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则天去帝号、归乾陵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4-01-04 11:12:21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情风)

浅析武则天去帝号、归乾陵的原因

浅析武则天去帝号、归乾陵的原因

姓名:陈悦 学号:2

指导教师:张光全

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皇位可谓来之不易。可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她在临终前却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去帝号”意味着她将政权归还于李唐王朝;“归乾陵”也就说她要回归妻子的身份进入李氏宗庙同高宗合葬。武则天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她武氏侄子们以延续她的武周王朝,却最后选择传给儿子还政李唐,致使其辛苦开创的武周王朝一世而亡。究其原因,武则天虽然能够破坏旧的制度,敢为天下不敢为之事,可她却无法创建一种新的制度来代替它。在传统社会以父系家长制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制约下,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的影响下,武则天最终妥协,还政于李氏王朝。

关键词:武则天 去帝号 归乾陵 宗法制 政治局势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asons Why Wu Zetian

Removed the Emperor's Name and Regresd Qianling

Mausoleum

Abstract: Wu Zetian was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in Chine history. Although her throne was

diffcult to obtain, she ordered to remove the title of emperor and regress Qianling Mausoleum in

the imperial edict before she died. "Removal of the emperor's name" meant that she would return

the throne to the Tang Dynasty. "Regression of Qianling Mausoleum" also meant she wanted to

return to the identity of wife and bury with Emperor Gaozong. Why Wu Zetian didn't pass her

throne to her nephews to continue the Zhou Dynasty, but finally cho to pass it to her son to

rest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reason was that Wu Zetian was able to break the old system, she

was unable to create a new system to replace it.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becau of restriction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bad on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the complex political situation, Wu

Zetian finally yielded to return the political power to her son.

Keywords: Wu Zetian; removal of the emperor's name; regression of Qianling Mausoleum;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死于洛阳,临终前“遗制祔

1

庙、归陵,令去帝号。”①纵观武则天的一生,从初入皇宫到削发为尼,从再入皇宫到母仪天下,从二圣临朝到改唐为周,期间也是历经坎坷。武则天在其掌管朝政期间,经济继续发展,社会总体稳定,可以说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她为何在最后却将她来之不易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呢?去帝号、归乾陵,此举似乎与她不择手段争夺皇位的初衷相违背,因而使得后人对此产生很多的猜想,看法也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武则天此举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断送了她亲手开创的大周王朝;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她最明智的选择,即顺了民意又保全了她死后的名节,一举两得。笔者以为,不管武则天是主动退位还是被迫还政,这都是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的唯一的选择。在传统社会以父系家长制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制约下,母子皇位继承要比姑侄继承更具有合法性,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同时,当时天下思唐已久,人心向李,还政于李唐王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宗法制度的影响与武则天的妥协

1.1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确定了贵族的亲疏远近、等级、分封和世袭关系,从而维护世袭统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宗庙祭祀制度。武则天虽然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唐为周,打破了当时国家统治权只有男性才可继承的传统,严重地破坏了宗法制度,但她却无法创建一种新的制度来保证她的女皇皇位的继承。宗法制度主要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宗庙祭祀制度影响着武则天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最终影响武则天最后的决定。

1.1.1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

嫡长子继承制度简单来说是指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由于各种原因,有时继承皇位的并非是嫡长子或嫡子,但此制度却成为传统社会中统治集团和人们所公认的基本皇位继承制度。武则天是大唐王朝的皇后,她所生的儿子当然就是嫡子了,武则天亲生儿子李显、李旦尚在,因此他们当然就是武则天的合法继承人了。武氏子弟们顶多算是外戚,压根轮不到他们来继承皇位。可武则天虽然能改唐为周,可她却无法改变母子异姓这一事实,虽然武则天后来也把

① 刘昫,《旧唐书》(卷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页

2

她的儿子们改了姓,赐予武姓,但这不过是她自欺欺人的手段而已。如果把皇位传给她的儿子,也许她的儿子慑于她的淫威,在她活着的时候不敢改周为唐,但一旦她百年之后,必会恢复大唐王朝,那她辛苦开创的武周王朝将不复存在,这是她所不愿看到的,与她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因此她登基后数年,却迟迟不肯立皇太子。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加尊号称‘圣神皇帝’,把睿宗改称皇嗣,赐其武姓”,①而且“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②皇嗣,这一称呼顾名思义,表面上看似乎与皇太子没什么差别,仍能够居住在东宫,而且待遇什么的和皇太子也差不多,可事实上它与皇太子差远了,皇太子可以说是法定继承人,而皇嗣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当然也就没有明确的法定继承权。如果她想按照一家一姓的模式传位于武氏,虽然可以延续她的武周王朝,但似乎难以服众,恐朝政不稳,加之侄子与儿子在血缘上还是儿子要亲的多,因此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一向雷厉风行的武则天犹豫了,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

王庆之为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一事求见武则天,“太后曰:‘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对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太后谕遣之。庆之伏地,以死泣请,不去。太后乃以印纸遗之曰:‘欲见我,以此示门者。’”③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虽然拒绝了王庆之的请求,但对王庆之所说的当今是武氏王朝而非李氏天下,她是很认同也是很高兴的,所以赐给王庆之印纸,使他可以自由出入皇宫,随时进见武则天。这有力地证明了武则天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

1.1.2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依靠的是血缘亲疏关系来辨别同宗子孙们的尊卑地位、等级关系,十分重视“尊祖敬宗”,因此规定了等级森严的宗庙祭祀制度。只有大宗才具有祭祀祖先的权利,以此来显示大宗的尊贵地位,这一传统也被历代人们所沿袭。

武则天虽然打破宗法制的制约,自称皇帝,改唐为周,开创武周政治,但其上台之后,也是立即为武氏立了七庙于神都,以此来显示她的政权是武氏政权,是“武家天下”。虽然她为武家立了武氏七庙,可她毕竟只是姓武的女儿,而且还是武家嫁出去的女儿,嫁出去的女儿,即便是在现在也被称为是人家的人了,

史念海,《中国通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2页

②③ 刘昫,《旧唐书》(卷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152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080页

3

也就说户口已迁出了,换句话就是武家的宗庙没你的份了。如果她传位于武氏子弟,即便将来继承皇位的姓武的皇帝念在姑侄情分或为了得到皇位勉强为开国皇帝的姑妈立了个祖庙,可她毕竟是嫁出去的女儿,若只为她单独立一个庙似乎又不合规,再者说还有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呢,按理说若给武则天立了,那他也应该随着武则天一起进入武氏宗庙,可他毕竟是大唐的皇帝,这似乎又显得不伦不类了。因为这将涉及到两姓王朝,估计无论是姓武的还是姓李的他们都不会愿意的。也就是说如果武则天传位于武氏子弟,那将使她与唐高宗在武氏皇族宗庙之中无立足之地,陷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因此当时反对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而拥护李唐的大臣们,他们的依据主要也是这,如当时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派的核心人物李昭德曾劝武则天,“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世计。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见天皇不来食矣。”①李昭德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切中要害。首先,“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意在告诉武则天你若立侄子为太子,死后恐怕进不了宗庙。其次,“不来食”则点出如果立武承嗣为太子就等于让高宗断子绝孙,成为孤魂野鬼,这在现代都非常忌讳,更何况在当时那个迷信色彩浓厚的传统社会。可以说,李昭德一语惊醒梦中人,武则天虽然登上了皇位,可她改变不了她是李氏之妇的事实,且她也不想改变,这样她就不能弃高宗于不顾,也就说她不能抛夫弃子。因此武则天不得不在传位于子还是于侄的问题上慎重考虑。

宗法制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宗庙祭祀制度使得武则天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左右为难。虽然她在一直努力地作斗争,但还是摆脱不了宗法制的影响,因此最后武则天不得不向它妥协,做出让步。

1.2武则天的妥协

武则天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做出的妥协主要体现在保全皇嗣和保留李氏宗庙两个方面。

1.2.1保全皇嗣

皇嗣李显、李旦在武氏和酷吏的威胁下,虽然说过的可谓提心吊胆,但终还是保住性命,我们不能不说主要依靠的还是武则天的保护。皇嗣的保全,这就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4256页

4

为以后还政李唐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建立大周王朝以后,不仅立了武氏七庙,而且迁都于洛阳,改洛阳为神都,还大肆分封武氏子弟为王,连有功的大臣也赐与武姓,以显尊贵。摆出了一副“武家天下”架势。长寿二年(693)元日,“太后享万象神宫,以魏王承嗣为亚献,梁王三思为终献。”①而正式的皇储李旦却尴尬的靠边站着。武则天这样的行动,无疑是对她的侄子们的公开的鼓励,这使得武承嗣等人敢公开的对李氏的皇储地位提出挑战。

武则天的皇位刚刚坐稳,她的侄子们就开始为谋取皇太子之位行动了。武承嗣指使亲信王庆之等人联名上表请立他为皇太子,可当王庆之见到武则天时,武则天却回答一句“皇嗣是我子,奈何废之?”。后来王庆之又一次请立未果继续纠缠不休,因此惹恼了武则天,于是她命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借机把他杖杀了。这样,皇嗣的地位才得以保住,武承嗣谋求立为太子之事也得以压了下去。武承嗣等人并不甘心,他们借着武则天的势力,掌握大权,同当时的酷吏来俊臣等人联合,不仅迫害反对立自己为太子的大臣如岑长倩、格辅元等人,而且还陷害皇嗣。“又有告皇嗣有异谋者,太后命来俊臣拷问其左右,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太常工人京兆安金藏大呼谓俊臣曰:‘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皆出,流血被地。武后闻之,令舆入宫中,使医纳入五藏,以桑皮线缝之,敷药,经宿始苏。太后亲临视之,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命来俊臣停推,睿宗由是得免。”②作为曾经的皇帝,当时的皇嗣,武则天的亲儿子,都有人敢诬告,而且还不能自保,可见当时李氏宗室生活在怎样一个是非的环境中,在那样的环境中,李氏二兄弟还能幸免,我们不能不说多亏武则天的保护。后来武则天还听取了李昭德的意见将武承嗣的宰相之位罢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削了武承嗣的霸气,保护了皇嗣地位的稳定。

武则天虽然改朝换代,但她却没有像汉代秦、唐代隋那样,斩草除根,反倒保留了李唐宗室,这对武周政权来说终究是一隐患。究其缘由,是因为武则天与李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不能像以往的王朝更替,对前朝全部否定。相反,她还公开承认她的皇位是从大唐继承而来,因此她保全皇嗣,其实也是为自己留一后路,使她最后还可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选择皇位继承人,同时也为后来还

①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085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086页

5

位于李唐王朝作了铺垫。

1.2.2保留李氏宗庙

武周政权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它有两个宗庙,“李、武宗庙并立并祭。”①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立武氏七庙于神都”②,连她的父亲都被追尊为皇帝。依照古代礼制,只有天子才可以为祖先立“七庙”,武则天这一做法,很明显是向天下人宣告她所建立的是“武家的天下”。可奇怪的是,她虽然立了武氏七庙,却并没有毁了李氏七庙,反而仍保留它,而且仪礼照旧。因为武则天非常清楚,她的丈夫是李唐的皇帝,她的儿子也当过李唐的皇帝,而她自己曾做过李唐的皇后,所以无论怎么样,她也撇不开与李唐的关系。如果她要真的把李唐的宗庙毁了,那也就等于毁了她自己的丈夫,保留了李氏宗庙,同样也为自己以后留有余地。武则天虽然非常想延续她的武周政权,但她自己也知道,传给侄子虽可以保住武周王朝不变姓,但她却不一定能进入武氏宗庙里,武氏宗庙将没有她的容身之处。但是如果她要把皇位传给儿子,即便以后王朝变了姓,可她仍然可以妻子、母亲的身份,回归到大唐皇后的地位,和丈夫高宗一起享受她的儿孙们的供奉。因此,保留李唐宗庙,才有了她最后的祔庙、归陵,同高宗合葬。

宗法制度作为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武则天最终做出让步,而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则作为一股有形的力量逼迫着她做出最后的选择:去帝号、归乾陵,还政于李唐。

2.复杂政治局势的影响

武周政权建立以后长时间没有立皇太子,从而引发李、武两家为争夺太子之位矛盾重重,政局也非常紧张,人心不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在权衡利弊之后,于公元698年,派人以为皇嗣李显治病为由将其秘密召回,随后册立其为皇太子,这样皇位继承问题基本上算是解决了。可武氏子弟尤其是武三思仍然对皇位不死心,加之武则天虽然立了李显为皇太子,但对其仍然不放心,不让其参与政事,没有任何传位于太子的迹象,且朝中的大权仍然把持在武氏子弟手中,这无疑又给武家男儿争夺皇位提供了希望。因此武则天虽立了李显为太子,但也

宋连生,《大唐盛世》,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年,第115页

② 刘昫,《旧唐书》(卷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121页

6

只是稍打击了武氏子弟争夺皇位的势头,没有从根本上断了其念想,他们仍在积极为谋取皇位而活动。

2.1“武氏乱政”与“人心多向唐”

武则天通过铁血政策改唐为周,夺得政权,为了镇压异己,她采用严刑峻法,致使政局非常紧张。这样就使当时的臣民不由得怀念那远去的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出现天下臣民未忘唐德,人心多向唐的局面。

2.1.1“武氏乱政”

在传统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武则天的女皇路障碍重重,因此她要想突破旧的制度的束缚,就必须进行政治斗争。在武则天称帝之前,为了打击反对自己称帝的势力曾滥用酷刑。“太后命铸铜为匦,置之朝堂,以受天下表疏铭。”①其实是用来接受四方告密文书,而且还特别规定,凡是来告密的,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一律用驿马送到京城,按照五品官员的标准来接待,因此一时间出现四方告密者云集的状况。而且她还重用酷吏如来俊臣等专门处理这些告密信件,这些酷吏们发明了一些骇人听闻的刑罚,“太后得告密者,辄令元礼等推之,竞为讯囚酷法,作大枷,有‘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号”②,使得当时的政治局势充满了恐怖的氛围。武则天登基前采用残酷的手段镇压异己,尤其血腥屠杀李唐宗室,毕竟她改的是人家李姓王朝,李唐宗室的存在,不能不说是她女皇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可她在登基以后仍然继续重用酷吏,采用恐怖政策,且把打击对象的重点由称帝前的王公贵族转向朝中反对她的文武大臣,特别是那些权倾朝野的宰相们,好多大臣被杀或流放,宰相的更换也是相当的频繁。以至于出现每次大臣们上朝都会和家人们战战兢兢的诀别,因为不知还能否活着回来。武则天采用这种政策虽然使当时社会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反武力量,可以巩固政权的稳定,但手段过于残忍,打击面过宽,也使得民心不稳,政权潜伏着危机。

此外武则天为了扩大她武家的势力,重用诸武,大肆分封武氏子弟为王,掌握着朝中大权。武氏子弟为谋立太子之位也与酷吏相勾结,又制造了许多冤狱,陷害而死的人不可胜数。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067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068页

7

武则天的严刑峻法,武氏子弟们的为非作歹,使得天下臣民不由得怀念已去的李唐王朝,想念那个贞观之治。

2.1.2“人心多向唐”

从武则天开始干政起到改唐为周,反对她的人就从未消亡过,武则天称帝之前就出现过两次比较大的公开反对她的武装起义。“首先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是李(徐)敬业„„李敬业自称匡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很快聚集十万余人,发布檄文,公开讨伐武则天。”①这一次起义虽然很快被武则天派大兵镇压了,但随后又出现了第二次公开起兵。公元688年,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李元嘉等诸王率兵反抗,虽然也被镇压,但此后反对武则天的声音并未消亡。裴炎曾公开反对武则天立武氏七庙,裴炎的侄子又当面指责武则天说:“陛下是李氏妇,高宗去世,你独揽朝政,疏斥李氏、封崇诸武„„希望陛下恢复儿子的地位,高枕深居,则家族可全,否则天下有变,就不堪收拾了。”②

慑于武则天的严刑峻法统治,她登基后,没人敢公开起兵反抗武周统治,但武则天毕竟只是一个女人,而且登基时已六十多岁,因此一些心向李唐的大臣们就把匡复李唐的希望寄托在她百年之后,于是乎他们力保皇嗣,坚决反对武则天立武氏子弟为太子。前已述及,武承嗣想当太子遭到岑长倩等人的强烈反对,李昭德、狄仁杰等人也是多次劝武则天把皇位传给儿子,立皇嗣为太子。可以说武则天传位于子,还政于李唐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心所向。苏安恒,因为两次上疏请武则天退位而让历史记住了他。公元701年,苏安恒第一次上表《请复位皇太子疏》,大致内容是:武则天你年事已高,再继续处理这繁重的朝政,恐怕你身体吃不消,皇太子年富力强,你不如让位于他,享享清福。苏安恒第一次上疏讲的很委婉,但意思很明确,就是你武则天赶快退位吧。第二年,苏安恒又一次上疏《请复位皇太子第二疏》,这一次要比第一次直接的多,就是武则天你赶快退位吧,不然恐怕你连两年清福都享不了。苏安恒请武则天退位的两次上疏在《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他虽然只是一介平民,地位卑微,但却喊出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声。

2.2帝位继承问题与边患

武则天时期,契丹和突厥都曾以恢复李唐统治为借口发兵中原,威胁武周

①② 史念海,《中国通史》(第六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0页

安作璋,《历代后妃记》(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28页

8

的统治。边患紧张又给武则天以压力,迫使其还政李唐。

契丹首领孙万荣以李显、李旦被废为借口,发兵幽州,并“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①

突厥默啜可汗想把女儿嫁到唐朝为妃,于是在圣历元年六月,武则天命令武承嗣的二子淮阳王武延秀到突厥去纳默啜可汗的女儿为妃。“武延秀至黑沙南庭。突厥默啜谓阎知微等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冒为昏。’”②突厥的态度很明显,他们并不承认武氏政权的地位。同年,默啜可汗即以恢复李唐王朝为借口进攻河北等地。

契丹和突厥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给武则天以重大打击,使她认识到帝位继承问题关系重大,如果解决不好,不仅朝中大臣反对,而且很可能成为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借口引起边患。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武则天心力交瘁,在权衡利弊之后,“则天遂立中宗为皇太子”。③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但却不让其参与政事,迟迟不肯传位于他。既然和平的方式不能使武则天尽快退位,那只能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解决了。

3.神龙政变,还政于唐

武则天晚年病重不能处理朝政,可她却让她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参与政事,二人借此机会独断专行,胡作非为。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人密谋发动政变,拥兵入宫,杀死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逼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政变发生后,张柬之等人迎中宗率兵进入武则天的寝宫,“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对曰:‘张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太后见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④可见武则天退位也是形势所逼,张柬之等人此次行动显然不是简单

①②③④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097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098页

刘昫,《旧唐书》(卷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152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114页

9

的诛杀二张,而是冲着皇位而来,逼武则天退位。

武则天见大势已去,于是也只能默认。政变的第二天,以武则天的名义发布了《命皇太子监国制》,随后不久武则天正式宣布让位于皇太子,移居上阳宫。中宗历尽波折,终于又一次登上了皇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恢复国号为唐,改神都为东都。这样短暂的武周政权寿终正寝了。

4.结语

武则天虽然是大周政权的开创者,但她却曾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来又当上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因此她无法改变她是李氏之妇的事实。所以尽管她登上皇位,当了皇帝,但她也不能像以往皇帝一样,把丈夫那一族视为外戚,因而也不能按照武氏世系来传承她的皇位。她无法改变传统的帝位继承制,最后被迫又回到那个传统之中。武则天不择手段一步一步当上皇帝,最后又从皇帝退回到皇后的身份,不能延续武周政权,可以说是她最大的遗憾,但这也不失是她比较明智的选择。她最后选择回归妻子与母亲的身份,这就奠定了她在唐朝的地位,武则天之后继位的所有人都是她的子孙,因此她仍可以在唐朝享受子孙们祭祀。武则天还政于李唐也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同时因她在位期间,采用一些有力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使她赢得了身前身后名,她的统治时期被后人称为“贞观遗风”。

参考文献:

[1]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

[4] 林语堂.武则天正传[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5] 雷家骥.武则天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史念海.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 宋连生.大唐盛世[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8] 周远廉.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9] 宁欣.唐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10

[10] 张习孔.中国历史大事编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11] 安作璋.历代后妃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2] 贺润坤.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65-68.

[13] 罗筱玉.武则天立嗣考论[J].世纪桥 ,2007,(6):99-100.

11

浅析武则天去帝号、归乾陵的原因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11:1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379411332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析武则天去帝号、归乾陵的原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析武则天去帝号、归乾陵的原因.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皇位   继承   制度   皇太子   地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