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飞机场徐良)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3-1-3 简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说明“五四”运动为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读: 了解陈独秀与《新青年》,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意义。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的单元主题下,着重展现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北洋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导入,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的学习,叙述接受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说明新文化运动如何促进中国的思想启蒙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2.教材结构:
运动背景
兴起标志
口 号
思想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性 质
辛亥革命后,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改变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民主、科学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结合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在思想领域发挥的作用。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解放意义。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中华民族在发展道路上的选择,培养民主、科学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获取历史信息。
2.自主学习,学会论从史出的论证方法和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民主、科学的精神。
2.学习先进知识分子敢于挑战旧思想、旧道德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史地结合”
策略方法:史料化、问题化、活动化、趣味化、个别化和协作化、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同学们,每天课前师生之间总要相互问候。就像刚才——同学们说‘老师好’ ! 我说:同学们好!但是,同学们知不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课前问候礼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吗?(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北大师生问候语)这是20世纪初北大的师生问候
礼。你有什么发现?(老爷、大人)这种师生问候礼的变迁,折射的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与一百多年前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有关。它就是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新文化运动。板书——新文化运动 (承转)老师平时喜欢上网浏览新闻时事,当然也会关注历史旧闻。为了更好地了解发生于100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老师从网上收集了一些相关旧闻。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学过程:)
环节一:(一)背景探究——民国初期的中国
展示图片:你选我点
师生互动:学生选择任一图片。
前两张历史老照片都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老照片中他做了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前两张历史老照片,呈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说明了手握大权的袁世凯骨子里存在着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皇权思想、专制观念)。请同学们从左到右齐读这幅对联。百姓的这幅对联中歌颂什么?这又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人们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那么当时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又是认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的呢?
(承转)通过对以上旧闻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设问:基于以上历史背景,你觉得:当时中国社会最需要变革的是什么?(思想解放)由此,猛烈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把图片和文献资料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其思路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学内容运转,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阅读、概括、分析能力。
环节二:(二)概况认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宣传阵地和活动基地。
兴起时间
兴起标志
口号旗帜
代表人物
宣传阵地
活动基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去粗取精,找出关键要点,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为下面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做铺垫。
环节三:(三)推陈出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展示图片: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
小组合作:请根据探究单,尝试角色扮演本小组抽到的某一代表人物
(提示:我是××,我的身份(职业)、活动(经历)及思想主张等)
小组代表发言:(略)
教师:适时评价并依据学生的角色扮演内容分析提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预设:
1、陈独秀分析:刚才老师听到了这位陈独秀先生提到了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同学们这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呢?(民主、科学)这体现了陈独秀的什么主张(即他提倡什么)?先生还说要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这又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民主、科学、新文学)那么与这些主张相对应的是他反对什么?
2、蔡元培分析:在蔡元培先生的带领下,北大面貌发生变化了吗?(是的)你觉得蔡元培先生能成功治理北大的秘诀在哪里?(得益于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延展:这幅题为《讲坛上的教授》的油画作品形象地呈现了在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推动下,活跃在当时北大讲坛上教授们,既有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但思想守旧的国学大师,又有留洋经历崇尚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学者。你能结合图中人物形象进行简单判断吗?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要归功于蔡元培,归功于他的办学理念。
3、胡适分析:我们从这位胡适先生的发言当中,可以发现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什么主张?(提倡新文学,主张白话文)
延展:历史花絮:白话文的优势。
问:你觉得胡适回复的电文是哪5个字?他还说,如果不是出于礼貌,两个字“不干”,一个字“不”,就完了。问:从中你认为就当时来说,白话文有哪些优势?(白话文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理解,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
4、鲁迅分析:刚才这位鲁迅先生在他小说《狂人日记》里,称旧的道德和礼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吃人的制度)由此可见,他主张什么?根据探究单的材料四,你还能发现鲁迅先生的其他主张吗(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四中注的信息)?(认同新文学)
5、学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同时点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历史的情景之中,直观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有一个更近的触摸,拉近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进一步感知新文化运动。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寻找关键信息,提炼、概括材料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承转)有人说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如春雷一般……惊醒了无数青年……影响了一代人……也影响了一个时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这场运动的历史影响。
环节四:(四)新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示有关图文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强调新文化运动最大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与解放。当然对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与普及等方面也有深远影响。
问:材料中“俄国大政变”指的是什么事件?问:“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又指什么事件?
从报道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五四运动的爆发,这些变化无不印证着这场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在军阀混战的中国想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问:你认识她吗?(学生沉默)展示文字材料。她是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的女主角,这桩离婚案的男主角是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问:徐、张两人的婚姻因何而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师:属于典型的旧式包办婚姻。问:徐对这桩婚姻持何态度?(厌恶至极)。问:最后两人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离婚)师:众所周知,受数千年传统礼教的束缚,离婚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甚至被认为大逆不道。徐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做出离婚的举动,这体现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思想观念?(追求自由——追求婚姻自由)。问:作为一名妇女,离婚了的张最后结果如何?(成就了一番事业,并再婚)师:她后来的这些经历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对旧礼教的反抗,要寻求自身的解放。
(设计意图)用材料的形式直接形象的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做铺垫,同时渗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
环节五:(五)抚今追昔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蔡元培
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胡适
在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身上,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
(情感升华)这是一颗新思想的幼苗。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黑暗中的中国大地上种下了这颗幼苗。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初这颗幼苗已然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同学们,
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民、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学习过程。
2.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8:37: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286691330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2.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2.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