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

更新时间:2024-01-04 11:22:02 阅读:3 评论:0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节日祝福语)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

第一篇留德十年: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

一. 高考数学4分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 布衣教授: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16年。他才把家属接来。他的妻子叫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婚后。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既无爱情可言。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缺少共同语言。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位贤妻

第 1 页 共 8 页

良母。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彭德华也许一辈子也没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个什么学问。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他自从1929年结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办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异国爱情:

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房东邻居迈耶家的大女儿叫伊姆加德。1935年。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伊姆加德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 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这时伊姆加德小姐说:“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也就是从那天起。每天晚上7点半后。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而且内容复杂枯燥的梵文。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而她纤细的手指。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书稿完成。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花也快要迸发时。有一天季羡林手有些颤抖说:“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当女孩说:“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时。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但是。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 。四天后他离开了德国。虽然伊姆加德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

第 2 页 共 8 页

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去年季老接受记者访谈时谈到对出国见世面、学本领时他还说:“所以我现在赞成年轻人还是出国。可是我最反对出去不回来。我最厌恶出去不回来”。

五.六百本书:

季老住在301医院期间。有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吩咐叫人去买。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第二篇留德十年:季羡林《留德十年》精选篇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精神是苦闷的,形势是严峻的;但是我的学业仍然照常进行。

在我选定的三个系里,学习都算是顺利。主系梵文和巴利文,第一学期,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讲梵文语法,第二学期就念梵文原著《那罗传》,接着读迦梨陀娑的《云使》等。从第五学期起,就进入真正的Seminar(讨论班),读中国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这是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拿手好戏,他的老师H.吕德斯(H.Lüders)和他自己都是这方面的权威。第六学期开始,他同我商量博士论文的题目,最后定为研究《大事》(Mahāvastu)偈陀部分的动词变化。我从此就在上课教课之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啃那厚厚的三大册《大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我的教授被征从军。已经退休的西克教授,以垂暮之年,出来代替他上课。西克教授真正是诲人不倦,第一次上课他就对我郑重宣布:他要把自己毕生最专长的学问,统统地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我,一个是《梨俱吠陀》,一个是印度古典语法《大疏》,一个是《十王子传》,最后是吐火罗文,他是读通了吐火罗文的世界大师。就这样,在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从军期间,我就一方面写论文,一方面跟西克教授上课。学习是顺利的。

第 3 页 共 8 页

一个副系是英国语言学,我也照常上课,这些课也都是顺利的。

专就博士论文而论,这是学位考试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教授看学生的能力,也主要是通过论文。德国大学对论文要求十分严格,题目一般都不大,但必须有新东西,才能通过。有的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已经待了六七年,学位始终拿不到,关键就在于论文。章用就是一个例子,一个姓叶的留学生也碰到了相同的命运。我的论文,题目定下来以后,我积极写作,到了1940年,已经基本写好。瓦尔德施米特从军期间,西克也对我加以指导。他回家休假,我就把论文送给他看。我自己不会打字,帮我打字的是迈耶(Meyer)家的大女儿伊姆加德(Irmgard),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这一年的秋天,我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因为梵文字母拉丁文转写,符号很多,穿靴戴帽,我必须坐在旁边,才不致出错。9月13日,论文打完。事前已经得到瓦尔德施米特的同意。10月9日,把论文交给文学院长戴希格雷贝尔(Deichgrber)教授。德国规矩,院长安排口试的日期,而院长则由最年轻的正教授来担任。戴希格雷贝尔是希腊文、拉丁文教授,是刚被提升为正教授的。按规矩本应该三个系同时口试。但是瓦尔德施米特正值休假回家,不能久等,英文教授勒德尔(Roeder)却有病住院,在1940年12月23日口试时,只有梵文和斯拉夫语言学,英文以后再补。我这一天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早晨5点就醒来。心里只是想到口试,再也睡不着。7点起来,吃过早点,又胡乱看了一阵书,心里极慌。

9点半到大学办公处去。走在路上,像待决的囚徒。10点多开始口试。hmidt(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先问,只有rber(戴希格雷贝尔教授)坐在旁边。(布劳恩教授)随后才去。主科进行得异常顺利。但当开始问的时候,他让我预备的全没问到。我心里大慌。他的问题极简单,简直都是常识。但我还不能思维,颇呈慌张之像。

12点下来,心里极难过。此时,及格不及格倒不成问题了。

我考试考了一辈子,没想到在这最后一次考试时,自己竟会这样慌张。第二天的日记:

心绪极乱。自己的论文不但、hmidt认为极好,就

第 4 页 共 8 页

连也认为难得,满以为可以作一个很好的考试;但昨天俄文口试实在不佳。我所知道的他全不问,问的全非我所预备的。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极难过。

这可以说是昨天情绪的余波。但是当天晚上:

7点前到hmidt家去,他请我过节(羡林按:指圣诞节)。飘着雪花,但不冷。走在路上,心里只是想到昨天考试的结果,我一定要问他一问。一进门,他就向我恭喜,说我的论文是hrgut(优),印度学(Indologie)hrgut,斯拉夫语言也是hrgut。这实在出我意料,心里对发生了无穷的感激。他的儿子先拉提琴,随后吃饭。吃完把耶诞树上的蜡烛都点上,喝酒,吃点心,胡乱谈一气。10点半回家,心里仍然想到考试的事情。到了第二年1941年2月19日,勒德尔教授病愈出院,补英文口试,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也参加了,我又得了一个hrgut。连论文加口试,共得了四个hrgut。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我亲爱的祖国,也可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了。博士考试一幕就此结束。

至于我的博士论文,当时颇引起了一点轰动。轰动主要来自(克劳泽教授)。他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比较语言学家,是一位非凡的人物,自幼双目失明,但有惊人的记忆力,过耳不忘,像照相机那样准确无误。他能掌握几十种古今的语言,北欧几种语言,他都能说。上课前,只需别人给他念一遍讲稿,他就能几乎是一字不差地讲上两个小时。他也跟西克教授学过吐火罗语,他的大著(《西吐火罗语语法》),被公认为能够跟西克、西格灵(Siegling)、舒尔策(Schulze)的吐罗火语语法媲美。他对我的博士论文中关于语尾——mathe的一段附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为据说在古希腊文中有类似的语尾,这种偶合对研究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有突破性的意义。1941年1月14日我的日记中有下列一段话:

Hartmann(哈特曼)去了。他先祝贺我的考试,又说:对我的论又赞不绝口,关于Endungmatha(动词语尾matha)简直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他立刻抄了出来,说不定从这里还可以得到有趣的发明。这些话伯恩克(Boehncke)小姐已经告诉过我。我虽然也觉得自己的论文并不坏,但并不以为

第 5 页 共 8 页

有什么不得了。这样一来,自己也有点飘飘然起来了。

第三篇留德十年:季羡林的文章留德十年的学习特色

《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在耄耋之年用来回忆往昔的著作,它简单而直白这位年近百岁至今健在的传奇人物,是那样其貌不扬,又是那样蜚声中外。以下是季羡林的文章留德十年的学习特色,欢迎阅读。

季先生既然有名,自己又喜欢写字,少不了四处为人作序什么的,我觉得他的文字好,最初是在读他为别人写的序跋之时。他的文字乍一读来,简洁朴素,毫不出奇,可常常又在你最想不到的地方现出灵异,乃至读出他性格中的幽默来。他的思路开阔,文意活泼,有时候你会诧异,序言竟可以这样写吗?可是再想一想,又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心下不由得佩服。于是,有了这次读他的散文著作《我的求学之路》,有了机会再次领略季老简朴灵动的文采。

可以说,我读他的这本书是怀了三心、得了二意的。这三心,一是如上所言的欣赏之心,二是图利之心,三是借鉴之心。图利之心,是觉得了解季老的求学生涯,对于我的教育学研究是资料的积累,有益无害。而借鉴之心,一则是要看他这样一位语言的专门学习者如何能作出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来的,二则也是要看他这样一位与梵佛交道甚密的人是如何看待或言及佛教,乃至如何生活的。

我几乎是一字不落地看完了他的这本回忆体的散文著作,也可谓三心得偿了二意:欣赏了他的文采;了解了他的生活;却不曾见得他是如何看待或言及佛教的,似乎除了一句我虽然研究佛教,但是从来不相信什么生死轮回,再世转生;而他成就学术的原因在此书中也只能是初见端倪。然而,即使只是了解了他的一部分求学时代的学习与生活,也令人颇多感慨。

季先生年轻时是一个太寻常的人,读书也没总见考第一,志气也不算高,当初想出国也不过是为了镀镀金,方便找个好饭碗。其他的,除了佩服他在求学期间不曾荒废光阴,及如其所言我学外语的才能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是决非语言天才外,他的成就可以说是时运使然这使得他的学习与所受的教育具有某种可供借鉴的典型性我们总在想:大师是怎样养成的?

季先生在德国求学期间的学习,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特色。

第 6 页 共 8 页

一是摊子铺得大。两年之期,他选了一个主系即梵文和巴利文所在的印度学,两个副系即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其中斯拉夫语系又不能只学一门俄文,所以他又加学了南斯拉夫文。(季先生在清华读大学的时候,读的是西方文学,以英文为主,辅之以德文和法文。)这摊子够大,以至于西克教授让他跟着学吐火罗文时,他竟一时怕收不了摊子而没有立刻下定决心。

我以为这大摊子仿佛一个大图书馆的好处,徜徉其间,固然浩叹溺水三千,我只能掬一瓢而饮之,但那对于学生的求知欲和时间利用率的提升是有益的。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不读书,也许这跟视野有关,跟越来越低的要求有关。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也是当中起作用的规律吧。

二是强大的师书力量。格丁根实际上是学习梵文最理想的地方,不仅有群星灿列的师资力量,而且有梵文藏书甲德国的图书馆。在教学方法上,阵势依然是宏大的,其师瓦尔德施米特大约是信奉埃瓦尔德的这段话的,教语言比如教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把他往水里一推,不是学会游泳,就是淹死,后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读原典中选出来的练习,自己钻语法初时,季先生准备一堂课,往往要用一天的时间。然而学下来,季先生却认为这个方法是十分成功的,后来他回国教学也选用了这种方法。

三是身心调适的人际及环境。季先生作息饮食极有规律,并长年坚持写日记。早睡、不过饱,恐怕是我们现在难以跟从的,但其好处未可小窥。而写日记,作为独省的方式,作为提高语言能力的方式,现已备受提倡,在此不再赘述。

季先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适时在大自然中放松、调节心境。在战乱饥馑的年代,季先生更能尽其本分,帮助师友邻人。

现在人们常有德才之论,常将德与才分而论之,以为不必苛求兼备;其实,唯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使个体,进而使集合体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就个体内部而言,德行极有利身心调适;而只有身心调适了,增长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才会提高。就外部而言,德行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使个体遇冗旁通,或事半功倍。然德行最不耐利益经心季先生自述的故事决不会让人觉得他

第 7 页 共 8 页

是在积功累德,反而让人觉得他只是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个人应做的、最基本的事情。读这样的书,化我于无形。

由于战乱,季先生两年的留学生活一衍而为十年,季先生始终心系祖国,挂念亲人,辞禄职,别师友,终于在去国第十一年得以学成归国。这本书只记录了季先生极少一部分的岁月,却将引我读更多的他的书,听他讲更多的他的人生故事。

第 8 页 共

8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11:2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385222581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pdf

标签:教授   先生   学习   德国   中国   研究   语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