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宁电影的创作风格

更新时间:2024-01-08 22:50:48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我的父亲叫板凳)

冯小宁电影的创作风格

诗意的美丽与现实的残酷

——浅谈冯小宁战争电影的创作风格

作者:陈磊 学号2012102667

摘要:从《红河谷》到《黄河绝恋》、《紫日》再到《甲午大海战》冯小宁导演的电影,一再反应的是荧幕我们能够常见的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主题,但是与以往的战争电影不一样的是,他总是能站在独特的视角,论证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表达和平对于世界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同时他又能用诗一样的电影视听语言歌颂人类的美好感情和谴责人性中的罪恶。

关键词:战争 人性 诗意的影像

一、牺牲与死亡主题的表现

从 《红河谷》、 《黄河绝恋》到 《紫日》,冯小宁一直在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杀人与被杀的故事。从一个一个的杀、一批一批的杀到成百上千的屠杀。从保家卫国、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到丧心病狂、灭绝人性、惨绝人寰,冯小宁在他的影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战争状态下人类血腥残酷的杀戮图。

《红河谷》描写了一个民族本能的、原始的牺牲和死亡。这种牺牲和死亡的自发性、神圣性体现了亘古不变的所谓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伦理道德法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除了尸体还是尸体,死亡之外还是死亡。以格桑、丹珠、雪儿达娃为代表的无数藏汉人民为了民族独立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黄河绝恋》则通过对信念、理想、义务、责任、人性的描写,表现和展示了一种理智与复杂的牺牲和死亡,使牺牲和死亡的内涵更为丰富而深刻。无私无畏、义无返顾、英勇献身是黑子、安洁的形象特征。当黑子孤身一人与几十个日本兵进行殊死激战时,在身中数弹并被敌人刺中数刀的情况下,最后还用手雷炸死了汉奸翻译,同时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关枪而壮烈牺牲。安洁作为一名曾惨遭日本鬼子凌辱而自觉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女性,把手榴弹挂在身上随时作着牺牲准备。在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为1

了不连累欧文和花花,她毅然决然地砍断了维系生命的绳子,淹没在滔滔不绝的黄河里。冯小宁通过运用极强的悲剧感、仪式感表现方式,对悲剧人物的死亡进行了生动描写。影片中寨主之死被处理得很戏剧化、仪式化。面对日本军官,寨主像角斗士走向角斗场一样,毅然决然地一步一步逼向日本军官并突然把匕首插进他的胸膛。在被敌人乱枪打死时像一尊雕像慢慢倒下。和寨主被乱枪射死的方式不同,三炮是唱着情歌被活活埋死的。冯小宁用了喜剧的方式来处理,表现出了极强的荒诞意味。电影拍摄了活埋的整个过程,景别从松到紧,画面也由远及近。当三炮的头被埋上最后一锹土而歌声嘎然停止时,我们内心深处受到了强烈震撼。秋叶子,就像她美丽的名字那样,在秋天最美好的季节却像花儿一样凋谢。战争结束时,准备回日本与男友团聚的她也和她的男友一样死在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枪口之下,成了无辜的牺牲品。她的死亡象征着人性的毁灭。正像她手中的鲜花被抛向碧蓝的天空,寄托无限情感的八音盒被远远地扔向山底一样,秋叶子的和平梦想和人类的道德良知随着一声枪响似乎离她离我们越来越远。

《紫日》同样描写了大量的牺牲和死亡。杨玉福母亲被日军新兵连刺数刀而亡,中国同胞被日本人装进麻袋烧死,日军在战争结束时集体自杀。这集中表现了冯小宁对死亡、对战争的非理性、非人性的认识和思考。在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中,他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出发,对牺牲和死亡进行了历史与自我的认识和探讨。实际上,不论是正面形象的牺牲,还是反面形象的死亡,在本质上都是作为个体的人被消灭。战争的实质,战争的最后结局就是人类的相互残杀和毁灭。基于这种认识,和传统影片相比,在描写牺牲和表现死亡的真实与恐怖上,冯小宁不仅在类型和范围的多元与扩大上有所突破,而且在创作上更加理性更加客观。

二、崇高人性的挖掘

从民族冲突国家冲突的角度出发来表现人性的冲突,探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是冯小宁战争电影的另一大主题。影片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不同形态,并对人性中的美与丑、善良与残酷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过程进行了真实的艺术再现。

2

《红河谷》中的英国人琼斯是个对西藏充满幻想的年轻人,和罗克曼两次被格桑等人所救,养病期间爱上了这块神秘之地,和这里的年轻人成了朋友。在面对罗克曼带领英国军队入侵西藏时,琼斯充满不解和无奈地说道:

“为什么用我们的文明去取代它的古老文明和神秘?”琼斯与西藏人的交往展现出人性的美好,对友谊、和平的憧憬与珍惜。另外,汉族姑娘雪儿与藏民友好相处,同哥哥两人加入了反击侵略的行列,为汉藏人民大团结而战斗。

《黄河绝恋》影片通过女战士与飞行员之间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人性的探讨。八路军和中国普通村民为护送国际友人和重要情报的安全前赴后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欧文目睹中国人民在残忍的侵略者面前所表现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以亲身体会消除了对中国人民和八路军的偏见,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博大的胸怀和对和平的呼唤、并在战争中与他们建立了生死与共的感情。《紫日》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战场上中、俄、日三位青年之间发生的故事。三位青年在求生之路中从相互戒备到相互依靠,共同经历一系列磨难后渐渐产生友情。虽然语言不通,国籍不同,但三人几乎忘记了战争的存在,视野中只有一望无际的秋叶和眼前的片片白桦林。影片角色间的冲突折射出了人类正义的力量、对生命的真爱和人性的崇高。

同时冯小宁的战争电影,不仅描写了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一面,同时也揭露刻画了丑恶、残暴、兽性的一面。血腥残酷的大屠杀场面在他的 《红河谷》中屡屡出现。《黄河绝恋》中小孩被辗死在辗台上,孕妇被刺刀挑开肚子。《紫日》中日本军民的恐怖自杀,神风敢死队驾机撞向美国军舰,中国人被绑上炸弹浇上汽油装进麻袋扔进河里„„

此外,冯小宁用最极端最刺激的视听手段,把人性中最丑恶最恐怖的一面,诸如日本军官狰狞的嘴脸与来自地狱般的魔鬼嚎叫真实细致地再现出来。影片喻示:战争使人变成了野兽。

三、诗化的影像

冯小宁一直秉持电影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宗旨,因此他对影片的色彩、画面、造型十分讲究,力求完美。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无人能出其右。影片的镜头几乎都加了滤色镜,以红色、黄色两种暖色调为基本色调。MTV化的摄3

影风格使每个画面看上去更像是流动的油画。他把西藏的雪域风光、西北的高原黄土、奔腾不息的黄河、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以及清澈见底的湖水、绵延不绝的长城、橙黄缤纷的枫叶、朝升西落的太阳都拍得美仑美奂和尽善尽美。

《黄河绝恋》中有一场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叠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秋天的美景在夕阳的映照下被染得一片金黄。在这如诗似画的美景里,安洁向欧文诉说着自己的遭遇。景色之美、人性之美融为一体, “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画面洋溢出了一种浪漫的诗意和澎湃的激情。这种创作理念,在审美观念上完全背叛了传统战争电影中那种穷山恶水、月黑风高式的 “典型环境”描写。作为一种艺术层面上的哲学思考,避免刻意营造战争环境的残酷气氛,把美好的自然环境与战争本身的血腥残酷作为对照,从而反衬出人类的互相残杀与自然之美的极端矛盾,这不失为一种艺术智慧。

冯小宁非常注意用光、色等诸多造型手段来突出人物外在的美。在 《红河谷》、《紫日》中他两次拍摄了女性裸体,这不仅是发展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情绪的需要,可能更是冯小宁心中作为一种仪式或一种象征,对美好形象作极端表现所致。在摄影方式上,除了用固定机位外,他还使用了多种拍摄方法。在 《紫日》中,苏联红军误闯日军营地,双方打了一场遭遇战,这场戏既有固定机位的拍摄又有摄影机的跟拍摇拍,不但有全景式的大场面表现,还有局部的细致刻画。细节描写非常真实,战争场面有声有色,战斗环境十分逼真。

四、结 语

冯小宁的战争电影,没有大力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没有过剩与过激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渲染,而是对战争状态下复杂的人性,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进行了一定的历史挖掘,对人性美好与丑陋的揭示以及对人类和平的真诚呼唤,提升了我们理性的思考。另外,色彩、画面、造型,音乐上的力求完美让观众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虽说作品略显粗糙,但我们还是从他的战争电影中读到了人性的崇高,生命的尊严。今天还有谁像冯小宁一样给我们4

带来充满激情、充满思索和人性十足的电影? 可以说冯小宁的战争电影是中国影坛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我的电影是根 “钉子”----冯小宁 〈紫日〉月底献映》,《新闻晨报》2001年4月17号

[2] 任艳玲. 浅谈冯小宁战争电影的创作特色[J]: 暨南大学文学院.

[3] 荣京之.

浅论冯小宁战争电影的人性化表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5

冯小宁电影的创作风格

本文发布于:2024-01-08 22:5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254482463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冯小宁电影的创作风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冯小宁电影的创作风格.pdf

标签:战争   电影   人性   表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