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

更新时间:2024-01-09 02:00:09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9日发(作者:暑期社会实践)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

登大伾山诗

明代:王守仁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赏析

这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守仁早年的诗作,以至于在

王守仁诗集中寻访不到,不过《登大伾山》诗碑还矗立在大伾山顶禹

王庙西侧,大字行楷,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然一体,正可谓“翩

翩然凤翥而龙蟠”,清隽磅礴之气扑面而来。书法劲拔,神采苍秀,

字里行间犹如黄河之水浪涛汹涌,观后令人激动不已。他虽善书法,

但正如明代书画家徐渭所说:“古人论右军(指王羲之)以书掩人,

新建先生(指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就是说,因为其他方面

的名气太大了,结果把他的善书之名掩盖掉了。所以,《登大伾山诗》虽然是王守仁早年诗作,但是从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来看,不

愧为“诗书双璧”。

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消息传到北京后,皇上很伤心,特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1499年,新科进士

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

佛之

名到大伾山来拜谒。来到了大伾山。登山揽胜,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登大伾山诗》。写诗的时间正如诗碑上落款是“己未仲秋朔”。这

在《传习录》上还有演绎性的记载说“先生未第时尝梦威宁伯遗以弓

剑。是秋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

驱演‘八阵图’。事竣,威宁家以金帛谢,不受;乃出威宁所佩宝剑

为赠,适与梦符,遂受之。”看来,王阳明登第之前已经和王越神交

久矣,梦中赠剑,一个军事家刚刚逝去,另一个年轻军事家随即登场,这是大明王朝不幸中之千载幸事。

《登大伾山诗》为七言律诗。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

万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题,即点明了登山之意,又用洗练简洁

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年轻的阳明先生,在公务之余,

也许对大伾山这座“禹贡”名山向往已久,正所谓“高山仰之,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今有了机会,于是天刚拂晓,诗人

就和二三友人朝大伾山迤逦而来。据《水浒传》作者描述,古时候的

大伾山方圆很广,古木参天,是一个幽僻的隐居之处,所以走在崎岖

的山路上,穿云破雾,大有游仙的感觉,仅仅远远望见萦绕在乳白色

晨雾中的黛绿的山峦,感觉很近,走起来却很远。这对抱着极大

兴趣

和幻想的诗人来说,反而更有*力,于是一个“披”字用的好,不但在

烟雾中穿行,还有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精神。山中寺庙的悠扬钟声从

远处传来,也许还有悠扬梵呗传来,钟声而形容为“疏”,可谓神来

之笔,以动衬静,动静有致,使人觉得这深秋的大伾山幽静深邃,寒

意浓浓。这个联写烟写树,写山写人,写声音写色彩,虚实相生,可

谓纳须弥于芥子,很有概括性。

颔联“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是诗人在山腰高处

的远眺,也许是熟悉山川地理的诗人的感慨和畅想。浚县古称黎阳,

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流传的谚语说:“从南京到北京,都比不

上浚县城。”可见明朝时浚县山下平畴千里“参差十万人家”的富庶

面貌。诗人了解历史,不由得感慨:亘古长流的滔滔黄河虽然在宋代

已经改道,却给黎阳留下肥沃的土地,这大自然的馈赠,是需要几世

几年的修行才会降临的福祉。风湍沙势,沃野千年,包含着深沉的感

慨和悠远的怀古之情。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

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读《登大伾山诗》的颔联两句,读者不禁要和诗人一起神与物游,思

接千载了。

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随着晨雾的消散,

旭日的东升,诗人一行涉溪跨涧,继续兴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势

陡峭,巉岩遍布,不过也碧水潺湲。诗人看着清澈的溪水在层层叠叠

的青石之间跳跃奔流,不禁觉得这好像一条巨龙盘亘在山腰,鳞光闪动,跃跃欲飞了呢。这时候,峰回路转,已经到了山顶。大伾山山顶

开阔平坦,简直是佛祖布道的天然道场。更何况,大伾山东面有面东

而坐俯瞰黄河古道的“镇河将军”大石佛,大石佛开凿于五代后赵时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石佛,能够说整个青山,半是巍然佛像,山的

绝顶,已然所谓“佛顶”。这时候,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沐浴

着这神奇的山林,礼佛的虔诚神圣和江山壮丽的豪情油然升腾,在年

轻的王守仁心头翻滚。古人读书,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致

君尧舜,兼济天下,做一番丰功伟绩以便流传千古彪炳史册。作为年

轻有为的新科进士,受君王厚爱和重托来为国之长城王越治丧,应该

感到无尚荣耀。登高怀远,是中国古诗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中国古

代诗人的传统思维。诗人们每逢登高,大多要怀乡思人,感念故国,

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伤,更何况“秋,士悲也”,在这

样一个冷落的时节,涌上诗人心头,诉诸诗人笔下的更多的是悲慨。

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诗人已经登山绝顶,这

时候他并没有翘首南望故乡,而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遥远的北京城。好像在那目之所及之处,五彩祥云笼罩的正是皇家宫阙,作为受

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钦差,他在这深秋季节,在这九霄高处,眷

念的是国家重托,思索的更多的是深沉的历史。这两句诗,还充溢着

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心与激情。“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

霄看。”前句讲,登上大伾山向北方遥望,似见五彩祥云正缭绕于皇

宫之上,后一句则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

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02:0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3680946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诗人   浚县   还有   黄河   作者   先生   感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