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建筑的组合模式研究——以安康中学高新分校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

更新时间:2024-01-04 08:09:33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余姓起名)

中学教学建筑的组合模式研究——以安康中学高新分校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通过对中小学的校园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的文献资料的阅读,对于校园建筑组团的结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策略并结合安康中学高新分校方案设计进行实证。中学设计重点在于教学区域。在此对于建筑组团本身的设计应考量能够营造更多的空间来满足学生的多样性活动需求。而对于建筑组团与组团之间的组合模式,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用地条件,对于组团之间的组合布局模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合理的处理建筑组团之间的矛盾,并利用组团之间的优势互补,这样才能使得每一个建筑组团能够更好的发挥更好的作用。关键词:中学规划设计,建筑组团,组合模式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roughreadingthereferenceonthecampusplanningandarchitecturallandscapedesignofprimaryandcondaryschools,thepapersummarizestheplannihorustheortanceofthedesignaboutschoolswhichhavemuignofbuildinggroupsshouldfocusoncreatingmoremesabouttheplanningstructuremodelofdifferentbuildinggroups,weshouldmakereasonablehandlingofcontradictionsfromdifferentbuildinggroups,weutheAdvantagesofthebuildinggroupstocomplementeachother,d:TheSecondarySchoolsPlanning,BuildingGroups,PlanningStructureModelCombinationI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II1.研究缘起............................................................................................................................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11.3研究对象......................................................................................................................11.4概念定义......................................................................................................................21.4.1建筑组团...............................................................................................................21.4.2组合模式...............................................................................................................22.案例研究............................................................................................................................32.1大同一中......................................................................................................................32.1.1组合模式...............................................................................................................42.1.2适用条件...............................................................................................................42.2赣州中学......................................................................................................................42.2.1组合模式...............................................................................................................52.2.2适用条件...............................................................................................................52.3杭州未来科技城第二学校..........................................................................................52.3.1组合模式...............................................................................................................62.3.2适用条件...............................................................................................................62.4信丰二中......................................................................................................................6II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1组合模式...............................................................................................................72.4.2适用条件...............................................................................................................72.5广东顺德新城区中小学..............................................................................................72.5.1组合模式...............................................................................................................82.5.2适用条件...............................................................................................................82.6西飞一中......................................................................................................................82.6.1组合模式...............................................................................................................92.6.2适用条件...............................................................................................................92.7重庆外国语国际学校..................................................................................................92.7.1组合模式.............................................................................................................102.7.2适用条件.............................................................................................................102.8江苏省宿豫中学新校区............................................................................................102.8.1组合模式.............................................................................................................112.8.2适用条件.............................................................................................................112.9苏州吴江中学............................................................................................................112.9.1组合模式.............................................................................................................122.9.2适用条件.............................................................................................................122.10德克萨斯州伍德兰兹高中......................................................................................122.10.1组合模式...........................................................................................................132.10.2适用条件...........................................................................................................13IV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1北京四中房山校区..................................................................................................132.11.1组合模式...........................................................................................................142.11.2适用条件...........................................................................................................143.设计策略..........................................................................................................................153.1组合模式分类............................................................................................................153.1.1散布式的组合模式.............................................................................................153.1.2整合式的组合模式.............................................................................................153.1.3整体式的组合模式.............................................................................................163.2组合模式比较............................................................................................................173.3问题总结....................................................................................................................173.4策略提出....................................................................................................................184.安康中学高新分校设计实践..........................................................................................204.1选题来源....................................................................................................................204.2项目背景....................................................................................................................204.2.1基地区位.............................................................................................................204.2.3基本情况.............................................................................................................214.2.4基地用地及周边现状.........................................................................................224.4建筑组团的组合模式分析........................................................................................245.结语..................................................................................................................................276.致谢..................................................................................................................................28参考文献.............................................................................................................................29V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研究缘起1.1研究背景在国家相应政策的鼓励之下,教育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学校也不断涌现,相应的校园设计也不断的发展。随着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理念逐步更新,教育资源不断的挖掘与整合。类似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等该种类型多分部的校园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而针对该种类型的校园设计,传统的中学校园建筑的规划布局模式很难满足其基本需求。1.2研究意义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于中学的校园设计的研究比较多,但是针对完全中学等含有多种教学分部校园设计的研究非常至少。当一个校园含有多种分部的时候,各个分部之间的独立与整合,共享与分割都是设计的重点与未来使用的矛盾点。首当其冲便是校园的规划结构,布局的组合模式的问题,本文希望据此结合相应的案例研究与设计实践对中学校园教学建筑的布局组合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1.3研究对象完全中学,指既有初级中学的学段,又有高级中学学段的学校[1]。本文研究对象除了一般的中学以外,主要讨论针对以上所述具有初中分部与高中分部等多种分部的学校。其中各个分部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具有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故本文主要讨论各个分部所形成的教学建筑之间的布局关系与组合模式。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概念定义1.4.1建筑组团如今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的拓展不断更新,仅仅满足基本功能的使用是远远不够的。不同功能、类型和使用方式的场所不断的涌现。在当今的中学的校园中包含许多种类型的建筑组团,后勤建筑组团,辅助建筑组团,运动组团等等。在本文当中主要研究的是教学区域内部建筑群体形成的建筑组团。1.4.2组合模式在一定规模的中小学中,利用建筑之间形成的不同组合模式,从而建立了校园内部的功能秩序。各建筑必需结合各自的功能与相应的教学空间关系进行不同模式的组合[2]。故在本文中,笔者将文中研究的组合模式定义为教学区建筑群的空间组合、组合关系、组合方式、组合理念等。服务于相应策略的提出。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案例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完善,中小学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备。其中教学区域趋向更为复杂更为全面的功能分布。而因此所形成的建筑群体塑造了更多更丰富的校园规划布局类型,同时也形成了多种尺度与形态的组合模式。这里总结为散布式组合模式、整合式组合模式、整体式组合模式三中类型,为后面设计策略提供依据。2.1大同一中图1大同一中总平面分析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图2教学区组合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大同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大同一中)位于大同市东南方向,御河西路和向阳街交叉口,占地面积1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建成于2010年初,201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包括初中部教学楼、高中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和风雨操场等教育教学设施。初中部三个年级共24个班,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生约1700人左右;高中部三个年级共48个班,学生约2700人左右。2.1.1组合模式该学校的建筑组团的布局为散布式的组合模式。利用中心轴线对教学区域进行集中,然而针对初中部和高中部,两个部分,则利用一个广场来把两个区域进行分割。初中部、高中部、图书馆以及体育办公等各自分散布局,各自拥有独自的交通流线,清晰明了。2.1.2适用条件结合该案例,使用散布式的布局前提是具有足够的用地规模,并且学校的规模也足够大。在资源足够使用的前提下,散布式的布局保证了每一个组团区域的独立管理,并使得每一个组团具有足够清晰的交通流线与消防流线。[3]2.2赣州中学图3赣州中学平面分析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图4教学区组合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教学区域位于校园的中心部位,初中部与高中部分别位于校园中心广场轴线的东西两侧,围合着的对称布局的是文化广场。初中部组团的组合形制与高中部的组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形制相类似。均由一栋实验楼和两栋教学楼组成。每个组团包含60个班级,供3000名学生使用。2.2.1组合模式该学校的建筑组团的布局为散布式的组合模式。利用散布式的布局使得校园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行政区、共享区、沿河景观绿化区。其中,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分为两组。分别属于初中部组团与高中部组团。各个组团分区相互独立。但是利用轴线与景观的结合,形成了中心的景观共享区。2.2.2适用条件这个项目的建筑组团的组合模式适用条件还是在用地规模足够大的前提下。适用于将主要教学区域的分部组团完全分开,即初中部与高中部完全分开,各自享有相对独立的运动与生活区组团。利用景观的共享将二者进行并置。[4]2.3杭州未来科技城第二学校图5杭州未来科技城第二学校总平面分析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图6教学区组合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杭州未来科技城第二学校位于杭州市海曙路南侧,永福路西侧,项目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教育阶段,以“城镇”为概念,通过半围合和朝向错位等手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法,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旨在塑造一个体量亲切,尺度宜人的舒适校园。学校占地面积44900平方米,能满足27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12班幼儿园的功能需求。2.3.1组合模式该学校的建筑组团的布局为散布式的组合模式。利用散布式的布局将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教学区域各自独立形成半围合庭院,但是车行的交通环道在三个组团的教学区域外部,保证了校园教学区域的人车分流。该项目利用人行道路对教学组团进行散布隔离。而其他辅助功能组团,依旧是独立散布。2.3.2适用条件该项目用地并不是很足,但是为了满足年龄段完全不同的学生必须相对独立教学需求,依旧是采取的散布式的布局。合理利用步行区域的整体性,利用组团各自半围合形成的院落来相互分割。2.4信丰二中图7新丰二中总平面分析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图8教学区组合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二中学创办于1960年,属于省重点中学,64个教学班,占地面积80亩,学生3900余人,其中初中1700人,高中2200人。6[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1组合模式该学校的建筑组团的布局为散布式的组合模式。将生活区与运动区放置于北面,最好的景观区域和朝向集中留给教学区域。每个组团相互独立,形成分散式结构模式,内部各自围合庭院,各自拥有独自的交通系统。利用独立的水系景观,形成组团的中心,利用景观视线与节点空间将独立的组团进行组织布局。2.4.2适用条件该项目用地规模足够大,为了将初中分布与高中分部进行独立管理,依旧是采取的散布式的布局。但是该项目在散布各个组团的同时,为了将运动区域与景观资源能够共享,在散布式的前提下对共享的区域进行围合。2.5广东顺德新城区中小学图9广东顺德新城区中小学总平面分析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图10教学区组合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本工程总用地面积为79000㎡,总建筑面积为66000㎡,基地划分为三个区:小学区、中学区和公共部分区。小学区的建筑包括教学楼组团,总建筑面积为13910㎡;中学区的建筑包括教学楼组团,学生宿舍,教师公寓,总建筑面积为34133㎡;公共部分区的建筑包括体育馆,图书馆和学生食堂,总建筑面积为14977㎡[6]。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1组合模式生活区域和后勤区域的建筑组团还是采取的散布式的布局模式,便于管理。但是对于含有小学分部与初中分部两个组团的教学区域,采取的是整合式的布局模式。利用共享区与的图书馆等公共组团将二者合二为一,使得两者相互可达。2.5.2适用条件在用地规模并不是足够每一栋建筑都能够散布式组合布局的前提下,局部需要进行整合。在该项目中,对教学区域的建筑组团进行整合。而且具有共享建筑组团需要对其他建筑组团进行资源共享,此时利用整合式的建筑组团模式恰到好处。2.6西飞一中图11西飞一中总平面分析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图12教学区组合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西飞一中的整体规划将全校分为普通高中部和国际部高中部两大组团,共计96个班级。两大组团的内部从学习区域到管理用房相互独立,同时教学组团围绕图文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心组团进行拓展分布。这种“校中校”的组织模式,是将教学功能模块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以内,力求解决由于学校规模过大而带来的教学组织和运作上的困难。2.6.1组合模式该中学的组合模式属于散布式的组合模式,利用轴线将图文中心设为校园的中心与共享区域,国际部与普通教学区域由于教育模式的不同,将两者组团进行独立与分割,使之完全分开独立。2.6.2适用条件在用地规模特别的大的前提下,散布式的布局,可以让每一个组团具有独立的空间区域,这样可以完善自身的功能需求,并且能够形成具有自身功能特点的空间与建筑形态。并且能够更好地解决规模过大带来的管理使用的困难。[7]2.7重庆外国语国际学校图13重庆外国语国际学校总平面分析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图14教学区组合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该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具有30班的小学部和48班的中学部,总建筑面积80500平方米。周边环境北部山地高差大,小体量小学部建筑依山而建;南侧地形相对平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坦,用地较方正,布置较大体量初中部建筑群。东侧小学部与初中部连接部位,依次布置多功能厅、室内运动场馆,方便两校共享。2.7.1组合模式该中学的组合模式属于散布式的组合模式,利用车行环道对于组团进行分割和散布。而在每个独立的教学组团内部,利用连廊将之整体进行串联。2.7.2适用条件散布式的组合模式,在该项目中,一方面主要为了满足足够大的用地规模,另一方面利用散布式模式中的车道分割,合理化解高差对于建筑使用的不便。2.8江苏省宿豫中学新校区图15宿豫中学总平面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图16教学区组合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规划总占地约268亩,设置规模为初中部30班、高中部20班,共计7500名学生,半寄宿制,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8]。1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8.1组合模式该中学的组合模式属于整合式的组合模式,利用连廊与共享建筑将教学区的出中宇高中两个分部进行整合。再利用衔接体将各个分部的教学组团与相应分部的生活组团进行串联整合。2.8.2适用条件整合式的组合模式,在该项目中,为了区分开初中与高中分部各自生活区的组团,故将之与各自的教学组团进行串联整合,形成两个大型的分区,再利用教学组团之间的串联整合,将所有的组团进行整合。突出了中心的核心去与组团,并将运动区进行共享。适用于用地规模适中需要进行区域组团共享的设计项目。2.9苏州吴江中学图17吴江中学总平面分析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图18教学区组合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吴江中学创建于1912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老校,拥有三百年孔庙学宫,千年县学遗址。书院规制为规划格局中轴布局,形成层层递进的态势。围合众多小院,每一个有其自己独立的功能和场所,各自独立,而又整合划一。1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9.1组合模式该中学的组合模式属于整合式的组合模式,利用连廊将各个院落形制的教学建筑组团进行整合。再利用轴线路网,对于进本的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的组团进行散布式布局分割。2.9.2适用条件该项目整合式的组合模式,也是在用地范围足够大的前提之下。整合式的组合模式也是为了创造出更多的院落书城的设计形制,营造更多的廊道形制的多样性空间层次。在需要利用轴线对地块进行设计归整时,整合式的组合模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对于轴线属性的强调。2.10德克萨斯州伍德兰兹高中德克萨斯州伍德兰兹高中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实践,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生活。校园设计不仅仅只是满足学生在教室中学习的设计,也应该注重学生在校园中的体验过程。图13德克萨斯州伍德兰兹高中模型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1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0.1组合模式该中学的组合模式属于整体式的组合模式,将整个中学作为一个整体,使得建筑组团在建筑的内部进行消减,打破原有功能的单一且强制分离的属性,侧重于空间的变化与体验,利用轴线来对建筑进行逻辑生成。2.10.2适用条件该项目整体的组合模式,一般运用在用地范围比较局促的前提下。用地无法满足对于散布式与整合式的组合运用。建筑群体强调集约与资源整合的理念。对于建筑的营造着重点置于空间营造的目的之下,适用于整体式的组合模式。2.11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北京四中房山小区位于北京西南五环外的一个新城的中心。项目是一所完全中学,占地4.5公顷。该中学共有36个初中班级和高中班级。包括普通教室、大礼堂、风雨操场、食堂宿舍、室外运动场以及内部辅教学用房等。图14北京四中效果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图15北京四中功能分析图(图片来源:资料整理)1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1.1组合模式该中学的组合模式属于整体式的组合模式,将整个中学作为一个整体,整体的设计重点在于教学区域组团的设计。将初中部和高中部的组团消减与整体之中。利用中部的水平交通,形成“树枝”状的形态。以每一层为组团单元进行垂直方向的叠加。每一个单元都能满足各项基本功能与多样空间的属性。2.11.2适用条件在用地极度局限的条件下,中学更加适用于整体式的组合模式。对于含有多个分部的中学需要将多个分部在整体之中进行消减,但是对于仅含有一个分部的中学而言,则该种模式能够更大程度上解放建筑的固有形态,创造更多的趣味空间。1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设计策略3.1组合模式分类3.1.1散布式的组合模式散布式的组合模式是现阶段中小学校园的规划模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规划方式,也是传统的布局模式。自从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大力发展教育,并且教育思想不断地发展。校园的设计已经不是原来单一功能布置模式。针对教学区域,原来仅仅是南北向普通教学楼,如今教学组团不断拓展扩,形成含有行政、教学、实验、文艺、科创等多种细化功能的建筑群。而利用该种组合模式,各个组团自成一体,分散布置,相互完全独立。其关系明确,流线清晰,避免穿插干扰,排布方式自由,形式多样。3.1.2整合式的组合模式在校园规划结构的设计方面,校园流线转换的始终是设计重点。建筑与建筑之间联系越紧密,越是方便教室与学生在建筑的组团之间进行转换。整合式的组合模式便是加强了建筑交流的新模式。使得建筑组团至今不仅仅依靠交通道路进行交流。该种模式的布局之中,通常具有相应的共享15图16散布式的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图17整合式的模式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组团中心,利用共享组团,将各个组团进行关联,利用灰空间的手段,使得组团在平面上的交流转换可以直接实现。3.1.3整体式的组合模式整体式的组合模式大多使用与用地不是特别足够的情况下,校园又有多个分部的教学需求。这种情况下,局限的用地不足以使得建筑能够形成多个需求一定占地面积的组团,仅仅能够做到基本的功能分区,而教学区域更趋向于一个整体式的综合体。这时候教学组团适用于整体式的组合模式。教学组团在垂直方向上面进行关联与叠加。在该图18整体式的组合模式(图片来源:笔者自绘)种模式下,建筑形成整体,对于自身的形态布局更为自由,设计重点在于多样性的空间营造。合理利用轴线形成空间布局与形态生成的逻辑基点。1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组合模式比较组合模式散布式组合模式优点布局自由、分区明晰、可消减高差、综合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行持续性的建设整合式组合模式组团之间方便联系,校园的连续性高、整体性强、可达性强整体式组合模式整体式布局呈校园一体化形式,建筑形态自由,与环境结合、空间营造更为协调自然,资源集约缺点建筑相互独立,组团之间缺乏联系,组团之间的转换率与可达性偏低多廊道多连接体会形成较多灰空间,造价偏高,管理不独立实用性较低,大多数出现于发达地区,造价最高,分区不明确易导致功能交叉,不便于管理适用条件适用于大规模型的中学,适用于山地类地形,适用于组团独立管理类型适用于含有共享资源或者共享建筑组团的中学,适用于处理多分部的中学适用于紧张用地的条件,强调对于校园过程的体验,适用于教学创新与建筑创新表格1组合模式对比分析表(表格来源:笔者自绘)3.3问题总结(1)规划设计与布局模式的深度不足不同规模形制的中小学校园需求的不断出现,大部分设计还是沿袭一般中小学的的规划设计。造成的结果就是,仅仅进行了一般的生活区、运动区与教学区的布局区分。但是对于其多分部的内在需求没有足够的回应,对于教学区域的组团应有更深的规划设计深度。能够更为合理的处理分部与分部之间的关系。(2)建筑的组合模式应该因地制宜并不是一种结构模式就能够用于所有的中小学规划设计,建筑组团的组合模式应该根据用地范围、实际条件、当地文化、组团功能区分来进行合理的使用。在一个设计中可以使用多种布局的模式也可以使用同一种布局模式,也是要根据实际的设计目标与设计要求来进行实施。1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建筑组团之间衔接的思考多数的校园规划之中,为了便于管理,直接将建筑组团之间完全分割隔离。缺乏对于建筑组团之间和建筑组团内部的一个分割和关联的适合的设计方式考量。完全的分割使得建筑组团过于独立,而难以产生想组团之间的效应;而组团全部关联起来缺乏组团的明确划分,并且失去了组团的中心。(4)教学空间多样性的需求含有多分部的中小学,含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而相应也有不同形制的活动特点的需求。在学校的设计过程中,组团的内部结构和组团与组团之间的结构模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活动需求进行设计,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组团内部空间的多层次设计才能满足当今素质教学,全面发展的学生需求。3.4策略提出(1)轴线控制利用轴线对布局的结构模式进行控制,使建筑设计与知识理性的教化功能相协调;并能够体现出庄重、理性的稳定构架,并具有礼仪性功能。对于组团布局而言,使得组团与组团之间找到逻辑的基点,强调了组团的整体性。(2)辅助功能组团的散布针对校园规划设计的结构模式,可以将辅助功能的组团利用散布式的组合模式,然后对于整体规划中心进行围合,在整体规划方面突出了中心区域的位置,并且增强了中心区域与其他辅助功能组团的使用频率。(3)核心区域组团的整合针对教学区域,规模允许情况下,使得组团之前相互关联,并且使得分部组团围绕共享的中心组团进行集中。一方面集中的教学组团强调了教学区域的中心地位,1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另一方面关联式结构的集中加强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性。(4)环路交通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将车行道环线布置,这种设计的益处一方面减少安全隐患;同时汽车不进入校园,就不会对校园内部空间造成破坏。对于组团布局而言,可以起到分割和规整的作用,利用环路交通可以更好的梳理组团与组团之间的关系。(5)灰空间的利用对于建筑组团与组团之间的连接体而言,灰空间是最好的选择,合理的利用灰空间的连接与过度,增加建筑组团之间的空间活力。而灰空间的使用也不会破话建筑组团本身的整体性,并且能够形成独立于建筑外部环境的,而服务于组团内部的新流线,增强各组团之间的可达性和连续性。(6)多空间的层次建筑组团的自行形成的建筑围合和半围合,应该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尽可能减少同质性导致的空间层次的单一。尽可能利用组团的自由布局,创造更多的空间层次,预留足够的空间张力。1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安康中学高新分校设计实践4.1选题来源本设计选题来源于实际工程。选此项目作为毕业设计是考虑到研究生设计所应达到的设计规模和设计深度应相对于本科生有一定的区分度。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建筑组团的结构模式,本身就包含了规划、建筑、景观三个方面,可以给予设计更多思考的空间。本课题的设计任务为基于研究点,着重考量教学区域初中分部、高中分部以及综合楼群建筑组团的结构模式,综合整体校园环境做出相应的建筑设计。4.2项目背景4.2.1基地区位项目位于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安康盆地)居中,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誉为“西安后花园”。安康是中国十大宜居小城、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精彩城市、中国新闻传播十强市、陕西最美绿色园林城市、陕西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图19区位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图20新区旧城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图21具体位置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至刘家沟、大桥北路及阳安铁路与襄渝铁路的交汇处,南至安康大道、316国道,西以冉家河为界,北到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快2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速北环线,规划与控制面积67平方公里,是“一体两翼”的核心区。4.2.2区位规划从该区域的远期规划来看,项目地址附近的区域主要打造成为健康生活区域,多数规划为住宅和学校,以小学居多,中学仅此一所。图22上位规划分析图(图片来源:安康高新区规划局资料)4.2.3基本情况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建设用地225亩,学校规模按4800人,初中部36个班高中部60个班,合计按照96个教学班规划设计,住宿学生按照3000人考虑,运动区域按照初中高中部合用一个标准的400米田径场,12个篮球场和8个排球场设计。校区位于安康市高新区,锦园路北侧,创新二路南侧,高新六路东侧,高新大道西侧。2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4基地用地及周边现状学校建设用地如下图。北临贯穿傅家河的创新二路,南面锦园路,东临主干道高新大道,西面高新六路。规划区域内原来为大面积的农田及以前乡村房舍,规划区域整体地势平坦,周边的植被保护的较好。图23基地现状图(图片来源:笔者自摄)图24基地CAD图纸(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图25基地现状图(图片来源:笔者自摄)4.3设计展现校园建筑风格应体现出文化性和现代性,突出文化历史内涵与时代特征。本方案的建筑单体色调以白、灰为主。在色彩上,建筑采用与安康古城墙相一致的灰砖作为主色调,与古城具有了明确的视觉上的呼应,赋予了建筑极为独特和丰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白色作为活跃性元素,通过两种颜色的对比使建筑具有活力。建筑风格讲求庄重典雅、朴实富有内涵。通过建筑的高低形态组织,创造高低2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6安康中学高新分校效果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图27安康中学总平面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俯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犹如山水画卷的校园风貌。建筑立面根据内部功能简洁实用,通过形体虚实对比以及细部比例的推敲获得良好效果。结合安康当地域气候特点,建筑物的主要使用用房开窗均南北向,东西向建筑开窗经过特殊处理获得南北向光线。建筑注意冬季保暖与夏季隔热,并由此形成校园建筑的统一风格。2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4建筑组团的组合模式分析(1)轴线控制利用南北向轴线控制教学区域的建筑组团布局,东西向的轴线,控制,并找到教学区组团和生活区组团、运动区组团的的逻辑点,完成初步的规划结构。图28轴线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2)辅助功能组团的散布图29组团散布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2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让生活区组团、运动区组团对教学区域进行分散式的半围合,一方面加强了教学区域对于其他区域的交流,另一方面给予教学区域提供了完整的设计区域。(3)核心区域组团的整合图30组团整合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针对教学区域,初中部和高中部的组团相互集中,利用轴线中心的综合组团形成共享中心,对于两个分部进行关联。对教学资源集中共享,并提高了组团整体性。(4)环路交通图31环路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2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于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进行车道环路进行分割,保证人车分流,减少安全隐患。对于教学区域的组团与组团之间利用人行环道进行分割,便于独立管理。(5)灰空间的利用对于教学区域的组团,合理利用灰空间进行组团之间的连接与过渡,使得组团与组团之间具有良好的整体连接性,并且增加了学生建筑内部动线的可达性。图32灰空间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6)多空间的层次教学区域的建筑组团的自行形成的建筑围合和半围合,结合内部与外部景观形成多空间的层次,为教学空间提供更大的张力。图33空间层次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2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结语在中学校园的设计中,建筑设计师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诸如:经济因素,甲方因素,师生需求等,都需要仔细考虑,逐一解决。中学的校园规划应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协调起来,整体的结构布局和相应的建筑组团设计,都是为了谋划规划设计的适用与建筑实际使用的长远发展之计。要多做调研了解师生需求,也需要了解甲方的要求,但是切忌盲目顺应甲方要求,譬如在本次项目设计中,我们也是与甲方进行了多次沟通,结合老师的指导和我们的想法来做出的设计。所以做建筑师不仅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需要应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类型的需求,这样才有助于建筑师发挥所长。2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致谢毕设的结束感受颇多,对于整个的设计以及相应的论文与研究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希望自己在未来工作之中能够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谢谢我的老师邱静女士对我设计的指导。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给我很大帮助。特别感谢我的女朋友葛倩同学在我毕设期间的重要帮助,以及研究生三年来的风雨同舟,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感谢张振兴师兄,以及西一舍115的全体室友(刘乐、吴远彦、杨基炜)对我的支持和帮助。2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2]朱兴兴,超大规模高中组团空间结构模式研究,201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3]赵宏玫,当代中学校园建筑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2014[4]吕光辉,现代中学建筑设计方法总结——以赣州中学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为例.四川建材,2015.[5]赵聃,超大规模高中教学空间计划设计研究,201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6]张楠,传统书院在广东地区中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借鉴研究,2016,华南理工大学.[7]李曙婷,李志民与周崐,适应教育发展的超大规模高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以西飞一中为例.建筑与文化,2013.[8]张成一,江苏省宿豫中学新校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山西建筑,2015.29

A效果展示B项目背景15C研究思考12223D设计构思242528333435E技术图纸36373843585355目录

中学教学建筑的组合模式研究A

鸟瞰效果图效果展示3

总平面图效果展示4

主立面效果图1效果展示主立面效果图25

主入口透视效果图效果展示6

主入口内景效果图效果展示7

中学教学建筑的组合模式研究B

项目区位项目背景项目位于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安康盆地)居中,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誉为“西安后花园”。安康是中国十大宜居小城 、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精彩城市、中国新闻传播十强市、陕西最美绿色园林城市、陕西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高新新区6.5公里具体区位位于安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距离安康市老城区约6.5公里左右。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至刘家沟、大桥北路及阳安铁路与襄渝铁路的交汇处,南至安康大道、316国道,西以冉家河为界,北到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快速北环线,规旧城区划与控制面积67平方公里,是“一体两翼”的核心区。9

旧城与新区项目背景旧城印象安康地区以其特殊的地域环境,在汉水流域这个大环境中,在碰撞与融合中构建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其历史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先后都曾在这边土地上出现,它们碰撞、融合、交叠、沉淀和重新排列组合,孕育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安康老城区,以其保留的历史城墙和城门为标志。随处可见的青砖和与城市相伴的水域组成了安康旧城的印象。新区意向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安康中心城市隔汉江相对,南北遥相呼应,地处重庆、成都、西安、武汉的几何中心和辐射中心,是“西三角”的核心区,也是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辐射受益区。10

元素提取项目背景对于旧城的城墙和城门的青色灰砖元素进行提取,作为设计主要使用的材质,力求设计能够体现安康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安康的旧城与新区相互作用,打造安康市为“秦巴明珠”。故提取相应意向的圆形和方形,相互串联,作为秦巴明珠的意义象征。安康市被汉江所贯穿,因此隔江形成旧城与新区。整个安康市离不开这条水系,故提取山水画卷般的城市天际线作为设计意向。11

上位规划项目背景安康市委市政本着遵循“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精神,并且安康市作为全省唯一省级生态养老试点市,立足本地优势,力求把生态健康养老作为生态友好型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提升到全市发展战略层面强力推进。安康高新区为安康市的重点规划建设区域。力求打造成为一座独具西部水乡魅力的国际标准生态健康养老新城。目标成为关中、陕北乃至秦巴地区老年人群颐养天年的首选之地。项目位于安康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部,且位于规划为付家河生态养老城区域的中心,并且也是该区域唯一的完全中学项目。12

区位分析区位路网:基地东面为城市主干道养老住宅:南面与北面规划养老住宅区项目背景区位建筑:建筑排布自由,高度偏低区位水系:基地西面水系横贯区位南北区位景绿:基地西面为该区位主景观带高层住宅:基地西南面为高层住宅区教育建筑:紧邻景观带主要为教育建筑待定区域:基地东面区域建筑类型待定13

基地现状项目背景场地四面临街,北面锦园路,南面创新二路,东临高新六路,西临高新大道。基地南侧和内部有少量待拆迁灰砖构筑物。场地地形比较平坦,东高西低,最大高差为2米。四周植被保持良好,场地内部与场地的东面和北面有大片农田。场地植被延伸至西面水系。14

中学教学建筑的组合模式研究C

中学教学建筑的组合模式研究——以安康中学高新分校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8:0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26973459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学教学建筑的组合模式研究——以安康中学高新分校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学教学建筑的组合模式研究——以安康中学高新分校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pdf

标签:组团   建筑   模式   组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