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梦想作文800字)
《孔子语录》复习题
1、长春版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交叉部分的《论语》语录8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2、2013年考纲《论语》12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解词】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温:温习。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解词】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解词】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词】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③舍: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解词】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词】(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2)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论语语录》浏览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撰而成的,共20篇。它是一部记录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它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学生三千人,其中著名七十二人。他根据鲁国历史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被人尊称为圣人。
二、解词
1、学而时习之 习: 温习,实践
.2、不亦说乎 说: 通“悦”,愉快
.3、有朋自远方来 朋: 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 知: 了解;愠:怨愤
..5、不亦君子乎 君子: 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6、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
.7、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8、诲女知之乎 诲:教诲; 女:通“汝”,你;
..9、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知:知道、懂; 知:通“智”,智慧。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 喜爱
.1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以„„为乐。
.12、吾日三省吾身 省: 反省
.13、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 策划、考虑; 忠:忠诚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
.15、传不习乎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6、不患人之不已知 患: 担心; 知:了解
..17、见贤思齐焉 齐:相同、看齐
.18、必有我师焉 师:老师; 焉: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
19、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选择;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20、其不善者而改之 改: 改正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想要(的事物); 施:施加
..三、理解默写(按要求默写)
1、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孔子阐述学习与思想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对待弟子对待学问要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认为怎样方是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教育弟子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把获得知识当成一种乐趣的句子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孔子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问快乐(三重境界)的句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9、当别人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胡锦涛总书记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11、孔子论述认真思考和努力读书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3、曾子每天“三省吾身”的内容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不短”意思相近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八则中孔子的一句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吻别出自《论语》下列两则:(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主旨
《论语》(八则长春版)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经典论述。强调复习的重要性、思考的重要性,要求学习者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谦虚恭谨、乐于求教、完善自我等。
五、写作特点
(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2)语言精练,言简意赅。
六、内容阅读理解
1、本文内容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为学和修身
2、这几则中,哪几则说到了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论语》八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必须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律己修身要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
4、孔子认为朋友有两类,一类是义交,一类是利往,请具体谈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的是什么样的朋友?表达孔子怎样的思想?
“朋”指的是志同道合,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在孔子看来,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自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更有利于完善并实现自己“仁”的学说,更有利于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表现了他虚心好学的思想。
5、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什么?在今天这种修养还有借鉴意义吗?
告诫弟子要养成高洁的、有修养的君子之风。
今天我们依然要有君子的修养和美德,要能做到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不生气,不发怒,不责怪别人。
6、“学而时习之,” 、“有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时件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这三句是三种为学体验。“学而时习之,” 是将所学加以运用从中得到生动的感受,体验到实践的乐趣。“有朋自远方来”就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论辩吸纳,体验分享的乐趣。有人喝彩可喜,无人喝彩也无妨。“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在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的寂寞中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悠然自得,体验孤独的乐趣。
7、第一则表面上看讲了人生“三乐”,实际上却是讲人生“三烦”,即“学而时习”的劳烦,“有朋自远方来”的准备之烦,“人不知”的不被理解之烦。“不亦„„乎”应译做“不也„„么”,表肯定意思,你从这则中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8、第一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哪些内容?
答:(1)、排比、反问;(2)、写了学习方法、交友、修养这些内容。
9、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与思结合,你认为如何?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这两句话阐述学与思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又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学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死读书和空想都是错误的。
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辨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再去想就是白费时间,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10、孔子交给他的学生子路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你怎么看?请联系学习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同意第一种说法: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必须是实事求是,绝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而不质疑,老师认为你都会了,他就不会再给你解答,你的疑难问题就不能得到解答,你就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所以“知„„不知“讲究谦虚求实的学习态度,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述了怎样的求知与做人的道理?
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谦虚好学,谦虚做人。
12、“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传”“习”之本是什么?阐明了什么道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过错与失误,重视品德修养的完善,避免生活与学习之
中的缺漏与失误。
告诉人们“人无完人”的道理,人们在为人处事和学习中难免会有缺漏,失误的地方,要避免这种缺漏,失误,就必须每天检查反省自己,以便完善自己。
13、如何理解曾子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忠”指忠诚,尽心尽力。“信”指诚实守信。
社会越发展越应以诚信之风抵御奸邪风气。
14、曾子不善言辞,但终于有所成,著有《大学》,从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曾子“一日三省”来拷问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心竭力,这是很高的自我行为规范,曾子所以成才应归功于严于律己生活态度和不断的自省,对错误的及时改正。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意思是什么?文中还有那句话意思与之相近?谈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人不知而不愠。
做人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默默无闻做自己的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16、用简明的语句说说“见贤思齐” 章和“择善而从”章的大意,并总结这两章中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一)、1、见到贤就向他看齐,见到不贤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2、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优点学习,看到缺点就及时改正。
(二)、反映了孔子积极求学而又明辨优劣的学习态度。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借鉴别人的短处,你认为有必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吗?
有必要,因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之处,我们可从别人的过失、缺点中对照检查自己,从而避免不犯或少犯这样类似的错误。学习如果能借鉴别人的短处,也会是自己少走弯路,从而事半功倍。
18、你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中,可见孔子怎样的从师之道?
讲究从善如流,不耻下问。
19、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生活处处有老师,请根据自己的经历,简要写出一件这样的事例?
提示:切合题意写出简要经过并点明你领悟和懂得的道理。
20、这八则中,那几则谈及学习(求知)的态度?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归纳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装懂。
见贤思齐:见到品德和才能比自己高强的,就想着向人家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处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
择善而从: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22、结合《论语》九则的内容给你的启示,拟一组对联。
(1)、见贤思齐来正身,温故知新才为师。
(2)、《论语》流芳百世;孔子扬名千秋。
(3)、孔子授知识,论语修品行。
(4)、数十年孔子育人;几千载论语擎世
2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你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它反映了儒家什么样的情怀?
孔子说的这段话:“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其实是讲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修为逐渐增长,对世事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懂得如何处理,到最后成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不需要思考就叫做从心所欲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所说的。
这句反映学习和修为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应重视立志,并提高自身修养。
24、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人回也!一箪食·贤哉会也!”孔子反复称赞颜回,是因为颜回具有什么的精神?
安贫乐道的精神
2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以“浮云”为喻,表明了怎样的富贵观?请简要概括。
提倡安贫乐道,坚决不接受不合乎道义的荣华富贵。
26、“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骨气
2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为什麼子夏说做到这四项,"仁"就在其中?
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这其实是秉承孔子的仁的思想体系,子夏是在这里重申。
2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蕴涵光阴似流水一样一去不回,要倍加珍惜。
七、拓展题
1、读《论语》八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
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示例1: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示例2: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示例3: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示例4: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2、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 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10:2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352602580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孔子语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孔子语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