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仲长统传

更新时间:2024-01-08 18:52:02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钢化厂)

后汉书仲长统传

后汉书·仲长统传

【原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后汉书·仲长统传》)

【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少年时好学,广泛涉猎书籍,长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于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之间,与交友的多数认为他异于常人。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的外侄,素来贵而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人多归附他。仲长统经过高干那里,高干很好地招待他,问以当时的大事。长统对高干说“:君有雄志而没有雄才,好结交士子但不能选择人才,所以替君担忧,请深以为戒。”高干常觉自己不错,不采纳他的话,长统就离开了。不多时,高干以并州背叛,卒至失败。并州冀州之士都因此而异其有知人之明。

仲长统性倜傥,敢于直言,不计较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有的称他为狂生。每逢州郡命召,常称病不去。常认为凡游说帝王的人,想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想建房子住在清旷之地,以悦其志。

【注释】

1、仲长统(180-220):字公理,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仲长统《论衡》《潜夫论》《昌言》)之一。仲长统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于文辞。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20余岁时,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仲长统才华过人,但性格卓异、豪爽,洒脱不拘,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称为狂生。凡州郡召他为官都称疾不就。到汉献帝时,尚书令荀彧闻其名声,举荐他为尚书郎,之后曾参与丞相曹操的军事,但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不久便又回到尚书郎的位置。仲长统的思想和才华集中表现在《昌言》之中。《昌言》全书已佚,《后汉书》载有《理乱》《损益》《法戒》3篇。

2、山阳高平:山阳郡高平县。

3、好学:喜爱学习。《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初为阍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圣俞在时,家甚贫,余或至其家,饮酒甚醇,非常人家所有,问其所得,云:‘皇亲有好学者,宛转致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时先生已七十有九,读书日有程课,著述满家,可谓耄而好学者矣。”

4、博涉:广泛地涉猎、阅读。《后汉书·陈敬王羡传》:“羡博涉经书,有威严,与诸儒讲论于白虎殿。”唐杜甫《郑典设自施州归》:“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明史·郭景祥传》:“景祥性谅直,博涉书史,遇事敢言,太祖亲信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孙灵晖》:“博涉群书,有辞藻。”

5、书记:指文字、书籍、文章等。这里指书籍。

(1)指文字、书籍、文章等。《史记·大宛列传》:“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画革旁行,以为书记。”《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闭户吟咏书记,遂潜思著书十馀篇。”《汉书·贾山传》:“山受学袪,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唐颜师古注:“涉若涉水,猎若猎兽,言 1

历览之不专精也。”《后汉书·应劭传》:“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闭户读书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三卷:“盖须切磋起明也。见闭户读书,师心自是。”)

(2)指书牍、书信。《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废后因孊私赂遗长,数通书记相报谢。”《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宋曾巩《福州回曾侍中状》:“虽有心诚向往之勤,而无书记候问之礼。”

附注:

※书牍:文体名,信函简牍之类的通称。书古指信函,牍是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一般应用于私人之间。包括书、启、笺、移、牍、简、札、帖等。

(3)函札、奏记。《新唐书·卷一二二·韦安石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

(4)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谋出股肱,任切书记。”吕向注:“书记谓文学之士也。”唐朱庆馀《送韦校书佐灵州幕》诗:“职已为书记,官曾校典坟。”《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但凡幕府军民事冗,要人商议,况一应章奏及书札,亦须要个代笔,必得才智兼全之士,方称其职,厚其礼币,奉为上宾,所以谓之幕宾,又谓之书记。”清孙枝蔚《留别钱退山》:“忽到边城作书记,主人原不重文字。”

(6)书写;记载。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严遵美……其子仕蜀,至閤门使,曾为一僧致紫袈裟。僧来感谢之,书记所谢之语于掌中,方属炎天,手汗模糊,文字莫辨。”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晁无咎闲居济州金乡,葺东皋归去来园,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陶语名目之,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

6、赡(shàn):足;充足;足够;才情丰富;满足。《孟子·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不赡(这里“不赡”等于说“来不及”),奚暇治礼义哉?”

又如赡足:充足。赡学:饱学。赡闻:见闻丰富。赡智:足智多谋。赡墨:内容丰富的诗文。赡畅:形容诗文内容丰富。赡蔚:形容文辞丰美。赡裕:丰富;充裕。赡富:丰富。

7、文辞:也作“文词”。文章。

(1)言词动听的辞令。《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战国策·秦策一》:“繁称文辞,天下不治。”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故使者必矜文辞,喻诚信,明气志,解结申屈,然后可使也。”

(2)也作“文词”。文章。《史记·伯夷列传》:“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可概见,何哉?”《史记·儒林列传》:“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宋司马光《贤良策问》:“国家比下詔书,以延天下豪俊之士,待之以不次之位,岂特以学问之富贵为贤良,文辞之丽为方正邪?”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文词稍胜者即号才人,音律极精者终为艺士。”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节性(王符)、公理(仲长统)虽文辞斐然,然止于政论。”

8、游学:远游异地从师求学;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

(1)远游异地从师求学;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韩非子·五蠹》:“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襄顷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北史·樊深传》:“游学于汾、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唐李朝威《柳毅传》:“游学于秦。”唐皇甫湜《祭柳子厚文》:“呜呼柳州,秀气孤禀,弱冠游学,声华籍甚。”宋司马光《华严真师以诗见贶聊成二章纪其趣尚》诗之一:“素发青眸七十馀,未尝游学只安居。”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幼习儒业,游学至京师。”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回:“年 2

十五岁,母使游学,偿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清韩程愈《睢阳袁氏(袁可立)世系谱序》:“稍长游学四方,得交环中先生,见其意气豁如,有郭林宗、李元礼之风。”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文玺师出家于会宁,尝游学于宁夏。”

(2)以所学游说诸侯,求取官职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章炳麟《秦献记》:“(李)斯以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为祸始。”

(3)游侠和儒生。《韩非子·五蠹》:“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4)宴游与学习。《汉书·史丹传》:“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唐颜师古注:“同处同养以至于壮大。”《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四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游谓宴游,学谓讲学。”

9、青、徐、并(bīng)、冀之间: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

10、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1、并州刺史:官职名。

12、高干(?-206):东汉末年并州割据将领。字元才,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蜀郡太守高躬之子、大将军袁绍外甥。出身陈留高氏,才志弘邈,文武秀出。早年联合荀谌游说韩馥让出冀州牧。袁绍平定河北后,以为并州牧。“官渡之战”时,在西线配合作战。因曹操早有准备,没有实质进展。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与曹操大战于黎阳郡时,联合郭援攻打平阳郡,被以马腾为首的关中将领所败,郭援为庞德所斩。袁尚败走中山郡后,出降于曹操,仍为并州刺史。建安十年(205)兴兵反曹,固守壶关,成功抵挡乐进进攻。得知曹操亲征后,留下别将守城,亲往匈奴呼厨泉求救没有成功。引兵攻略河东郡,屡为钟繇、张既所败。建安十一年(206)投奔荆州刘表。途经上洛时被司隶校尉被王琰所捕杀。

13、袁绍(?-202):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14、素:副词,一向;向来;素来。

15、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值得看重;崇尚;重视。《老子》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16、有名:出名的人;名士。

(1)出名,谓名字为大家所知。《管子·版法》:“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爵贵有名以休之。”唐尹知章注:“贤者有名,爵贵以休之。”宋苏轼《东坡志林·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十二》:“秀州本觉寺一长老,少盖有名进士,自文字言语悟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且说婺州永康县有个有名的秀才,姓陈,名亮字同父。”胡云翼《中秋月》第一部一:“E校是汉口有名的商业大学。”

(2)出名的人;名士。《后汉书·仲长统传》:“(高干)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游士,士多归附。”

(3)有正当理由。《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如师出有名。

(4)道家指万物本原的命名。与“无名”相对。《老子》第1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

17、招致:招而使至;收罗。

(1)招而使至;收罗。《荀子·君道》:“夫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者,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汉应劭《风俗通·正失·淮南王安神仙》:“俗说: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旧唐书·崔胤传》:“(胤)虑全忠急于篡代,乃与郑元规谋招致兵甲,以扞茂贞为辞。”明孔迩《云蕉馆纪谈》:“又开宝市于伪都,招致海商大贾。”

(2)引起;导致。多指不良的后果。《后汉书·陈龟传》:“呼嗟之声,招致灾害。”

18、四方:天下;各处。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唐韩愈《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水浒传》第66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2)天下;各处。《易经·姤》:“后以施命诰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高诱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3)指四方诸侯之国。《诗经·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唐孔颖达疏:“武王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观汉记·马廖传》:“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5)指四方之神。《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汉郑玄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于四郊也。句芒在东,祝融、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汉郑玄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于坛,川谷于坎。”《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颜师古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儿女英雄传》第15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

19、游士:泛指云游四方以谋生的文人。

(1)指战国时的说客。《韩非子·和氏》:“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史记·孟尝君列传》:“天下游士冯轼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者;冯轼结靷西入秦者,无不欲强秦而弱齐者。”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2)泛指云游四方以谋生的文人。汉桓宽《盐铁论·晁错》:“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后汉书·孔融传》:“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宋欧阳修《新五代史·李从荣传》:“从荣又命其寮属及四方游士试作《征淮檄》,陈己所以平一天下之意。”

(3)古代称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国语·齐语》:“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史记·秦始皇本纪》:“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唐李百药《寄杨公》:“分庭接游士,虚馆待时英。”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少吏论》:“《管子·八观篇》云:‘论贤不乡举,则士不及行。’谓游士不及土著。”

20、归附:归顺依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人众所归附,宾客云合者为贤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宋陆游《上二府论事札子》:“恐启宽贷之路,无以慰归附之人。”太平天囯洪秀全《天王诏旨》:“何况尔民新归附,前遭妖毒陷害深。”

4

21、过:拜访;探望。《史记·田叔列传》:“赵禹来过卫将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湛)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

22、善待遇:待人优厚。善,好。待遇:对待。

待遇:接待;对待。

(1)接待;对待。《史记·大宛列传》:“立宛贵人之故待遇汉使善者名昧蔡以为宛王,与盟而罢兵。”《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嘉其辞义,优诏答勉之”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是时待遇诸国法峻。”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抚养羌属,亲入其帐,得人欢心……部落待遇如家人。”

(2)优遇;恩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诸王大人或前至,所在郡县为设官邸,赏赐待遇之。”《北史·燕子献传》:“神武旧养韩长鸾姑为女,是为阳翟公主,遂以嫁之,甚被待遇。”《云麓漫钞》卷四引宋李俦《挽张叔夜》诗:“一门蒙待遇,徒有泪沾巾。”

23、访:探问;看望;访问;拜访。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聊斋志异·促织》:“径造庐访成。”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时余方访君寓。”

24、雄志:远大的志向。《后汉书·仲长统传》:“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晋陶潜《感士不遇赋》:“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清丘逢甲《汕头海关歌》:“此语或真吾不信,只怪华商少雄志。”

25、雄才:也作“雄材”。出众的才能。

(1)出众的才能。《后汉书·郑太孔融等传论》:“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唐窦庠《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雅论冰生水,雄材刃发硎。”《三国演义》第5回:“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陈毅《吟反攻形势》:“反攻形势见远略,动员群众赖雄才。”

(2)指才能出众的人。唐杜甫《冬到金华山观》:“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26、好士:喜欢士人;重视士人;爱护、重视人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清史稿·苏元春传》:“元春躯干雄硕,不治生产,然轻财好士,能得人死力。”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6回:“公子家不难挥金如土,他只是将来结客,轻财好士之名远近共闻。”

27、择人:选择适当的人。《左传·昭公七年》:“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汉刘向《说苑·杂言》:“是以君子择人与交,农人择田而田。”《花月痕》第7回:“其实采秋乘此机会,要择人而事,不理旧业。”

28、所以:原因;情由。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韩愈《李花》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1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宋苏洵《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鲁 5

人谓孔子为‘东家丘’。”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红楼梦》第62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种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吴耳!’”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前蜀贯休《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祇缘支遁谈经妙,所以许询都讲来。”《老残游记》第1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7)可以。《易经·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为注:“以,为也。”

29、深戒:深以为戒(警戒;警惕)。也指深以为戒之事(最应当引以为戒的事)。宋李师中《子陵二首》其一:“阿谀顺旨为深戒,远比夷齐气更豪。半夜光芒侵帝座,有谁曾似客星高?”宋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其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宋李洪《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其四:“见几在莒思深戒,只恐黄金注自昏。”明刘基《题释骖图》:“丈夫深戒妇人仁,养虎遗患悔莫及。”明郭登《楸子树》:“古人明哲有深戒,省愆痛欲掩户楇(guō)。”

30、雅:副词,素常;向来;平素;素来。《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予雅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叹。”

一说,表示程度很甚,相当于“很”“极”。《明史·海瑞传》:“帝雅重瑞名。”

31、自多:自满;自夸。多,称赞;赞许;推崇。

(1)自满;自夸。多,称赞;赞许;推崇。《国语·吴语》:“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寔式灵之。”《韩非子·说难》:“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韩非子·五蠹》:“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后汉书·仲长统传》:“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2)原来就多。明吴梦旸《送胡孟弢邑博之沅江》:“畏路身难定,骚人怨自多。”

32、纳:接纳;接受。这里指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几以不纳死。”《资治通鉴·唐纪》:“遂开门纳众。”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诬守纳己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纳钱案上。”

33、无几:时间不多;不久。

(1)没有多少;不多。《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杜预注:“言所求少。”《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则反脣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无几矣。”金元好问《乙未正月九日立春》:“残魂零落今无几,乞与春风恼鬓华。”

(2)时间不多;不久。《诗经·小雅·頍弁》:“死丧无日,无几相见。”朱熹集传:“言……不能久相见矣。”《东观汉记·桓典传》:“居无几,相王吉以罪被诛。”《梁书·韦粲传》:“太清元年,粲至州无几,便表解职。”宋张耒《明道杂志》:“(江邻几)与故相吴正宪相善……无几,江被召修起居注,吴相甚喜。”

6

(3)没有希望。几,通“冀”。《汉书·匈奴传上》:“单于曰:‘……故约,汉常遣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复扰边。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为质,无几矣。’”王先谦补注:“《正义》:‘无几,言无所冀望也。’……周寿昌云:‘言无冀和好矣。’于义亦通。”

34、卒:终究;终于;最后;最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卒相与欢。”汉刘向《列女传》:“故卒不加诛。”宋王谠《唐语林·雅量》:“卒不赦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卒与尸合(头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35、至于: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致于。

(1)到;达到。于,助词,无义。《尚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宋苏轼《表忠观碑》:“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宋曾巩《本朝政要策·添兵》:“五代之际,四方割裂,以区区中州之地, 晋汉之兵尝至于数十万人。”清姚鼐《登泰山记》:“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清刘开《问说》:“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国语·周语中》:“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斟酌捐益。”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至于怨诽之多。”宋苏轼《教战守》:“至于农夫小民。”

(3)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竟至于,甚至于。《北史·魏彭城王勰传》:“自孝文不豫,勰常居中,亲侍医药,夙夜不离左右,至于衣不解带,乱首垢面。”

(4)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致于。《后汉书·宦者传论》:“窦武、何进,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协群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于殄败。”

(5)连词,犹即使是,即便是。《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唐杜荀鹤《乱后逢村叟》:“还似平宁徵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6)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犹竟然。《史记·伍子胥列传》:“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少年饮之,至于口鼻出血,盖性极暖也。”

36、以是:因此。

(1)因此。《庄子·养生主》:“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新唐书·藩镇传·吴元济》:“又尝败韩全义、于頔,以是兵骄无所惮。”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又务综核名实,搜剔隐奸,推毂(gǔ)善良,摧抑浮竞,以是大不便于小人。”

(2)用这;拿这。《礼记·礼运》:“《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及其死也,升屋而号。”按,《孔子家语·问礼》“以是”作“以此”。

37、俶傥(tì tǎng):也作“俶倘”。豪爽洒脱。

(1)卓异不凡。《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唐司马贞索隐引《广雅》云:“俶傥,卓异也。”《晋书·张载传》:“若夫魁梧俊杰,卓跞(luò)俶傥之徒,直将伏死嵚岑之下,安能与步骤共争道里乎!”宋王安石《读进士试卷》:“故令俶傥士,往往弃堙郁。”

(2)豪爽洒脱。《魏书·阳尼传》:“性俶傥,不拘小节。”清褚人穫(获)《坚瓠六集·幔亭仙》:“徐季暨弱冠,有才华,俶倘好义,不能俛仰尘俗。”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张慧仙寄外诗记》:“先是,有延陵生者,襟怀俶傥,学究天人。”钱基博《吴禄贞传》:“顾禄贞颇俶傥不羁,而良弼则礼法自绳。”

38、不矜小节:也说“不矜细行”“不拘小节”。指不注重小事小节。语出《尚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阮龙光》:“顾又噭然哀鸣,忘夙债而念夙 7

隙,是先生犹有蓬之心也。所谓不矜细行者,乃至此乎?”

不矜:不骄傲;不夸耀。《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孔传:“自贤曰矜。”《后汉书·胡广传》:“不矜其能,不伐其劳。”唐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神道碑铭》:“秩秩而积,涵涵而停,韡(wěi)为华英,不矜不盈。”

39、默语:沉默或言说。

(1)沉默或言说。语出《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后汉书·仲长统传》:“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南朝宋颜延之《又释何衡阳达性论》:“行藏可共,默语亦同。”

(2)比喻隐显。《宋书·隐逸传·戴颙》:“勃疾患,医药不给,顒谓勃曰:‘顒随兄得间,非有心于默语,兄今疾笃,无可营疗,顒当干禄以自济耳。’”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一朝殊默语,千里易炎凉。”

40、无常:没有规律;反复无常。

(1)变化不定;时常变动。《尚书·蔡仲之命》:“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后汉书·西羌传序》:“(西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易经·乾》:“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唐孔颖达疏:“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庄子·在宥》:“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吕文穆园》:“亦可以观万物之无常,览时之倏来而忽逝也。”《三国演义》第37回:“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西游记》第10回:“想那梦中之龙,哭啼啼哀告求生,岂知无常,难免此患。”

(2)佛教语,谓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变异之中,即特指生灭变化不定,指剎那生起,生已即灭,生生灭灭转变不已。汉牟融《理惑论》:“万物无常,有存当亡。今欲学道,度脱十方。”姚秦(后秦)时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三:“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著我,我所。”南朝萧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伎儿作乐喻》:“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则今释氏所谓‘人身难得’无常迅速,二言也。”

(3)人死的婉词。晋法显《佛国记》:“共诸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贫道已力衰弱,无常将至。君前所求物,聊用为别。”元王晔《桃花女》楔子:“天那!着谁人送我无常!”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二折:“若是太保不肯,我就在此寻个无常也。”

(4)旧时迷信所谓勾魂之鬼。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阎君得旨,便差无常小鬼,将重湘勾到地府。”亦见于《喻世明言》卷三十一。鲁迅《朝花夕拾•无常》:“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徵(征)。”

(5)没有规律;反复无常。

41、时人: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五代颜红郁《农家》:“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穀(谷)自生。”孙犁《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这篇被时人称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此’的作品,共七百五十个字。”

42、狂生:狂放的人;行为不羁的人;不拘小节的人。

(1)狂妄无知的人;无知妄为的人。《荀子·君道》:“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乐。”明王錂《春芜记·报仇》:“须知彩凤,怎肯随鸦。笑狂生低下,也空劳受尽波查。”

(2)狂放的人;行为不羁的人;不拘小节的人。《后汉书·仲长统传》:“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唐陆龟蒙《幽居赋》:“有雕龙之辩,然后为狂生。”清孙枝蔚《念奴娇·题黄大宗小像》词:“曾忝座上称宾,狂生老矣,减尽从前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狂生某者。”“狂生纵意高谈。”“狂生跳掷叫号。”李光《集诗述感》:“狂 8

生意气书生胆,沧海西风一剑寒。”

43、每:每一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资治通鉴·唐纪·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谋袭蔡州。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44、州郡:州和郡,均为古代行政区。亦泛指地方上。

(1)州和郡,均为古代行政区。亦泛指地方上。汉班固《西都赋》:“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后汉书·王龚传》:“永和元年,拜太尉。在位恭慎,自非公事,不通州郡书记。”《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

(2)指州郡的长官。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州郡闻德,虚己备礼,莫之能致。”唐刘知几《史通·世家》:“至于汉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

45、命召:下令征召或召见。

46、辄:总是;每次。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47、称疾:称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三国魏吴质《答魏太子笺》:“至于司马长卿称疾避事,以著书为务。”唐韩愈《顺宗实录二》:“丁酉,吏部尚书平章事郑珣瑜称疾去位。”严复《戊戌八月感事》:“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

48、不就:不就职,谓不接受任命。

(1)不能完成。《史记·礼书》:“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宋曾巩《〈陈书〉目录序》:“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

(2)不就职,谓不接受任命。《后汉书·仲长统传》:“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宋曾巩《徐干〈中论〉目录序》:“《先贤行状》亦称干笃行体道,不耽世业,魏太祖特旌命之,辞疾不就。”

49、游:游说;宣扬。《列子·汤问》:“孔子东游。”

50、立身扬名: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播。《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明瞿佑《剪灯新话·爱卿传》:“丈夫壮而立身扬名以显父母。”

立身:立足;安身;存身。

(1)处世;为人。《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周书·李和传》:“宇文庆和,智略明赡,立身恭谨,累经委任,每称吾意。”唐寒山《诗》之一○一:“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鲁迅《华盖集·论辩的魂灵》:“是处世的宝训,立身的金箴。”

(2)立足;安身;存身。《太平广记》卷四二七引唐张读《宣室志·李徵》:“吾子以文学立身,位登朝序,可谓盛矣!”《平山冷燕》第11回:“宋信在扬州,被冷降雪在陶进士、柳孝廉面前出了他的丑后,而传出来人人嘲笑,故立身不牢。”《广东军务记》:“几无立身之地。”

扬名:传播名声。《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51、优游:悠闲自得。

(1)悠闲自得。《诗经·大雅·卷阿》:“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三国魏嵇康《赠秀才入军》之一:“俛仰慷慨,优游容与。”清王韬《〈淞滨琐话〉自序》:“优游恬适,舒畅怡悦,所以养乎心者也。”

(2)使……悠闲;休养。《晏子春秋·内问下十八》:“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其世,力不能则去。”宋苏洵《心术》:“将战养其力……丰犒而优游之。”

9

(3)悠闲地居其中。《后汉书·班固传》:“则将军养志和神,优游庙堂,光名宣于当世,遗烈著于无穷。”隋杨素《赠薛播州》之七:“栖迟茂陵下,优游沧海曲。”宋欧阳修《〈归田录〉自序》:“为子计者,谓宜乞身于朝,退避荣宠,而优游田亩,尽其天年。”清葆光子《物妖志·琴》:“妾本曹刺史之女,幸得仙术,优游洞天;但凡心未除,遭此降谪。”

(4)游玩。唐元稹《春馀遣兴》:“恭扶瑞藤杖,步屧恣优游。”宋司马光《和子骏洛中书事》:“西都自古繁华地,冠盖优游萃五方。”

(5)从容;不急迫。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下》:“仆愿先生优游俯仰,贵处可否之间。”宋苏轼《贾谊论》:“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清王闿运《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优游而待之,何其暇也。”

(6)从容致力于某事。唐杨炯《〈王勃集〉序》:“君又以幽赞神明,非杼轴于人事;经营训导,廼优游于圣作。”《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昔汉武帝将行封禅大礼,欲优游其事,故先封中岳,祀汾阴,始巡幸郡县,浸寻于泰山。”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

(7)从容洒脱。晋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宋邵雍《四贤吟》:“彦国之言铺陈,晦叔又言简当,君实之言优游,伯淳之言条畅。”明屠隆《〈唐诗品汇〉选释断序》:“唐人之言,繁华绮丽,优游清旷。”清王闿运《湘绮楼论诗文体法》:“后世之颂,皆应制赞人之文,故贵优游,不可谓誉。”

(8)古代车上之具。《南齐书·舆服志》:“玉輅,漆画轮,两厢上望板前优游。”原注:“优游上和鸾鸟立花趺衔铃……优游下,隐膝,里施金涂镂面钉,织成衣。优游横前,施瑇瑁帖,金涂花钉,优游前,金涂倒龙,后梢凿银瑇瑁龟甲,金涂花沓。”

(9)广大的样子;宽广的样子。《楚辞·九章·惜往日》:“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朱熹集注:“优游,言其德之大也。”汉班固《白虎通·号》:“谓之尧者何?尧者峣峣(yáo)也,至高之貌,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众圣之主,百王之长也。”

(10)宽和;宽厚。《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汉郑玄注:“优游之法,法和柔者也。”《孔子家语·儒行解》:“礼必以和,优游以法。”明王廷相《雅述·上篇》:“及至贤智当事,规画粗定,而为之君者又无优游宽裕之心,以俟其自化,亦以岁月责其成功。”

(11)优容;宽待。《汉书·楚元王传》:“今陛下开三代之业,招文学之士,优游宽容,使得并进。”南朝宋鲍照《河清颂》:“物色异人,优游鲠直。显靡失心,幽无怨魄。”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巴、僰(bó)、賨(cóng)、蜑(dàn)弔诡之族,或分于楚、越,亦与诸华甥舅,宜稍优游之,为定差等,勿使自外。”

(12)顺其变化。《淮南子·原道训》:“物(沕)穆无穷,变无形像,优游委纵,如响之与景。”《淮南子·本经训》:“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东汉高诱注:“优游,犹委从也。”

(13)做事犹豫;不果决。《尚书大传》卷四:“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汉书·儿宽传》:“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群臣得人自尽,终莫能成。”唐颜师古注:“言不决也。”清周在浚《周栎园先生行述》:“闽人拥先生讼冤者日千百计,承问者优游不敢决。”

(14)饶多;富裕;宽裕。《淮南子·俶真训》:“由此观之,物莫不生于有也,小大优游矣。”东汉高诱注:“优游,言饶多也。”宋萧德藻《樵夫》:“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彼岂不能妄营财利使生理优游邪?耻不为也。”

52、偃仰:安居;游乐。

(1)安居;游乐。《诗经·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张諲》:“天宝中, 10

谢官,归故山偃仰,不复来人间矣。”明归有光《与同年陈给事书》:“国事委重从官,吾文何得偃仰林下也!”

(2)俯仰。比喻随世俗沉浮或进退;随世俗应付。《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唐柳宗元《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符载)中间因缘,陷在危邦,与时偃仰,不废其道。”

(3)俯仰。《后汉书·李固传》:“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宋苏轼《墨君堂记》:“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啸歌:长啸或吟唱)。”清恽敬《游通天岩记》:“见通天岩沓诸石山之上,纵横偃仰不可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偃仰僵仆。”

(4)骄傲。《文选·陆机〈豪士赋序〉》:“众心日陊,危机将发,而方偃仰瞪眄,谓足以夸世。”吕延济注:“偃仰,骄傲貌。”唐吴兢《贞观政要·礼乐》:“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

53、自娱:使自己在娱乐或愉快的状态中得到消遣;自寻乐趣;自以为乐。《楚辞·离骚》:“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史记·南越列传》:“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新五代史·唐臣传·李袭吉》:“袭吉为人恬淡,以文辞自娱。”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五·记观宋荔裳画》:“因得摹本珍藏,暇日展玩以自娱也。”

54、卜居:选择居处;择地居住。

(1)以占卜择定建都之地。《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

(2)选择居处;择地居住。《艺文类聚》卷六四引南朝齐萧子良《行宅》:“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55、清旷:清朗开阔。

(1)清朗开阔。《后汉书·仲长统传》:“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唐权德舆《晚渡扬子江却寄江南亲故》:“胸中千万虑,对此一清旷。”清蒋士铨《第二碑·题坊》:“表幽贞,留私葬,扫除芜秽还清旷。”清侯方域《倪云林记》:“盖云林画多得之,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此独峰峦浑厚,势状雄强。”

(2)清明旷达。南朝梁沈约《报博士刘杳书》:“犹复少存闲远,徵怀清旷。”宋林逋《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泓澄冷泉色,写我清旷心。”《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耳目清旷,不设机关以待人,心安闲而体舒放。”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芜湖令陈岸亭湛深禅理,诗故清旷。”

56、乐其志:使自己心情愉快。

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喜悦(愉快、快乐、高兴)。

志,心情。《礼记·曲礼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1

后汉书仲长统传

本文发布于:2024-01-08 18:5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7111222462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后汉书仲长统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后汉书仲长统传.pdf

标签:优游   书记   游学   史记   游士   不能   狂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