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

更新时间:2024-01-04 14:21:24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什么的桂花)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

总 复 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页内容。(本册数与代数知识整理)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法则,并能应用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运用。

【教学难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加减法

(列出本节课复习的目标,让学生明确)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2.教师PPT课件出示分数加减法计算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评价。全对的同学可获得1颗☆。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忆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分数同整数相乘。

教师批注

(2)分数同分数相乘。

(3)分数除以整数。

(4)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师小结: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0没有倒数。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2页第2题。

集体讲评,全对的同学可获得1颗☆。

3.指名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容易出错。

4.(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讲评,全对的同学可获得1颗☆。

三、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第4题。

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在列方程时首先要找出什么?

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

学生根据问题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完整过程。

2.完成教材第95页第9,10题。

集体讲评,全对的同学可获得1颗☆。

四、课堂小结

你们获得了几颗星?通过这节复习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第2,5,6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

解:设淘气今年x岁。

6x=x+55

5x=55

5x÷5=55÷5

x=11

11×6=66(岁)

答:淘气今年11岁,智慧老人今年66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时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再次巩固,以点代面,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时,应注意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处理教材中细节问题,抓住重点。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上面的内容。(本册图形与几何知识整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会进行体积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会求体积和容积。

4.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根据平面图确定图中任意两地的相对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

【教学重点】

强化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以及容积的简单问题的理解,并掌握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的内容

课前布置学生回忆本学期第二、四、六单元所学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地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

1.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2~3人的汇报即可)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

(1)尽量记录详细(包括文字、举例等),避免漏掉内容。

(2)有意识地按照类别进行板书。

3.展示学生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1)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知识的。

(2)学生互相评价。

(3)教师有意识地介绍几种比较普遍的整理方式。

二、开展知识的整理

教师批注

1.小组内交流课前的整理情况。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次比较全面地整理。

(1)注意选择比较好的整理方式,如文字、表格或画图等方法。

(2)重新仔细地阅读教材,防止有遗漏。

(3)简单地交流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4)尝试让学生整理一下学习的方法。

3.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1)汇报整理的过程和方式。

学生整理的方式主要是:文字、表格、图示(知识树、思维导图)。

(2)根据交流的体会,清楚地表达知识之间的联系。

4.评价小组的整理情况。

(1)你们认为他们整理的优点在哪里?说说你们的想法。

(2)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该怎么进行整理?说说你们的看法。

三、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1.请你们结合整理的网络图,给每个知识点举个例子。

(1)学生尝试自己举例子说明问题。

(2)让学生完成总复习中的题目。

①理解题意,明白题目中蕴含的知识点。

②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自己做题的思路和想法。

(3)结合例子,尝试总结一些数学方法。

2.结合网络图反思。

(1)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对于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写在“问题银行”里面。

四、展示与交流

将整理的网络图贴在板报上,在教室内展示,在复习时可以随时根据网络图进行系统的复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复习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6页所有关于图形与几何的题目。

七、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1)都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2)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面积都相等;(3)长方体棱长分3组,每组棱长度相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4)正方体所有的棱长都相等。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m,dm,cm)。

333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L,mL)。

单位换算:1 L=1 dm,1 mL=1 cm,1 L=1000 mL。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字母公式是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字母公式是V=a。

长方体和正方体共同的体积公式: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333V=Sh。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时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掌握进行了充分预设。不同于以往课时教学中的例题讲解,紧紧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问题展开,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便于学生掌握和整合知识。

[不足之处]

在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知识时,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系统梳理。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换算,容易混淆。

第3课时

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下面的内容。(本册统计与概率知识整理)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

3.结合具体情境,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强化对统计与概率的认识和巩固统计知识。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制作统计图。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统计图

教师批注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

指名学生回答。

师: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综合整理统计图的特点。

PPT课件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某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青岛市、昆明市某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

师:你们能看懂这幅折线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们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表示7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4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教师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从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复习求平均数

课件出示题目:

教材第98页第3题。

(让学生复习平均数的求法:平均数=总数÷份数,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具有代表性的认识)

2.教师PPT课件出示题目:

二班进行班长竞选,以组为单位给竞选人打分。小颖的得分为:9.8,9,8.8,8.7,8.7,9,9.6。请采用一种方法给出这位同学合理的分数,并说出你的方法合理的理由。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价。

(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再认识: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很灵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7页所有关于统计与概率的题目。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要表示两组(或几组)数据,需要用两种(或几种)不同颜色(或底纹)的直条来表示,同时要注明图例。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与单式折线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需要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数据。

平均数的求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有时为了减少特殊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会去掉一个最大的数和一个最小的数,然后求平均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时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掌握进行了充分预设。不同于以往课时教学中的例题讲解,紧紧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问题展开,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便于学生掌握和整合知识。

[不足之处] 在平均数的认识和制作统计图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14:2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492841333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pdf

标签:学生   知识   分数   统计图   整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