 并称 刘白 有 诗豪之誉。

19、大李杜指的是 李白和杜甫 二人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李白称为 诗仙,“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杜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小李杜 指的是 李商隐和杜牧。代表作分别为 《李义山诗集》《樊川文集》。

20、晏殊,字同叔 《浣溪沙》 “写言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鄙俗”

21、柳永 原名三变 世称 柳屯田。《八声甘州》“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著有《乐章集》。

22、晏几道 字叔原,号小山。《临江仙》。 有《小山词》

23、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满庭芳》《浣溪沙》。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之一。著有《淮海词》。

24、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词集名《片玉词》,又名《清真词》。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漱玉词》。其 《永遇乐·元宵》是阅读重点。

26、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豪放派代表人物。《水龙吟》《摸鱼儿》。词集《稼轩长短句》。

27、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精通音律,著有《白石道人歌曲》。

28、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29、元代四大爱情剧: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

30、元代四大悲剧为《窦娥冤》、《赵氏孤儿》(纪君祥)、《汉宫秋》、《梧桐雨》。

31、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又叫“玉茗堂四梦”。

32、南洪北孔 指的是 洪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33、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志演义》,约成书于元末明初。

第 4 页 共 4 页

34、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现存百回本,是最早的本子。

35、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近五百篇。

36、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又号芹圃、芹溪居士。《红楼梦》分为两大系统:80回抄本称“脂本”或“脂批本”,名《石头记》。120回刊本书名《红楼梦》。乾隆五十六年刊印的为“程甲本”,第二年修订后刊印的为“程乙本”。

37、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著有《志摩的诗》《云游》。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38、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新诗奠基人。《女神》开一代诗风。

39、戴望舒,成名作《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40、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伤逝》选自《彷徨》,主人公为涓生和子君。

41、老舍,原名舒庆春。“京味儿”色彩。长篇《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月牙儿》,短篇《断魂枪》(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后,主人公沙子龙)《柳家大院》,话剧《茶馆》。

42、张爱玲,二十世纪上半叶,通过小说以反映时代冲击下不断萎缩的中国封建文化背景,展示精神的“不安”,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封锁》选自《传奇》,主人公为吕宗桢和吴翠远。

43、朱自清,早期文学研究会成员。以散文见长。《踪迹》《背影》《冬天》。

44、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45、巴金,原名李尧棠。激流三部曲( 家、春 、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46、柏拉图,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理想国》《法律篇》《巴门尼德斯篇》等。《苏格拉底的申辩》“在艺术史上,是一幅绝技的烈士图像„„”

47、普鲁塔克,罗马帝国早期希腊传记作家和伦理学家。著有《希腊罗马名人传》《道德论集》。

48、 蒙田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知识权威和作家,他的作品对人类感情、对西方各民族文化做出了充满现代意义的真切观察和诚实批评,成为“那些依然相信人类尊严的人的永久而普遍的读物”。是《论教育》的作者,著有《随笔集》。

49、培根,尖锐地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鼓吹“知识就是力量”,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著有《论学问》。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50、卢梭,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大革命的先驱。《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51、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哥白尼式革命”,代表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启蒙》的作者。

第 5 页 共 5 页

52、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发现剩余价值学说。著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作者。

53、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又称《伊利昂纪》《奥德修纪》,主人公阿喀琉斯。

54、但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先驱。《神曲》。描写了 地域、炼狱、天堂。

55、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戏剧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四大悲剧:《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莱特》。

56、歌德,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狂飙突进”精神。著有《浮士德》。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诗人”、海涅称为“世界的一面镜子”的诗人。

57、雪莱,19世纪初期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性》被牛津大学开除,代表诗作《麦布女王》《自由颂》《西风颂》。

58、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代表作《自由颂》《青铜骑士》《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高尔基赞誉“俄国文学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59、海明威,“迷惘一代”代表作家,塑造了硬汉形象。1954年以“精通叙事艺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

60、卡夫卡,奥地利现代著名小说家,现代派小说鼻祖,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卡夫卡式”。代表作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等三个作品均未完成,被称为“孤独三部曲”。短篇《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地洞》。被称为“弱的天才”。

三、阅读

礼记·大同

1.文中所宣倡的“大同”社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大同”是否存在过?

答:“大同”社会是建立在“天下为公”的基础之上的。“大同”社会是指社

会道德达到很高的境界,社会以及政治形态公正无私,和平安定,人们合敬合爱。然而“大同”社会毕竟是理想中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达到,所以“大同”并未存在过。

2. “小康”是指什么时代?“六君子”代表了什么?

答:“小康”是指大道既隐,以人为型、以礼治国的时代,是一个差别

有等、礼义有序而又融洽和谐的社会;“六君子”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代表了能够在小康这种大道既隐的时代成为用礼义治国的超群杰出人物。

3.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1、运用排比,语气富有气势,语言连贯、偶散相间;2、运用铺陈,

尽写大同与小康的各种社会表现形态,铺张扬厉;3、逻辑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对大同和小康的描述一一对应,、对比鲜明,文章思想脉络清晰。

第 6 页 共 6 页

郑伯克段于鄢

1.解释《春秋》、《春秋三传》,这段文字出自哪里?

答:《春秋》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春秋时期的史事;

旧说以为《左传》是对《春秋》的解说和阐述,所以就和注解《春秋》的《公羊传》与《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段文字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2.分析郑庄公、共叔段、姜氏等人物形象。

答: 郑庄公:工于心计、虚伪狠毒、老谋深算、伪善伪孝的人物形象,他在胞弟逼宫问题上的隐忍,说到底不是单纯的隐忍或退让,而属于韬光养晦,后发制人。他不曾马上实施反制,是他不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和对手摊牌。所以,郑庄公在隐忍的同时,私底下一直在作充分的准备,以求一招制敌,这将他工于心计和虚伪狠毒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文章结尾,他装作很孝顺,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

共叔段:愚蠢狂妄,他有着对攫取权力的野心,但因为他的狂妄、施展权术的低能以及他对郑庄公的步步副近,使得他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井,最终导致失败;

姜氏:偏爱少子、助子为虐,她多次向武王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在郑庄公就位后,又多次替共叔段请封,最后还和共叔段里应外合,密谋偷袭郑国国都。

3.文中的中心人物是谁?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答:文中的中心人物是郑庄公。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为了情节的需要,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衬托出郑庄公工于心计、虚伪狠毒、老谋深算、伪善伪孝的人物形象。

4.作者写“克段”的战争用的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

答:作者写“克段”的战争用的是略写。原因:前文郑庄公沉稳冷静与共叔段的狂妄愚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局自然产生,所以作者并未过多的描述战争的场面。

5.这段话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政治背景?

答:这段话通过郑庄公母子、兄弟之间争夺权力以至骨肉相残的叙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揭示了当时礼制开始崩坏的现实。

6.作者寓于文中对人物的评判,是基于何种思想基础?

答:作者寓于文中对人物的评判,是以儒家思想为思想基础,认为人与人

之间应该和睦,讲信义,而不是不顾兄弟情义为了利益自相残杀。

7.你对作者的评判有何观点?

答:从一定程度上讲作者的评判客观合理,分析人物基于事实,带有儒家思想,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对于郑庄公的批判有一些绝对、片面,郑庄公作为从小不受母亲的喜欢,生活在那种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没有谋略和心机是难以生存的;在他成为君主后,母亲和弟弟对他的皇位虎视眈眈,时刻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为了保住并巩固皇位,他不得不工于心计、出手狠毒,所以我认为郑庄公不失为一个有谋才远略、有作为的君主。

春江花月夜

1.这首诗以何为线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月”为线索展开描写并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以及相

聚而不得等情状的感伤,但由于整首诗营造的优美而阔大的意境使得上面的哀伤得到一种中和,给人启示而不会造成对人的伤害。表达了诗人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

第 7 页 共 7 页

2.“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分别表述什么?

答:“谁家今夜扁舟子”的意思是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表述

了游子的离愁之感;“何处相思明月楼”的意思是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表述了思妇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话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3.说明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以及用韵的特点。

答:《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三者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却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而诗的韵律却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分析李白这首诗所反映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他以“狂楚人”自比,突出自己狂诞不羁的品质。“嘲孔丘”,通过化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儒家以事功为目标的人生价值的否定,这是诗人经历政治挫折后苦闷心理的流露;“求仙”与“嘲孔”相对映,强调其超脱凡俗的生活志趣。诗歌的主题在这种感情基调上展开,诗中有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对对庐山奇景的赞美,对飘然天外的期待,还寄托着诗人在遭受巨大打击后厌世、愤世、出世的情感。

2.指出诗中所运用的典故。

答:1、运用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典故,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2、“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谢灵运的“攀崖照石镜”。

3.这是一首格律诗吗?说明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答:这首诗不是格律诗,因为格律诗一般是五言或七言,而这首诗歌语言采用五七言相间的句式。

用韵特点:五次换韵,跌宕多姿,韵味深厚。

永遇乐·落日熔金

1.“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中,“梅”指什么?“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什么?

答:“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中,“梅”指用笛子吹出来的带有哀怨的《梅花落》曲调,“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烟染柳浓,笛吹梅怨”。

2.“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描写的是什么?有何寓意?

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描写的是这天晚上,同闺

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

第 8 页 共 8 页

游乐。这几句集中描述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通过追忆汴京的繁华和过去的欢乐,更加衬托出汴京现今的凄凉以及作者内心的伤痛之深。

3.“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中“人”指的是谁?表达了作者何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中“人”指外面路人。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无限的悲痛以及对故国家乡的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

4、描写手法:

答:融情于景;古今对比;白描 展现了作者晚年凄凉落寞的心境;思念亲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

牡丹亭·惊梦

1.谈谈“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一句一语双关之妙处。

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一句一语双关,描绘了一幅春日庭院春风满地的悠闲画面,比喻巧妙,既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也反衬出了反衬作者失落,寂寞的心境。

2.解释“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一句,并分析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这曲子的意思是“这正是我爱美天性的表现,正愁我的美貌和情思无

人识见,没担心沉鱼落雁鸟惊喧,只恐怕春花羞愧愁绪添”。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对自己美貌毫无掩饰的欣赏,又为自己美貌和情思无人赏识感到惋惜,深刻体现了杜丽娘面对大好春色,心有寄托的思想感情。

3.赏析【皂罗袍】曲中杜丽娘从赏春到伤春的情感变化。

答:曲中杜丽娘面对着由近及远的红花紫蓓、亭台楼阁、轻风细雨、烟雾

游船这幅动人的春色,先是惋惜只有“断井颓垣”相伴,后又感叹“忒看的这韶光贱”,由赏春到伤春,从而引发出她对青春的热爱、对生命流逝的感伤以及走出闺阁、追寻自身幸福的渴望。通过杜丽娘的直白,以乐景写哀心,倍增其哀,宣泄了她内心的郁闷,表达了她追求自由的热望。

4.解释【好姐姐】中“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一句的寓意。

答:“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意谓牡丹虽好,但它开花太迟,不能

迎春占先。杜丽娘以牡丹自比,寓含对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伤感。

5.谈谈《牡丹亭·惊梦》一出写景抒情的特点。

答:作者明写春景,暗寓春情,二者互为映衬,彰显出主人公特定的

心理和情感。文中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新意叠出。曲词优美,诗意流荡,化用成句,贴切自然。尤其形象的描绘,能穷幽极微,风神毕现,女孩儿之顾影自怜自矜之状、弄娇含羞之态、幽怨缠绵之情,宛然可见。

晴雯之死(1)

1.这段文字出自《红楼梦》第几回?晴雯与宝玉是什么关系?

答:这段文字出自《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晴雯和宝玉是主人与丫鬟的关

系。

2.试分析晴雯的形象。

第 9 页 共 9 页

答:1、晴雯聪明智慧高傲泼辣,深得宝玉的重用和赏识;

2、机敏而又尖刻,高傲而又善妒,自从知道袭人被王夫人暗许做宝玉的妾后,从她的话里话外都能够明显看出来她的羡慕和嫉妒,她敢爱敢恨敢说敢骂,快言快语;

3、有着纯真、刚烈未驯的野性以及宁断不安居的刚性;

4、敢做敢当,视死如归,为人光明磊落,虽和宝玉情投意合但却不鬼鬼祟祟,虽家境贫寒却不会像别的小丫头那样偷偷摸摸;

5、性格暴烈、泼辣,不媚上但是对下严酷,曾多次打骂小丫鬟。

3.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对这段文字作出评析。

答:文中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如宝玉探视晴雯一节,将宝玉的悲伤爱怜之意、晴雯的凄怨无奈之情,写得细致入微,哀婉动人。很具个性化的特点,对比鲜明,各具神韵。

晴雯之死(2)

1.“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段文字出自哪里?是用以表现什么的?

答:这段文字出自《金陵十二钗右幅册》;用以表现晴雯的性格以及她的悲剧命运。前两句写晴雯的名字矛盾性,后几句写晴雯纯粹、直爽、出淤泥而不染、风流灵巧的性格使之受全家排斥,最后被赶出大观园,病死冷房,爱幕宝玉,却无法谈及。

2.解释这段文字的意思。

答:这段文字的意思是皎洁好看的月亮不易看到,彩云容易被吹散。心气太高,出身微贱。美丽的样貌招人妒怨,死亡由诽谤所致,徒让宝玉牵挂。

3.对这段文字以及相关的内容作出评析。

答:“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已隐含了晴雯之名,及其悲剧性的命运。 晴雯的命运十分悲惨,自幼便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卖作奴隶。她有着率真的心性,但由于没有受过教育和她强烈的自尊心使得她没有认清自己的地位,“心比天高”,如笑指繁星所说:十岁的时候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后来像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但却没有一点奴性。“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风流灵巧”是晴雯的又一大罪状,晴雯的灵巧确实给她惹了不了麻烦,对于她暴炭一样的性子,有如平儿般的人物知道体贴,能够理解,有如宝玉一样的主人知道敬重,多方维护。也有因挨打受骂吃了亏的,难免要背后下蛆。看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的一番话便知。她告晴雯,无非是说她掐尖要强。但王夫人触动的心思却是“长得几分像林妹妹”的晴雯清狂太过,一口 咬定她是妖精,再怀疑她与芳官、四儿等人私情蜜意,勾引宝玉。正因如此,晴雯后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抱屈长终。归根结底,她的个性最终将她推向死亡的悲剧。

伤逝

一、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当时所处的封建、守旧、冷酷、庸俗、无聊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但二人的爱情之所以成为悲剧,与他们自身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尽管他们因相爱而同居,从精神到物质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却过于狭窄,未能正确认识爱情在全部人生中的位置,以至于在组成家庭的目标实现

第 10 页 共 10

后,没有了新的人生的动力,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同时,涓生、子君缺乏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忽略了环境对个人爱情生活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忽视了获得生存权的重要,以至于在突如其来的经济打击面前惊慌失措。作品由“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点题之笔,提出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问题。(社会环境;各自性格因素;经济原因)

二、艺术特色:以“手记”体方式叙述,采用对一人称的写法;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色彩 。

1.《伤逝》采用手记形式。用第一人称的独白方式,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挥洒自如,自然揉为一体,使作品既真实生动又富有浓厚的抒情气氛。

2.细腻的心理描写。由于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手一记的写法,便于直接剖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例如:处于初恋之中的涓生在会馆破屋里期待子君到来时的心理描绘:手里翻“随便抓过来的书”,耳里却“倾听”着大门外一切来往的“履声”,细心地捕捉着子君的鞋响,心里又僧恨着那不象子君或太象子君鞋响的人,脑子里还转念着子君可能遭到的祸事。这些描写,就直接而巧妙地将涓生那种纷乱、迷惘、忧惧和急切的复杂心情淋漓尽致地活现了出来。

3.人物的肖象与神态描写,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如子君在整个作品中很少说话,但作者通过她肖象、神态的描写,充分展示她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当子君还没有同涓生同居的初恋中时,她是“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带笑窝的苍白的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玄色的裙”,她对涓生的谈话“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她在被人监视和冷眼中依然“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着。这些描写表明:子君的处境虽然不好,但心情愉快,而且对爱情充满了希望。

4.倒叙手法。

从涓生重新回到一年前就被遗忘了的偏僻的破屋(会馆)里开始对过去的追述。一年前,他们的恋爱就在这个寂静而空虚的会馆破屋里进行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一年后,爱情以悲剧结束了,涓生又只好回到这间“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窗外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这样,不仅做到了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更重要的还在于形象地揭示了知识分子靠个人奋斗找不到出路的困惑与迷茫,这与子君的从封建专制家庭冲出又“回来”的情况十分相似

5.衬托手法。

小说衬托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气氛。如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1)涓生和子君从热恋到结婚是在“暮春”,一方面说明爱情似“春”,然而“春”已到“暮”,暗示生命力已不强了。

(2)他们生活的打击来临于“双十节前一天”,正是深秋,说明他们爱情之花已到凋零之时,悲剧即将来临。

(3)而爱情褪色、冷却乃至破裂则在漫长的“冬天”,生活的窘迫与天冷、地冷、人心之冷,令人心酸又心寒!

三、人物性格分析

第 11 页 共 11 页

1、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

在和涓生恋爱的那段时间,涓生给她谈的诸如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易卜生、娜拉等等内容,主要就是个性解放,个性解放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实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和涓生建立起由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小家庭。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

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的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和短浅,由一个英勇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 ,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连墓碑也没有的墓。

纯朴善良。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2、涓生,一个拥有感情却又时时被时代所要挟的知识分子。

婚前的涓生,勇敢追求爱情自由,却又流露出怯懦的一面。五四时期自由与民主的氛围,使涓生富有激情,积极追求自己与子君的爱情,同时给予子君力量。但是勇敢的同时他有怯弱、多顾虑,在和子君一起前行的时候,“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表现了涓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怯懦,在面对封建势力时不如子君勇敢坚强。

婚后的涓生,家庭生活中暴露出他的虚伪与自私。 婚后不到两个星期,他就觉得对子君的热情淡漠了,他觉得婚后的子君与婚前的子君不一样,婚前的子君:有理想、有追求、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女性,婚后的子君只知道忙于庸俗的家务,他没有这些变化是家庭经济窘迫所致。涓生被所供职的局里解聘,生活压力日益紧迫,两人的隔膜也残酷地展示出来,涓生将所有错误都归咎于子君。涓生曾以爱去叛逆封建社会,现在却因为一己的求生将子君推向灾难。

哈姆莱特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延宕,即思想上的犹豫不决和行动上的迟疑不定。

to be与not to be

哈姆雷特的追问隐含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本能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是一种认识的焦虑,更是一种存在的焦虑。 哈姆雷特在沉思“生还是死”这个问题时,主要有两点顾虑:其一,上帝禁止人类自杀;其二,人死后并非“万事皆休”,也许会有“噩梦”出现。这两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个体灵魂的归宿和不朽的问题。(具体见书后学习提示)

第 12 页 共 12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库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07:2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560062464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库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库答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作者   诗人   爱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