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发(作者:学前教育心得体会)
肖申克的救赎资料
影片受欢迎程度:在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中,该片始终雄据着Top 250排行榜的第二位(第一位是《教父》),多达73290位来访者给本片投票,总分9分(满分10),其中更有超过51%的用户(37486)给它打了最高分10分。
名字的缘起:shawshank 这个名字翻译得不算成功,如果意译,应该是冤狱重生,肖申克听起来像是某个人的名字,事实上不是,而是鲨堡,电影里监狱的名字。刺激1995,台湾的商业翻译的办法,带着看黄片的激动心情把它放入dvd,从此却真正的爱上了电影。《月黑高飞》
美式风味:《肖申克的救赎》:优秀的美式电影。美国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并不只是有那些雷同的大制作就可以达到的,还因为有这些优秀的片子。
它的美式风味处处可见,结局,道具,人性。好莱坞的简洁和笨拙。起转承和严密的合乎节奏,合乎让观众一张一弛的节奏。完美的结局。绿色奇迹和本片都是斯蒂芬金的原著。一个导演拍的。
好莱坞文化:揭露黑暗面。丑恶的必然是权力机关以及执法者,人性的光辉必然闪耀在劳苦大众身上。胖子先死,歧视无处不在。监狱长:满口仁义道德(西方的仁义道德,圣经),实则冷酷凶残。所谓的丰满人物不过如此。
费加罗的婚礼:绝美的人声,激起人心中的巨浪。用这种直接的方法,礼赞真善美。万丈阳光透过云层直接投射下来。
正义是怎么来的。用暴力来达到正义。
情节的母体:《出埃及记》
是否记得典狱长打开圣经发现藏石锤那一页的镜头?那一页正好是《出埃及记》的开章,该章节描述的是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篇被广大影迷所喜爱的影片,影视论坛基本上是个毁人的地方,几乎没有电影不曾在这里被骂过,但是《肖申克的救赎》好像还没有被骂过,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分析《肖》之前,先叙述一个故事,一个《圣经·出埃及记》的故事。
《出埃及记》是从犹太人沦为奴隶和摩西出生述起的,至于犹太人来到埃及的历史,则记载在《创世纪》的结尾处。
犹太人始祖之一雅各(后改名以色列,其名至今为犹太国名)有子众多,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约瑟,其他几个兄弟嫉妒这个比较会来事的小子,就趁一次一起外出的机会,把约瑟卖给商人做奴隶,而对父亲谎称约瑟在野外被野兽杀死了。
约瑟被商人带到埃及,又卖给一个埃及贵族做奴隶。约瑟做的那种奴隶叫家庭奴隶,基本上不受什么大苦,主要是干点家务活,写写书信什么的。和中国古代的太监差不多,当然和太监有一些区别,就因为这一点区别,那个贵族的妻子就要和他搞破鞋,结果被约瑟严辞拒绝。于是这个女人反咬约瑟调戏自己,约瑟就进了监牢。
那个监牢的条件比肖申克要好得多,大概和秦城监狱差不多,因为一些大官们倒了霉也被关进来。这一天,法老的酒政和膳长也被关了进来。约瑟此前在监狱里比较得人缘,被任命为犯人小组长之类的职务,这时候就被打发去伺候他们,从人上人到阶下囚,差别太大,难免让人胡思乱想,白天想得多,晚上就做梦。这两个人各做了一个梦,就找约瑟来解。约瑟说这两个梦说明:三天之后,酒政要被释放,而膳长要被处死。三天后,约瑟的预言都应验了。
不久,埃及的法老也做了两个梦,先是梦见七个瘦弱的牛吃掉了七个肥壮的牛,又梦见七个细弱的谷穗吞掉了七个饱满的谷穗(简直是胡说八道,谷穗成了吃人花了)。谁也解不出这个梦,酒政就把约瑟推荐来,约瑟从监狱到王宫,告诉法老,这两个梦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即天下将有七个丰年,继之以七个荒年,荒年之害将远大于丰年之得。他并向法老提建议,在丰年蓄积粮食,在荒年售出,既度荒,又谋利。法老就把约瑟从监狱释放,任命为埃及的宰相。
事情果然像约瑟预言的那样,七个丰年继之以七个荒年,天下绝粮,只有埃及有仓储。以色列也面临粮荒,约瑟的兄弟们也要埃及来买粮食,他们没有认出约瑟,反而被约瑟狠狠地报复了一通,最后兄弟和解,犹太人全族迁到埃及,有点像今天全部农转非的意思。
《创世纪》至此终,下面接着是《出埃及记》,后者已经被好莱坞一再翻炒过了,犹太人沦为奴隶,摩西出生,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法老领人追赶,摩西分开红海水,法老全军复没,等等等等。
讲了这么多古书,下面回到正题,把《创世纪》结尾及《出埃及记》与《肖申克的救赎》对照阅读。
1、约瑟受兄弟骗而沦为奴隶。
1、安迪受妻子骗而戴上绿帽子。
2、约瑟被贵族之妻陷害而入狱。
2、安迪被控方律师陷害而入狱。
3、约瑟在狱中因管理才能而受信任,地位改善。(《圣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司狱就把监里所有的囚犯都交在约瑟手下。他们在那里所办的事都是经他的手。”)
3、安迪在狱中因金融才能而受信任,地位改善(最后甚至去管理图书馆)
4、约瑟为酒政和膳长释梦。
4、安迪为看守长出主意逃税。
5、酒政把约瑟推荐给法老。
5、看守长把安迪推荐给典狱长。
6、约瑟大受法老信任,管理埃及全境行政。
6、安迪大受典狱长信任,管理全州狱警的税务,并且管理典狱长的全部金融记录。
7、约瑟的亲威跟随在埃及沾光。
7、安迪的朋友沾光在监狱休闲。
8、犹太人地位一落到底,成为奴隶。
8、安迪的地位一落到底,被关小号,时间长得创纪录。
9、摩西领犹太人出埃及。
9、安迪靠自己的智慧逃出肖申克。
10、法老派兵追赶,反而全军复没。
10、典狱长遣人追捕,结果身死名裂。
上述仅仅是结构上的大致分析,已经出现了十点共通之处,《肖》与《圣经》中犹太人在埃及的遭遇在基本故事走向和情节构架上惊人一致,曾经有人把《肖》比做《基督山伯爵》,而我则认为比做《出埃及记》更恰当一些,因为后者无疑地与《肖》更多共同之处。犹太人几百年间的遭遇,在《肖》中被浓缩到了二十年,安迪则兼两代犹太人族长约瑟和摩西于一身,
《出埃及记》之事,为《圣经》中最具传奇性与故事性之一节,其情节之跌宕起伏,事变之离奇惨烈,不但为古今中外宗教典籍中所绝无仅有,纵专门文艺性小说戏剧中亦不多见。它不仅深深影响了西方基督教社会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而且已经内化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出埃及记》的许多情节,在西方已经成为典故性的文化内容,被历代学术大家所引用。《肖》剧与《出埃及记》在大节上处处契合,正与西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引起共鸣,这应该不是无意得之,而是精心设计的产物。
另一方面,把视野从西方扩展到整个人类文化圈,受侮辱与损害者起而复仇,向施暴者连本带利索还的故事,从来都为人类各个民族所喜爱。几乎每个文化发达的民族都有类似的故事或传说。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语云:历史在很有耐性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此话就历史真实来看未必为真,但却是几乎所有人类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在《圣经》里,约瑟和摩西分别有过一次很痛快的报复,前者报复了陷害他的兄弟们,后者报复了压迫犹太人的埃及法老。在《肖申克的救赎》里,这两次报复则是由安迪一人完成的。先是报复了那个同性恋兼虐待狂鲍格斯,最后报复了肖申克的太上皇。
观众也跟着过了两次瘾。
在戏剧里,一个人被打得越狠,被踩得越低,被欺压得越万劫不复,他的报复就越让人痛快,戏剧性就越强,也最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人们在几乎不可能站起来的地方站起来,在几乎不可能活过来的地方活过来,他们从烂泥里站起来,从阴沟里钻出来,从坟墓里爬出来,这种人是最可怕的,他们用地狱的眼光看着曾经真真切切发生在周围的一切,用雷一样的声音说:“归还的时刻到了。”
哪位导演能掌握住这种力量,就等于掌握住了闪电。
电影"好"从来都与一个"好"的故事相联系着.Stephen King到目前为止(幸好他没有自杀!)已经出版的小说至少有一百二三十部,而以他的故事为蓝本的电影有八十一部,其中最为国人熟悉的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Green Mile).最近看了一个又是改编自他的小说的<神秘窗>,稍微想了一下,之所以他的东西影响力这么大,且三教九流没有不捧的,可能还是缘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一个善写"恐怖","悬疑"或"惊悚"故事的写手,没有这一点是成不了大气的.而他编故事的才能我觉得多半还是天赋 -- 生活经历并不比别人丰富多少的这么一个残疾又行为古怪的人(他早年出过车祸,全世界为之一颤,事后他花1500美圆买下肇事货车,并用大锤击打发泄),又三天两头的出书(他出书的频率估计海岩都比不了,他所有书的销量已经超过十亿),没有点天才,简直就难以想象.
主角:能感动人的心灵,让人思考的电影是部好电影。而1994年9月1日首映的《肖申克的救赎》就这样一部电影。十年过去了,但依然能再次感动我们。我认为它是这十年来参加奥斯卡评奖的最佳影片,虽然那年它没获得这一奖项,却无法磨灭它在我心中的地位。蒂姆.罗宾斯也成了我最喜爱的演员之一,而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也算是对他在《肖申克的救赎》登峰造极演出但没获奖的一种补偿吧!
蒂姆·罗宾斯,原名蒂莫西·佛朗西斯·罗宾斯(Timothy Francis Robbins),身高194公分,1958年10月16日生于美国加州西科维纳市,中学就读于 Stuyvesant High School,后升到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Plattsburgh,就读两年后再转升到 U.C.L.A.,于 1980年毕业及取得戏剧学位。曾是专业棒球运动员,对演戏情有独钟。
他是影坛少数能写能导演的才子之一,1984年的《玩具兵(Toy Soilders)》为其银幕处女作;1986年在影片《壮志凌云(Top Gun)》中饰演一个配角;他的成名作是1988年的棒球片《百万金臂(Bull Durham)》,罗宾斯在影片中扮演一个傻里傻气的投手;他的代表作有表现越战后遗症的《异世浮生(时空拦截)》、暴露好莱坞黑暗的《大玩家》、喜剧片《智商》、黑色喜剧片《金钱帝国》、颂扬狱友情谊的《肖申克的救赎》、展示时装业的《云裳风暴》以及《王牌任务》等等。
1992年,罗宾斯自编自导自演了描写竞选参议员内幕的《天生赢家》,片中他自唱的歌曲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才能。1994年,他执导的第二部影片《死囚漫步》,为他获取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本片在柏林影展中大放异彩拿下四项大奖,主演的西恩·潘和苏珊·莎兰登分别获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影后桂冠。
作为演员来说,他展现出的戏剧张力使佳作不断涌现。例如《大玩家》,对演艺圈有许多露骨的讽刺,他在片中扮演一位丧失道德的电影大亨,传神的演技使他成为当年戛纳影展和金球奖的双料影帝。在各个影片中,罗宾斯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个个知性、沉静的银幕形象,为蒂姆·罗宾斯在影坛奠定了结实的基础,被称为好莱坞真正电影艺术家。
说到蒂姆罗宾斯,就不能不提他的妻子,著名演员苏珊·莎拉登(Susan Sarandon, 1946年生),苏珊比蒂姆罗宾斯大12岁,居然结婚后十多年还没传出任何婚变消息,这在视婚变为等闲事的好莱坞可算是个异数。苏珊年轻时就很骠悍,参与政治活动,也是个女权运动支持者,结过一次婚,三角板度提名奥斯卡女主角奖,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强人。
主要作品年表
作为演员:
2001 - Anti-Trust 反托拉斯行动
2000 - High Fidelity 高度忠诚、Mission To Mars 火星任务、Moviegoer
1997 - Nothing To Lo 王牌任务、Arlington Road 无懈可击
1994 - IQ 爱神有约、Ready To Wear 云裳风暴、Shawshank Redemption, The 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月
黑高飞)、Hudsucker Proxy, The 金钱帝国(影子大亨)
1993 - Short Cuts 人间交叉点
1992 - Bob Roberts 天生嬴家、Player, The 大玩家
1991 - Jungle Fever 相爱又如何
1990 - Jacob's Ladder 异世浮生、Cadillac Man 名嘴大丈夫
1989 - Tapeheads 发达有条路、Erik the Vicking
1988 - Five Corners 五个角落、Miss Firecracker 爆竹皇后
1986 - Bull Durham 百万金臂、Top Gun 壮志凌云、Howard the Duck 天将神兵
1985 - The Sure Thing 校门外、Fraternity Vacation
1984 - Toy Soilders 玩具兵、No Small Affairs 小情人
作为编导:
1999 - Cradle Will Rock, The 风云年代
1995 - Dead Man Walking死囚漫步
1992 - Bob Roberts天生嬴家
作为监制:
1996 - Typewriter, The Rifle & The Movie Camera, The 一个导演的故事
现在看罗宾斯的访谈,十年之后,你会发现电影的化妆师很好,他老的正像安迪。
美国土生土长的蒂姆-罗宾斯从没赢得过一座奥斯卡,虽然他已经赢尽了其他国家的所有主要电影奖。虽然他佳作频出,但从未获得过那座小金人。这次蒂姆凭在奥斯卡提名大热作品《神秘之河》中饰演西恩-潘的好友戴夫成为最佳男配角候选人。戴夫是一位幼时受到性虐待、深受童年阴影困扰并引发一连串悲剧的人物。蒂姆的演出入木三分,充分表现出受创的心灵以及现实压力中极度扭曲的人格。影片上映时,就有影评人预测他会拿走小金人:“蒂姆,你可以准备得奖感言了。”
主题:内心强大的信念:中国人的信念。右派,秦城监狱,你会听说有各种各样为了生存下去付出的努力。投纸团,苔藓。
“忙着活或是忙着死。”影片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渗入我们的心灵。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一座小岛,一叶扁舟,一间旅店,这样的要求应该不算过分。然而这样的要求却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至少需要一把貌似无力的小石锤、一张遮蔽自身本质的明星大海报、一本“得救之道,尽在其中”的圣经,还有十九年的时间。压力,和时间,实际上就是希望和耐心。 影片根据史蒂芬.金的小说改编而成,导演通过生活在监狱这个特殊环境里的人们对于信仰、希望和爱的不同态度向观众阐述了自己关于时间、痛苦和友谊的独特见解。影片最感人的地方,是安迪不仅精心策划着自己的越狱,还时时关注着狱友的命运。在忍不住将优美的《费加罗的婚礼》在全狱的喇叭播放之后遭到单身囚禁以及狱友善意的嘲笑时,安迪不得不与他们探讨了“希望”。他对生命的乐观最终促动假释出狱的阿瑞追到芝华塔尼欧,与老友相会,共同面对余生。 本片高超而纯熟的剪辑增加了故事的扣人心弦:摄影讲究经典性,稳重、厚实;对白幽默、耐读;而蒂姆.罗宾斯和摩根.佛瑞曼的精心演绎,使观众对角色身临其境、真实感人。导演对细节和悬念的精心设计与镜头把握,使得此片上升为“现实的神话”的经典。
<<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它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指向性而一度成为了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救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基督徒)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著名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从斯蒂芬.金的《春天的四个故事》中看似无意地提取出了这个银行家的故事。随后,一部伟大的电影诞生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
那么,在这部影片里,德拉邦特想要表现的是谁对谁的救赎呢?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由。
或许这篇文章的读者会认为我太过抽象化了,但是当你在头脑里从头至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闪回那些片段的时候,你会轻而易举地理解我这么说的缘由的。
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题。
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三姐妹)坚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著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个“HOPE”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但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很显然,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瑞德的救赎。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的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
当我再一次回顾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安迪,何尝不是另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始终昭示着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确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耶稣式的人物,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好象都在诠释着这一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由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却并未消亡,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而老布,放飞了杰克,却囚禁了自己,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那就还活着,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了。
是的,是“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
我们没法依赖虚幻的救主。曼德拉说过:“心,是一个人最强壮的部分。”假若我们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终存在。
最后,用安迪留给瑞德的那封信作结尾吧:
„„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儿了,就再走远一点吧„„
《肖申克的救赎》
于东田
《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在电影界的地位宛如基督,出身平民,却取得了深入人类灵魂的杰出成就——它不过是低产导演Frank Darabont的处女作,不依仗先进科技的视觉造梦,没有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却受到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一致赞誉,在公映时成为票房黑马;好几位影评人把它列入上个世纪90年代最佳影片之列;在权威网站上的调研中,此片以罕有的十万张以上的票数获得“有史以来最佳影片”的第一名。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着力点在于刻画人物上。安迪,一个被指控为杀妻犯而入狱的银行家,表面上沉默寡言、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定下逃狱大计,经过十数年的忍辱负重,最终成功地获得自由,并让罪人各得其所。雷德,一个老犯人,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他和安迪之间有着一种默契,一种充满男人味的友情,正是对这两个男人的同情和关注,支撑着观众的观赏兴趣维持漫长的140分钟,贯穿头尾而且只增不减。
影片突破了传统“越狱片”的类型限制,全片剧情结构精密,不动声色地完全控制着观众的情绪,表现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表现黑暗世界的同时颂扬了自由和公正,透露着正义战胜邪恶的健康情绪。
沉默寡言、敢与邪恶斗争、有人情味、聪明坚定、专业精通——正是这些素质,让安迪在复杂的环境里得以保存,让安迪战胜了监狱里的黑暗份子,让安迪赢得了友谊和尊重,让安迪为监狱办起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图书馆,改善了安迪和狱友们的生存质量——安迪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字形象已然树立起来了。观众对安迪有了强烈的感情:同情、敬佩、还有为他的命运的担忧。到后来,安迪靠严密的思维、健康的心态、坚韧的毅力秘密支撑了将近20年,让自己终于奔向了自由。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安迪从下水道里钻出来
以后,在倾盆大雨里张开自己的双臂,观众与安迪心灵相互碰撞,分享着那重新拥拥抱生命时的狂喜。
说到底,《肖申克的救赎》依然是一个标准的“美国梦”——虽然有点变形,并被裹上了严冷的罩衣——要成为“笑在最后”的真正的成功者,就是一靠坚忍不拔:小到每周给上面写信,要求图书馆经费,大到长达20年的逃狱准备;二靠一技之长:靠自己的经济、法律知识典狱长及狱警作咨询、做帐,为他们保持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从而改善自己的处境——小到在太阳下看狱友们畅饮啤酒,大到逃狱以后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是“美国梦”,有了“坚忍不拔”和“一计之长”这两样法宝,不管你身陷囚笼还是智商只有70分,你都会成为了不起的大英雄。从这个层面上分析,就主题而论,《肖申克的救赎》和另一部也很著名的电影《阿甘正传》没有什么不同。
安迪是最能够自控的人。像一台录音机一样对陪审团述说自己的故事:就是这么回事,要么相信要不不相信。他们没有相信。
原著:瑞德犯的罪。杰克,鸟,也一样死翘翘了。制度化的牺牲品。很多人出来之后反倒很快死去。这种情况历史上很多。秦城监狱,集中营。
和原著相比,电影弱化了囚犯的罪行,以使得他们更加令人同情,使得观众能够心无旁骛的探寻生命和时间的关系。效果达到了,但确实有点泛人道主义。图书管理员:在一场纸牌游戏之后杀掉了妻女。
Fresh fish ,菜鸟
压力和时间。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出问题,比如,爬到了排水管的顶端,却发现他笼罩着解释的金属网。
忙碌的生存或者忙碌的死去。
导演: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Frank Dalabont)是一位产量极低的导演,但他的第二部作品《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ption)已成为绝对经典。还有那部同样改编自斯蒂芬·金的《绿色英里》(Green Mile), 它让弗兰克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 在
我看来弗兰克·达拉邦特偏爱漫长叙事,较为缓慢的节奏,以及对人性的关注。这正是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的,达拉邦特的世界里看不到阳光普照,人类的精神变成了屈从,他的世界是灰色中的压抑与灵感,但阳光还是会在云朵缝隙中间照射出来。
《肖申克的救赎》是达拉邦特1994年的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位年轻又成功的金融家安迪(蒂姆·罗宾斯饰)被人陷害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入狱,在狱中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狱友,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且每个人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摩根·弗里曼在片中饰演安迪最贴心的朋友。同时影片也是由他讲述出来的。整部影片在灰色的背景下让人有一种隐约的温暖感,
五年后,也就是1999年,弗兰克·达拉邦特带来了又一部监狱题材的影片,《绿色英里》(Green Mile),与《肖申克的救赎》不同的是,此片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让仇恨与邪恶为主角,这是19世纪末苏格兰的一间封闭监狱,地板是绿色的,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狱警与其他几位囚犯演绎了一场带有神奇色彩的邪恶斗争,片中几位囚犯的惨死,让人感到极其压抑,人的脆弱渺小在片中那只小白鼠身上得以体现。同样,在影片的结尾,人们有一种不能言语的胜利的快感,好比暴风雨浇醒了干旱一夏的野草。此片在外界反映虽不甚强烈,但我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探讨人性的作品。
也许痛苦与烦恼对于任何怀有伟大的自觉和优美情操的人来说,是一种必然现象。这句话形容弗兰克·达拉邦特最恰当不过了,他是一位优秀的编剧和感人故事的实现者,有机会进入他的监狱世界来看看。
蒂姆·罗宾斯在片中的演技炉火纯青,他把安迪塑造成一个让人吃惊的复仇者,但他充满爱心,关心他人,在狱中受大家的景仰,他帮助狱长和狱警洗黑钱,但是最终又把真正的魔鬼送上断头台。三小时的片长让人感到没有一分钟的冷场,我现在还记得最让我感动的那场戏:安迪偷偷溜进监狱的广播室,将门反锁,把厕所的门也锁上,里面正在蹲马桶的狱警毫无察觉,安迪坐下了,平心静气地在一堆唱片里挑出一张来,不慌不忙地放在唱片机里,一会儿,《费加罗的婚礼》的女音独唱从监狱的大喇叭中慢慢倾泻而出,然后在空气中飘荡着,室外的狱警们和放风的囚犯们都静立着,谁也没有说话,在广播室里听着音乐的安迪心满意足地靠在椅背上„„
另外,本片的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可以算是和金·凯瑞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虽然大名鼎鼎的德拉邦特曾经导演过《肖申克的救赎》、《绿色奇迹》这样叫好又叫做的名片,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却始终与这位老兄无缘。尽管并不是只有奥斯卡才能证明一个电影人的才能,但捧个小金人回来腰杆子就更硬气了不是?所以达拉邦特这次毅然决然地“痛改前非”,告别了斯蒂芬·金和他的监狱题材,转而投靠了他高中时的老朋友迈克尔·斯洛恩,用他写的爱情喜剧再试试自己的运气如何。
如此说来,《电影人生》可以算是两位奥斯卡失意者雄心勃勃的合作。从影片制作的一些情况上,我们可以充分看出两位合作者的野心。
当《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发行时,根本没有人愿意花钱去看。影片缺乏女性角色,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也让人够受的,弗兰克那种卡普拉式的好莱坞古典主义风格,显然与当时的要求作品标新立异的标准不一,于是影片票房成绩可想而知。影片只收了1800万的票房,
甚至不到它的成本。观众也似乎没有那么好的耐性。1995年春,《肖申客的救赎》被提名7项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摄影、剪辑、音乐、音响),又获得了1千万的收入,但似乎,它将注定默默无闻。而如今,这部影片不但荣获1995年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而且被视为电影史上难得的经典之作。在权威电影网站IMDB的影迷打分中,它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关于本片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导刊》第二十五期,有一美元买来的版权等精彩内容。
导演对于人在绝望境地的状态的关注。
《绿里奇迹》改编自名作家史蒂芬·金1996年的系列畅销小说,金对悬疑情节的铺排可谓登峰造极。这次《绿里奇迹》搬上银幕由著名作家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这是他五年后再执导筒的又一力作,也是他第二次改编史蒂芬·金的作品。1994年,德拉邦特编导了卡索·罗克的监狱小说《肖申克的救赎》大获成功,获得当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奖。时至今日,许多影迷还念念不忘这部影片,甚至有人认为此片在好莱坞的监狱片片种上具有颠覆意义。其实,《绿里奇迹》一脉相承了《肖申克的救赎》里体现的思想精髓,那就是希望的无处不在。《绿里》以阴暗的监狱为大背景,营造出一连串个性鲜活的人物,其中实实在在的道德困境令观众不禁对活着的意义和个人的取向做出反思。
演员大卫·莫斯认为,德拉邦特首先是一作家,其次才是一名导演。在拍摄《绿里奇迹》时,德拉邦特仍在摸索和演员的相处之道,由于他参与了该片的筹划、编剧直至实拍的各个阶段,所以他对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明确。在片中饰演汉克斯妻子的演员波妮·亨特也认为该片剧本出色,演员出色,导演更出色。虽然故事的基础不错,但德拉邦特认为要打动人心,必须抓住观众情感中最细微、最孱弱的部分。因此,实拍时他慢工出细活,迄今已花了近一年半的时间。
在好莱坞,弗兰克·德拉邦特并非争名逐利之徒,但他的拥趸不在少数,这多是源于那部撼动人心的《肖申克的救赎》。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孩提时,我梦想着拍电影时的种种乐趣,但在这个圈子里滚打多年后,我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我曾问乔治·卢卡斯为什么他离开导演工作达20年之久,他回答道,这个工作需要你投入太多心力,直至令你不堪重负,而在这个行业里平淡流俗将意味着一文不值。导演《绿里奇迹》这么长时间以来,我深深体
会到做导演的艰辛,但我觉得拍电影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它卖座与否,而在于它的孕育过程本身。我深谙这世上有太多资质胜过我的人为生计不得不在鞋店或快餐店里忙碌,我跟他们不同的是,我花了九年的时间追求并实现我的理想(学习电影),而他们不愿付出这么多去追求一个看似幻影的东西。”
作者以及原著:《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是斯帝芬·金[ Stephen King]的小说集《四季》[Different Seasons]中的第一部。
改编自本小说的电影《刺激1995》[Shawshank Redemption]获得了1995年奥斯卡七项提名,包括最佳编剧提名。
译者出于对这部电影的热爱,利用空余时间将这部只有20多页的英文小说翻译了出来。重新审视这部小说后发现电影基本上是按照原著改编拍摄的,但是电影的编剧[也就是电影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比斯帝芬·金更胜一筹。比如,小说里写到托米 ·威廉姆斯是被转到另一个监狱,同时诺顿监狱长跟他做了交易,只要他不说出真相就可以从轻发落,而电影里却是诺顿监狱长斩草除根设计杀害了托米;再比如,小说里的诺顿监狱长最终是辞职,没提到他赚的钱的下落,而安迪是由于在监狱外面的一个密友帮他设计的假身份与投资赚的钱而过上了好日子,电影里是安迪将诺顿的黑心钱挪到自己设计的假身份上,并将他的丑行曝光,迫使诺顿自杀。译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更具冲突性,让电影更好看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编剧的改编都是建立在这样一部歌颂友情尤其是人类坚忍不拔意志的小说基础上的。读过这部小说可以知道一些更有意思的细节,比如Red是如何坐牢的,囚犯们又是如何运用诡计逃跑的,等等。
《闪灵》的原著。但是作家本人非常抵触库的改编,出入甚大。小说中作家最后战胜了自己的心魔,和幽灵同归于尽。而库布里克很明显想在其中赋以一定的寓意,成为现代人无法沟通,自我毁灭境遇的写照,表达他一惯地对现代文明的忧虑。《伴我同行》《秘窗》
从某种意义上说,编导和观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对手的关系,要么征服对方,要么低头认输。《秘窗》的编导无疑已输掉了这一阵,这尴尬的结果或许还能一直追溯到很早以前。当年库布里克拍摄的《闪灵》让很多观众痴迷不已,小说的原作者斯蒂芬却不以为然,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也拍了一部同名影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布里克版的《闪灵》越来越显露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那部斯蒂芬版的《闪灵》却早就消失在众人的记忆里,笔者甚至都怀疑斯蒂芬自身是否还记得这部影片!
因为其小说的超级畅销,加上惊悚片那永不消亡的目标市场,好莱坞对斯蒂芬的作品可谓青睐有加。然而,这其中真正能称的上精品的却屈指可数。笔者看的不算多,若断定只有《闪灵》、《危情十日》、与《肖申克的救赎》三部影片算是精品的话,难免会被行家里手们讥为孤陋寡闻。不过现在要做的不是统计工作,就暂且先将它们看作是改编“斯氏小说”的成功范例吧。
稍微细心的观众都不难看出来,以上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融入了导演自己的理解。那种从原著的羁绊中跳脱出来的努力最终化做源源不竭的灵感,让影片具有了一种不朽的魅力。《秘窗》的问题恰恰是太缺乏一种脱离于文字以外的表现力了,这种亦步亦趋的保守相信即便是没有看过原著的朋友都可以感觉的到。并不是说完全推翻原著另起炉灶才是对的、才是出精品的唯一出路,同为展现恐怖,文学与电影所运用的手段本就不属于一路,硬要照抄过来只能产生莫名其妙的效果。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表现惊恐不安的情绪,文字只需要将心理活动描写准确就很容易到达这个效果。(斯蒂芬可以说是顶尖高手,现在都还记得当年看《危情十日》时,那种咽喉被人死死掐住的绝望感)但是,同样一个效果到了电影里就可能复杂的多,场景的选择、音乐的烘托、演员的演绎、甚至一个小小的道具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还记得《闪灵》里那个著名的长镜头吗?小男孩骑着三轮车在走廊之间穿梭,最后猛然间看到“鬼魂”。如果将这种天才般的创意放回到书里,还会产生令人惊恐不已的效果吗?
《秘窗》的编导似乎难以分清文学表现与影像表现的区别,影片里很多细节的刻画明显带有“照搬”书本的痕迹。由于人们接纳文字信息和银幕信息的速度不同,所以,产生的效果多是这边导演还在努力营造气氛,试图令大家产生惊恐情绪,那边观众的思绪早就蹿到故事的前面去了。这种节奏上的不合拍让《秘窗》很多匠心独具的场景和具有“暗示”效力的画面沦为故弄玄虚的花枪。
有些作家喜欢将自己平时所扮演的角色,或心理上的某个层面反映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这很正常,只不过斯蒂芬.金表现的更为强烈一些罢了,不信你可以数一下他小说里的主人公到底有几个是作家身份。这次《秘窗》的主角雷尼也是个以靠写小说谋生的人,约翰尼.德普将这个感情失败、麻烦缠身、并且略带神经质的落魄文人塑造的颇有点先锋派艺术家的味
道。蓬乱的头发加上不修边幅的着装,说话的口气永远带着点挑衅,在回归主流市场后的约翰尼.德普似乎仍不能割舍对这类怪异角色的喜好。
虽不能说是约翰尼.德普一人撑起了《秘窗》这部作品,但若抽掉他的表演本片将轰然倒塌。那些意味悠长的台词加上激烈的人物冲突就是不能催生出精彩的银幕过招。德普与其他演员的对手戏总给人一种不搭调的感觉,反倒是那些自言自语的独角戏成为了影片的亮点。正是在这里,才可以领略到这个影坛浪子那卓尔不群的艺术天分。《秘窗》决不是德普从影以来的最佳表演,但这个角色与他个人的气质非常相容,这使得他的表演中平添了几分亦真亦幻的魅力。
艺术家往往习惯将自己的作品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在情感上有种轻易不允许他人染指的倾向。金庸先生就曾直言,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时,简直就象看自己的儿子被人鞭打。笔者相信斯蒂芬.金也有这种不愉快的记忆,他对自己作品高度尊重、一丝不苟去改编的严谨态度可以从这部《秘窗》中清楚的感觉到。
但是,文艺创作最忌背负太多规则,尊重原著只是一个客观态度,而不应该成为最高准则。这次斯蒂芬没有亲自执导这部作品,不过他的影响力却没有因此降低。可以说《秘窗》是一部松绑但并不彻底的作品,它有一些灵感的火花不时闪耀,遗憾的是僵直与笨拙仍然随处可见。
在《战栗游戏》(Miry)中所演的畅销小说家。一次旅行时车祸被人救起,幸运的是这个女人竟是他的书迷。起先,她专心伺候他,要他在腿伤复元前,安心在这里完成系列小说的最新作品。没想到的是,小说家写的结局竟让这系列的主角死去,这可激怒了这个书迷,原先的好康不再有,她蓄意软禁作家要他改结局。作家发现不对劲,想逃走,却被抓回因而遭受更恐怖的对待:她拿起大槌,用力敲断了他的脚踝。
小说原著:斯帝芬金( Stephen King),收录于该作者的小说集《四季》(Different Seasons)的第一部:《春》(Hope Springs Eternal—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
**Rita是50年代的电影舞蹈明星,嫁给《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维尔森。她就是安迪
牢房墙上的第一幅广告画的女人。10年以后安迪生日那天,同样位置换上了玛丽莲梦露的画像,19年后,安迪成功的越狱,当时掩盖洞口的画像是(?)。美女的画像代表了监狱外的生活,代表了安迪的希望。
**小说总共只有100页左右,作者版权卖了1美金。该作者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还有《闪灵》,《绿里》和Apt Pulp等等,今年的新作是《追梦人》(Dream Catcher)。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到目前为止,大约出版了40部中长篇小说。
**电影剧本创作人弗兰克(Frank Darabont)写完该剧后,版权卖了140万美金,后因为要求导演该片,剧本实际上只卖了60-70万美金,导演费另算。他后来还导演了《绿里》(Green Mile)。史蒂芬金以写恐怖小说出名,他的30多部小说不仅在英语国家出名,而且被翻译成30多国的文字,广为流传,据估计,仅仅在1996到1997年间,他的收入就达到8400万美元。爬得不是格子,是金砖。光靠讲故事就赚到了上亿美元。史蒂芬·金本身并没有很强的专业背景,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英文”,当初开始写作估计也是象咱们中文系的同学一样,都是一时手痒练练笔,没想到一练就收不住手,几十年写下来竟然成为拿笔杆子的同僚中最赚钱的一位,仅1996一年,该同学就进帐8400万美元。所以国内中文系的们都要鼓足勇气了,没准多少年之后,咱们也会出一位年赚8400万人民币的史蒂芬·周呢!
基本上,史蒂芬·金的小说可以分为恐怖、科幻和正剧三类,只不过恐怖小说占的比例稍微多一点,但改编成电影的,则是他的几部科幻和正剧,名气要远远大于他的大多数恐怖小说改编电影(除了《闪灵》),比如《威龙猛将》(The Running Man)、《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所以,与其称其为恐怖小说之王,以他超过1亿英文著作的销售量,不如称其为“畅销小说之王”来得名副其实一些。以他目前的地位,也就刻画了几位小魔法师的罗琳姐姐才能产生威胁。
《劫梦惊魂》是史蒂芬·金1999年车祸后首次出版的小说。那场车祸几乎要了他那值钱的老命,以至于他在小说中还忍不住讽刺了一下醉酒驾驶的主人公。
《危情十日》改编成为《战栗游戏》。
史蒂芬金曾于1999年在一场险些丧命的重大车祸中造成肺部穿刺以及腿部、骨盆腔与肋骨骨折等重伤,根据医师诊断,这次史蒂芬金感染肺炎可能与当年车祸在右边肺部留下伤疤组织的伤势有关。
1999年6月,史蒂芬金走在路上时被一辆货车撞上,这位“恐怖大师”伤势相当严重,右腿跟骨盆骨折、肋骨断裂、肺部刺伤,连头部也受到重伤,差一点就当场死亡。
2000年1月,法官判处货车司机六个月缓刑,对于法官的判决史蒂芬金相当不满,他认为法官连司机的驾照都没有吊销,这样的处罚根本不痛不痒。
不过,2000年9月22日,这名货车司机被警方发现陈尸在缅因州自家当中,全身上下并无外伤。验尸报告判定他是病死,并无他杀嫌疑。使得这位恐怖小说家真实生活的遭遇添上许多神秘色彩。
出生于缅因州的史蒂芬金,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作家之一,作品被翻成各种语言普及各地,更是畅销排行榜上的常胜军。富比士杂志估计,光在1996年他便赚进八千四百万美元,他与好莱坞关系良好,多部作品都被搬上大银幕。
和阿甘正传的比较以及奥斯卡丰年之苦:
1994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肖申克的救赎》是《阿甘正传》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说《阿甘》是一个梦,那么《救赎》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比梦简单,但生活远比梦境残酷。而这两部片子也的确是有很多可比之处,他们也有缘凑在了一个奥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阿甘正传》展现给我们的也永远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会让我们时刻为生活的美好的而满足。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虽然最后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但是这条追寻的过程中却是充满坎坷。
他们都是极为优秀的影片,至少他们都是那种让你看完以后就绝对不会忘记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会有不同于前一次的感觉和感受。在两部同样经典的影片面前,奥斯卡的评委们选择了《阿甘》,也就让它的影响力和观众接受程度远远的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但是埋在土里的金子终究是要发光的,这些年来,《肖申克的救赎》却开始了奋起直追,受关注的程度并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开始为他鸣不平。而我则能够充分理解为什么奥斯卡会选择《阿甘正传》?
第一:同汤姆汉克斯比起来,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当时还是个小字辈。凭借着《费城故事》,汉克斯已经问鼎过奥斯卡,而且他也是好莱坞好男人的典型代表,没有绯问,家庭和睦,乐善好施。不管他被那年的奥斯卡提名,他都会是最最热门的候选人。而后者却初出茅庐,影响不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现在已经极少演戏了,基本上都是当导演。而该片也是导演弗兰克·达拉伯恩特(Frank Darabont)的处女作,奥斯卡很少把大将颁发给一个第一次执导筒的导演。弗兰克·达拉伯恩特后来也与汤姆汉克斯一起合作拍摄了《Green Mils》。
第二:奥斯卡比较偏向于弱智人士,对现实主义题材往往重视不够。《飞跃疯人院》、《雨人》等等都是此类型影片,也都获得大奖,美国人也常说,只要是跟傻子有关,就容易获得奥斯卡。而好莱坞对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重视不够,特别是那些揭露美国社会黑暗面的影片几乎是绝少得奖,而《阿甘》则是把美国当代很多的重要事件都贯穿起来,并以一种很幽默的语气调侃了一把,由此可见,《阿甘》获胜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一个奥斯卡小金人虽然很重要,但是奥斯卡历来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商业影片,忽视文艺片,重视大牌演员和导演,忽视新人,所以他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在很多人看来,落败的《肖申克的救赎》远比《阿甘正传》要来的深刻也更有回味的余地,当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部电影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神似的男主角:我常常认为汤姆汉克斯与蒂姆罗宾斯在很多地方都非常相像,都属于那种沉默深沉型的男人,一幅生就正派的脸,是那种让女人觉得非常可靠有安全的感的男人,让男人觉得是那种正直而又值得信赖的朋友,所以很容易博得观众的好感与信任。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出色的演技,都是那种只要在屏幕上出现,就一身是戏的演员。
探讨人生的主旋律:这两部影片都是在探讨人生、人性以及社会。只不过一个充满了阳光和希望,而另一个则是阴暗和压抑,恰恰是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把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比较有了更多的意义。
不知道有没有人把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看过,我相信一个下午足够了,一个人静静的看,我先看的《阿甘正传》,后看的《肖申克的救赎》,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从天上掉到了地上。两个男人不同的命运让我们对生活和未来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 看《阿甘正传》就好像在草地上晒太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阳光让我们体会到了活着的乐趣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这温暖的阳光下,我们绝少能够想到太阳落山后的黑暗与寒冷。
而《肖申克的救赎》就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谈不上什么希望。这时俺想到了新东方的校训"在绝望种寻找希望",这恰恰就是最难的,很少有人能够在明知道没有希望的状态下还在寻找希望,我们常常能从年长的人口中听到"人啊!最好不要和命运抗争",什么是命运?那种努力是对生命的抗争?谁都又说不清楚。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也许恰恰就是命运的一部分。
在这两部影片里一个是失去自由的人,另一个是个智商只有75%的“傻子”。可偏偏是这样的两个人创造了连正常人都吃惊的奇迹!
该片94年在oscar获得7个提名.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当年的竞争对手包括下面这些: 阿甘正传,低俗小说,子弹穿过百老汇,Ed Wood,智力游戏,小女人,红色(Kieslowski红白蓝三部曲中的那部!)和烈日啄人(伟大的Mikhalkov!) -- (当然,那年还有国人最熟悉的狮子王). 因此
《肖》没有获得一个奖项,似乎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在近些年各大媒体主持的所谓XX年来最佳电影的名单里,《肖申克的救赎》从没出过"三甲".
写旧贴时的资料有误。查了一下官方网站,《肖申克的救赎》获7个提名,没有任何奖项;《阿甘正传》13个提名,6个获奖。
一个老人在讲故事。《秋日传奇》节奏和心态。
是否记得最后一个场景中安迪和Red在海滩上重逢并拥抱的镜头?这在剧本中原是不存在的,因为原著小说中并没有这段情节。这是导演在其合伙人的坚持下,极不情愿地拍摄的,而且甚至在拍摄完后还一度企图剪掉。幸亏在试看样片的时候,观众们非常喜爱,导演才因此做出了让步,决定保留这段情节。后来的观众们才因此有幸观看到这令人喜悦得热泪盈眶的结局画面。
是否记得典狱长打开圣经发现藏石锤那一页的镜头?那一页正好是《出埃及记》的开章,该章节描述的是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安迪的学生汤米这个角色原定是由布拉德皮特来扮演的。
一场景
《肖申克救赎》全剧299个场景。
场景1-4描述安迪1946年在凶杀案现场的那个晚上。
场景5-8描述法庭审讯。
剧本描写简洁清晰。过渡均采用淡出(Fade into black)
场景3:内景车内。
场景4:外景车外。
这样详尽的描写,让人看了非常舒服。
**安迪开的是46年普里毛斯汽车。这不符合他的身份。小说中交代他为了尾随自己的妻子,和别人换用了汽车。
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这部分剧本变成了闪回。
阅读起来很舒服的剧本,拍摄后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如果让亚洲导演拍这段戏,可能就会有偷窥的表现手法。如果李安拍,可能两个屋内的男女会坐在那里喝茶。(不一定啊)
**汽车收音机里面的音乐可能是Billy Holiday的May (?)。很好听的。
二航拍
押解犯人到监狱那个镜头很好看。是在俄亥俄州一家废弃的监狱现场拍的,用的直升飞机。如果现在用电脑3D重新制作,可能会更好看,好象《指环王》中有个小船过峡口的镜头。《卧虎藏龙》有个紫禁城的全景镜头,如果设计成航拍那样,也会更好看的。
三安迪(Andy Dufresne)是谁 ?
在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人就是主人公。
安迪就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
1946年安迪入狱,那年他30岁。当时他是波特兰一家银行的副总经理。在那样一个保守的环境里面,可以爬到那个职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也为以后的剧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安迪毕业于缅因州大学,主修商科。对地质学也很有兴趣。地质学是什么呢?是研究压力和时间的学问。这个学问在影片中意味深长。
在安迪被误判入狱之前,他做了什么呢?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创造了不存在的美国公民Peter Steven,并且将自己的部分财产转移到这个人的帐户下。
**安迪的角色本来打算由PITT来演的。他和摩根合演了《七宗罪》。如果达斯廷霍夫曼年轻20岁的话,演这个角色就好了。小说中的安迪本身就是个小个子。
四瑞德(Red)是谁?
就是一个安迪案件的旁观者。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出演的那个角色。他是监狱中的“黑社会”老大。
他也是安迪的好朋友。两个优秀的“老大”很容易产生共同语言。
瑞德是因为谋杀而入狱的。他在汽车刹车上做了手脚。不仅谋杀了自己的妻子,而且无意害死了搭车的邻居和小孩。他被判三次无期徒刑。而安迪是两次无期徒刑。
**瑞德案件卷宗的相片是摩根弗里曼儿子的照片,他也是一名演员。
五第一次较量
安迪入狱的第一天夜晚,他的牢房没有一点动静。从那个时候开始,瑞德就知道自己错误判断了安迪。安迪的内心世界,他是可以感受到的。他是优秀的,他和普通的犯人不一样。按照瑞德的话讲,不论安迪穿什么衣服,都给人一个感觉-他的脖子上有个领带。
安迪第一次较量是和“姐妹”包格斯(Bogs)。虽然安迪没有对包格斯进行口交。但是,从瑞德的话外音来看,“监狱里面没有童话故事”——安迪的确受到了侮辱。
在入狱的时候,安迪带了500块钱。为了洗雪这个侮辱,他买通了卫队长。最后将包格斯打成残废,转移到北部的监狱。
从这个情节上看,安迪是个报复心极强的人。这也暗示了故事的大结局。
**“姐妹”(Sister)就是指在监狱中同性性交的人。大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Killing Queen.有些犯人是在监狱里面被迫成为同性恋者。
六第二次较量——免税案
哈德利(Byron Hadley)是谁?就是卫队长。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讲呢,如果你说他的太太很忠实,他会认为你说她很丑。如果你说他太太很漂亮,他会怀疑她有婚外恋。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安迪在屋顶和卫队长对话的手段。
在犯人入狱的时候,有个犯人问什么时候开饭。卫队长打了犯人,并且说:“我们让你撒尿的时候你才可以撒尿,我们让你拉屎的时候你才可以拉屎,我们让你吃饭的时候,你才可以吃饭……”无疑,他是监狱长忠实的走卒。
安迪为什么要帮助卫队长免税呢?这是权力的角斗。从那件事情以后,实际上证明了安迪“什么时候让卫队长拉屎,卫队长才可以拉屎”。
七第三次较量——《圣经》
监狱长去安迪的牢房查监,实质上是为了想调安迪为自己洗钱。两个人都引用了《圣经》经文。监狱长引用的是更为简单和熟知的那一段。这又再一次证明了安迪的才智远远在小小的监狱长之上。
监狱长临走的时候意味深长地说“拯救来了。”同样的这句话,出现在电影的结尾。在安迪留给监狱长的《圣经》扉页上写着“亲爱的沃顿,你是对的,拯救来了。”
八《费加罗的婚礼》
写到这段,我就想起了《费城故事》和《美丽人生》。这些电影里面都采用了意大利歌剧。意大利歌剧真的是很好听的。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的作品。在该剧在法国上演后三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同
剧中的伯爵相似,法国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
在没有人性的监狱里面,安迪忍受着内心的孤独和绝望。终于有一天,他可以听到自己久违的歌剧。这就是《费加罗的婚礼》,安迪向整个监狱播放,是暗示性和讽刺性的。也将自己孤傲的性情和故事的大结局交代了出来。
这里引用的歌剧是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两个人设计谋打算陷害伯爵。“晚风吹过树梢,就在今晚,就在今晚……”
九图书馆
接近监狱长,使得安迪可以了解监狱的许多高层的事情,比如说,监狱将要更新的废水管道计划,监狱的结构图纸。但是,安迪为什么要给议员写信,建立图书馆呢?
通过安迪后来和犯人的对话,我们知道他们有了关于荒岛生存,逃离监狱为内容的小说。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越狱!
牢笼锁不住欲飞的翅膀冰雪埋不了冻土的麦苗
十布鲁克斯(Brooks)
可怜的老人,布鲁克斯,最后在出狱以后上吊自杀。在进监狱时,他有个农畜牧业的学位。在监狱这个没有文化人的地方,他是一个博学家,也是图书室的管理员。但是在出狱的时候,他已经被监狱变成一个制度化的人,离开了监狱,他连生存的能力都没有。
瑞德说的好,当我们习惯于一种制度的时候,我们就成为这个制度的牺牲品。瑞德没有什么希望,也没有什么绝望,他险些走了布鲁克斯的老路。
他的房间没有美女的广告画。
十一希望
希望是什么?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它让人发疯。而安迪说:希望是个好东西,瑞德,也许是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不会死的。
十二复仇的火焰
安迪的学生TOMMY被杀,安迪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
在这次较量中,安迪输了。他没有输在监狱长手下,而是输在一个强大的制度下。他终于明白了,肖申克不可能有一点正义,而他的目的现在不仅是越狱。
被辱在我!
复仇在我!
十二生存还是死亡
越狱那一天,安迪向朋友要了一根6英尺的绳子。
朋友们都很担心,怕他走布鲁克斯的老路。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十三暴风雨之夜
当安迪爬出三个球场长的排粪管,站立在暴雨中仰天长啸的时候,他的鬓角已经白了。19年啊,逃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个50岁的人了。
十四橡树和小镇
橡树下有个火山石,石头下有封信。这是这部电影最浪漫的地方。
瑞德最后也来到了那个墨西哥小镇Zihuatanejo
这是安迪的归宿这是瑞德的天堂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00:2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309742589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肖申克的救赎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肖申克的救赎资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