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6-28页“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第 1 页 共 11 页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第 2 页 共 11 页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练习: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第 3 页 共 11 页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我国的河流很长,中国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第 4 页 共 11 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1000米=()千米2000米=()千米
桌子长80()教室宽7()从家到学校走2()
1.估测你从家到学校是多少千米。
2.使用百度地图的测距功能使学生知道自己估测路程长度实际有多长。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了解。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等长度学生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通过尺子去测量,但1千米的长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划,测量的难度也十分大,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首先,我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有哪些长度单位,并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长度单位。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些填长度单位的练习让学生练习,如橡皮擦4(),学校跑道一圈长400(),西安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00(),回顾知识,并引出千米作为长度单位。接着,我通过三处设疑:“为什么用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1千米有多长呢?”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更好了解“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不足:1千米到底有多长,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以后应增设这样环节,从学生最熟悉事物出发,这样能够更容易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
1.结合学生课前走操场跑道(环行)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
距离的感知:
第 5 页 共 11 页
①感受并目测100米,建立10个100米是1000米,即是1千米。
②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是1000米,即是1千米。
③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即是1千米。
通过与学生身边事物去感受1千米,如一起走100米,(10个100米才是1千米),一起跑200米(5圈这样的跑道才是1千米),并通过课件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时间的感知:
如果走100米需要1分钟左右,估计一下,走1千米大约走多少时间?
不足:由于只让学生感受200米,课后应该让学生走一走,真正感受1千米的长度与所花费的时间,这样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
2.要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路段(直线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
在制作课件时,通过百度地图,绘制了一幅我们学校附近的路线示意图,因为那些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线路,大部分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些路线上往返,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嘉荣商场直线距离大约是1000米。
不足:如果能路线图制造成录像,学生会清楚地看到1千米的直线距离。
对于这类概念建立课型,自己更努力:
1.课前感受要有规划,够充分。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记下你走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5圈(一圈200米),让学生记下走完后的感觉。活动要做到有条理,学生才更好地联系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
2.整个过程,应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
第 6 页 共 11 页
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查,探讨路途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行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融合。
第 7 页 共 11 页
二、从操场跑道出发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
结合跑道,同学们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出跑道两圈半的长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观看动态视频,感受1千米的产生。
第二幅情景图就是一项实践活动,我把这项活动安排在了课前。在我校操场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步数。
课堂上,我组织大家交流:
如果沿着百米跑道,走一个来回是多远?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大约用了2分钟,1千米呢?
通过推算1千米要用的时间和步数,理解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事实上,我校操场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圆形跑道,怎样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结合课前的实践活动,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时间,是对“1千米”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千米”的理解。
三、从校外旅游出发体会千米
有两名同学想去校外寻找“1千米”的路程,他们来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们从海港一小出发,都到过哪些地方呢?这就是他们的路线图,这是他们记录下来的数据: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请同学们将各数按一定顺序排序,然后将这些数据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是在考查学生对长度的理解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路线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哪两个地方的距离是1千米?我们发现从学校到信达的距离是1千米,通过计算还能得知从信达到医院的距离也是1千米。
这张路线图中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汇报。
第 8 页 共 11 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观,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加深对“1千米”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
我设计的练习如下:课件出示。
这些都以答题卡的形式发给大家,完成这些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订正。我认为一节数学课必须留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知识静静地融化、静静地沉淀。
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一道实践题:和爸爸妈妈来一次小小的旅游,寻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业内容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表述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使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估算较短时间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以及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目标设计依据分析:
1.课标依据:结合生活实际,感知秒,经历亲身体验,建立1秒的感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2.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教学材料,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知识。
3.学情分析知识方面:《秒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时间概念。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性经验缺乏,如此抽象的时间会让他们感到难理解,只有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体验,才能建立比较
第 9 页 共 11 页
清晰的时间概念,这也为三年级的后继学习《24时计时法》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达成:
1.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已初步体验感知1秒有多长,之后有感知了几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了秒的概念。
2.教材内容落实情况: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等活动,在实际情景中已体会到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了有关时间知识。使其总结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个性思维的发展。
3.课标要求落实情况: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秒,体验感知秒的长短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研磨后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有什么新思考:
在教学1分=60秒这个环节时,我应放手让学生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部分由于急于赶课,讨论较少,有的学生学的不实,其次再问学生30秒从哪走到哪,我说的较多。市级应让学生多说。因为前面已认识1秒和15秒,所以学生完全在此能说出来。
二重难点教学活动设计:
重难点描述:建立1秒或几秒的时间观念以及秒与分之间的联系。
重难点依据:
时、分、秒是时间单位的一部分,“秒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及其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秒的知识已有零星的经验积累,但学生对1秒或者几秒的时间观念缺乏具体体验及把握能力,所以建立1秒及几秒的时间观念,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从感知——体验——建立这一认知规律,采取看一看,听一听,估一估,做一做,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达成
学习重点是否合理:
首先是通过听,让秒的节奏留在学生心中感受到1秒的长短,然后通过看
第 10 页 共 11 页
一看,认识秒针,秒针走一格发出嗒一声就是1秒,接着放1分钟音乐,数脉搏跳多少下,再通过拍拍手,数一数,认识5秒,10秒,15秒,30秒,60秒,学生在体验中知道1分=60秒,这样有层次的体验,使得学习重点合理。
教学难点是否解决: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结构,注重丰富情境创设,注重学生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学习难点得以解决。
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从感知——体验——建立这一认知规律,采取看一看,听一听,估一估,做一做,教学策略有效。
研磨后对于判断重难点的新思考:
认识1分=60秒关键是它们表示相等的时间,相等的时间不是看出来的,是通过体验得到的。在教学中,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8:5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2994845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三年级上《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三年级上《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