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 必修3

更新时间:2024-01-04 08:39:39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数学规律题)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 必修3

新文化运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讲解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中国人仍在探索使国家走向富强之路的途径,但旧的思想观念仍在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于是有识之士掀起新文化运动,力图使国人思想再度解放。这也意味着进步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向更深层次发展,即由学器物、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关于新文化运动,本节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与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从思想和文学两个方面掌握“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要明确其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

独立试航(预习教材,提取教材关键信息,记下发现的问题,准备参与“合作探讨”)

问题导读 关键信息

1. 辛亥革命失败后_________在外国列强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支持1、袁世凯 复辟帝制

下,政治上加紧___________,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倡尊孔读经 尊孔复古

___________,大力扶植“孔教会”等_________组织,攻击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____________制度。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_______________依然在革命派 民主 自由

为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随着新式学堂增多和留学风气的兴盛,2、陈独秀 《新青年》

西方的_______、_______等新思想和新文化不断被介绍到中国。 3、蔡元培 陈独秀

2. 1915年9月,________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李大钊 鲁迅 胡适

化运动的序幕。该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___________》,1917《新青年》

年初,由上海迁到北京。 4、民主 科学

3. 1917年_______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5、新道德 旧道德

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大“打倒孔家店”

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成为新6、新文学 旧文学

文化运动的主将,《_______》则是运动的主要阵地。 白话文 文言文 文4. 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_________和学革命 《文学改良刍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 议》 《狂人日记》

5.新文化运动还提倡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为此喊出了《孔乙己》

“____________”的口号,对封建伦理纲常进行批判。 7、资产阶级 封建主6.新文化运动还力倡“文学革命”,即提倡_________、反对义 辛亥革命

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陈独秀为此提8、思想启蒙 思想解出“____________”的口号,主张建设国民文学和写实文学。胡放 新民学会 少年适发表《____________》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主张用白话文代中国学会 《每周评替文言文。鲁迅写了《_______》《_______》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论》 马克思主义 科7.新文化运动是_________新文化和_________旧文化的一场激烈学事业

斗争,是________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9、知识分子 工农群8.新文化运动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对传统文众 绝对化 简单化

化提出勇敢挑战,是一次_________和__________运动。一批进步脱离实际

知识分子组织社团开展活动,如长沙的__________,北京的我发现的问题:

_____________、国民社等;又陆续创办一批刊物,如《国民》、《新

潮》、《__________》等,宣传新文化,抨击旧文化和错误思想。

它促使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启迪人们更迫切地向西方寻找救

国救民真理,为_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9.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它局限在__________圈子里,没有普及到________中去,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缺憾。

合作探讨( 师生互动,点拨解疑,共同学习,轻松又愉快。这可是新课标的理念哟!)

主干知识 要点透析

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1.对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口号的分析

景 ①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当时新文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袁世凯在外国列强和国内封建的民主政治,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势力支持下加紧复辟帝制,实主政治和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把斗争矛行专权。 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希望以此来争取实2、经济方面:辛亥革命后,中现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②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提倡学习自步发展,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然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观察事物,树立科学精神,和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反对封建迷信,愚昧和盲从。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3、思想方面:①民主共和观念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深入人心。②西方的民主、自③民主和科学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由等新思想和新文化不断被介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绍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继续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探索。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逆流, 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与内容 建思想。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2.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海创办《青年杂志》 ①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2.主将:陈独秀、李大钊、鲁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反映迅、胡适 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器物、制度层次3.中心、主阵地:北京大学、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它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新青年》 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政治意识,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4.内容: 有的冲击批判,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①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德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先生)与科学(赛先生),反对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②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对旧道德; 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反对旧文学 ③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批三、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想解放的影响 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片面性,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1.性质: 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和思想认识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主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前期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先进的知识义旧文化的一场激烈斗争,是分子,他们忽视、轻视人民群众,把运动只限制在少数知

一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去,没有和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这就减少了它的实际效果。域中的延续。 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还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2.积极作用: 只会形而上学、机械地看待问题,而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的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种阶级和思想认识上的思想的统治地位,破除了封建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提不出切合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促进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正确的道路。

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并汇3.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待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 孔子和儒学的态度的特点及原因

②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特点:(1)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和对旧文化的勇敢挑战,不仅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宣传,使二者统一。(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孔子进行的论争,而且启迪人们更迫切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地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露和批判。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原因:(1)维新变法时期,封建势力仍有很强大的力量,造了有利条件。 康有为等借用孔子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同时也与③新文化运动也有力地推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教育和经历有关。

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2)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3.局限性: 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同时与辛新文化运动仅局限在知识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分子圈子里,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脱离实际等缺憾,不能正确解决批判与继承问题。

创新解读 精彩例题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新文化运动例: 下列对新文化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①发动者最初要求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影响。 ②当时尊孔复古思潮泛起 ③揭开了传播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在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④具有较为广泛的思想领域掀起复古逆流,为了与之抗争,一群众基础 ⑤能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

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便发起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文化运动背期更为猛烈的新文化运动,它宣扬资产阶级景、内容和影响的整体把握,可以用排除法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主张科学精神,对作出选择。新文化运动仅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千百年来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政治圈子里,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而且对意识给予猛烈冲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由此可排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除④⑤

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推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但由于新文化运C.①②③ D.①②⑤

动的发动者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对中西答案:C

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不能做到对中西文化的扬弃。

探究思考

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思路点拨:本题分析要从反封建这方面进行。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前期)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但所属领域不同。辛亥革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而新文化运动仅侧重于思想文化方面。辛亥革命建立过中华民国,但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也证实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就是要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的解放,但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大大超过了辛亥革命,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整合全案(重组、综合、迁移、拓展教材,三维目标整合,学以致用,这是新高考方向!)

整合思路 例: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A.改造传统的儒家思想

取,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B.倡导西方思想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制,资产阶级极为不满,对封C.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

建文化的根基进行猛烈冲击,D.反对思想领域里的尊孔复古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虽然运动思路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新文化运动兴中存在着对中西文化绝对化、起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对“根本目的”的理简单化的缺陷,但它动摇了封解,根本目的是指同一事物的若干目的中,那种最本质、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属于支配地位的因素。A、C、D项都是新文化运动发动者学得到弘扬,使人们的思想得发起这一运动某一侧面的目的和原因,联系当时中国的现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状,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对前期向西方学习的一次总结,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是向西方学习的深化。

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答案: B

迁移拓展 例: 1918年前的新文化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同封建文化进行过一定的斗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争。但总的来说斗争力度很弱。封建旧思想、旧文化的根基并没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有触动。袁世凯窃国后,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结合,为复就其作用而言,主要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黑暗重新笼罩大地,辛亥革命“新”在

燃气的希望之火熄灭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痛苦的反思。当时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平等思想

知识分子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探索中发现辛亥革命之所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以失败,在于只进行了政治革命,中国缺少像西欧那样从文艺复建思想

兴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革命,于是发动了一场猛烈的反对封建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对以儒家的进步性

的旧伦理道德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提倡新思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想和新道德,提倡白话文与文学革命。这场运动大力宣传民主和克思主义

科学,对提高人们的觉悟,启迪人们更迫切地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思路分析:这是一道相民真理。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比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对似事件的分析比较题,封建主义的冲击更进了一步,震动了辛亥革命失败后死寂沉沉的首先要明确其阶级属性中国思想界,标志着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已达到较高水平(器和各自思想的特点。通物→制度→思想文化),是一次有重大影响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过对本题三者的思想加放运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但以对比即可发现传播民

是由于发动者所使用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属于资产主平等及肯定西方文化阶级的文化运动。它轻视或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与广大工是其共性,无“新”意。农群众相结合,仅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圈子里,这就限制了新文而“深入研究和传播马化运动的实际效果;思想方法上存在着绝对化和片面化,对中国克思主义”又不属于民族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杀、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顶礼膜“1918年”前新文化运拜,这就不能依据中国国情探索出正确的救国道路。所以随着俄动的内容。

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这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历时不到答案:B

四年,就开始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从而开创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

达标提高( 自主测评:我行,我一定能赢!交流评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

达标训练(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1.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有 C.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

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②中国资本D.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资产阶级强烈要4.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及口号是

求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①民主 ②科学 ③新道德 ④新文学

被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5.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②③④ 根本原因是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陈独秀参加辛亥革命 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C.陈独秀迁《新青年》到北京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D.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

3.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B.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

应用创新(跳高一步,摘下丰收果)

6. 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 11.阅读下列材料

著名口号是 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A.师夷长技以制夷 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C.民主和科学 ————陈独秀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材料二: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7.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不包括 对照西方国家的历史,认真研究,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认定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B.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C.树立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看法 因此,救亡之道要首先打倒中国封D.启发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建文化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

8.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材料三:李大钊说:“孔子是历代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专制之护符”。鲁迅说:“孔教那是B.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吃人的礼教”。陈独秀说:“分明挂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

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共和国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国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欲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请回答:(1) “两位先生”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陈独秀提出这一口号的原因。

(3)你如何评价陈独秀的主张?

(4)材料四反映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开阔视野( 学习是丰富多彩的、有趣味的思维体操! )

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更客观、理智、冷静的研究,无论是对其主要精神和成就的发掘,还是对其缺陷的反思都达到了新的境界。(1)关于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在思想领域掀起复古逆流,为了与之抗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便发起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新文化运动。一些学者从更深层次的地方去探究。龚书铎先生在《辛亥革命与文化》中认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应该说是辛亥革命时期‘文化革命’的继承和发展。”这样就把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指向辛亥革命,明确了两者的内在联系。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欧阳哲生在《试论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一文中,联系了明代以来的古籍整理和反传统的思想源流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根源。(2)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耿云志认为批评“五四”对科学、民主的提倡过于笼统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他认为造成这一局面正是由于中国对近代科学、近代民主比较陌生,民主思想传播太少的缘故,也就是说起点太低的缘故。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贡献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叫人树立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第二,呼吁为科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一种爱真理甚于爱面包的人文精神。第三,新文化运动对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营造了传播新思想、新理论的大好机遇。李刚、陈勤从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这一新的视域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就。他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三大贡献:贡献之一是开始在思想文化层面寻求现代化的中国发展范式,将这一进程推展到了一个深层次的全面发展阶段。鸦片战争以来,迄于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之前,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四大近代思潮的依次推进,既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又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但这些思潮中前两种思潮仅仅表明中国人在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后两种思潮不但表明了中国人在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而且表明了中国人在政治制度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贡献之二是这场运动所激发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热情完全摒弃了“华夏中心观”,突破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困局,开始形成一种健康开放的泱泱大国所应有的民族意识形态,不仅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且使中国的现代化保持了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选D.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护统治

9.在新文化运动中,下列各项对新文学不具有重大影响的是

A.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10.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一致性是

A.坚持反封建 B.清除清朝残余势力

C.反对尊孔复古 D.开展文学革命

择性。贡献之三是首次触及了人的现代化问题。这场运动中提出的“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问题,无疑指明了现代化进程的着力点。此外,王元化等也把追求个性解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王元化更是认为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是“五四”首要的精神和成就,而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它的次要精神和成就。(3)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缺陷。王元化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激进主义、庸俗进化观、功利主义和意图伦理等四大缺失。他认为激进主义是指态度偏激、思想狂热、趋于极端、喜爱暴力的倾向,是后来极左思潮长期盛行的思想根源。他还认为庸俗进化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僵硬地断言凡是新的必定战胜旧的,这种观点不是直接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是源于严复将赫胥黎与斯宾塞两种学说杂交起来而撰成的《天演论》。在他看来,“五四”时期激进主义盛行跟庸俗进化观密切相关。谢友祥也提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缺失包括:提倡的个性解放没有被当作目的,而是沦为具有明显功利性的手段;强化了道统为政统服务的传统,加剧了学术沦为政治附庸的趋势。另外,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意义及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等问题,也仍是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彭明的《五四运动史》和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等书对新文化运动都有精辟的论述。

我的收获(记下我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源链接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他早年投靠淮军将领吴长庆,曾任驻朝鲜通商大臣,1895年经李鸿章推荐任荣禄部下的新建陆军督办,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网罗徐世昌、段祺瑞、曹锟等为党羽,拼凑起家的政治资本。“百日维新”中,他以曾参加强学会和表示效忠光绪皇帝,骗取了维新派的信任,被光绪帝破格授予兵部侍郎。戊戌政变前,他满口答应维新派的要求,同意在天津阅兵时诛荣禄,以武力保护光绪帝,清除后党,但旋即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因此,获得慈禧宠信。1899年,他升任山东巡抚,勾结德国侵略者残酷镇压义和团。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期间,他参加帝国主义策划的“东南互保”。1901年李鸿章临终前推荐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他任练兵处会办大臣,改“新建陆军”为北洋军,扩编为6镇约六万人,成为北洋军阀的首领。1907年,因皇族猜忌,调他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1909年他被摄政王载沣以“足疾”罢免,回河南老家“养病”,但仍操纵北洋军队,是最大的实力派。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东山再起,出任内阁总理,独揽清朝军政大权。他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一方面对革命党人施加军事压力要挟议和,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起大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1913年他派人刺杀鼓吹组织“责任内阁”的国民党人宋教仁,在取得“善后大借款”后,先发制人,镇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后来,他又以暴力迫使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然后宣布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炮制袁记《中华民国约法》,实行个人独裁。1915年,他为取得日本帝国主义对复辟帝制运动的支持,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年底,他宣布恢复君主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自称中华帝国皇帝,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蔡锷等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出兵讨袁。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先后响应。帝国主义考虑另换走狗,对袁不再支持;袁的心腹段祺瑞、冯国璋等也趁机要挟他交出权力,袁众叛亲离,统治

迅速瓦解。1916年3月他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但仍称大总统,6月,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中忧惧而死。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在创刊号上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五四时代的“德赛二先生”实际上都包括在这里了。这是“新青年”第一篇纲领性的文章。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的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而他的最重要的论点又是集中在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两立这一点上,而把思想上的反对封建礼教与政治上的主张民主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痛切地指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他认为要“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礼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些反对封建礼教、宣扬民主思想的宣传,说明当时的陈独秀在反封建斗争中是坚决而彻底的。1917年,陈独秀又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反映现实的新文学,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同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教授。第二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五四运动以后,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为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 必修3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8:3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28779459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 必修3.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 必修3.pdf

标签:思想   中国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