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研修心得体会)
新文化运动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考纲分析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分析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既有进步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到先进的知识、革命思想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资料、讲故事等方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提供资料,通过多镜头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探索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2、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3、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质疑、释疑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历史(必修3)》(岳麓版)的第5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第二课。从近代文明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2、与初中内容相比,本部分显然在初中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初中教材把它放到《五四运动》一课中进行讲解,只是提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所以,从这节课的内容编排看,还需要重点讲解其内容和评价。
四、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材料分析法以提高学生们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培养其论从史出的意识,另外还通过辩论探究法以配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其历史思辨能力,而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则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以提取信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意识。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其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dang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帝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好日子终于来到了,但还是有很多不合时宜的现象出现……
不合时宜现象之一:1915年袁世凯复辟期间到天坛拜祭孔子(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与民主共和观念是势不两立的)
不合时宜现象之二:瑞珏是个良家女子,凭着自己的善良、贤慧,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觉新。在她临产时,正逢高老太爷去世,家人为了避免“血光之灾”
(产妇的血光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把她赶到城外冰冷的小屋去分娩,最终在难产中含泪而死。 ———巴金《家》
从文学作品中的小家可以窥看当时整个社会都存在着这种封建旧思想。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它并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陈独秀也提到:“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要想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要进行思想革命。“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于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人士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
一、 新旧冲突乱象生——追溯背景
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新旧冲突的黑暗年代,一起来追溯这场运动发生的背景。分析背景或原因时,我们都会从哪些角度思考?(政治、经济、思想)下面我们通过几幅老照片来看看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图片一:进入山东的日军 袁世凯称帝标准像
政治上:国际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国内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图片二:1915年张裕葡萄酒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图片三:《论法的精神》 袁世凯称帝到天坛祭天
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传播,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即使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但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这样的政治黑暗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挽救中国民主政治的集结号已吹响,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
二、 集结号起群英聚——探源兴起
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根据教材87页的相关内容,将这一表格完成。
新文化运动
兴起时间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思想阵地 活动中心
在1915年以前,北京大学还是一所官僚学校,当时的老师称“大人”,学生都叫做“老爷”。正是新文化运动使得北大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而塑造了全新的北大。而这其中谁起了关键作用?(蔡元培)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蔡元培提出了怎样的办学宗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一方针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为塑造全新北大,蔡元培聘请了许多学术精英来北大任教,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辜鸿铭、陈寅恪、钱玄同等。蔡元培的这一举措使得北大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
就这样,这些进步人士以《新青年》为阵地,以北大为中心,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除旧布新的新文化运动。
三、 除旧布新铸国魂解读内容
首先我们通过几个镜头来看看当时中国社会上存在的现象。
镜头一:1913年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皇恩雨露深 帝德乾坤大
这反映了当时百姓心中存在什么旧思想?(专制皇权思想)
镜头二:鲁迅的短篇小说《药》
华老栓的儿子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反而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能够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的去找人血馒头。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能不能治病,华老栓根本没想过这些问题,最终他的儿子还是去世了。
这反映了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国人的一种什么心理?(愚昧、迷信)
针对当时这种专制、愚昧的旧思想,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这两位先生指的是谁?(德先生、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德先生来救治中国的专制,赛先生来救治中国的愚昧、迷信。
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的革命,概括起来就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小组讨论】:什么是民主、科学?
然而,要想建立起民主与科学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还必须破除专制与迷信的传统旧文化。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文化领域也展开了革新运动。
我们再来看镜头三:贞节牌坊背后的血泪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父亲让14岁的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位父亲竟能狠心将自己年仅14岁的女儿活活饿死呢?(传统的贞节观)
大家还记得宋明理学家们在个人观念上强调什么吗?(存天理灭人欲)这由此引发了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论调。此后,儒家的这种道德伦理便成为束缚妇女个性的桎梏。
针对这种扼杀个人独立人格的旧礼教、旧道德,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其中,对旧礼教、旧道德抨击最为猛烈的人就是鲁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狂人日记》
新文化人士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提倡的是什么呢?什么样的道德可以称之为新道德呢?
【小组讨论】: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要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子的儒
家学说?
近几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相比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儒学的批判,当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小组讨论】:大家说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华与糟粕呢?
至今,儒家思想中的很多精华仍然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这些精华不仅仅属于我们中国,它更属于全世界。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建有孔子学院。山东曲阜每年也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孔大典。这都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历经两千年多年漫长岁月的洗礼后仍然焕发着无与伦比的智慧的光芒。
新文化人士倡导的民主、科学、新道德这些新思想、新文化在当时怎样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呢?同学们想想,在当时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网路这样的现代传媒,他们只有靠什么?(报刊、文学作品。)大家知道当时的报刊、文学作品是怎么书写的么?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这样的文字与现在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没有标点、竖排、繁体、从右往左读、不容易读懂)
旧时的文言文就是这样的一种文体。而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其锋芒必然会指向旧文学及其载体——文言文。对此,蔡元培曾指出:“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扯到文学上?这是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
于是,胡适、陈独秀等人便开展了文字改造工作。
文学“须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由材料可以看出,他们提倡建设什么样的文学?(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即新文学)
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在文学上的革命:献计献策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小组讨论】:文言文与白话文孰优孰劣?
从当时来看,提倡白话文与提倡文言文哪一个进步意义更大?(白话文)原因是什么?(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而且也推动了文化的平民
化)虽然当时提倡白话文的进步性更大,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文言文应该被完全抛弃?(从传承中华古文明的角度看是不应该的)
胡适等人在实践中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创作了大量的白话诗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白话诗歌,感受一下白话文的优点。(播放)
正是有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才得以普及到民众中去。新文化运动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无数青年,影响了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时代。经过运动的洗礼,当时的中国社会面貌为之一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四、 文化惊雷撼正统感悟影响
学生看图片归纳
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1、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2、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作用;
我们说评价一个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这场运动有没有它的局限性呢?
材料一: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
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材料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对中西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具有片面性。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全部内容。最后我们再随着一段音乐来感受一下这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经历了百年的挫折困苦与风雨洗礼的中国人不难发现,真正的政治文明必奠基于生活文明之上。从1915年至今,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整整百年了,探讨“21世纪的中国,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新青年”,我想这或许是我们纪念这场运动的最好方式之一。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有一句话:“青春如初春,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希望同学们珍惜这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爱国热情,秉承新文化人士关于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做一个真正的“新青年”。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8:38: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287131330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岳麓书社课标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岳麓书社课标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