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发(作者:吉祥物介绍)
综合训练----范仲淹
一、语用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小时候勤学苦读,一有机会就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渴望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辞别母亲,进入应天书院读书深造。他非常珍惜这一 的机会,昼夜苦读。四年后,范仲淹高中进士,不久就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
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进犯,边关告急。范仲淹主动请缨,要求到陕甘边疆去担负抵御西夏进犯的重任。范仲淹由于治军有方,士卒受爱抚,在反击西夏进攻的战斗中,军民一心,频频落得胜局。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双方正式议和。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一职,开始在政治上大展鸿图。()。
范仲淹推行“新政” ,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他亲自取来各地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一点也不 。当他发现有人“在其位,不谋其政”时,就将此人的名字从名册上一笔勾销,逐出官场,使他们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朝思暮想雷厉风行怕硬欺软有口难言
B.朝思暮想闻风而动心慈手软有口难辩
C.求之不得雷厉风行心慈手软有口难言
D.求之不得闻风而动怕硬欺软有口难辩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富弼、欧阳修等人与他联合进行改革,开始实行“新政”
B.他联合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改革,开始实行“新政”
C.他联合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改革,“新政”开始实行
D.他把富弼、欧阳修等人联合起来进行改革,实行“新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范仲淹由于治军有方,爱抚士卒,在反击西夏进攻的战斗中,军民一心,频频取得胜利。
B.由于范仲淹治军有方,士卒受爱抚,在反击西夏进攻的战斗中,军民一心,频频取得胜利。
C.由于范仲淹治军有方,爱抚士卒,在反击西夏进攻的战斗中,军民一心,频频落得胜局。
D.由于范仲淹治军有方,爱抚士卒,在反击西夏进攻的战斗中,军民一心,频频取得胜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先人因彼时交通工具简陋,难以到远处游历,曾发明“卧游”的方法。所谓“卧游”,即通过欣赏山水画来体悟山水的内涵。通过众多的文人雅士浏览画作,透过理想化的山水,“徜徉”在画作里,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如此就产生了一种仿佛 的审美体验。范仲淹被贬邓州期间,好友滕子京被贬岳州。滕执政岳州仅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重修岳阳楼并托范仲淹“作文以记之”。在没有亲历实地的情况下,范仲淹仅凭着一幅洞庭晚秋图就 写下了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 三百六十字,叙述、言情、说理,既勉励好友,又抒自己家国情怀, ,感人肺腑。据说这样的卧游还有治病的功效。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因心境忧郁以致患疾卧床不起,友人高符仲携王维的画作《辋川图》供他欣赏,秦观数日卧床,徜徉其中,数日疾良愈。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身临其境一气呵成洋洋洒洒文情并茂
B.身临其境一蹴而就洋洋洒洒文情并茂
C.设身处地一气呵成洋洋大观形神兼备
D.设身处地一蹴而就洋洋大观形神兼备
5.下列选项中双引号的用法,与文段画横线处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常常将阅读和写作并举,但二者并不相同。阅读时,我们尤其注重“沉浸感”。
B.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这个地区的“希望工程”又继续进行,温暖之火又重新燃起。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家常式的话语中,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
D.重庆银保监局力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为企业量身打造“护身符”,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众多的文人雅士浏览画作,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透过理想化的山水,“倘徉”在画作里,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B.通过众多的文人雅士浏览画作,“倘徉”在画作里,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透过理想化的山水,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
C.众多的文人雅士通过浏览画作,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透过理想化的山水,“倘徉”在画作里。
D.众多的文人雅士通过浏览画作,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倘徉”在画作里,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理想化的山水。
二、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①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注]①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游赏西湖写起,确定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西湖周边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建筑大半是佛宫,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颔联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十分忙碌,连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他觉得是虚度光阴。
D.颈联互文见义,亭台楼榭与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8.“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中的“忧”与“乐”体现在何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陈州上晏相公①
范仲淹
曩由清举玉宸知,今觉光荣冠一时。
曾入黄扉陪国论,重求绛帐就师资。
谈文讲道浑无倦,养浩存真绝不衰。
独愧铸颜恩未报,捧觞为寿献声诗。
注:①晏相公: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官拜宰相。②铸颜:汉·扬雄《法言·学行》:“或曰。‘人可体与?'曰:‘孔子铸颜渊矣。’”后泛指培养人才。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③②
A.诗人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与晏相公的提携是分不开的。对晏相公深怀感激。
B.本诗是一首贺寿诗,诗中写到诗人与晏相公共同讨国家大事,深受启发。
C.颈联中“浑无倦”“绝不衰”,既是诗人品格休现。也看出是相公的影响。
D.统观全诗感情充沛直白,毫无掩饰造作之语,尾联点明诗人作此诗的缘由。
10.钟嵘在《诗品》中提倡“滋味说”,在他看来,诗歌的作用在于表达情感,情感外现于诗就变成了“滋味”,供人玩味体验。请结合诗歌尾联赏析其“滋味”。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元昊反,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明年正月,仲淹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B.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
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B.手诏,一般指帝王亲手所写的诏书,多不经别人草拟及颁宣等程序而直接下达受诏人。
C.朋党,原指同类人相互勾结,后为因政见不同而相互倾轧、排斥异己的宗派集团统称。
D.文正,是古代文臣最尊荣的谥号,只有兼具文韬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如范仲淹。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通晓儒学,倡导时事评论。他博通儒家经典,执经讲学不知倦怠;谈论国家大事奋不顾身,开创当时士大夫的新风尚。
B.范仲淹讽喻皇帝,心忧受灾百姓。江、淮、京东发生蝗旱,他婉劝皇上救灾,终使皇上感动;他前往赈灾,并上奏救敝十事。
C.范仲淹主张改革,深受皇上倚重。他认为改革要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曾上疏朝廷十事;皇上全部采纳,以诏书颁行天下。
D.范仲淹抚恤边民,诸羌为宋效力。他做边官时,犒赏羌族各部,签订条约,使羌族受命;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使汉羌百姓回归。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②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四、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
人们要来看的奇迹。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嘁嘁嚓嚓,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皇祐三年(一〇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④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
⑤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做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州衡王虽然已被风吹雨打去,但他创造的奇迹——巨大的“寿”字,却具有艺术价值,让作者惊叹不已。
B.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做过一番事业,有着很好的政绩官声;人们为纪念他修建的范公祠,千年香火不绝。
C.文章第③段中引述宋人的诗句,是借当时宋人之口来赞美范仲淹勤政爱民的高尚品格就像井水一样清澈如镜。
D.“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这两句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
1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写青州的悠久历史,顺势引出青州吸引人的地方,既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范仲淹当作诸葛亮一类的政治家来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勇于实践的一面。
C.文章第④段写“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嫩绿的叶片”,既照应上文,也暗含时间流逝,而范仲淹却永存之意。
D.文章整体以游踪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顺序,从“我”的视角,围绕自我感悟来选材组材,结构严谨,文脉清晰。
17.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请赏析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意境之美”。
18.文本一标题是“一个永恒的范仲淹”,而文中为什么又叙写到衡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C第一处,“朝思暮想”指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求之不得”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此处表示迫切希望得到的求学机会,应选“求之不得”。
第二处,“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闻风而动”指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此处表示范仲淹在推行“新政”中严厉迅速,应选“雷厉风行”。
第三处,“怕硬欺软”指害怕强硬的,欺负软弱的。“心慈手软”指心怀恻隐而不忍下手。此处表示范仲淹毫不留情,用铁手腕剔除无为官员,应选“心慈手软”。
第四处,“有口难辩”指虽然有口,却难以分辩清楚。常用于含冤受屈但又无处申诉。“有口难言”指虽然有嘴,但话难以说出口。形容话不便说或不敢说。此处表示庸官被逐出官场的尴尬,应选“有口难言”。
2.B前文的主语是“范仲淹”,所以从主语一致的角度来看,此处的主语也应该是指“范仲淹”。
A.主语换为“富弼、欧阳修等人”,与上文衔接不当。
C.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换成了“新政”,与上文衔接不当。
D.运用“把”字句,不如B项与上文衔接紧密。
3.D第一处问题,“范仲淹由于……”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因为后面“爱抚士卒”也是“范仲淹”的行为,所以改为“由于范仲淹”,排除A。
第二处问题,“范仲淹由于……士卒……”结构混乱,前一句主语是“范仲淹”,句意还未表达完整,下一句就另起话题,以“士卒”为主语,所以应改为“……爱抚士兵”,排除B。
第三处问题,“落得胜局”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取得胜利”,排除C。
4、A第一处,“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由“仿佛”可知,此处是形容通过画作产生一种好似到了那种境界的感觉,应使用“身临其境”。
第二处,“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此处形容写文章,应使用“一气呵成”。
第三处,“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此处形容文章,应使用“洋洋洒洒”。
第四处,“文情并茂”,文采感情都非常丰富。“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此处形容是形容文章,应使用“文情并茂”。
故选A。
5.B
“卧游”的双引号表特定称谓。
A.表强调。
B.特定称谓。
C.表引用。
D.表特殊含义。
故选B。
6.C
第一处,“通过……”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以把“众多的文人雅士”提到“通过”前面,排除AB。
第二处,“透过理想化的山水,‘徜徉’在画作里,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语序不当,“浏览画作”之后,应是先“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让“内心产生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接着“透过理想化的山水”“‘徜徉’在画作里”,这就排除D。
7.C“颔联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十分忙碌”错误,原句“回顾隙驹曾不息”是作者回忆过去,并非“此时”的状态。
8.①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以百姓之忧为忧,进而为百姓解忧。
②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
③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
9.B“本诗是一首贺寿诗,诗中写到诗人与晏相公共同讨国家大事”错误。颔联写诗人曾经入宫与皇帝讨论国事,而非“与晏相公共同探讨国家大事”;“贺寿诗”表述不够准确。
10.①惭愧之味:诗人自谦表达未能实现期许,愧对晏相公的举荐与栽培。
②感激之味:诗人感谢晏相公对自己的培养教导,使自己在弘扬文道方面意气高涨,坚持不懈。
③祝福之味:诗人真挚祝福晏相公健康长寿。
11.B句意:年幼时就有志向节操,师从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得厉害,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够,以至用稀粥充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觉得艰苦。
“依戚同文”是“学”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
“至”,以至于,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往往用于句首,“食不给”,主谓结构,独立成句,“至”前“给”后断开,排除D。
“人不能堪”,“人”是本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
12.D“只有兼具文韬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错,得此谥号的是政绩突出受人敬仰的文臣。13.C“他认为改革要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说法错误。原文有“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范仲淹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14.①(范仲淹)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用来供养天下游学的读书人,以至于儿子们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
②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步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谈论此事的人都认为无法实行。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年幼时就有志向节操,师从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得厉害,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够,以至用稀粥充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觉得艰苦。考取进士,做广德军司理参军。因晏珠举荐,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多向他求教,他手捧经典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四方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司谏。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派遣官员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上显出哀伤的样子,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滥行祭祀,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救治政弊的十事。元昊反叛时,范仲淹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第二年正月,上奏请求修筑承平、水平等要寨,逐渐招回流亡百姓,羌族和汉族的百姓,都一个接一个地回来,重操旧业。当初,元昊叛乱时,暗中诱使归附宋朝的羌人帮助自己。范仲淹到任后就奏请巡视边境,他以皇上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给他们订立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诏命,自此开始为宋朝效力。范仲淹作将领,对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真诚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
的辖区。皇上当时正决心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的大事,范仲淹对人说:“皇上对我信用至极,不过做事情总有先后,长期积累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消除的。”皇上再次赐给亲笔诏书,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皇上正信任范仲淹,全部采纳他的意见,凡应该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去。当初,范仲淹因触犯吕夷简,被放逐多年,士大夫各持一方见解,互相指对方是朋党。等到吕夷简被罢官,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减那些依靠权幸而被滥授官职的人,考核官吏,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的策略。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谈论此事的人都认为无法实行。等到按察使出巡,许多问题被检举弹劾,人人都对(范仲淹的改革)不满。恰逢范仲淹病情严重,请求调任颖州,还没到任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朝廷加赠他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起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久。
15.B“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错误。原文“皇祐三年(一〇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可见,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并不是多年,只是很短时间。
16.B“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文中把范仲淹当作诸葛亮一类的政治家来写,运用的是类比手法,而不是比喻手法。
17.①通过形象生动的记叙、描写再现了范仲淹在院中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思万千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②让人透过画面感受到范仲淹忧乐天下的高尚情怀,也领悟到作者对范仲淹的认同与赞美之情。
18.①以衡王和范仲淹对比,突出了范仲淹的精神永存;②表达了人不能靠刻字、盖高楼求得永存,而要创造一种精神,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思想的哲理;③选材上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拓展了文章思路,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4-01-08 18:54: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112421338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综合训练(含答案)-范仲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综合训练(含答案)-范仲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