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08 19:21:26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通讯技术)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其兄干、巾、中皆知名当时,柴中行见而奇之。真德秀在潭,致汉为宾客。尝造赵汝谈,汝谈曰:“第一流也。”江东提刑赵汝腾荐汉于朝,诏免解差,充象山书院堂长。赴礼部别院试,正奏名,授上饶县主簿。江东转运使赵希塈言:..“汉,今海内知名士也,岂得吏之州县哉!”诏循两资,差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长。

授太学博士,转对,言:“太祖之天下坏其半者,蔡京、王黼也。高宗之天下坏其半者,..郑清之也。”又曰:“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舍此不务,而徒以九重之深、一笑之适以为乐。乐极而思之,吾有朝廷而不能治也,吾有黎民而无与保之也,起视四境,而外侮又至矣。虽有郑、卫之音,建章之丽,琼林之积,亦独何乐哉!”

召试馆职,迁秘书省校书郎。皇太子冠,差充太常博士,受命进《冠箴》,诏令太子拜.谢。升秘书郎,转对,极言边事,以为:“今日扶危救乱无复他策,在乎人主清心无欲,尽用天下之财力以治兵;大臣公心无我,尽用天下之人才以强本,庶几尚有以亡为存之理耳。”

迁太府少卿,升兼太子谕德。疏论:“比年董宋臣声焰薰灼,排大臣,结连凶渠,以致兵戈相寻之祸。陛下灼见其故,斥而远之,臣意其影灭而迹绝矣。岂料夫阴消而再凝,冰解而骤合,既得自便,即图复用,以其罪戾之余,一旦复使之出入壸奥【注】之中,给事宗庙之内,此其重干神人之怒,再基祸乱之源,上下皇惑,大小切齿。自古小人复出,其害必惨。将逞其愤怨,啸其俦伍,颠倒宇宙,陛下之威神有时而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

乞休致,擢太常少卿,太子以书挽留。度宗即位,累请致仕,授华文阁待制、知宁国府,..赐金带。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一。特赠正奉大夫,谥文清。

(选自《宋史·汤汉传》,有删改)

【注】壸奥:内室深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B.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C.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D.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官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此职只在县级衙门设置。

B.转对,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

C.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

D.休致,指官吏年老去职,泛指官员辞职归家,也称“致仕”“致事”“致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汉才名俱显,颇受认可推重。汤汉得到柴中行等人的赏识,在上饶县主簿任上被越级提拔。

B.汤汉忠贞有识,敢于正言直谏。进言皇上要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避免国家陷于混乱之中。

C.汤汉直斥奸佞,具有超凡胆识。他敢于犯颜上疏,直陈董宋臣危害之烈,坚决反对起用他。

D.汤汉品德高尚,淡泊官场名利。他极具操守,尽管多次辞官但皆未被许可,最后死于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年董宋臣声焰薰灼,排大臣,结连凶渠,以致兵戈相寻之祸。

(2)将逞其愤怨,啸其俦伍,颠倒宇宙,陛下之威神有时而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

5.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出朝廷对汤汉的重视?

【答案】1.C

2.A

3.D

4.(1)近年董宋臣声威气焰逼人,排挤大臣,勾结凶徒的首领,导致战争接连不断的灾难。

(2)他们将会肆意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怨恨,招集他们的同类,颠倒乾坤,陛下的神威有时不能自己施展,这非常可怕。

5.①朝廷不断给汤汉升迁官职。

②太子加冠时,皇帝让汤汉进《冠箴》,并让太子拜谢。

③汤汉请求退休时,太子写信挽留。

④汤汉死后,朝廷追赠官职并加美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有志向啊,那么一定会先使他的纪纲正,使他的根本强大,使他的门户稳固,这样以后,内心悠闲,无拘无束地游玩,实在是很快乐的啊。

本题中,“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为对称句式,应该单独成句,三句应该断开,排除AB。

“优游”是一个词汇,意思是生活得十分闲适,不应该断开,排除D。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此职只在县级衙门设置”错,有些朝代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职。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最后死于任上”错误。结合“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一”分析,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退休。七十一岁去世。没有“死于任上”。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比年”,近年;“薰灼”,比喻以气势凌人;“凶渠”,凶徒的首领,元凶;“相寻”,相继,接连不断

(2)“逞”,肆意发泄;“俦伍”,同一类人;“自行”,自己施展;“甚可畏也”(判断句)。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

由“授上饶县主簿”“诏循两资,差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长”“授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校书郎”可知,朝廷不断给汤汉升迁;

由“皇太子冠,差充太常博士,受命进《冠箴》,诏令太子拜谢”,可知太子加冠时,皇帝让其进《官箴》,并让太子拜谢;

由“乞休致,擢太常少卿,太子以书挽留”,可知当汤汉请求退休时,太子写书挽留他;

由“卒,年七十一。特赠正奉大夫,谥文清”,可知,朝廷在汤汉死后追赠官职,并给谥号。从这几方面可看出朝廷对汤汉的重视。

参考译文:

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他的兄长干、巾、中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柴中行走有人看见都认为他们与众不同。真德秀在潭地,致汉作为宾客。曾经拜访赵汝谈,汝谈说:“第一流啊。”江东提刑赵汝腾向朝廷荐汤汉,下诏免解差,担任象山书院堂长。赶赴礼部别院试,上奏名号,授予上饶县主簿的官职。江东转运使赵希塈说:“汤汉,如今海内的知名人士啊,哪里能够去做州县的官吏呢!”下诏提拔两个等级,做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长。

授予太学博士,转对,说:“使太祖的天下坏掉一半的人,是蔡京、王黼啊。使高宗的天下坏掉一半的人,郑清之啊。”又说:“如果有志向啊,那么一定会先使他的纪纲正,使他的根本强大,使他的门户稳固,这样以后,内心悠闲,无拘无束地游玩,实在是很快乐的啊。舍弃这些不做,只是把九重之深、一笑之适的那些事情作为欢乐。快乐之后再思考这些,我有朝廷却不能治理啊,我有黎民百姓却没有办法保护他们啊,起来看看四周边境,外敌又到了。即使有郑、卫之音,建章之丽,琼林之积,有什么快乐的呢!”

召试馆职,迁任秘书省校书郎。皇太子冠,充当太常博士,接受命令进献《冠箴》,下诏让太子拜谢。升任秘书郎,上殿指陈时政得失,多说边境的事情,认为:“如今扶危救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主要需要人君清心无欲,用尽天下的财力来治理军事。大臣一片公心无私心,用尽天下的人才来使根基强大,差不多还有以亡为存的道理罢了。”

迁任太府少卿,上升兼任太子谕德。上疏谈论:“近年董宋臣气焰嚣张,排挤大臣,勾结匪首,而招致战乱不断的灾祸。陛下透彻明白这样的原因,排斥而疏远他,臣估计他应该要消失影迹了。哪里想到阴暗消失却又再次凝聚了,冰消解又突然聚合,既得自己便利,就是图谋再次被任用,按照他的罪恶,一旦再次让他出入朝堂之中,在朝堂之上做事,这就是他会惹来神人的怒气,增加祸乱的根源,使皇上迷惑,大家都是极端愤怒的。自古小人再次出山,他的害处一定很大。他们将会肆意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怨恨,呼召他们同类的人,颠倒乾坤,陛下的神威不能自己施展,这非常可怕。”

请求退休,提拔太常少卿,太子写信挽留。度宗即位,多次请求退休,授华文阁待制、知宁国府,赐金带。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退休。七十一岁去世。特赠正奉大

夫,谥号文清。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枯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命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侨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知徐州

知:担任知州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委身为贾人妇

..C.使官吏分堵以守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卒全其城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答案】1.C

2.D

3.雨日夜下个不停,苏轼在城墙上建房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诣”,到,去。句意: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代词,代做范滂那样的人这件事。句意: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一时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

B. ①替,介词。句意: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暂且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

②动词,成为。句意:嫁给商人成为他的妻子。

C.①连词,表修饰。句意: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

②介词,因为。句意: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投奔我。

D.都是代词,那。①句意:最后终于保全了那徐州城。②句意: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庐”,名作动,建房;“轼庐于其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轼于其上庐”,苏轼在城墙上建房过夜;分堵,分别堵住;“卒”,最终;全,保全。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苏轼)听到有关古今成败的事,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当发避开此人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暂且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雨日夜下个不停,苏轼在城墙上建房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帝永平三年冬十月,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共父以女妻之与之和亲。四年冬十月,于..阗王广德将诸国兵三万人攻莎车,诱莎车王贤,杀之,并其国。匈奴发诸国兵围于阗,广德请降。匈奴立贤质子不居徵为莎车王。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之伐匈奴也,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部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官属曰:“胡人不能常久,无他故也。”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

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B.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C.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D.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首领间为求和平而进行的联姻,始于汉朝。

B.质子,古代指派往敌方或他国去作抵押的人质,多为诸侯王之子。

C.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表示副贰,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贰。

D.绝域,古代指隔绝难通的边远地方。文中指离汉朝极远的鄯善王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班超受窦固之命出使西域,到达鄯善国,收服鄯善王广而还。汉明帝听说后,在窦固请求更换出使西域使者时,仍派班超前往。

B.班超机警敏锐。他从鄯善王对汉朝使节的态度有所疏远怠慢的细节中,察知匈奴使者的到来使鄯善王广对汉朝有了二心。

C.班超功成不居。他因惧怕郭恂生气而拒绝下属将消灭匈奴使者的计划提前告知郭恂的建议,但事后对郭恂表示不会独居功劳。

D.班超有勇有谋。他先设计从侍胡嘴里诈出匈奴使团到达鄯善国的时间和驻地,然后进行周密部署,并亲自上阵,一举将其歼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2)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

【答案】1.D

2.A

3.C

4.(1)这一定是因为有北方匈奴使者来到,(鄯善王广)多疑犹豫而不知归附谁的缘故。明智的人在事情没发生时就会看到迹象,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呢?

(2)如果让鄯善王广把我们逮捕送交匈奴:那么,我们的骸骨就会被豺狼吞食,(我们)应该怎么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莎车王贤用重兵威胁逼迫,夺取了于阗,并派将领驻守那里。于阗人杀死了莎车将领君德,拥立高位者广德为王,广德派弟弟仁攻打贤。广德的父亲原先被拘留在莎车。贤就放回了广德的父亲,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广德.

“夺于阗”和“使其将守之”是两件事,都是动宾结构,之间需要断开,排除AB。

“其将君德”是“杀”的宾语,指于阗人杀了莎车的将领君德,所以要在“君德”后面断开,排除C。

“归其父”指释放了广德的父亲,“其父”做“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首领间”的说法不准确,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为了和平所进行的联姻也可以叫和亲。“始于汉朝”的表达也不正确,广义的和亲,周朝时即已存在。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C.“他因惧怕郭恂生气而拒绝”错,根据原文“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可见,班超是因为怕郭恂泄密才拒绝提前告知他。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狐疑”,多疑;“未萌”,还没发生;“著”,显著,明显。

(2)“收吾属”,逮捕我们;第一个“为”,被;“食”,吞食;“为之奈何”,怎么对付这件事,怎么办。

参考译文:

汉明帝刘庄永平三年的冬季十月,莎车王贤用重兵威胁逼迫,夺取了于阗,并派将领驻守那里。于阗人杀死了莎车将领君德,拥立高位者广德为王,广德派弟弟仁攻打贤。广德的父亲原先被拘留在莎车。贤就放回了广德的父亲,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广德,跟于阗建立了和亲关系。汉明帝永平四年的冬季十月,于阗王广德率领多国联军三万人攻击莎车,把莎车王贤出来,将他杀死,吞并了莎车国。匈奴征调多国军队包围了于阗,广德请求投降。匈奴立贤在匈奴做人质的儿子不居徵为莎车王。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讨伐匈奴的时候,派代理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一行到了鄯善,鄯善王广对班超用贵宾礼仪接待,十分周到,后来突然改变了态度,疏远并怠慢班超等人。班超对他的部下说:“你们可曾察觉出广对待我们的礼仪冷淡了吗?”部下说:“胡人行事无常性,应当没有别的原因。”班超说:“这一定是因为有北方匈奴使者来到,(鄯善王广)多疑犹豫而不知归附谁的缘故。明智的人在事情没发生时就会看到迹象,更何况已经

很明显了呢?”于是他招来部善王广派来的侍胡,假装(已经知道实情),说:“匈奴的使者来几天了,如今住在哪里?”侍胡惊慌地说:“已来三天了,住在离此地三十里的地方。”班超于是就把侍胡禁闭起来,把自己带来的三十六个官员全叫来,与他们一起饮酒,饮到最酣畅时,就借酒激怒大家说:“你们与我都处离汉朝极远的地方,现在北匈奴的使者才来到几日,鄯善王广对我们就失去了礼敬,如果让鄯善王广把我们逮捕送交匈奴,那么我们的骸骨就会被豺狼吞食,(我们)应该怎么办?”官员都说:“现在我们身处危亡境地,愿跟司马您同生共死。”班超说:“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不会得到老虎仔。现在的计策、只有乘夜用火攻击匈奴使者,让对方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们一定会感到非常震惊恐怖,这样我们可以消灭他们。消灭了这些匈奴使者,鄯善王就会吓破胆,我们的事情就会办成,也可以建立大功。”众人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胜败决定于今天,从事是个平庸的安于习俗的官吏.听到我们的计谋一定会因为恐惧而泄密,人死了不能留下英名,不是英雄。”大家说:“好吧。”天刚黑,班超就率领官兵奔向匈奴使者住的营帐。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手下的官兵杀死匈奴使者及其随从三十余人,其余约一百人全部被烧死。天亮时,班超等人才回到驻地,告诉郭恂事情的经过,郭恂大惊,接着就改变了脸色,班超知道他的意思,举手声称说:“你虽然没有去参加战斗,可我班超怎有心独居战功呢!”郭枸听后才高兴起来,班超于是叫来鄯善王广,拿出匈奴使者的人头给他看,鄯善全国上下都震惊恐慌。班超将汉朝的威德告诉善王广,让他自今以后,不要再跟北匈奴交往。鄯善王广叩头说:“愿归属汉朝,不再有二心。”于是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班超回来后,向窦固禀告,窦固大喜,向皇帝详细地报告了班超的功绩,并请求再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汉明帝说:“像班超这样有才能的官员,为什么不再派遣,却另去选拔其他人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前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

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后,官名,始于唐代宗年间,文中是魏博节度使缺位时代理的称谓。

B.版籍,指户口册或领土、疆域,“申版籍”指向朝廷索要人口和土地。

C.专地,擅自处置领地,唐至德年后节度使专地以抗上令,始有藩镇之祸。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曾分天下为十五道,唐末演变为节度辖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

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

(2)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答案】1.C

2.B

3.B

4.(1)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和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趁着这个机会推心置腹的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结交他。

(2)我穿破烂的衣服和吃粗略的食物,汇集财物的原因,正是为了打算用来平定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白白的储存满府库有什么用?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绛又说:“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使四邻受到鼓励而羡慕。请求拿出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贯钱来赏赐给他们。”手下的人认为所赠送的太多,以后有这样的情况,将拿什么来赏赐?

“过”的宾语是“所望”,应在“望”字后边停顿,排除BD。

“赐之”是动宾结构,结构完整;“以为”的主语是“左右”,应在“左右”的前边断开,排除A。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申版籍’指向朝廷索要人口和土地”错误,“申版籍”在文中指向朝廷申报军民户籍。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B.“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错误,依据原文“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可知,李绛认为“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反而是祸乱的根源。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奉”,奉上;“乘”,趁着;“抚纳”,安抚招纳;“结”,结交。

(2)“所以”,……的原因;“货财”,财物;“不然”,不这样;“徒”,白白地;“何为”,为何,干什么,有什么用。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他的儿子田怀谏为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气和力量,军中很是依赖他。辛亥这一天,皇上和宰相商议魏博的事情,李吉甫请求派兵去讨伐魏博,李绛说:“我私下里看到两河的藩镇飞扬跋扈,都是分兵隶属各位将领,权利不是在于一人身上,我担心他们的权利太大,乘机来谋划自己的故地啊。各位将领势均力敌,不能相互克制,如果找到严明的主帅来指挥,那么就能够自我稳固了。如今怀谏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能自行处理决断事情,军府大权必然落到他人手中,众将领待遇厚薄不均,必然产生怨恨恼怒,互不服从。既然这样,那么从前分兵的计策正好成了今天祸乱的根源。到这个时候,只有在朝廷中不吝惜爵禄来赏赐田兴,使两河的藩镇听闻,恐怕他的部下都争着恭敬的归顺他了,这就叫不作战却使别人服从了。”皇上说:“好。”不久田怀谏年幼体弱,军政大事都由家奴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多次根据爱憎调换众将领,众人都满腔愤怒。朝廷的命令很久还没到,军中人心不安。田兴早晨进府,数千名士兵围住田兴下拜,请(他)担任留后一职。田兴对众人说:“不要侵犯副大使,遵守朝廷法令,申报军民户籍,请求委派官吏,这样以后我才答应。”(众人)都说:“行。”田兴便杀了蒋士则等十多人,把田怀谏迁到了府外。魏博监军把上述情况奏报朝廷让皇上知道,李吉甫请求派中使去表示慰问来观察事态的变化,李绎说:“不可以。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和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趁着这个机会推心置腹的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结交他。”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让田兴担任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说:“魏博五

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使四邻受到鼓励而羡慕。请求拿出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贯钱来赏赐给他们。”手下的人认为所赠送的太多,以后有这样的情况,将拿什么来赏赐?皇上把这番话告诉了李绛,李绛说:“田兴不贪图专地的利益,归顺朝廷,陛下您怎么吝啬小的财物而丢失大的计划,不凭借这个来收复节度辖区的心呢!”皇上很高兴,说:“我穿破烂的衣服和吃粗略的食物,汇集财物的原因,正是为了打算用来平定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白白的储存满府库有什么用?”十一月,派知制诰裴度到魏博表示慰问,把一百五十万贯钱赏赐给军士,给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军士接受赏赐,欢呼雀跃。成德、兖郓两地的使者几次拜见,只是相互看看变了脸色,感叹说:“倔强的人又有什么用呢!”十四年的秋天,田兴到朝廷,皇上对待他很优厚。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建元六年秋八月,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陛下以四海为境,生民之属,皆为臣妾。垂德惠以覆露之,使安..生乐业,则泽被万世,传之子孙,施之无穷,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臣安窃恐将吏之以十万之师为一使之任也。”是时,汉兵遂出,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汉兵众强,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即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春三月壬午,天子闻南越反,六年冬,楼船将军杨仆入越地,先陷寻斄,破石门,挫越锋,以数万人待伏波将军路博德至俱进。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伏波为营,遣使者招降者,赐印绶,复纵令相招。黎旦,城中皆降。吕嘉..夜亡入海。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初,东越王馀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击吕嘉。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不行,持两端,阴使南越。杨仆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不许。馀善闻楼船请诛之,汉兵临境,乃遂反。是时太农张成弗敢击,却就便处,坐畏懦诛。上乃遣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中尉王温舒出梅岭,以击东越。元封元年冬十月,兵入东越境。楼船将军斩徇北将军。越建成侯敖与繇王居股杀馀善,以其众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平两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B.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C.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D.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

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B.岭,特指大庾岭等五岭,位于五岭以南的广东、广西一带称为“岭南”。

C.宗族,一种社会单位,指同一父系的家族或同一父系家族的所有成员。

D.印绶,“印”指印信,“绶”指系印信的丝带,印绶也用以借指官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闽越王攻打南越边邑,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赞赏南越王守信义,大举发兵援救南越。

B.面对生死存亡的危局,馀善展现了长远的政治眼光和快速决断的能力,杀死闽越王,向朝廷谢罪。

C.南越造反,楼船将军杨仆、伏波将军路博德及驰义侯接连出击,大获胜利,南越叛乱最终被平定。

D.由于东越首鼠两端,楼船将军杨仆请求攻打东越,不被允许。后来东越果然反叛,杨仆又奉命攻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兵众强,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

(2)是时太农张成弗敢击,却就便处,坐畏懦诛。

【答案】1.D

2.C

3.C

4.(1)汉军众多而强大,即使侥幸战胜他们,后面派来的军队会更多,直到消灭我们国家才会停止。

(2)这时候太农令张成不敢进攻,退到有利地方,因犯了畏惧敌人、怯懦软弱的罪被杀。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四境之内,没有狗叫的警兆却要让陛下的士卒死亡,尸骨暴露在原野,血液沾湿了山谷,边境上的百姓为此要把城门早闭晚开,还担心从早上活不到晚上,我认为陛下应该重视这些现象。

“死亡”是“甲卒”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中原”是“暴露”的地点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

“早闭晏开”是一个对称性的四字短语,指城门早关晚开,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所有成员”错误,宗族指同一父系的家族,也指同一父系家族的所有成员,但不包括出嫁的女性。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及驰义侯接连出击”错误,文中说“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可见驰义侯未参与战斗。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众”,众多;“幸”,侥幸;“后来”,后面派来的军队;“益”,更加。

(2)“却”,退却;“就”,到;“便”,有利,便利;“坐”,因犯……罪;“诛”,被诛杀。

参考译文:

汉武帝建元六年秋天八月,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边邑。南越王遵守天子的约束,不敢擅自发兵回击,派人上书告天子。因此汉武帝赞赏南越王守信义,为他调动大量的兵力。派遣大行令王恢领兵从豫章出发,大农令韩安国从会稽出发,攻击闽越。淮南王刘安呈上谏书,说道:“陛下君临天下,广布德行,普施恩惠,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都认为有生之年见不到战争。现在四境之内,没有狗叫的警兆却要让陛下的士卒死亡,尸骨暴露在原野,血液沾湿了山谷,边境上的百姓为此要把城门早闭晚开,还担心从早上活不到晚上,我认为陛下应该重视这些现象。陛下把四海作为边境,所有的人民都是你的臣下仆妾。您只要广施恩德来关照他们,使人民能够安生乐业,那么您的恩泽流传万世,传给子孙,施行恩惠直到永远,天下的安定,就好像是四面联系起来的泰山一般。我担心派将遣兵动用十万大军只能干一位使臣的事情。”这时候,汉朝已经出兵,但还没越过阳山岭。闽越王郢就派出军队在险要的地方对抗汉朝军队。郢的弟弟馀善就和丞相及宗族之人商量说:“我们的国王因为擅自发兵攻打南越,没有向天子请示,所以天子派兵来讨伐。汉军众多而强大,即使侥幸战胜他们,后面派来的军队会更多,直到消灭我们国家才会停止。现在把国王杀了来向天子谢罪,天子听从我们的请求,就能停止战争,我们的国家必定会完整保存下来。不听从我们的请求,我们就奋力战斗,要是不能取胜,我们就逃到海里去。”大家都说:“好。”于是就杀死了郢,派使者带着他的头送给了大行令王恢。王恢就用灵活方便的方式停止了军事行动,(并把情况)告知了大农令韩安国,又派使者携带王的人头急驰长安,报告天子。天子下诏书,让王恢和韩安国的军队停止军事行动。春三月初四这一天,天子听说南越反了,(元鼎)六年冬,楼船将军杨仆进入越境。首先攻陷寻斄,打下石门,挫败了越军的锐气,领着数万人等待伏波将军路博德大军到来一同前进。趁天黑的时候,楼船将军打败越人,纵火烧城。伏波将军设置营地,派使者去招纳投降的敌人,赐给印绶,又放回去教他们再招引降人。第二天黎明时,城内的人都投降了。吕嘉在夜间逃亡到海上。驰义侯所带的夜郎兵还未到,南越已经平定了。起先,东越王馀善上书,请求率领战士八千人跟着楼船将军攻击吕嘉。待到他的军队到达揭阳时,他就以海上出现大风巨浪为借口,不再向前进军,采取观望的态度,暗中又派使者与南越联系。楼船将军杨仆向天子上书,同意乘便领兵去攻打东越。天子没有同意。馀善听说楼船将军请求讨伐他,而且汉军已经进逼东越边境,于是他就造反。这时候太农令张成不敢进攻,退到有利地方,因犯了畏惧敌人、怯懦软弱的罪被杀。汉天子于是派遣楼船将军杨仆从武林动身,中尉王温舒从梅岭动身,来攻打东越。元封元年冬天十月,军队进入东越境内。

楼船将军杀了徇北将军,东越的建成侯敖和繇王居股杀死了馀善,率领他的部下投降。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本文选自《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体裁)史书。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吾其还也( )

..(3)共其乏困( )

(4)朝济而夕设版(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晋军函陵”中的“军”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何厌之有

C.然则一羽之不举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6.试比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异同。

【答案】1.编年体

2.

如果没有

语气副词,表婉商,还是

通“供”,提供,供给

渡河

3.B

4.D

5.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6.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

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2.

B.鼓瑟希

.D.南取汉中

.4.下列文言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不吾知也

D.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微,如果没有。句意: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

(2)其,语气副词,表婉商,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3)共,通“供”,提供,供给。句意:提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4)济,渡河。句意: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类活用类型的能力。

例句中,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晋国驻扎在函陵。

A.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甘甜可口的食物。句意:因为甘甜可口的食物不够吃吗?

B.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句意: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落。

C.

老,形容词作动词,尊重。句意:尊重自己家的老人,并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

D.南,名词作状语,在南方。句意:在南方夺得汉中之地。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

A.宾语前置,调整语序为“有何厌”。句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B.宾语前置,调整语序为“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理解我啊。

C.宾语前置,调整语序为“然则不举一羽”。句意:然而那么不能举起一片羽毛。

D.主谓倒装,调整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该的啊。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因”,依靠;“敝”,损害;“所与”,所结交的同盟;“易”,代替;“武”,符合武德。

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语言艺术特点的能力。

根据“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郑伯是从如果郑国灭亡,对烛之武也不利的角度,即从烛之武自身的利益出发说服的。而烛之武在说服秦伯时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也是从秦国自身的利益出发,说明灭亡郑国对于秦国没有好处,只对晋国有好处,甚至会对秦国造成实力相对削弱的局面。故而相同点是,双方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不同点在于,郑伯直接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言直截了当,毫不讳饰。而烛之武在说服秦伯时,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语言委婉曲折。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

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士。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补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瑾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杀数十人。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既而浚漳河三十里,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①元昊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曰:“吾州据险,敌必不来。”旨不听。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万岁,贼疑以救至也。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复言其鸷武②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以直龙图阁知荆..南。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禄卿,知潞、晋二州。以老疾,权判西京御史台,寻卒。

(选自《宋史·张旨传》)

【注】①元昊:李元昊,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②鸷(zhì)武:勇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B.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C.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D.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成年(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不同于现在的学位称呼。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户籍、财政、科举考试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旨上书钟离瑾,请求任县尉抓捕盗贼,张旨后来前后抓了两百多个盗贼,在与盗贼格斗时带伤斩杀盗贼几十人。

B.他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疏浚河流几十里,引水灌溉田地几万顷,修堤防备水灾。

C.元昊反叛,张旨力排众议修筑外城,战斗中,人心不稳,多亏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张旨与敌人斗智斗勇,才守住了州城。

D.叶清臣称张旨有将帅之才;范仲淹、欧阳修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张旨走了一条与他的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

5.张旨任府州通判,抵御外敌守以强弩,以致中外不相闻,人心震恐,他又是如何化解内外危机以致因功得到升迁的?

【答案】1.C

2.D

3.C

4.(1)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张旨自己到宰相那里(或“拜见宰相”)陈述救济治理的策略。

(2)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

5.①矫诏赏赐,士兵东呼万岁,贼以为救兵至。

②护民取水,用渠泥覆积草,制造不缺水假象。

③督促居民登城墙力战。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州城中没有井,百姓取河水来饮用,敌人截断取水道路。张旨夜里打开城门,率领士兵攻击敌人,赦人后退,用官员在路两旁坚守,让百姓出来取水。

“断其路”的主语是“贼”,意思是“敌人截断取水道路”,要在“贼”前断开,据此排除AD;

“却”的意思是“退却”,其主语是“贼”,谓语是“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工部……掌管屯田、水利、交通、户籍、财政、科举考试等事务”错,掌管财政、户籍的是户部,掌管科举考试的是礼部。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错,文章第三段说的是“旨矫诏赐守城卒”,“矫”的意思是“假托皇帝的命令”,可见应是张旨假托皇帝诏令赏赐士兵绸缎。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饥”,形容词作动词,闹饥荒;“诣”,去,到;“陈”,陈述;“救御”,救济治理。

(2)“垂”,将要;“就”,完成,成功;“罅”,缺口;“守以强弩”,状语后置句,语序应为“以强弩守”,用强弓守卫。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万岁,贼疑以救至也”可概括为:矫诏赏赐,士兵东呼万岁,贼以为救兵至。

依据“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可概括为:护民取水,用渠泥覆积草,制造不缺水假象。

依据“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可概括为:带领居民登城墙力战。

参考译文: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亲张延嘉,读书很多,不愿做官,州中将张延嘉的品行上报,(皇帝)赐给嵩山处士的称号。张旨晋升为保定军司法参军,他上书转运使钟离瑾,希望补任一名县尉,抓捕大盗来证明自己。钟离瑾赞赏张旨的请求,替他奏请(朝廷)调任安平尉,前后抓捕盗贼二百多人。(张旨)曾与盗贼格斗,飞箭射中他的手臂,(他)不顾,仍然亲手杀盗贼几十人。提拔担任秘书省校书郎、遂城县知县,升任著作佐郎。

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张旨自己去宰相那里陈述救济治理的策略。(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不久疏浚淬河三十里,灌溉田地几万顷,外面筑堤用来防备水灾。两次升职任太常博士、尉氏县知县,调任忻州通判。

元昊反叛,(朝廷)特别升(张旨)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府州通判。府州靠山而建,没有外城,张旨打算修筑外城,州将说:“我们州城依凭险要之地,敌人一定不敢来犯。”张旨不听。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

卫。城内外几天都不通消息,人心震惊恐惧。仓库中有几千段彩缎,张旨假托令赏赐给士兵,士兵都朝东看,高呼万岁,敌人怀疑这是因为救兵到了。州城中没有井,百姓取河水来饮用,敌人截断取水道路。张旨夜里打开城门,率领士兵攻击敌人,敌人后退,用官员在路两旁坚守,让百姓出来取水。又用渠道中泥土覆盖积草,敌人望见,以为水还有余。张旨督促居民登上城墙奋勇战斗,敌人死伤很多,随即退离。因功劳升任都官员外郎,调任莱州知州。

叶清臣举荐张旨才能可以担任将帅,皇帝召见对答,改任邢州知州,提升为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又奏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授任阁门使,张旨坚决推辞,晋升为工部郎中、凤翔府知府,加官直史馆、梓州知州,凭着直龙图阁的身份任荆南知州。入京任判尚书刑部,多次升职担任光禄卿,潞、晋二州知州。因老病,暂代判西京御史台,不久去世。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皇十九年冬十月甲午,以突厥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华言意智健也。突厥归启..民可汗者男女万余口,上命长孙晟将五万人于朔州筑大利城以处之。时安义公主已卒,复使晟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以妻之。大业三年春正月朔旦,大陈文物。时突厥启民可汗入..朝,见而慕之,请袭冠带,帝不许。明日又帅其属上表固请帝大悦谓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备致单于解辫卿等功也各赐帛甚厚夏四月丙寅,车驾北巡。己亥,顿赤岸泽。五月丁巳,突厥启民可汗遣其子拓特勒来朝。戍午,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丙寅,启民遣其兄子毗黎伽特勒来朝。辛未,启民遣使请自入塞奉迎舆驾,上不许。.六月戊子,车驾顿榆林郡。帝欲出塞耀兵,径突厥中,指于涿郡,恐启民惊惧,先遣武卫将军长孙晟谕旨。启民奉诏,因召所部诸国奚、密、室韦等酋长数十人咸集。晟见牙帐中..草秽,欲令启民亲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启民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自洒扫,耕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内芜秽,谓是留香草耳。”启民乃悟曰:“奴之罪也。奴之骨肉皆天子所赐,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教之,此将军之惠,奴之幸也。”遂拔所佩刀自芟庭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效之。于是发榆林北境,至其牙,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开为御道。帝闻晟策,益嘉之。丁酉,启民及义成公主来朝行宫。己亥,吐谷浑、高昌并遣使入贡。甲辰,上御北楼观渔于河,以宴百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突厥朝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又帅其属上表固请帝/大悦/谓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备致/单于解辩/卿等功也/各赐帛甚厚/

B.明日/又帅其属上表固请/帝大悦/谓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备致/单于解辫/卿等功也/各赐帛甚厚/

C.明日/又帅其属上表固请帝/大悦/谓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备/致单于解辫/卿等功也/各赐帛甚厚/

D.明日/又帅其属上表固请/帝大悦/谓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备/致单于解辫/卿等功也/各赐帛甚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古代柔然、突厥、回统、蒙古等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也可以写作“可罕”。

B.大业,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

C.驰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有助于促进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牙帐,指中国古代将帅所居营帐,也指边境少数民族柔然、突厥、回纥等的“首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朝天子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后,诏令长孙晟带领数万人在朔州修筑大利城,用来安置归附启民可汗的一万多突厥百姓。

B.入朝觐见天子的启民可汗,在目睹隋朝典章文物后,难掩欣羡之情,便多次请求隋朝让突厥改穿隋朝服饰,均未得到允准。

C.在隋朝天子巡游北境时,启民可汗不仅派遣自己的子侄前去朝拜,还亲自打扫牙帐,率领所属部众开通御道以待天子车驾。

D.启民可汗夫妇亲到行宫朝拜隋朝天子,隔一日吐谷浑、高昌也派使者前来进贡,几天之后天子登临北楼观渔,并大宴百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安义公主已卒,复使晟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以妻之。

(2)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教之,此将军之惠,奴之幸也。

【答案】1.D

2.B

3.B

4.(1)这时安义公主已经去世,又派遣长孙晟执持旌节,护送宗室之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为妻。

(2)只不过因为边地小民不知道礼法,全靠将军您教诲我们,这是将军施予的恩惠,也是我的幸运。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第二天,又带着他的部下上表坚持请求,皇帝十分高兴,对牛弘等人说:“如今衣冠十分完备,以至于突厥单于也要解开他们的发辫来承袭我们的服装了,这是你们的功劳啊。”赐给他们每人十分丰厚的财帛。

“帝”做“大悦”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C。

“单于解辫”是“致”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错误,年号自汉武帝时起,汉武帝之前并无年号。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B.“多次请求隋朝让突厥改穿隋朝服饰,均未得到允准”错误,原文“可汗入朝,见而慕之,请袭冠带,帝不许。明日,又帅其属上表固请,帝大悦,谓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备,致单于解辫,卿等功也。’各赐帛甚厚”可见,皇帝只在第一次请求时没有答应,可汗第二天坚持请求,皇帝十分高兴,并没有交代此次有没有答应,故说“均未得到允准”不当。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时”,当时;“卒”,去世;“节”,表示使臣身份的旌节;“妻”,嫁给……为妻。

(2)“特”,只是,只不过;“赖”,依靠,倚仗;“惠”,恩惠。

参考译文:

开皇十九年冬十月甲午(初二),隋朝册封突厥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汉语的意思是“意志智慧强健”。突厥部落归附启民可汗的百姓达一万多人,文帝命令长孙晟率五万人在朔州修建大利城,在这里安置突厥降人。当时隋朝安义公主已经去世,隋文帝又派长孙晟持节护送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大业三年春天正月初一,盛大地陈列文物。当时突厥启民可汗入朝拜见,见到这等情景,十分仰慕,请求改穿隋朝服饰,皇帝不答应。第二天,又带着他的部下上表坚持请求,皇帝十分高兴,对牛弘等人说:“如今衣冠十分完备,以至于突厥单于也要解开他们的发辫来承袭我们的服装了,这是你们的功劳啊。”赐给他们每人十分丰厚的财帛。四月丙寅日,皇帝北巡。己亥,在赤岸泽驻扎。五月丁巳,突厥启民可汗派遣他的儿子拓特勒来朝拜。戍午,征发河北十多个郡的男丁凯凿太行山,直达到并州,来贯通驰道。丙寅,启民可汗派遣他兄长的儿子毗黎伽特勒来朝拜。辛未,启民可汗派遣使者请求亲自入塞奉迎皇帝御驾,皇帝不答应。六月戊子,皇帝驻扎在榆林郡。皇帝想要出塞炫耀武力,径自前往突厥部落中,直指向涿郡,担心启民可汗惊恐害怕,先派遣武卫将军长孙晟前往宣告旨意。启民可汗接到皇帝诏令,于是召集所统辖的诸国奚、密、室韦等几十个酋长全部聚集起来。长孙晟看见牙帐中乱草污秽,想让启民可汗亲自扫除,展示给诸部落看,来表明隋朝皇帝的威严尊贵,于是指着帐前的草说:“这草木很香。”启民可汗急忙前去闻它,说:“一点也不香啊!”长孙晟说:“天子出行驾临的地方,诸侯都会亲自洒扫,扫清皇帝要经过的路途,来表达特别尊敬之心。如今牙帐内荒芜杂乱,我还以为这是特意留下的香草呢!”启民可汗这才醒悟,说:“这是我的罪过。我的身体骨肉都是拜天子所赐,能够为天子效力,怎么敢推辞。只不过因为边地小民不知道礼法,全靠将军您教诲我们,这是将军施予的恩惠,也是我的幸运。”于是拔出所佩戴的刀自己割除庭前乱草,他手下的贵族和诸部落争着效仿。于是从遂拔所佩刀自芟庭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效之。于是从榆林北境出发,到达启民可汗的牙帐,向东达到蓟州,有三千里长,一百步宽,全国百姓投入劳役,开辟这条御道。皇帝听说了长孙晟的计策,更加赞赏他。丁酉,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来朝拜行宫。己亥,吐谷浑、高昌共同派遣使者入朝朝贡。甲辰,皇帝驾临北楼在黄河上观渔,来宴请百官。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

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①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曰:“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②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溃。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

注释:①并:并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太原一带。 ②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或木片。

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祖微时,欲聘之

聘:以礼物订婚

.B.廷璋至,屏左右

屏:使……退避

.C.懿不就命,即图之

就:完成

.D.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

赍:携带

.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②桑之A.①议者以为宜速救之未落,其叶沃若

..B.①乃募敢死士百余人

②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C.①周祖爱其纯谨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城中鼓噪以出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3.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B.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C.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D.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杨廷璋“有干材”的一组是(

①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

②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③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

④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

⑤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

⑥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因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就算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惰。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

(2)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

7.杨廷璋除了有干材、好修容仪之外,还有其它优点吗?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1.C

2.B

3.A

4.B

5.A

6.(1)

隰州城防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准备(或制作)攻城的器械,应当用妙计来打败他们。

(2)杨廷璋捉获了他,给他戴上镣铐押送京城,趁机献上攻取的计策,皇帝当即下诏把谋划的事委托给他。

7.(1)为人纯朴谨慎;

(2)为人低调,不贪功;

(3)重情义;

(4)以诚待人。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就:接受。句意:如果史懿不接受命令,就谋取(或想法除掉)他。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之:代词,他。句意:参与谋划的人认为应当赶快救援他。

②助词,取独。句意: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

B.两个“乃”意义和用法一样,都是副词,于是,就。①句意:就招募了不怕死的勇。

②语气副词,“一定”。句意:士一百多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

C.①其:代词,他的。句意:周祖喜欢他的纯朴谨慎。

②语气副词,“一定”。句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D.①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句意:城中士兵呐喊冲出。

②连词,表目的,可来。。句意: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荆罕儒因为杨廷璋是周朝近亲,怀疑他有二心,每次进入府中,随从的人都手持刀剑,想要杀杨廷璋杨廷璋推诚相待,毫不设防,荆罕儒也不敢动手,最终也没有祸患。

“近亲”,血统关系较近的亲戚,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CD;

“入府中”主语承前省略“杨廷璋”,与“从者皆持刀剑”是两个不同的句子,中间断开,排除B。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②写廷璋的悲伤;⑤写廷璋好仪表;⑥写廷璋善待士。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于文无据。原文“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是说周祖因他纯朴谨慎而喜欢他。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坚完”,坚固完整;“卒”,通“促”,仓促;“具”,器械;“出奇”,用妙计。

(2)“械”,戴上镣铐;“因”,趁机;“委”,委托;“经略”,谋划的事。

7.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结合“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可知,杨廷璋为人纯朴谨慎;

结合“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可知,杨廷璋为人低调,不贪功;

结合“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可知,杨廷璋重情义;

结合“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可知,杨廷璋以诚待人。

参考译文: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一向低微贫贱,有个姐姐守寡住在京城,周祖地位低下时,想要娶她,姐姐把这事告诉了杨廷璋。杨廷璋去见周袓,回来对姐姐说:“这个人相貌不

一般,不可拒绝他。”姐姐就听从了他。

周祖随从汉祖镇守太原,杨廷璋多次探望他的姐姐,周祖喜欢他的纯朴谨慎。姐姐去世,周祖留杨廷璋在身边供职。等到外出讨伐三处叛乱,入京平定国难,杨廷璋多次献上奇妙的计谋。周祖即位,追认册封杨廷璋的姐姐为淑妃,破格提拔杨廷璋为右飞龙使,杨廷璋坚决推辞不受。

周世宗从澶渊返回京城,说杨廷璋有办事能力,升为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病不朝见,周袓命令杨廷璋前去接替他。将要出发,对他说:“如果史懿不接受命令,就谋取(或想法除掉)他。”杨廷璋到达后,让周围的人退避,把诏书给史懿看,告知他祸福利害,史懿当天就上了路。不久听说周祖去世,杨廷璋几天吐血不进食。

正值隰州刺史孙议去世,杨廷璋派遣监军李谦溥掌管州事。李谦溥到后,并军来攻打这座城,参与谋划的人认为应当赶快救援他。杨廷璋说:“隰州城防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准备(或制作)攻城的器械,应当用妙计来打败他们。”就招募了不怕死的勇士一百多人,许诺给予重赏,从小路派人约李谦溥做内应。到达后就悄悄在夜间出击,城中士兵呐喊冲出,并军大败。奏章送到,世宗下诏褒奖他。

宋初,加官检校太尉。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命令卢多逊撰写碑文赏赐他。李筠叛乱,暗中派遣亲信让他携带封密书信向邻国求援,杨廷璋捉获了他,给他戴上镣铐押送京城,趁机献上攻取的计策,皇帝当即下诏把谋划的事委托给他。等到皇帝亲征时,诏令杨廷璋率所辖军队进入阴地,分散贼势贼军平定,返回军镇。

杨廷璋髯美,上须长而下须短,喜好修饰容貌仪表,即使会见小吏,也未曾怠惰。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在晋州时,太祖任命荆罕儒为钤辖。荆罕儒因为杨廷璋是周朝近亲,怀疑他有二心,每次进入府中,随从的人都手持刀剑,想要杀杨廷璋,杨廷璋推诚相待,毫不设防,荆罕儒也不敢动手,最终也没有祸患。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回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

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士奇曰/晏于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优之/不闻能强谏也/

B.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C.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D.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勍敌,强敌或有力的对手,多谓才艺相当的人。

B.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谕办事的人。

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的丧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2)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

【答案】1.D

2.B

3.D

4.(1)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

(2)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时,(齐景公)才

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高士奇说:“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

“晏子显君”是主谓短语,后面不能再跟其他的成分,排除AB;

晏子与管仲是主语,“后先辉映”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错误,文中无引申,就是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晏子言行不一”与“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因果关系,根据“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和“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可知,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是因为他认为晏子没有尽力劝谏君主。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子若”“不子逮”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若子”“不逮子”,比不上你,赶不上你;“让”,谦让;“是……也”,判断句;“是”,这;“然而”,这样却。

(2)“负”,倚仗;“不义于天下”应为“于天下不义”,状语后置句,对天下不讲道义;“及”,等到;“愧悔无地”为省略句,(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补充主语。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

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

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

“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座驾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是我只能踏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并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来。

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秋》,觉得晏子的言论很多是可以采纳的,那些好多都源自老子的学说。然而他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到可以这样吗?”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年八月癸酉,帝谓宰相曰:“唐虞之圣,犹务兼览,乃能治。朕早夜孜孜,冀闻端谠..论,卿等宜体朕意。”谓御史台说:“自三公以下,百僚善恶邪正,当审察之。”三年春二月甲子,诏滦州饥民移于山西赡济,仍于道路计口给食。八年春正月乙丑,帝谓宰臣曰:“朕思得贤士,自今朝臣出外,即令体访廉能及草莱可助治者以闻。”又曰:“卿等举用人时,凡己所知识,必使他人举奏,朕甚不喜。如贤,何必计亲疏也。”帝谓侍臣日:“朕兴修宫室,均损宫人岁费充之,今亦不复劳建矣。如宴饮,惟太子生日及岁元,近亦止上元、中秋,未尝至醉。至佛法,尤不信。梁武为同泰寺奴,辽道宗以民户赐寺..观,加三公官,足惑深矣。”谕敬嗣晖曰:“凡为人臣,上欲要君之恩,下欲干民之誉,必亏忠节,卿宜戒之。”谓李石曰:“台宪固在分别邪正,然内外百司,岂谓无人?惟见..卿等劾罪,不闻举善。”十年冬十月甲寅,猎于霸州。闻固安令高昌裔不职,罢之。司候成奉先率职谨恪,除固安令。谓石琚曰:“女真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等自丞簿至是,民间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当悉心论列,毋为面从,退有后言。”又曰:“比体中不佳有妨朝事今观所奏事皆依条格殊无一利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岁计有余则其利博矣朕居深宫岂能悉知外事”二十五年四月丁丑,宴宗室、宗妇于皇武殿,赐官阶、银绢有差。己..卯,发上京,宗戚奉辞。帝曰:“太平岁久,国无征徭,汝等皆奢纵以致贫乏,朕甚怜之。务当俭约,毋忘祖先艰难。”因泣数行下,众皆感怆而退。

(节选自《金史纪事本末•世宗致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体中不佳/有妨朝事/今观所奏事/皆依条格/殊无一利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岁计有余/则其利博矣/朕居深宫/岂能悉知外事/

B.比体中不佳有妨朝事/今观所奏事/皆依条格/殊无一利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岁计有余/则其利博矣/朕居深宫/岂能悉知外事/

C.比体中不佳/有妨朝事/今观所奏事/皆依条格/殊无一利/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岁计有余/则其利博知朕居深宫/岂能悉知外事/

D.比体中不佳有妨朝事/今观所奏事/皆依条格/殊无一利/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岁计有余/则其利博矣/朕居深宫/岂能悉知外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也可以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之为太平盛世。

B.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其活动包括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的 “修禊”。

C.台宪,指前文的御史台,从秦朝起为监察性质的机构或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D.宗室,指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又称为皇族、帝宗、天潢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希望朝臣们敢于在朝堂之上发表正直的言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他的用心;并且他要求御史台要严查朝廷百官,以区分善恶邪正。

B.世宗关心受灾百姓的饥苦,诏令沿途官府给前往山西的滦州灾民提供必要帮助;

他也曾反省自己因兴修宫室而损害宫人利益的行为。

C.世宗痛斥女真人不知民间疾苦却能够直接担任朝廷要职的现象,认为那些州郡中熟悉民情的丞簿等基层官员更应当得到朝廷的重用。

D.世宗认为即使在太平年代也要厉行勤俭节约,他语重心长地劝告那些因奢侈放纵而导致贫穷匮乏的宗戚,不要忘记祖先创业的艰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思得贤士,自今朝臣出外,即令体访廉能及草莱可助治者以闻。

(2)凡为人臣,上欲要君之恩,下欲干民之誉,必亏忠节,卿宜戒之。

【答案】1.A

2.B

3.C

4.(1)我想得到贤能的人才,从今以后朝廷大臣出京外任,就让他们亲自访查廉洁能干的官员和可以辅佐治国的平民并上报朝廷。

(2)凡是担任朝臣的,如果对上想求取君主的恩宠,对下想谋求百姓的赞誉,就必定损害忠诚与名节,你们应当警惕此事。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近来我的身体有些不舒服,妨碍朝廷事务。如今看臣子们所上奏的事情,全都是依照条例法规,简直没有一件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如果一天做一件有利于国的事,一年算下来绰绰有余,那么这好处就多了。我居住在深宫之中,怎么能全部知道外面的事呢?

“不佳”是“体中”的形容词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D。

“利国之事”指有利于国家的事务,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事”,中间不应断开;“若”意思是“如果”,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应在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其活动包括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的 ‘修禊’”错误,元宵节的活动包括赏花灯、吃汤圆等,而“修禊”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不是上元节。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C.“痛斥”错误,原文“谓石琚曰:‘女真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等自丞簿至是,民间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当悉心论列,毋为面从,退有后言’”,并不是“痛斥”,而只是陈述事实。且也不是“认为那些州郡中熟悉民情的丞簿等基层官员更应当得到朝廷的重用”,而是说石琚等人是从丞簿等基层官员升上来的,更清楚民间情况,应该悉心陈述,帮助治理国家。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思”,想;“出外”,出京外任;“即令”,就让;“体访”,亲自查访;“草莱”,指乡野百姓,未出仕者;“闻”,使上闻,报告。

(2)“凡”,凡是;“上”,对上;“要”,求取;“下”,对下;“干”,谋求;“亏”,使……受损,损害。

参考译文:

二年八月癸酉日,皇帝对宰相说:“尧舜这样的圣君,尚且致力于兼听兼览,才能够天下太平。我早晚孜孜不倦地勤于公务,希望能听见端正正直的言论,你们这些人应该体会我的心意。”对御史台说:“从三公往下,百官的好坏正邪,应该仔细地审察清楚。”三年春天二月甲子日,皇帝下诏把滦州遭受饥荒的百姓转移到山西供养救济,仍旧在道路上计算人口供给饮食。八年春正月乙丑日,皇帝对宰相臣子们说:“我想得到贤能的人才,从今以后朝廷大臣出京外任,就让他们亲自访查廉洁能干的官员和可以辅佐治国的平民并上报朝廷。”又说:“你们等举荐用人的时候,凡是自己所了解熟识的人,一定会让他人来举荐上奏,我很不高兴。如果真的贤能,又何必计较亲疏远近呢?”皇帝对侍臣说:“我兴建宫室,都是损害了宫人们每年的俸禄来填充的,如今也不在劳民修建了。如果是宴饮,只有太子生日和每年开头(春节),最近的也不过是上元节和中秋节,还没有到饮醉的地步。至于佛法,我尤其不相信。梁武帝甘愿做同泰寺的奴隶,辽国道宗皇帝按照百姓户口赐予寺庙,甚至给他们三公官做,足见佛法迷惑人太厉害了。”告诉敬嗣晖说:“凡是担任朝臣的,如果对上想求取君主的恩宠,对下想谋求百姓的赞誉,就必定损害忠诚与名节,你们应当警惕此事。”对李石说:“台宪的职责本来在于分辨正直与邪恶,然而内外百官,难道说就没有人才了?我只看见你们弹劾罪人,没听见你们举荐良善。”十年冬

十月甲寅日,在霸州狩猎。听说固安县令高昌裔不称职,罢免了他。司候成奉先率真称职,严谨敬业,任命为固安令。皇帝对石琚说:“女真人都处于显要的地位,不知道民间疾苦。你们这些人是从县丞主簿而上升到如今地位的,对于民间的事情有什么不知道的呢?凡是有利有弊的地方,应该悉心议论陈列,不要做那种当面顺从,退朝后又背后抱怨的事。”又说:“近来我的身体有些不舒服,妨碍朝廷事务。如今看臣子们所上奏的事情,全都是依照条例法规,简直没有一件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如果一天做一件有利于国的事,一年算下来绰绰有余,那么这好处就多了。我居住在深宫之中,怎么能全部知道外面的事呢?”二十五年四月丁丑日,在皇武殿宴请宗室、宗妇,赐予各不一样的官阶、银绢。己卯,从上京出发,宗族亲戚们行告别之礼。皇帝说:“太平的时间久了,国家没有赋税与徭役,你们这些人都奢侈放纵以至于变得贫困缺乏供养,我十分怜惜你们。一定要节俭节约,不要忘记先祖们的艰难。”于是流下几行泪,众人都感慨悲伤而退下。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4-01-08 19:21: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12886462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pdf

标签:朝廷   皇帝   没有   请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