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讲义_百

更新时间:2024-01-08 20:54:22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温州气象局)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讲义_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莒父(jǔ) 2.

.二、通假字

1.是知也

.2.诲女知之乎

.3.如日月之食焉

.4.无欲速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三、古今异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

四、一词多义

通智,聪明

通汝,你

通蚀

通毋,不要

通凋,衰落

( ní) 3.( yuè) 4. 彫(diāo)

.③其无知,悲不几时 灵魂.1.知④绝宾客之知 交情.燕王 了解⑤君何以知.⑥其真不知马也 识别.①知之为知之 知道.②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2.过③花过而采 过去.④愿枉车骑过之 拜访.

 掩饰①小人之过也必文.3.文犹可识 文字②独其为文.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连词,表转折.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连词,表并列.4.而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假设.④必不得已而去 连词,表因果.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可 名词,信用.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相信.5.信③信可乐也 副词,确实.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副词,随意.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过而能改

.2.小人之过也必文

.(二)使动用法

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则远怨矣

.3.足食,足兵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是知也

(二)省略句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

2.于斯二者何先(去)

(三)宾语前置句

(省略状语)

(省略动词)

(“为”表判断)

(“也”表判断)

弘:使……弘扬,使……扩大

远:使……远,远离

足:使……充足

过:犯了错误

文:掩饰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其何以行之哉

(四)状语后置句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五)固定句式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自”作“厚”的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前置)

(“于人”作状语,后置)

(“如之何”为固定结构)

[课文·译注]

子曰: “由, 诲 女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1)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知为不知,诲:教导。女:通“汝”,你。之:代是知也。”

不懂就是不懂,词,代教给的内容,道理。为:是。这就是聪明。”这是一个判断句。是:代词,

这。知:通“智”,智慧,聪明。子 曰: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 吾末如之(2)

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是何也已矣!”曰:说,念叨、考虑。如之何:固定结构,怎么办。

没有办法了!”末:无。也已矣:语气词连词,强化肯定语气。子曰: “过 而 不 改,过:名词作动词,犯了错(3)

孔子说:“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错误,误。而:转折连词,却。是 谓过矣!”是:指示代词,这。谓:叫做,

这才是错误啊!”称做,是。过:名词,错误。子贡曰:“君子之 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君子:品(4)子贡说:“君子犯了错误,就好像日食月食:格高尚

过 也, 人皆 见之; 更 也,

取消独立性。食:通“蚀”。犯了错误,人们都看见了;改正错误,的人。之:用在主谓之间 人皆仰之。”之:代词,代“过”“更”。

人们都景仰。”更:改正。仰:景仰。子夏曰:“小 人 之 过 也 必 文。”(5)

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小人:品格卑下的人。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

立性。也:用在句中表停顿。必:一定。文:掩饰。子曰: “人能 弘 道, 非 道 弘人。”弘:使(6)孔子说:“人能使道光大,不是道能使人显耀。”动用



道: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法,使……光大,显耀。

子曰: “躬 自 厚 而 薄 责于 人,(7)

孔子说:“对自己要求多而严,对别人要求少而宽,则 远 怨 矣!”躬自:自己,自身。厚:多而严。薄:少而就能避免怨恨了!”宽。而:连词,表并列。责:要求。于:对。

则:就。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避免。

子夏 为 莒 父 宰, 问(8)

子夏担任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 政。 子曰: “无 欲 速, 无 见 小

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求快,不要只计较小的 利。 欲 速 则 不达, 见 小 利 则

利益。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鲁国城名。大事不成。”为:动词,担任。莒父

不成大事。”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子曰:“人 而 无信, 不 知 其 可 也。(9)

孔子说:“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做人哩。 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而:假设就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车子靠什么行走呢?”连词,如

果。信:信用,守信用。其:代词,前者代人,后者代车子。可:可以,能够。:古代大车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古代

小车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何以:以

何,靠什么。之:用在动词“行”后,凑足音节。子贡 问 政。 子 曰:(10)

子贡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 “足 食, 足 兵, 民信 之矣。”要使粮食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让老百姓信任政府。”足:使动用法,使……充足。

信:信任。之:代词,政府。子贡曰:“必 不 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 何 先?” 曰: “去 兵。”必:假使,如果。中哪一项先去掉?”孔子说:“去掉军备。”而:连词,表因果。

去:去掉,丢弃。于:在。斯:这。

子贡曰:“必 不 得已而 去, 于斯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

二者 何 先?” 曰: “去 食。 自古

剩下的两项中哪一项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 皆 有 死, 民 无 信 不 立。”

以来人都有一死,而假如百姓不信任政府,政府就站不住脚。”子曰: “岁 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11)

孔子说:“到了严寒时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彫也。”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

凋零的。”性。彫:通“凋”,凋零,衰落。子 在川上曰: “逝 者 如斯夫,

(12)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啊,不舍昼夜!”

日夜不停地流淌!”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析]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总会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评析] (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

这是孔子教导弟子为政的原则。朱熹认为:“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作为一个领导,要有远大的目光,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够做出很大的政绩来,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而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全大局,高瞻远瞩。

对于个人的为人处世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问题1] 选文1与选文2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 选文1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无知,选文2进一步告诉我们,正视自己的无知,并不是安于自己的无知,而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2]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3到选文5的主要内容。

[明确] 启示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问题3] 选文6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阐明了哪些关系?

[明确] 阐明了人与道的关系,告诫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问题4] 选文7说“则远怨矣”,怎样才能做到?

[明确]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问题5] 选文9中说“大车无,小车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比喻。阐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问题6] 如何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这句话?它对我们有何启发?

[明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这句话是从为人处世角度来说的。它告诫我们,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问题7] 阅读第3~12则,试分析孔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明确] ①《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用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

②巧设譬喻,形象而蕴藉。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水的流淌不断来比喻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是没有止境的,感叹自然界万物瞬息万变,惋惜生命短暂,说明了人应该抓住每分每秒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种以比喻来说理的话语在《论语》当中比比皆是,在学习时要认真体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C.于斯三者何先

B.如日月之食焉

D.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何以行之哉其.A.其何伤于日月乎.莒父宰子夏为.C.愿为小相焉.

哉其何以行之.B.是故哂之.

文小人之过也必.D.必不得已而去.

解析:A项,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B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C项,均为动词,担任。D项,一定;假使。

答案:C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浴乎沂,风乎舞雩

.A.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D.欲速则不达

.解析:A项,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D项,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

4.下列加点词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日月之食焉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解析:C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今义为连词,表示一件事情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其他选项古今意义相同。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5~8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B.过也,人皆见之

.C.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D.更也,人皆仰之

.解析:例句与B、C、D三项中的“之”是代词“他(它)”。A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A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也,如日月之食焉①君子之过.②小人之过也必文.之乎③诲女知.④是知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②句中的“过”为名词,“过失”;③句“知”为动词,“知道,明白”;④句“知”为名词,“聪明”。

答案:A

7.下列对选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学习知识应当虚心,实事求是,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B.孔子认为,碰到问题,不说“怎么办”,不主动想方设法去对付的人,他对这类人也是无可奈何的。

C.子贡认为,君子不要怕有过错,只要改正了,人们仍然会信任与尊敬他。

D.子夏说小人有过错,也一定是小过错,人们不必去计较它。

解析:子夏是说小人不愿承认自己有过错,也不愿意改正,所以必然要掩饰。

答案:D

8.对选文中孔子所说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孔子在论述如何防止犯错误和犯错后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

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解析:“今不取后世”句意不通,排除A、B项;“而”前不能断开,排除D项。

答案: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B.颛臾,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

C.干戈,均为古代兵器,引申为战争。“干”为武器,“戈”为防具。

D.萧墙,对着国君宫门的小墙,即门屏,比喻内部。

解析:“干”为防具,“戈”为武器。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解析: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答案:D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之内啊。

参考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去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怕人口少而怕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社会安定,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之内啊。”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这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

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

(示例二)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示例三)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

14.某孔子学院对国外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一项的统计结果如右图。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说明] 孝: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俭:过日子能省则省。礼:对别人要以礼相待。勤:辛勤的劳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谦:遇到别人的夸奖要表现得谦虚。面子观:孩子的成功就是给父母挣面子。

(1)请根据图表的所有统计信息,概括出结论,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孔子学院老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内容,依据相关信息,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调查对象对“礼”的认同度最高,对“谦”“俭”和“勤”“孝”的认同度较低,最不认同的是“面子观”。

(2)(示例)①教学中要理解并尊重外国学生的文化感受,这样才能赢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②对认同度较低的价值观,如“面子观”“孝”文化等,在教学中教师不宜过于强调。

辜鸿铭讲《论语》

孔子活动的时代封地建国的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是所谓的扩张时期。当时,那些封建的、半家族性质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都需要重新设计和解构,因此在带来外界局势的混乱外,还引起人们心灵的错乱。我曾经说过,在过去的2 500年里,中国人不存在心灵和理性的冲突,但是我必须强调,在孔子活动的扩张时期,和今天的欧洲一样,中国人的心灵和理性之间发生剧烈的冲突。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早就从尊敬的祖先那里继承了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和文明体系,而且每个人都处于这个体系的构成——制度、规则、教条、习俗和法律中。然而,这个体系并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且这个体系已经不符合实际了,但是生活必须继

续下去;这个体系而且是习俗的,而不是理性的。

如同现代欧洲的精神觉醒一样,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对理性的觉醒一样,包括自由主义、探索冒险、追求真理和根源的精神。中国的这种理性追求,源于人们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的旧秩序必须和自己的生活保持一致,所以应该重新构建一种社会和文明的新秩序,前提是寻找到新秩序的基础。然而,在当时的中国,所有寻找这个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的基础的做法都失败了:有一些满足了头脑的需求,却忽视了心灵;另外一些重视心灵的需要,但是不够理性。像上文说的那样,2 500年前中国人的理性和心灵的冲突,和在欧洲发生的一模一样。人们都在尝试重新构建这种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来解决理性和灵魂的冲突问题,然而当很多尝试都失败后,人们开始产生失望,以致最终转为对文明的绝望和恼怒,最后一些人甚至想要摧毁所有的文明。以老子为代表——他的地位好比于欧洲的托尔斯泰,从心灵和理性的冲突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让他认为,社会和文明在真正的本质和结构上存在着无法更正的错误。老子和他最杰出的门徒庄子,劝说中国人放弃所有的文明和智慧。老子这样中国人:“放下一切,随我前行,去往群山、小屋隐居;那里有真正的生活,灵魂在生活,永远不朽!”

虽然孔子也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秩序落后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但是他认为这种病态、不幸、苦难和罪恶并不是源于社会和文明的本质和结构,而是因为人们在错误的基础上建立了文明,并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孔子告诫中国人说不要放弃文明,因为在一个真正完美的社会和文明秩序里,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社会和文明秩序中,人们就可以过上心灵的生活——一种真正的生活。孔子一生都在做着把社会和文明导入正确道路的尝试,希望能给它们以良好的基础,来阻止它们可能存在的突然毁灭。当死亡来临,他已经看到了文明在未来将要被毁灭,那么他做了点什么呢?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建筑师看到了建筑开始着火,并且明确知道自己无法挽救,所以他能做的就是保存好建筑的设计图纸,以确保能在废墟上重建。孔子一样,当他看到中国的社会和文明的建筑不可避免走向毁灭,而且自己无力挽救时,他就只能将重建中国文明的设计图纸,保存到“五经”——中国的《圣经》中,这五本经典,就是孔子为挽救中国文明做的设计图纸,是孔子对中国文明做的巨大贡献。

孔子为重建中国文明保存了设计图纸,是为中华民族做的伟大工作,然而我要说,这并不是孔子为中国人做的最主要或者说最伟大的工作。他所做的最主要或者说最伟大的工作,应该是通过这些重建的设计图纸,为社会和文明秩序作了一个新的结构和解释。在这份新的文明设计图纸中,他为中国人给出了真正的国家信仰——一个综合的、理性的、不朽的文明存在的绝对基础。

知识链接:

辜鸿铭(1857-1928),字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自幼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近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

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讲义_百

本文发布于:2024-01-08 20:54: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184622587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讲义_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讲义_百.pdf

标签:中国   颛臾   不能   人们   社会   错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