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发(作者:我们的节日手抄报)
一、《出埃及记》中摩西的性格转变
《出埃及记》中,西的性格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而这一个变化过程主要是由摩西身份的变化所导致的:从一个普通的受欺压的以色列人,到被选为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多去自己领土的民族首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摩西也开始从一个只关注自己的安危,寻求稳定生活的普通人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严厉而又处处关怀自己同胞的合格首领。
摩西在《圣经》中刚出现是说他逃往米甸,逃亡的原因是他将一个打希伯来人的埃及人给打死了,可见在摩西心里对希伯来民族是有认同感的。然而当他杀人的事情被发现“摩西便惧怕了”,从这又可看到摩西性格上的软弱。
摩西逃往米甸居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他虽然在自己的岳父家中住,实际上和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国土,寄人篱下,受人欺负,虽然书中对于摩西此时对自己命运有何看法并没有交代,但是我们可以从出埃及的过程中频频抱怨的以色列人那里找到一个普遍观点:如果能有自己的领土,不受他人的欺压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点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还不如留在埃及做奴隶。我们似乎可以猜测摩西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当耶和华让他承担起拯救以色列人的责任时,他提出四个推辞的理由:“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他们若问我说:‘他(上帝)叫什么名字’我对他们说什么呢?”,“他们必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必说‘耶和华并没有向你显现’”,“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从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我本是拙口笨舌的”,最后摩西干脆说“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由此可见,这时候摩西的表现是畏惧巨大责任,同时也表明了他以及广大以色列人对自身悲剧命运的默认和对神的能力的不信任。
在摩西开始着手说服法老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他仍然想着的是如何推卸责任,不停地强调自己是一个“拙口笨舌的人”,并只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说“若把埃及人所厌恶的在他们面前献为祭,他们岂不拿石头打死我们吗”,摩西这种不远承担责任的态度甚至让耶和华萌生了杀死摩西的念头。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法老的一次次阻挠,摩西推卸责任的态度追逐渐消失,在与法老的一次次对峙中,摩西开始对自己的责任有了新的认识,他逐渐地明白:他属于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境遇实在难以忍受了。摩西率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艰苦跋涉到目的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性格的另一个上升:他性格中坚忍不拔的一面和自己对以色列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
我们再回头看看书中刚开始阶段的摩西和成长之后的摩西,仿佛是两个人的性格。如果坚毅和忍耐本来就是摩西的性格,那么正是这场漫长而又痛苦的跋涉真正使这种性格得到充分地展现。而且,我们可以体会到摩西对耶和华的信仰已经是无以复加的了,这时的他已经从半信半疑的信徒转变为耶和华最忠实的仆人。
二、《埃及王子》中摩西的形象特征
根据《出埃及记》改编的动画剧作《埃及王子》,所采用的是宗教性的故事体裁。影片讲述的是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出埃及的故事,一个史诗式的故事,重现了圣经传说中摩西分隔红海这一伟大的奇迹。
我们抛开本剧的情节发展,单从人物的外在形象而论,兰姆西斯的外形就要比摩西看着强悍,摩西外形给我们的印象更多是文弱的,哪怕他成为英雄之后,他也是以忠厚的形象示人。既然这是一部影片,那么必然在情节结构上更加的紧密,更引人入胜。从形象的电视画面,更能让观众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必然是在情节发展或者矛盾的碰撞中形成。本剧主人公摩西形象的塑造,是与他身份的转变为线索的。
摩西的的出身充满了传奇色彩:一位遭受埃及法老迫害的希伯来母亲,忍痛将自己的孩子放进蒲草箱里,让他顺流而去,寻找生存的最后机会。在巧合的驱使下,装载着希伯来人
希望的蒲草箱飘到了埃及王后的身边。从此,摩西以一个“埃及王子”的身份生存下来,并且与法老之子兰姆西斯产生了深厚的友情。直到有一天米莉安和亚伦的出现,告诉了摩西的身世,这使得摩西曾经崇拜的法老在他心里产生了动摇,但是懦弱的摩西选择逃避。只是他还不知道,以色列血脉已经开始在身体里活跃起来。在他担任建筑大臣的时候,看到一个埃及人欺负以色列人,他冲上前去并失手将埃及人打死,这就是摩西以色列血脉觉醒的开始,只是摩西的懦弱排斥着那份他本应承担的责任。
摩西逃往米甸后,他的身份由王子瞬间变成平民。逃往过程中,摩西经受了沙漠风沙地磨砺,影片用较长的时间向观众展现他这一受难过程,已经是在预示着摩西的成长。只是这样的磨砺是不够的,摩西与牧羊人生活在了一起,并结婚生子,似乎这样的生活很安详幸福,摩西也习惯了这种安逸。就在他就要忘记她的族人正在埃及受苦这件事情时,上帝耶和华出现了。耶和华给了摩西以明示,并要求摩西作为神的代表去解救苦难的以色列人。可是摩西在面对神时,竟然掩面逃避,百般理由说自己无能。其懦弱的表现可见一斑,愤怒的上帝差点就要杀死他。
最终,摩西还是怀着试试看的态度前去见法老。可是当他发现现任法老是自己的兄弟兰姆西斯时,他的眼神里有那么一瞬间的妥协,甚至在面对上帝神谕,让手杖变成蛇时,摩西的眼里是充斥恐惧的,可见摩西此时对上帝是不信任的,对自己是没信心的。从法老的宫殿出来,摩西一度失去了信心,那种颓丧的表情,让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以色列人的救世主。
可是在米莉安和其妻子地鼓励包容下,在上帝的神谕下,摩西在与法老兰姆西斯的对峙中越来越显得自信而有底气。在上帝的指示下,埃及人“十灾”正式开始,可是兰姆西斯的顽固,使得兄弟俩楚俞僵持状态。最后耶和华为了以色列人使用了终结手段,就是杀死埃及人的头生子,让埃及全国出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哀号。这样的手段最终赢得了以色列人的自由,摩西在族人中的地位也越显重要。
摩西英雄形象的最终形成,应该是为逃避兰姆西斯地追杀,摩西发挥神力分割红海这一伟大奇迹的出现。《埃及王子》中分割红海的壮观场面,是本剧的最大高潮,这一壮举地完成,拯救了以色列人的生命。当以色列人通过红海,摩西站在海岸高处眺望对岸时,英雄最终塑造完成,英雄深入以色列人心中,也打动了观众。
三、语言作品与影像艺术的统一与差异
《圣经·出埃及记》是一部语言作品,《埃及王子》则是根据《出埃及记》制作而成的影像艺术作品。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希伯来人的英雄摩西为主角,因此,这两种艺术体裁的两个摩西必然有统一的地方。当然,艺术展现形式的不同,又必然有差异的存在。
(一) 统一性
《出埃及记》中的摩西,还是《埃及王子》中的摩西,其实他们的文化内涵是一样的,都是代表了以色列人的精神支柱,他们身上的宗教色彩是一样浓厚的。
不管是在语言作品中,还是影像艺术中,摩西的身份都是经历“王子---平民----英雄”这样的历程,这样的身份变化,必然与摩西性格或是说形象的形成相联系,因此,摩西性格的转变经由了懦弱,到逐渐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到最后英雄形象的形成。
总之,就其统一性而言,《出埃及记》和《埃及王子》共同表达地是:摩西作为上帝神的权利代表,俨然已经是以色列人心目中最具权威的英雄。
(二) 差异性
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导致《出埃及记》和《埃及王子》中的摩西存在差异是必然的。观览两部作品,虽然都将摩西定义为以色列人的英雄,但是笔者认为,《出埃及记》中的摩西更多地是上帝耶和华的权力代言忠实奴仆,而《埃及王子》中,摩西更像是西方文化中常
见的独行英雄。
《出埃及记》中,摩西的每一次行动都是经过“神谕”,唯一有主见的就是数次说“自己是拙口笨舌”的。而且,耶和华可能也是怀疑摩西的能力,就对莫西说:“我使你在法老面前代替神,你的哥哥亚伦是替你说话的。”从此,摩西的每一次行动都有神的指示,每一次都有亚伦的参与。如此看来,摩西已经完全失去了作为个人的独立性,他的信仰受神的支配,他的行动有亚伦的痕迹,甚至可以说亚伦是神放在摩西身边的监察大臣。
《埃及王子》作为影像艺术就有所不同。虽然摩西的性格都经历由懦弱到强大,但是美国梦工厂的制作者们,在不颠覆原型的基础上,创造了与《出埃及记》中摩西形象不一样的另一个摩西。
《埃及王子》中的摩西,虽然也是受“神谕”而走上拯救以色列人的道路,但是他是具有独立性的。亚伦不再是与他形影不离,反而米莉安和其妻子西坡拉对他的影响更甚,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英雄美人吧。在这部剧作中,摩西经历懦弱,经历失败,感受神谕后,他已经能自我思考,依然带着自己的情感。如:当耶和华杀死了埃及人所有的长子,摩西来到法老宫殿,想要安慰失去长子的对手(亦是兄弟)兰姆西斯,遭到拒绝走出宫殿,且掩面哭泣。从这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知道,摩西是有情感的,以有血有肉的,他要承担拯救族人的使命,又要忍受兄弟相残的痛苦。这些都不再是上帝赋予他的,而是他自己情感世界给予的独自接受。最后,当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穿越红海,站在海边崖石之上的摩西,俨然已经是英雄了,只是他是独行英雄,他需要独自承担失去兄弟的无奈与苦痛。
总之,不管摩西是《出埃及记》中耶和华的代言人,还是《埃及王子》中的独行英雄,摩西依然是以色列人的救世主,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源泉。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00:1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3056346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摩西形象比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摩西形象比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