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包容的例子)
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单选题
1、选词填空
这些衣服________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
A.轻软B.轻盈C.柔软D.轻柔
答案:D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用“轻柔”来形容衣服“轻”、“柔”,穿在身上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似的比较恰当。
故答案为:D
【点睛】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天上的街市》诗中多次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作用的分析。诗中多次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似乎是作者与读者在谈话,让人感到亲切真实,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读者好像在作者的带领下在欣赏。
故答案为:B。
【点睛】考查学生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1
人表达的情感、旨趣。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指出表现感情、主旨的作用。
3、全是褒义词的一组是( )
A.鄙视 害怕 怯懦 骇人听闻
B.宽敞 狭窄 伟岸 花枝招展
C.美观 勇敢 灵巧 能工巧匠
D.风雅 保护 发动 久经风霜
答案:C
词语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词义带有赞扬、喜爱、肯定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褒义词,词义带有憎恨、厌恶、否定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贬义词。有的词不表示褒贬,是中性词。
A组中“怯懦”和“骇人听闻”是贬义词,B组中“狭窄”是中性词;C全是褒义词 D组中“发动”是中性词。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会给词语按感情色彩分类。
4、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
A.提防(tí) 灯笼(long) 缥缈(piāo miǎo)
B.鲛人(jiāo) 不甚(shèn) 隔着(gé)
C.疏星(shū) 皎洁(jiǎo) 郭沫若(mǒ)
D.无数(shǔ) 模糊(mó) 陈列(chén)
答案:B
A项中“提”应读dī;C项中“沫”应读mò;D项中“数”应读shù。故选B。
【点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是古希腊作家。
B.《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C.《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汤问》。据后人考证,《列子》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D.古希腊寓言家伊索、17世纪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8世纪德国寓言家莱辛、19世纪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答案:C
C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6、阅读《天上的街市》,节奏划分不太合理的是( )
A.我想/他们/此刻B.定然在/天街/闲游
C.不信,请看/那朵流星D.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答案:B
此题意在考查诗歌节奏的划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划分节奏可按音节划分,也可按意义划分。此题属于按意义划分,B项显然划分错误。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A.物的崇拜从来是与富贵、炫耀和时尚密切关联的,当大家都拥有此物,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
B.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情况是不是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
C.我们应该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独立地进行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D.这辆汽车乱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真是骇人听闻。
答案:D
A项,炫耀:夸耀。B项,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C项,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A、B、C三项中的划线词使用正确。
D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用在此处程度过重。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与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8、童话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叙写故事,表现主题。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B.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C.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答案:B
A“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属于夸张;
C“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属于夸张;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属于夸张。
故答案为:B
4
【点睛】本题考查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9、根据《西游记》《水浒》《童年》《简·爱》拟写的下联不准确的一项是( )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
A.唐三藏跋山涉水求真经B.一丈青胆大心细赛英豪
C.格列佛千辛万苦度童年D.夏洛蒂妙手慧心著经典
答案:C
C错,格列佛不是这四部名著里的人物。
【点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10、《皇帝的新装》中对小孩子说出皇帝什么也没有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员们为了保住官职而说谎,他们不敢说出真相。
B.只有小孩子可以说话无顾忌,信口直说。
C.老百姓因为怕别人说他愚蠢,所以也随声附和。
D.只有小孩子的心理是纯真的,无私无畏,他们还保持着天真烂漫的童心。
答案:D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小孩子说出皇帝什么也没有穿说明小孩子的心理是纯真的,无私无畏,他们还保持着天真烂漫的童心。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
11、下列对课文《女娲造人》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B.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
C.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想象。
D.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
答案:D
本文不是对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
故答案为:D。
【点睛】做好本题需要把握所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12、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答案:D
这句诗描写自己年老体弱,居住偏僻村野,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并不是“怀才不遇”。
【点睛】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反复诵读,结合背景和主题思想,理解诗句内容。
13、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是著名女作家,其作品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6
B.《西游记》中,孙悟空面对妖怪有时也会遇到麻烦。例如青牛怪有一个白森森的“金刚琢”,能把金箍棒一古脑儿套去,让孙悟空不得不另行设法。
C.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与对方有关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D.《女蜗造人》是一篇神话,这个故事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神奇想象。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C项错误,“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故答案为:C。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14、根据《西游记》《水浒》《童年》《简·爱》拟写的下联不准确的一项是( )。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
A.唐三藏跋山涉水求真经
B.一丈青胆大心细赛英豪
C.格列佛千辛万苦度童年
D.夏洛蒂妙手慧心著经典
答案:C
7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C错,格列佛不是这四部名著里的人物。
15、下面的语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
B.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C.“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D.“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答案:A
B项,应为“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C项,应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D项,应为“两个骗子说,”。
故答案为:A
【点睛】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尤其是逗号、顿号、分号间的区别,另外不要将书名号和引号的用法弄混淆,引号的用法中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同时省略号不能和“等”连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填空题
16、《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 ”。
答案: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本题只需根据平时积累答题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这是名著很多题目的一个共同特点,没有道理可言,也没有原因,记忆就是硬道理。
8
17、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
①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②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答案: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①从“她觉得”可以看出,这句话采用的是心理描写。②从“崛起”“掺和”“揉团”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的是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点睛】本题考查辨析描写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及各种描写方法的特征,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8、《西游记》全书共 ,孙悟空自号 。
答案:一百回;美猴王
根据平时对《西游记》的积累填空。
【点睛】此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应用心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作品,了解有关作品的文学常识,且能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还要能体悟作品的主题、重要人物、关键情节和经典片段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轻松应对试题。
19、孙悟空向牛魔王借扇表现了孙悟空的 。
答案:先礼后兵
第一次借扇子,孙悟空想自己和牛魔王是结拜兄弟,自己取经遇到困难想借扇子用用,他们应该很痛快地答应的,因此孙悟空到牛魔王家里称呼牛魔王的妻子为嫂嫂,但铁扇公主因为当年红孩儿的事对孙悟空怀恨在心,给了孙悟空一把假扇子,不但不能把火扇灭,反而越扇火越大,孙悟空看实在借不来才用法术的。因此这件事体现了孙悟空先礼后兵。
【点睛】本题考查把握《西游记》这部名著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要看人物在特点背景下的所作所9
为,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20、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面的句子。
(示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①牵牛花开放了,好像 。
②月光照在地上,好像 。
③笼中的小鸟,好像 。
④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好像 。
答案:喜庆宴会上奏响的金色小喇叭;薄雾笼罩的水面;失去了自由的囚犯;行走不便的人失去了拐杖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比如(1)的补写,“好像”后面一部分,一定要与“牵牛花”的形态相合。也就是喻体的内容一定要根据本体的特点来编排组织语言。
故答案为:喜庆宴会上奏响的金色小喇叭;薄雾笼罩的水面;失去了自由的囚犯;行走不便的人失去了拐杖
【点睛】理解例句的意义、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特点、感情基调,最后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合乎要求。
10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14:3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501352582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