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发(作者:开心的一件事)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浚县泥咕咕的传说故事、项目保护和现状王文析传说斑鸠鸟是史前少吴氏的“祖神”,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吉祥寓意。在豫北平原,浚县黄河故道的泥土中,带,位于河南省北部,行政上隶属鹤壁市。浚县,“浚者,抒也”,在这里指“疏通”的意思,与治水有直接关系。黄河、大运河(卫河)、淇河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流经于此。
大伾山位于浚县城东南隅,在《尚书·禹贡》中有记载,大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是我国文字记载中最早的名山之一。后赵石勒时期凿就的大石佛最为有名。石佛原名镇河大将军,高22.7米,依佛建有阁楼,当地有“八丈佛爷七丈楼”的说法。
杨玘屯位于浚县县城东南,行政上隶属黎阳土生土长着一群把玩泥土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用手将泥捏成斑鸠的样子,用工具在尾部穿一小孔,下腹腔再穿透一个大孔,晾干画上彩画,玩耍时,用嘴吹斑鸠的尾部小孔,便会发出“咕、咕”的响声,“泥咕咕”由此而生。浚县泥咕咕就是这带着黄河悠久文化传承的产物。他们身上带着泥土的灵性,他们的作品有着泥土的神圣。浚县杨玘屯与正月庙会浚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和豫北平原的过渡地镇,由两个行政村组成,20世纪50年代集体化时期一分为二,分别称“东杨玘屯”和“西杨玘56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船过云溪桥 大运河(20世纪60年代)屯”。千百年来杨玘屯聪明的先民利用双手制作民间玩具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特别是利用黄河故道的澄泥资源,加上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造了泥咕咕这个十分独特的文化产品,成为村里一大支柱产业,杨玘屯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泥塑之乡”。浚县的正月庙会和八月庙会,历经数百年不衰。特别是正月庙会,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二月初二结束,会期之长、规模之大、香客之多为全国之罕见,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在古代,人们已经把大伾山和杨玘屯紧密连在一起,使其成为密不可分的“山村结合体”。大伾山庙会成就了杨玘屯的泥咕咕,使其成为浚县正月古庙会上的重要文化符号。
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玩。泥哨外形像斑鸠,腹内挖空,尾巴上扎个孔,吹起来“咕咕咕咕”地叫,人们就叫它泥咕咕。杨玘长成大孩子后,就模仿父亲学捏泥咕咕,他常常把自己捏的泥咕咕送给村里的小伙伴。隋朝末年,翟让在瓦岗寨举起造反大旗,消息传来,受尽富人欺凌的杨玘率领自己的一帮穷朋友揭竿而起,投奔瓦岗军。杨玘英勇善战,很有军事才能,后被李密封为将军,编为徐懋功的部下。古代军队联络信号、下达军令的工具为海螺或牛角。杨玘起兵时,没有这些工具。杨玘想,泥咕咕声音悠扬,传播甚远,我们何不把它当作“号角”?于是,他发挥自己的泥玩技术,捏了几十个泥咕咕,分发给各部首领使用。从此,泥咕咕就成了杨玘军中特有的“军号”。瓦岗军占领黎阳城,徐懋功在城西南的制高点大伾山山顶设立中军帐,修建中军亭,派杨玘在大伾山东南二三里处扎营,作为中军杨玘屯的由来和泥咕咕产生的传说故事相传,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中,有一个将领叫杨玘。杨玘,东郡(今河南浚县)人,自幼家境贫困,没有什么玩具,他父亲常常给他捏泥哨帐的东南门户,以防东南方向的隋军进攻。公元618年,隋军大将宇文化及前来争夺黎阳西南30里之童山脚下的仓城。李密、徐懋功率主力于童山坡与宇文化及大战,杨玘奉徐懋57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功之命率少数人马留守大伾山。宇文化及得到消息后,生出一计,一方面派一部在童山一带牵制李密、徐懋功军,一方面抽出兵力偷袭大伾山。当时,留守大伾山的军队只有2000余人,而前来奔袭的隋军就有数万人,杨玘无奈只好唱起了“空城计”。他首先命令部下连夜扎出几万个草人,卧藏于大伾山各处,接着选出几十名手艺精巧者,在他的指导下捏出2000个泥咕咕,分发给每个士兵,并做了精心安排。是夜,宇文化及来袭,随着杨玘一声悠扬高亢的泥咕咕声,大伾山遍山竖起无数个草人。星光朦胧,宇文化及部下突然看到出现这么多士兵有些心惊胆战。这时,漫山遍野又响起泥咕咕声,如同万号齐鸣,随后喊杀声震天。宇文化及慌忙撤军,杨玘乘机追杀,大获全胜。此后,这个地方就以大将军杨玘的名字命名。活钱,泥咕咕处于纯自然生态,没人去宣传包装。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民间艺术,泥咕咕被发现、推崇,逐渐走进艺术殿堂。在家里捏了一辈子泥咕咕的艺人们,走出家门,参加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一次次拿回奖项。新闻媒体也大力宣传,频频报道。90年代后,随着现代玩具的增多,传统泥咕咕的市场受到严重挤压。一部分泥咕咕艺人因为制作泥咕咕挣钱少,陆续放弃了泥咕咕,改行转业。泥咕咕市场虽然萎缩,但泥咕咕艺术却受到热捧,并且激发了中青年艺人的创作激情,他们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市场变化,迎合市场需求,创作出一批十二生肖、狮子、泥猴等工艺性泥塑作品。新一代艺人有新的营销理念,注重宣传和包装,一方面通过参展参赛赢得奖项,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报道,树立形象。王学锋、宋学海等一批艺人建立了自己泥咕咕的保护和现状传统上,泥咕咕依托正月庙会而生存。在过去,杨玘屯几乎家家制作泥咕咕,艺人们农闲时捏制,正月庙会时销售,换回养家糊口的的创作室和作坊,长年制作泥咕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多年间,受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民间艺术研究专家的引导推介和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经过一代大伾山局部跑竹马(庙会)5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博物馆内的泥咕咕雕像泥咕咕纪念品王蓝田世家三代人(左1为王蓝田,左2为王学锋,左3为王宏瑞,左4为王宏杰)王蓝田(已故)作品又一代艺人不懈地努力,浚县泥咕咕一步步从浚县走出全省、走出全国、走向世界。杨玘屯树立起“中国泥塑第一村”形象。全国各地的泥塑爱好者慕名前来调研学习,不少商家来电来函要求合作。杨玘屯村的传承人也受邀到全国乃至国外的院校、艺术部门作艺术表演和讲座。兴起于20世纪末的文化回归使国人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国家文化部相继在全国开展了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和保护工程。泥咕咕作品得到了收集和收藏,传承人受到了扶持,技艺得到了延续,泥咕咕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保护了传承人,就是保存下了传统技艺。1988 年3月,河南省民间美术家协会授予王蓝田、王廷良、侯全德、李永连等老一代泥咕咕艺人“河南省民间艺术家”称号。2006年7月,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命名王学锋、宋学海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7年,王学锋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学锋、宋学海、柴秀建、王学仁、宋学芳等5人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泥咕咕的欣赏 斑鸠1狭义的泥咕咕指的就是斑鸠,斑鸠也叫“咕咕鸟”“咕咕”,泥斑鸠是泥咕咕中的代表性形象。斑鸠,体形俊美,叫声“咕咕”。泥塑斑鸠有许多造型,如落地觅食、展翅欲飞、相互追逐、母子斑鸠等,大小不一,各具特色。咕咕鸟最大的长二三十厘米,最小的仅二三厘米。大小斑鸠素胎斑鸠与花斑鸠多彩斑鸠黑斑鸠与红斑鸠 2马与骑马人浚县泥咕咕玩具中,马和骑马人的捏制数量也是名列前几名的。各式各样的彩塑小马和骑马人生动有趣,惹人喜爱。在浚县生产的玩具中,以兵器玩具(木质刀枪)和各种泥质战马与骑马人较多。关于骑马人,还是跟民间传说与隋末农民起义军杨玘反抗隋统治者有关。骑马人矫健英俊。马的特点是颈部十分宽大,做昂首嘶鸣状,马鬃齐短,马尾紧紧结扎,便于争战时快速奔驰,类似出土文物中唐三彩马的样式。四匹战马高冠骑马人60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马上封侯 猴子3猴骑羊天伦之乐在众多飞禽走兽造型中,猴子是受到普遍喜爱的形象。表现猴子题材的大致有“猴子献桃”,取猴子祝寿,多福多寿的意思;“大猴背小猴”象征“辈辈封侯”;“猴子骑马”暗喻“马上封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的名称,猴与侯谐音,选择猴为侯的象征,表现一种追求官、禄的吉祥愿望。豫北太行山产猕猴,豫北人自古喜爱猴,视其为“灵兽”,认为猴似神非神,神通广大;猴火眼金睛,能识别一切妖魔鬼怪,具有辟邪和镇宅的功能,民间自古就有供奉“金猴”的习俗并延伸到泥咕咕的各种艺术造型中。舞狮4 狮子母狮与幼狮大狮与小狮狮子的故乡原在非洲、印度和南美的巴西等地。狮子传入我国,据说是东汉顺帝时,西域疏勒围王遣使节到中国修好,贡品中就有牦牛和狮子。同时,东汉时佛教已经逐渐传入我国,佛门视狮子为“护法神兽”,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狮子威严、尊贵、神圣,具有护法辟邪和镇宅的功能,是人们心中的瑞兽。狮子在中国的艺术造型分为三种类型,即宫廷狮、宗教狮和民间狮。宫廷狮以巨型石雕为主,多置于宫殿、官衙或皇陵前,造型威武庄严。宗教狮多出现于寺庙、洞窟之中,如文殊菩萨骑狮、护法天王踏狮等。6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 其他动物5浚县泥咕咕中的家畜家禽形象应有尽有。第一个原因是家畜家禽和人们朝夕相处,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第二个原因是许多动物形象被赋予了民俗内涵,被作为吉祥文化的标志。鸡是吉祥文化中出现较多的形象。早在殷商时期,“鸡”已见之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周人把鸡列为“六畜”之一。到了东汉时,鸡又被列入“十二生肖”中,作为生肖保护神而延传至今。鸡与“吉”字谐音,寓意大吉大利。类似的民俗动物还有羊、鸳鸯、鱼、狗等。羊也是史前人类最早驯养的“六畜”之一。羊与“祥”谐音。我国古代钱币中的“吉祥”二字,多写为“吉羊”,两者相通,羊也是财富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羊”又通“阳”,暗喻“阳刚之气”。《易经》认为:正月为泰卦(大吉),三阳通三羊。冬去春来,乃吉亨之象。所以,至今民间仍喜用“三阳(羊)开泰”这句吉语,以兆丰年。
鸡踩高狗斗牛羊6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雷震子、杨广 关羽、赵云、张飞 程咬金6 戏曲人物 这里精选出的戏曲人物,收藏年代大致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当时老一辈艺术家王廷良、王蓝田等人不仅健在,而且在艺术创作方面正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他们彼此在技艺上各有特长,但共同之处都是饱经沧桑。由于懂戏,熟知每出戏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朝代,所以人物的脸谱、服饰及人物做派的一招一式都捏制得十分到位。目前能收集到的泥咕咕戏曲人物的藏品全部是零星的、孤立的个体戏曲人物,那些知名老艺人又多已故去,再也没有可能补齐整出整场的戏人了。至于每幅图片中的人物组合,并非戏曲故事的原班人马,特此说明。三个小孩 现实人物7明清人物浚县泥咕咕中表现当时社会生活的创作灵感都源于生活,如祖孙戏耍、纺花女人、牛拉石碾等等,其中反映儿童的题材占有很大的比例。63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十二生肖(龙、蛇、马、羊)猪八戒8 神话传说在浚县泥咕咕中取材最多的是神怪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以及生肖神和八仙的造型。神话传说中充满了幻想,特别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生辰,形成十二生肖神,相传始于汉朝,源于上古人类视某些禽兽为祖先的图腾观念。因为这十二种动物,与渔猎、农耕时期人类的生存、发展关系密切。古人用十二种动物标志人的生辰属相,记录人年龄的做法,是较原始的思维方式,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此外,八仙是最受中国人喜欢的神仙群体之一,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孙悟空与猪八戒八仙过海64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 瑞兽9浚县泥咕咕中的瑞兽造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自然中实际存在的珍禽异兽,如老虎、狮子、大象等;另一类是大自然中不存在的神兽怪兽,如龙、麒麟、凤凰等。中国最早的神话应该是图腾神话。史前人类由于对风雷闪电、山岳河流、凶禽猛兽既好奇又畏惧,而自身力量脆弱与求生的愿望,于是产生了最初的“图腾神”崇拜,在先民的幻想中出现了“九个头的鸟”“两个头的鹰”“三个头的马”“长着翅膀的老虎”“人兽同体的怪物”等图腾神。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中早期图腾神崇拜的活态传承,是浚县人以泥咕咕为物化载体,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忆。怪兽独角兽龙海螺双音哨 杂项10转响人在浚县泥捏玩具中,有一些很另类的作品,如双音哨、海螺等。有一些作品“动”了起来,如“转转猴”和“皮老虎”等。 双音哨状似古瓶,瓶口上部两端有一个吹孔和两个音孔,当孩子们用嘴吹中间的“瓶”口时,便会发出双音音响,音色浑厚动听,类似民间古乐器笙的吹奏效果,故称“双音哨”。据当地艺人讲,此类哨子造型的创作灵感,源于古代骑兵作战时的皮水袋(用皮革缝制)。(作者简介:王文析,河南博物院文化信息中心,助理馆员)65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02:0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36878463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浚县泥咕咕的传说故事、项目保护和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浚县泥咕咕的传说故事、项目保护和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