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更新时间:2024-01-08 20:59:50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姊妹网)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刘元卿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翻译: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栏杆,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己料想只要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一会儿,力气渐渐用尽了,便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

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

启示:

①要敢于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②走出思维的局限,战胜自己,才能获胜。

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并仔细分析,冷静地做出判断,如同文中的盲人一般不听取意见,冥顽不灵,只会徒增笑料罢了。

注释

⒈道:取道,过

2.楯:栏杆上的横木。

3第:只要

第 1 页 共 23 页

4哂[shěn]:嘲笑

5涸:水干

6自分:料想

7.沈:通“沉”,沉溺,拘泥

8.道:走,走过。

9.省:醒悟,反省。

10怖:害怕。

11坠:掉。

12蚤:通“早”。

13.惫:疲乏

14..矜严:矜持严整

15.固:辛苦

16.毋:别,不要

17.夷:平坦

18隅:感受

《有盲子道涸溪》

2、《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译文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①惠:通“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为人方直,有名望。③诣:拜见。

译文:

梁国杨家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有智慧。孔坦去拜访他父亲,其父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客人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孔坦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道:“这是你们家的家果。”孩子随声答道:“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第 2 页 共 23 页

3、《昔有长者子》原文及翻译译文

《昔有长者子》原文及翻译百喻经寓言故事

原文: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③得一车,持来归家。诣④市卖之,以⑤其贵故⑥,卒⑦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⑧。心生疲厌,以为⑨苦恼。见人卖炭,时⑩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⑪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⑫。世间愚人亦复如是(13)。(选自伽斯那《百喻经》)

译文:

从前,有一位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进入海中打捞沉香木。累积了很多年,才得到一车(沉香木),把它运回家。他到集市上去卖沉香木,因为沉香木价格昂贵的原因,最终没有人来买。过了许多天,他还不能卖出去。他心中产生疲劳厌烦的情绪,把这看成是一种苦恼。他看到别人卖木炭,时常能很快地将木炭卖出去,就产生了一种想法:不如把沉香木烧成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他于是把沉香木烧成木炭,前往市场卖木炭,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界上的愚蠢的人也正是像这样。

注释: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即沉香木,是名贵的木材,香料,中药。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③方:才,刚刚。

④诣:前往,到……去。

⑤以:因为。

⑥故:原因。

⑦卒:最终。

⑧售:卖出去。

⑨为:当做

⑩时:时常。

第 3 页 共 23 页

⑪速:很快的。

⑫直:同“值”,价值。

13、是:这样。

《昔有长者子》

4、苏轼《子思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子思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其所适从。奈何其弟子门人,又内自相攻而不决。千载之后,学者愈众,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

第 4 页 共 23 页

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注】①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岑参。②夫子:即孔子。

译文:

从前夫子的文章,不是刻意要著书立说,因此不曾想树立观点。他所说的,都恰到好处,这样,他才成为圣人。

夫子的学说,可以照着去做,却不能完全懂得;可以述说,却无法与之论辩。这是因为他不想树立那种浅薄的观点,引起是是非非的争论,他的学说也因此才不被废弃,给天下后世制定了仁义礼乐的规范。夫子去世后,诸子百家都想著书立说而流传于后世,他们的心思全用在了文章形式上,唯恐自身被湮没而不为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欢树立观点。观点确立了,争论就产生了。从孟子之后,到荀卿、杨雄,都致力于相互攻讦,其他不值一提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相互驳难,争论不休。

唉,夫子的学说,不幸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这些人,各持一家之说,从外面攻击,天下人正陷入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无奈他的弟子们又在内部相互攻击不休。千年之后,学习的人越多,夫子的学说变得越发晦涩不明,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从前的三子之争,是由孟子引起的。孟子说:“人性善。”因此荀子说:“人性恶。”而杨子又说:“人的本性,善恶兼具。”孟子既然说人性是善的了,所以荀子就不得不说人性是恶的。人的本性非善即恶,孟荀二人已持有这两种观点,杨子就不得不说人性是善恶兼具的。立论不求精辟深刻,却只求标新立异,那么争论不休的局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第 5 页 共 23 页

况且夫子未曾提起过人性,也许提起过,却没有明确的结论。孟子提出的人性善的观点,其实都出自他的老师子思的著作。子思的著作,记载的都是圣人简要深刻的言论,孟子得到它却不善于运用它,能谈论老师的学说,却不知道为什么用这种形式来阐述。天下如此之大,非得说所有人的本性都一定是善的,明明白白地把自己变成靶子,让天下从此经过的人,都想拿起弓箭射击他。所以,荀子和杨子提出标新立异的言论,其实都是孟子的过错。

至于子思的言论却不是这样。他说:“圣人的学说,愚钝的男女也可以了解,等到深奥的地方,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完全领会之处;浅陋无知的男女也能践行,可那最高的境界,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圣人的学说,从普通人都能践行开始,而它的极致之处,圣人也有不能领会的。从普通人能践行开始,所以天下没有不能学习的。极致之处圣人也不能完全领会,因此学习的人便没有穷尽它的时候。这就像恻隐之心是仁爱的表现,但仁爱不仅仅是恻隐之心。懂得廉耻是道义的表现,可道义并不停留在懂得廉耻上。这不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吗!但子思说的是圣人之道天下人都能践行,孟子说的是天下人都能践行圣人之道。这似乎没什么两样。但子思说的是圣人之道,而孟子论的是天下之人。由此看来,后世那些人提出奇谈怪论,都是因为孟子。子思的学说,世人都认同而没有谁非议它。这样,然后知道子思才真正善于立论。

苏轼《子思论》

5、《子罕说宝》原文及翻译译文

《子罕说宝》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②子罕。子罕弗③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指鉴别玉器的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④宝,尔以玉为宝。若⑤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⑥。”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

第 6 页 共 23 页

①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宋国国相。②诸:给。③弗:勿、不,在这里作“不”解。④以……为:把……看作。⑤若:假如。⑥人有其宝: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译文:

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美玉的人说:“(我)把玉给雕琢玉器的人看,那人认为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子罕说:“我把不贪看作是宝物,你的宝物是美玉;如果你把玉给我,我们两人就都失去了各自的宝物,不如各自保管自己(眼中)的宝物。”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玉璧,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于是,子罕把这个人安置在自己的乡里,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玉石,卖出去后,把钱交给献玉的人,让他富有后才让他返回家乡。

《子罕说宝》

6、《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刘元卿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翻译: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栏杆,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己料想只要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一会儿,力气渐渐用尽了,便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

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

第 7 页 共 23 页

启示:

①要敢于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②走出思维的局限,战胜自己,才能获胜。

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并仔细分析,冷静地做出判断,如同文中的盲人一般不听取意见,冥顽不灵,只会徒增笑料罢了。

注释

⒈道:取道,过

2.楯:栏杆上的横木。

3第:只要

4哂[shěn]:嘲笑

5涸:水干

6自分:料想

7.沈:通“沉”,沉溺,拘泥

8.道:走,走过。

9.省:醒悟,反省。

10怖:害怕。

11坠:掉。

12蚤:通“早”。

13.惫:疲乏

14..矜严:矜持严整

15.固:辛苦

16.毋:别,不要

17.夷:平坦

18隅:感受

《有盲子道涸溪》

7、《溪音》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溪音》序原文及翻译朱仕琇

原文:

第 8

页 共 23

杨林溪水出百丈岭。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合众流,溪口扼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人立溪上,恒惴憟。稍南益夷,临溪居人亦益众。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

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筠园①世居其地。村多杨木,故曰杨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时或晨雾淅沥,居人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②。缘溪独游,其听转静。至于春秋朝夕虫鸟之号,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抌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辄闻溪音,感而写之,于是其诗愈富。

筠园方壮时,以诗名天下。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所涉黄河、长江,湠漫汹涌,骇耳荡心,足以震发诗之意气。顾以不得志,困而归。年几五十,回翔溪上,其诚有所乐耶?昔之学艺者患志不精,乃窜之无人之地以求其所为寂寞专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

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今读所补琴操古歌,益渊䆳,正变备具。至效陶诸什③,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其涵澹萧瑟④,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

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注】①筠园:《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②有无:似有似无。③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④涵澹:涵养淡泊。萧瑟:寂寞凄凉。这里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

译文:

杨林的溪水出自百丈岭。这岭在南丰与建宁二县的交界处。水刚流出来

第 9 页 共 23 页

时,是一道小泉。向南斜行十里左右,汇合了许多小河的水,由于溪口狭小阻塞,水变得气势汹涌起来,日夜不停地轰响,有时响如霹雳。人站在溪岸上,常常感到恐惧战栗。稍南,水平缓一些,临溪居住的人也就多起来。离杨林只有几里了,那水便无声无息了。然而溪道却更加回绕,多弯曲,村里人称它为巧洋。建宁的方言,称水曲为洋。

杨林在巧洋南面三里处,溪水像环一样三面环抱着村庄,筠园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村子里多杨树,所以称为杨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树槠木,间杂着其它花卉果实,远远望去郁郁葱葱。半夜风雨从四面来,地上的流水声与众树木的声音相互交杂应和,悲壮高亢,清远之中,夹杂着一种空虚寂寥、似有似无的音响,好像是钟鼓的声音完结了而继以管弦丝竹声音一样。有时或者早上的露水淅淅沥沥,村人还未起床,笋壳丢下,泥沙坍塌,那声音萧疏细微,似有似无。沿着溪水独自游览,听起来转觉静寂。至于春秋早晚,虫鸟的呜叫声,树林深涧樵夫砍树的声音,里巷中讴歌吟诵互相和答的声音,舂米织布的声音,鸡鸣狗叫的声音,远远近近,断断续续,随风高下,一切使人可喜可愕的声音都在溪口里聚集。筠园的家建造在溪口上,他在溪西的草堂教书,来来往往于溪畔,常常听着溪音,一有感触便写出来,于是他的诗作也就多了起来。

筠园在壮年时,他的诗就名满天下。曾经在太学游学,观赏过京师的伟丽。他经涉过黄河、长江,江流河水壮阔无际,汹涌澎湃,惊耳荡心,足以奋发他诗的意气。只是因为不得志,处境艰难而回到家里。年纪将近五十了,徘徊在溪上,他确实有快乐吗?从前学艺的人担忧志趣不专不精,于是跑到没人的地方,来求他所谓的寂寞专一。一旦得到这种境界,就能借助山川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志。现在处在幽僻的溪畔,筠园却以之为乐,他的意趣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

我曾经为筠园的诗集写过序言,认为他的诗风雄浑深得高岸深谷的理趣。现在又读所补的琴曲、古歌,更加渊懿深远,正体变体各种风格全都具备。至于仿效陶渊明体各篇,那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的遗风。他阅历世事越来越深,日日涵养自己的志趣,走古人的路,几乎是只往前行,不管它至于何处,

第 10 页 共 23 页

他的诗有涵养能超脱,无人间烟火气,或者是由于得到溪的帮助很多啊!

从前孔子教人学诗的主旨,在于明白兴、现、群、怨,而在小的方面要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筠园的诗作更丰富了,不让自己扬名,却归功于溪水,诗集编成后,拿“溪音”作篇名,因此我得详详细细地叙述它的本末。

《溪音》序

8、《荀子·子道》原文及翻译译文

《荀子·子道》原文及翻译荀子

原文: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①,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命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②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雕萃③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虽见恶于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

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

第 11 页 共 23 页

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子路曰:“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人邪?”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取材于《荀子·子道》)

【注】①修饰:修养而端正。②端悫(duānquè):端正、诚实。③雕萃:伤损病困;凋摧憔悴。

译文: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做人的中等道德操守;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如果能根据礼义来安排志向,根据法度来指导自己的言论,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备了,即使是尧舜这样贤明的君主,也不能在这上面有丝毫的增益了。

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忠诚;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受到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光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富有修养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服从而不服从,这是不尽孝子之道;不可以服从而服从,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这服从或不服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诚守信、正直老实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为大孝了。古书上说:“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劳苦憔悴时也不能够丧失对父母的恭敬,遭到灾祸患难时也不能够丧失对父母应尽的道义,即使被父母憎恶时仍能不丧失对父母的爱,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无穷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

第 12 页 共 23 页

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

孔子说:“想来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或许是他说话不谦虚吧!或许是他脸色不温顺吧!古代的人有句话说:‘给我穿啊给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子路说:“现在有的人并没有举止不恭敬、说话不谦虚、脸色不温顺这三种行为,那为什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想来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个仁德之人吧!”孔子又说:“仲由,记住吧!我告诉你。即使有了全国闻名的大力士的力气,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没有力气,而是客观情势不许可。所以,君子在家里行为不整饬,这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诚厚道,出外就和贤能的人交朋友。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论语·克己复礼》《荀子·子道》《荀子·子道》

9、《楚子围宋》原文及翻译译文

《楚子围宋》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楚子(楚成王)将围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于睽①,终朝(zhāo)而

第 13 页 共 23 页

毕,不戮一人。子玉(楚现任令尹)复治兵于蒍②,终日而毕,鞭七人,贯③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④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zhěn)⑤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狐偃⑥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sōu,举行蒐礼阅兵)于被庐⑦,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xìhú)可。臣亟(qì,屡次)闻其言矣,说礼、乐而尚《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苟林父御戎,魏犨(chōu)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⑧之教也。

【注释】①睽(kuí):楚地,今地不详。②蒍(wěi):楚地,今地不详。③贯:用箭贯穿。④蒍贾:字伯赢,孙叔敖之父。⑤先轸:晋国名将。⑥狐偃:晋国大夫,字子犯。⑦被庐:晋地,今地不详。⑧文:晋侯,即晋文公重耳。

译文:

楚成王将要包围宋国,让前任令尹子文在睽地训练军队,练兵一早晨,连一个士兵也不羞辱。令尹子玉又在蒍地训练军队,练兵一天后,鞭打过七人,用箭贯穿了三人的耳朵。已经退休的卿大夫们都去向子文庆贺,子文送酒给他们喝。蒍贾当时还年幼,迟后些来到子文那里,不对他表示庆贺。子文问他为什么不庆贺,回答说:“不知道要庆贺什么。你把政事传给子玉,说过:‘用

第 14 页 共 23 页

来安定国家。’安定了内部而失败于外部,收获有多少呢?子玉的失败,是由你推举的。你推举他让他搞坏国事,还有什么可庆贺的呢?子玉武断而不懂礼仪,不能够治理人民。(如果让他率领的军队)超过三百辆战车,他就不能把这支军队带回到国内。假如他能回来我再祝贺,还有什么迟后的呢?”

冬季,楚成王与诸侯率军包围了宋国。宋国的公孙固来到晋国告急。晋大夫先轸说:“报答恩施,拯救危难,取得威名,确立霸业,就在这次行动。”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的拥护,而新近与卫国联姻,如果我们要进攻曹国、卫国,楚国必定救他们,那样齐国、宋国就避免了楚国的攻打。”于是。晋国就在被庐举行蒐礼阅兵,整顿训练军队,建立了三支军队,计划确定领军元帅。赵衰说:“郤縠可以担任元帅。我多次听到关于他的言论了,他喜欢礼、乐,崇尚《诗》、《书》。《诗》、《书》是道义的府库,礼、乐是道德的准则;而道德、道义,是成功和利益的根本所在。《夏书》说:‘广泛地听取接纳人们的言论,明确地以事功来考验,用车马衣服酬报他的功劳。’你可照这样试试他。”就让郤縠统率中军,让郤縠为副统帅;让狐偃统率上军,狐偃让给狐毛,他自己为副;任命赵衰为上卿,赵衰让给栾枝、先轸;让栾枝统率下军,先轸为副。苟林父为晋文公驾驭戎车,魏犨担任车右。

晋文公刚回国时就教育训练百姓,到第二年,就想用他们征伐。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道义,还不安心于他们的居处。”因此在这时出去帮助周襄王恢复王位,回国后积极谋求有利于百姓的事情,这就使百姓依恋他们的生产生活。这时,晋文公又要征发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信用。没有显示出他们的可用。”于是晋文公在讨伐原的时候让百姓看到了信用。百姓有交换物资的,不追求物资的丰厚,说给多少就是多少。晋文公说:“可以用了吗?”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礼仪,还没有产生恭敬的心理。”因此晋文公又举行蒐礼阅兵,让百姓看到礼仪,制定了管理官吏的制度整顿吏治,百姓听从他而不怀疑,这样才征发百姓。迫使楚国撤出戍守谷地的军队,解救了被围困的宋国,通过一次战争就取得了霸权,这是晋文公施行教化的结果。

《楚子围宋》

10、《右溪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第 15 页 共 23 页

《右溪记》原文及翻译元结

原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注释

(1)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道州唐代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南:向南。

(3)合:汇合。

(4)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第 16 页 共 23 页

(5)抵:击拍。

(6)悉皆:都是。悉,全。

(7)敧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

(8)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

(9)洄(huí):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10)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好。

(11)垂阴:投下阴影。

(12)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13)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14)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其义同此。

(15)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

(16)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

(17)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18)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道州。

(19)已来:同“以来”。

(20)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21)乃:于是。

(22)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

(23)俾(bǐ):使。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

(24)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第 17 页 共 23 页

(25)裨(bì):补助,增添。

(26)形胜,优美的风景。

(27)命:命名。

(28)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29)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右溪记》

11、俞樾《九溪十八涧》原文及翻译译文

俞樾《九溪十八涧》原文及翻译俞樾

原文:

凡至杭州者,无不知游西湖。然城中来游者,出涌金门,日加午矣。至三潭印月、湖心亭小坐,再至岳王坟、林处士祠略一瞻眺,暮色苍然,榜人促归掉矣。入城语人曰:“今日游湖甚乐。”其实,谓之湖舫雅集则可,谓之游湖则未也。西湖之胜,不在湖而在山。白乐天谓冷泉一亭,最余杭而甲灵隐。而余则谓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尤在冷泉之上也。余自己已岁,闻理安寺僧言其胜,心向往之,而卒未克一游。

癸酉暮春,陈竹川、沈兰舫两广文,招作虎跑、龙井之游。先至龙井,余即问九溪十八涧,與丁不知;问山农,乃知之。而舆者又颇不愿往,盖自龙井至理安,可由翁家山,不必取道九溪十八洞。溪润曲折,厉涉为难,非所便也。余强之而后可。

逾杨梅岭而至其地,清浅一线,曲折下注,虢虢作琴筑声。四山环抱,苍萃万状,愈转愈深,亦愈幽秀。余诗所谓“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数语尽之矣。余与陈、沈两君,皆下與步行,履石渡水者数次,诗人所谓“深则水”也。

余足力最弱,城中虽半里之地,不能舍车而徒,乃此日则亦行三里而逃矣。山水移情如是。

译文:

第 18 页 共 23 页

凡是到达杭州的人,没有不知道游览西湖的。然而从城中来游览的人,出涌金门,时间就过了正午。到达三潭印月、湖心亭小坐,再到岳王坟、林处士祠稍稍看看,暮色苍茫,船夫催促回去了。进入城中对人说:“今日游西湖特别快乐。”其实,称之游船集锦是可以的,称之游西湖那么不可以。西湖的美景,不在湖而在于山。白居易说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而我却认为九溪十八涧是西湖最美的地方,尤其在冷泉之上。我年岁已大,听闻理安寺僧人说最佳,心很是向往,而最终没有去游览。

癸酉暮春时分,陈竹川、沈兰舫是两广儒学教官,邀我参加虎跑、龙井的游览。先到龙井,我就询问九溪十八涧,轿夫不知道;问山农,才知道在哪儿。而轿夫又很不愿前往,大概从龙井到达理安,可经过翁家山,不必取道九溪十八洞。溪水曲折,爬山涉水很困难,不是很方便。我经强求后才答应。

经过杨梅岭而到达九溪十八涧,线一样的溪水,曲曲折折往下流,虢虢发出琴筑的声音。四山环抱,满山苍翠,越走越深,也就越来越愈秀美。我写诗“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几句诗说不尽景致的美不胜收。我和陈、沈两人,都下车步行,多次踩着石头涉水而行,就是诗人所说的“深则水”。

我的力气最小,平时在城里半里远的地方,也不会不坐车而走路,今天却步行了三里之远。山水美景吸引人的原因啊。

俞樾《九溪十八涧》

12、方孝孺《溪渔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方孝孺《溪渔子传》原文及翻译方孝孺

原文:

溪渔子,金陵江宁人。少脱略不拘,与群儿嬉遨,辄处其上,而什伍部署之,令之曰:“之左”,则趋之左;曰“之右”,则折而右,无敢过视者。溪渔之父素长者,常禁切之,纳之学,使读书,时时弃去,不肯帖帖诸生间。而所业未久,即过诸生数倍,诸生大畏之。其师亦奇之,谢曰:“子非吾曹人也。”

溪渔子亦自雄其才志,尝往来江淮之南,结交大侠异人;论古人功业,遇当

第 19 页 共 23 页

其意,徘徊叹息,仰天拊髀,若有意于从之游也。与天台林右、张毂最善。右亦豪士,善击剑,知兵而长于为文。毂阳狂饮酒,自放于歌诗。二人皆自负高一世,婴竖视同列。溪渔子在淮上,尝钓海滨,望见二人,踞坐大笑。二人者,知其非庸人也,即与之语,大惊异其所为。引归逆旅,主人出酒相饮,摄衣跣行,起舞为乐,欢声撼数十百家。辨难上下古今事,折衷损益,根据理道。识者知其非狂生或不识其为人共瞷指笑之以为真狂或又疑其为神仙人云。溪渔子举若不闻,遇适其志,鲜衣美服行众人中,见者争观之。否则,被污垢短衣,逐蹑市人后,市人吁之,弗辞也。

后溪渔子尽悔故所为,买书千余卷,伏而读之。为文章奇伟伉健,然耻以自名。常曰:“汉无儒者,惟贾生、诸葛孔明耳。唐人陆贽粗有识,然不足庶几王道。所贵乎学,将以辅天地所不及,不然,多读书何为?”识溪渔子者,闻其论高,愈疑之,终莫能测其为如何士也。或曰:“金陵有隐者五显微仲,好奇,溪渔子即其人”云;或曰:“非也”。

方子曰:“古者,豪杰士其身未遇,志未信于时,宁晦于屠钓以自全,不忍以细利挫其心,彼诚有以真知轻重之分也。溪渔子坐都邑中,而远利诡隐,使人莫测其浅深,此其志不苟且也,明矣。要之一世奇士哉!

(选自《逊志斋集》卷二十一有删改)

【注】①什伍:古代军队的基层编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②瞷:窥视。

译文:

溪渔子,金陵江宁人。小时候洒脱而不拘礼法,和一群儿童玩耍,经常占上风,他把大家编成队列,命令“到左边”。大家就跑到左边;说“到右边”,就转到右边,没有谁敢不听他的。他的父亲向来敦厚老实,经常管束责备他。送进学校让他读书,他却经常逃学,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和同学们呆在一起。可是上学不长时间,成绩就比大家好许多,同学们都敬畏他。他的老师也认为他是个奇才,夸奖说:“你和我们不一样啊。”

溪渔子自己也认为才志出众,曾经在江淮一带往来,结交一些侠客和非同一般的人物;谈论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每当遇上合乎他心志的,徘徊叹息,仰

第 20 页 共 23 页

天拊髀,像一心想跟随古人学习似的。期间他和天台的林右、张毂最要好。林右也是一位豪侠。好击剑,懂得兵法又擅长写作。张毂作出疯狂的样子饮酒,吟诗歌唱。这两个人都自认为才志超人,把同辈人看成孩童。溪渔子在江淮,有一次到海滨垂钓,看见这两个人蹲坐着大笑。这两个人知道溪渔子不是一般人物,就和他交谈,对他的所作所为大为惊奇。于是把他带到旅馆,拿出酒来一起痛饮,并拿着衣服光着脚,起舞作乐,欢乐的声音震动多户人家。他们分析质疑古今的各种事情,调节过头的和不够充分的言论,依据事实理顺道理。了解的人,知道他们并不是狂妄的人;有些不了解的人,都窥视并用手指着嘲笑,认为他们真是疯子;也有一些人怀疑他们是神仙。溪渔子对这些全都充耳不闻,遇到符合他心意的,就穿着上漂亮的衣服在人群中走动,发现他的人都争着来看他;否则,就穿上脏兮兮的短衣服,跟在市民的身后,人家驱赶他,他也不离开。

后来溪渔子非常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买了一千多卷书,专心读书。他写的文章奇伟雄健,但是以自己的署名为耻辱。他经常说:“汉代没有儒家学者,只有贾谊、诸葛亮罢了。唐朝的陆贽大致有些学识,但是还不能够近于王道。做学问可贵的是能够用来辅助人们了解还有认识到东西,不这样,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处?”认识溪渔子的人,听他言论的高妙,更加怀疑他,但最终没有谁能够猜测出他是一个学者。有的人说:“金陵有个隐者五显微仲,喜好奇行。溪渔子就是那个人”;也有人说:“不是。”

方孝儒说:古代,豪杰之士得不到机遇,志向在当时不能得以伸展,宁愿隐身于市井、山林之中以保全自己,他们不堪忍受因为微小的利益挫伤自己的心志,他们的确有把握真知分辨轻重的东西。溪子坐守在都城当中,却能够远离利益变成隐士,让人不知道他的高深,这表明他志向不一般,这点很明显的。总之一代奇士啊!

方孝孺《溪渔子传》

13、《右溪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右溪记》原文和翻译

【原文】

第 21 页 共 23 页

道州城西百馀步〔1〕,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3〕,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4〕,垂阴相荫〔5〕。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6〕;在人间〔7〕,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来〔9〕,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10〕,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四部丛刊》本《元次山集》

【作者小传】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少时不羁,十七岁才折节向学,从师于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攻河阳,肃宗召他进京问策,乃上《时议》三篇,受到赏识,擢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史思明有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进水部员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罢还京师,卒赠礼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次上书,请求蠲免百姓租税,得到皇帝许可。又“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召还流民一万多人,受到人民的爱戴。其诗文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力求摆脱六朝以来雕饰华靡的弊病,清淡简洁,纯真自然。唯过于质朴,文采稍逊。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他还曾编《箧中集》诗选行世。

【题解】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长状物记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淡雅隽永的文笔,与清新俊秀的景物,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视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先声。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

第 22 页 共 23 页

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右溪”。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

【注释】

〔1〕道州:州名,唐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2〕营溪:河流名,发源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县西入湘水。〔3〕攲(qí欺)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4〕休木:一本作“佳木”。休,美好。〔5〕阴:树荫。荫:遮盖。〔6〕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7〕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指有居民的地方。〔8〕静者:喜欢清静的人。〔9〕置州已来: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营州,后改为道州。已,通“以”。〔10〕香草:即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蔓延,可巩固坡地。这里也可指芬香的花草。

《右溪记》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47975字。

第 23 页 共 23 页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本文发布于:2024-01-08 20:59: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187901338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pdf

上一篇:杀首子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不能   没有   百姓   声音   原文   圣人   能够   军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