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关于爱国的好句)
◎教学笔记
千米的认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例3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39~40“练习八”第5、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择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中,纠正学生在遇到连续进位时遗漏加进位“1”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分组练习)
757+162= 129+36=
2.集体反馈: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科书P38例3。
1.阅读理解,尝试估算。
师:认真读题,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师:根据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容易列出算式445+298。
师: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估算,现在你们能不能先估算一下445+298大约是多少?
(1)小组合作,进行估算。
(2)班内汇报,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
师: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结果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明确估算的意义)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和的范围。
2.尝试计算。
师:我们知道了445+298的大致范围,你能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1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计算基础,学生一般都能计算,只是在进位时可能会出错。
3.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全班交流方法。带领学生回顾计算过程,并重点提问。
师:你是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的?
师:十位上4+9=13,怎么会在十位上写4呢?
师:百位上的7是怎么来的?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逐步表达清楚计算过程,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5+8=13,写3,向十位进1。十位,4+9+1=14,写4,向百位进1。百位,4+2+1=7,写7。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连续进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追问及让学生介绍计算的过程突破难点。
4.总结算法。
师:像这样的连续进位的加法,我们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学情预设】学生知道计算方法,但不一定能清晰、简洁地表达,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归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个数位数字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进的数要记得加。
5.探究验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验算方法。
师:你怎样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
【学情预设】预设1:用原来的竖式再计算一遍。
预设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2)归纳验算方法。
检验加法计算是否正确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设计意图】“一讲就懂,一算就错”是计算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非常重要。让学生发现验算的必要性,并掌握一定的验算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完成教科书P38“做一做”。
学生板演,集体讲解。注意说明每个数位的算法。
2.完成教科书P39“练习八”第5题。
师:这三道题计算得对吗?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会说出正确的应该怎样做,但无法表达清楚错误的原因。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更正。
预设2:学生能准确表达错误原因并更正。
集体讲解,并更正错误。
3.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情预设】预设1:精确计算。
2
预设2:估算。教师对369+298提出异议,引导学生明确,虽然是连线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连在一起。
4.提升练习。
师:说一说,你觉得应该从哪里入手?
【学情预设】预设1:从个位入手,一个一个尝试。
预设2:直接从十位入手,得到△=3或8。
预设3:依据笔算的基本算法,逐位去算,有条理地完成。
师提示学生不论哪一种方法,一定要注意进位,进位完后要记得加。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牢牢把握住万以内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练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去说清楚每个数位上数字的由来,并让易错点提前暴露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能力。
四、课堂反思
师:这节课所学的加法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2)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注意是要将“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运算技能纳入原有的计算结构中。本节课先复习已有知识,再寻求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后介绍验算的基本方法,对计算的准确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学笔记
3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8:41: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28868257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