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什么什么像什么)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安康中学、安康中学分校、高新中学等学校联考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1.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现象或事实
铁粉、炭粉和氯化钠组成食品保鲜剂
光导纤维不能埋在碱性土壤中
解释
炭粉具有还原性,作还原剂
硅能与碱性物质反应
𝑆𝑂2具有还原性
灼烧时黄铜变黑色
C
常用𝑆𝑂2漂白秸秆的编织物品
D
用灼烧法可鉴别黄金和黄铜(锌铜合金)首饰
A.
A
B.
B
C.
C
D.
D
2. 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当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比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高时,为放热反应
B.
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C.
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𝑘𝐽的热能,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D.
吸热反应中由于反应物能量小于生成物能量,因而没有利用价值
3. 已知反应𝑁𝑂2(𝑔)+𝐶𝑂(𝑔)=𝑁𝑂(𝑔)+𝐶𝑂2(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𝐴→𝐵的过程为放热过程
B.
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可以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
C.
1𝑚𝑜𝑙𝑁𝑂2和1molCO的键能总和大于1molNO和1𝑚𝑜𝑙𝐶𝑂2的键能总和
D.
1𝑚𝑜𝑙𝑁𝑂2(𝑔)和1𝑚𝑜𝑙𝐶𝑂(𝑔)的总能量低于1𝑚𝑜𝑙𝑁𝑂(𝑔)和1𝑚𝑜𝑙𝐶𝑂2(𝑔)的总能量
4. 一定温度下,某容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𝐶(𝑠)+𝐻2𝑂(𝑔)⇌𝐶𝑂(𝑔)+𝐻2(𝑔)。不能确定上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
体系的体积不再发生变化
B.
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C.
D.
1𝑚𝑜𝑙𝐻−𝐻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𝑚𝑜𝑙𝐻−𝑂键
第1页,共24页
5.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𝐶𝑂2(𝑔)+3𝐻2(𝑔)⇌𝐶𝐻2𝑂𝐻(𝑔)+𝐻2𝑂(𝑔)𝛥𝐻<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𝐶𝑂2、𝐻2的消耗反应速率之比为3:1
B.
该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C.
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加入少量𝑃2𝑂5固体,𝐶𝑂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D.
达到平衡后,缩小体积,正反应速率增大程度小于逆反应的
6. 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𝑋(𝑔)+𝑌(𝑔)⇌𝑍(𝑔)+𝑊(𝑠)𝛥𝐻>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向容器中加入氩气,反应速率不变
B.
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不变
C.
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
加入催化剂,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有效碰撞次数增大
7. 以下物质间的每步转化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
𝐴𝑙→𝐴𝑙2𝑂3→𝐴𝑙(𝑂𝐻)3→𝑁𝑎𝐴𝑙𝑂2
B.
𝑁2→𝑁𝑂2→𝐻𝑁𝑂3→𝑁𝑂
C.
𝑆→𝑆𝑂3→𝐻2𝑆𝑂4→𝑀𝑔𝑆𝑂4
D.
𝑁𝑎→𝑁𝑎2𝑂2→𝑁𝑎2𝐶𝑂3→𝑁𝑎𝑂𝐻
8. 设𝑁𝐴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3.4𝑔𝐷2𝑂2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3𝑁𝐴
B.
2𝑚𝑜𝑙𝑆𝑂2与0.5𝑚𝑜𝑙𝑂2充分反应生成的𝑆𝑂3分子数为𝑁𝐴
C.
标准状况下,6.72𝐿𝐶6𝐻6与𝐶8𝐻8混合物中含有的分子总数为0.3𝑁𝐴
D.
2.3𝑔金属钠在一定量氧气中完全反应生成𝑁𝑎2𝑂和𝑁𝑎2𝑂2混合物时,转移电子总数为0.1𝑁𝐴
9. X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天然生长素,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Y,其转化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和Y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可能共平面
B.
用𝑁𝑎𝐻𝐶𝑂3溶液可区分X和Y
C.
X、Y分子中苯环上一溴代物都只有2种
D.
X、Y都能发生水解、加成、取代反应
第2页,共24页
10.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向淀粉水解液中加入银氨溶液,A
没有银镜产生
加热
B
在少量酸性𝐾𝑀𝑛𝑂4溶液中,加溶液紫红色逐渐褪去入足量的𝐻2𝑂2溶液
向溴水中加入足量苯,振荡、静置
将充满𝑁𝑂2的玻璃球泡先后放入冷、热水中
且产生大量气泡
上层溶液颜色变浅
淀粉一定没有水解
氧化性:𝐾𝑀𝑛𝑂4>𝐻2𝑂2
C
苯分子中化学键断裂
𝑁𝑂2转化成𝑁2𝑂4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
热水中球泡颜色变深
A.
A
B.
B
C.
C
D.
D
11. 常温下,1mol化学键断裂形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能量用E表示。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共价键
𝐻−𝐻
𝐹−𝐹
𝐻−𝐹
𝐻−𝐶𝑙
𝐻−𝐼
157
568
432
298
𝐸(𝑘𝐽⋅𝑚𝑜𝑙−1)
436
A.
1𝑚𝑜𝑙𝐻2转化为H原子时,吸收436kJ能量
B.
表中最稳定的共价键是𝐻−𝐹键
C.
1𝑚𝑜𝑙𝐻2和1𝑚𝑜𝑙𝐹2完全反应时,释放25kJ能量
D.
432𝑘𝐽⋅𝑚𝑜𝑙−1>𝐸(𝐻−𝐵𝑟)>298𝑘𝐽⋅𝑚𝑜𝑙−1
12.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Y和W的原子序数相差8,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Y、Z、R三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𝑍>𝑌
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𝑅>𝑊
B.
阳离子的氧化性:𝑋>𝑍
D.
X和Y形成的化合物只有一种
13. 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验室利用废旧电池的铜帽(主要成分为Cu、𝑍𝑛)制备𝐶𝑢𝑆𝑂4⋅5𝐻2𝑂的部分实验步骤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3页,共24页
A.
“溶解Ⅰ”中,为加快溶解速率,可将铜帽粉碎
B.
“滤液Ⅰ”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𝑍𝑛𝑆𝑂4
C.
“溶解Ⅱ”过程中,有大量的气体产生
D.
“操作Ⅰ”须用到酒精灯玻璃棒等仪器
14. 二甲醚是清洁能源,沸点为−23℃。有关反应如下:
①2𝐶𝐻3𝑂𝐻(𝑔)=𝐶𝐻3𝑂𝐶𝐻3(𝑔)+𝐻2𝑂(𝑔)△𝐻1
②2𝐶𝐻3𝑂𝐻(𝑔)=𝐶𝐻3𝑂𝐶𝐻3(𝑔)+𝐻2𝑂(1)△𝐻2
③2𝐶𝐻3𝑂𝐻(𝑔)+3𝑂2(𝑔)=2𝐶𝑂2(𝑔)+4𝐻2𝑂(1)𝛥𝐻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𝐶𝐻3𝑂𝐻的燃烧热为𝛥𝐻3
B.
𝛥𝐻2>𝛥𝐻1
C.
𝐶𝐻3𝑂𝐶𝐻3的燃烧热𝛥𝐻=𝛥𝐻3−𝛥𝐻2
D.
𝐶𝐻3𝑂𝐻(𝑔)+𝑂2(𝑔)=𝐶𝑂(𝑔)+2𝐻2𝑂(1)𝛥𝐻=△𝐻32
15. 恒温条件下,在容积均为0.5𝐿的甲、乙两个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1molA、1molB和0.5𝑚𝑜𝑙𝐴、0.5𝑚𝑜𝑙𝐵,发生反应:𝐴(𝑔)+𝐵(𝑔)=𝑥𝐶(𝑔)△𝐻<0,测得两容器中𝑐(𝐴)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𝑥=1
B.
此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甲大于乙
C.
给甲容器升温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同时提高平衡转化率
D.
乙中0∼10分钟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𝑚𝑜𝑙/(𝐿⋅min)
16. 在密闭容器中投入足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发生反应:𝐻2𝑁𝐶𝑂𝑂𝑁𝐻4(𝑠)⇌2𝑁𝐻3(𝑔)+𝐶𝑂2(𝑔)。在T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测得𝐶𝑂2的分压(𝑛(𝐶𝑂𝑛(𝐶𝑂2)2)+𝑛(𝑁𝐻3)×气体的总压强)𝑝(𝐶𝑂2)=𝑎𝑘𝑃𝑎;在T温度下,缩小容器体积至原来的一半,达到新平衡时𝑝(𝑁𝐻3)=𝑥𝑘𝑃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4页,共24页
A.
缩小体积过程中𝑚(𝐻2𝑁𝐶𝑂𝑂𝑁𝐻4)不变
B.
𝑥=2𝑎
C.
𝐶𝑂2的体积分数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D.
缩小体积时平衡向右移动
17. 四氯化锗(𝐺𝑒𝐶𝑙4)是光导纤维的掺杂剂,其熔点为−49.5℃、沸点为83.1℃;易水解,对上呼吸道及皮肤有刺激作用。实验室制备四氯化锗的原理是𝐺𝑒+2𝐶𝑙2副反应为𝐺𝑒+3𝐻𝐶𝑙−△−△𝐺𝑒𝐶𝑙4,𝐺𝑒𝐻𝐶𝑙3+𝐻2。某课题组同学拟选择如图装置设计实验制备四氯化锗(部分加热装置和夹持装置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若气体从左至右流动,则装置连接顺序为A、______。
(2)𝐵装置中试剂的作用是 ______。
(3)下列试剂可以替代E装置中试剂的是 ______(填代号)。
𝑎.稀硫酸
𝑏.氢氧化钠溶液
𝑐.亚硫酸氢钠溶液
𝑑.硝酸银溶液
(4)四氯化锗遇水蒸气会产生一种强酸和一种弱酸。实验室可用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中少量四氯化锗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5)实验中共使用了𝑐𝑚𝑜𝑙⋅𝐿−1的盐酸bmL,最后得到𝑎𝑔𝐺𝑒𝐶𝑙4,则HCl的利用率为
______(用含c、b、a的代数式表示,忽视装置内残留氯气)。
18. (1)运动会中的火炬一般采用丙烷为燃料。丙烷热值较高,污染较小,是一种优良的燃料。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图是一定量丙烷完全燃烧生成𝐶𝑂2和1𝑚𝑜𝑙𝐻2𝑂(𝑙)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请在图中的括号内填入“+”或“-”。
第5页,共24页
②写出表示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二甲醚(𝐶𝐻3𝑂𝐶𝐻3)是一种新型燃料,应用前景广阔。1mol二甲醚完全燃烧生成𝐶𝑂2和液态水放出1455kJ热量。若1mol丙烷和二甲醚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𝐶𝑂2和液态水共放出1 645kJ热量,则混合气体中,丙烷和二甲醚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2)盖斯定律认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整个过程的总热效应相同。试运用盖斯定律回答下列问题:
①已知:𝐻2𝑂(𝑔)=𝐻2𝑂(𝑙)△𝐻1=−𝑄1 𝑘𝐽/𝑚𝑜𝑙(𝑎)
𝐶2𝐻5𝑂𝐻(𝑔)=𝐶2𝐻5𝑂𝐻(𝑙)△𝐻=−𝑄2 𝑘𝐽/𝑚𝑜𝑙(𝑏)
𝐶2𝐻5𝑂𝐻(𝑔)+3𝑂2(𝑔)=2𝐶𝑂2(𝑔)+3𝐻2𝑂(𝑔)△𝐻3=−𝑄3 𝑘𝐽/𝑚𝑜𝑙(𝑐)
若使46g液态无水酒精完全燃烧,并恢复到室温,则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______kJ。
②碳(𝑠)在氧气供应不充足时,生成CO同时还部分生成𝐶𝑂2,因此无法通过实验直接测得反应:𝐶(𝑠)+2𝑂2(𝑔)=𝐶𝑂(𝑔)的△𝐻.但可设计实验、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出该反应的△𝐻,计算时需要测得的实验数据有______。
19. 某温度时,在 2L 容器中 X、Y、Z 三种气 态物质的物质的量(𝑛)随时间(𝑡)变化的曲线 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
(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反应开始至 2min,用 X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为:______;
(3)平衡时,气体 Y 占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 是______;
(4)该反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𝑣(𝑋)=0.15𝑚𝑜𝑙/(𝐿⋅𝑠)
②𝑣(𝑌)=0.6𝑚𝑜𝑙/(𝐿⋅min)
③𝑣(𝑌)=0.4𝑚𝑜𝑙/(𝐿⋅𝑠)
④𝑣(𝑍)=0.45𝑚𝑜𝑙/(𝐿⋅𝑠)
该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______。
A.②>③>④>①𝐵.④<③<②<①𝐶.③>④>①>②𝐷.④>③>①>②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已知 X、Y、Z 三者起始浓度分别为 0.3𝑚𝑜𝑙⋅𝐿−1、0.1𝑚𝑜𝑙⋅𝐿−1、0.2𝑚𝑜𝑙⋅𝐿−1,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此时容器中不可能的情况是______
A.X 为 0.2𝑚𝑜𝑙⋅𝐿−1𝐵.𝑌为 0.15𝑚𝑜𝑙⋅𝐿−1𝐶.𝑍为 0.3𝑚𝑜𝑙⋅𝐿−1𝐷.𝑋、Y、Z 总浓度为 0.8𝑚𝑜𝑙⋅𝐿−1
第6页,共24页
1
20.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氢能的存储是氢能利用的前提,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储氢合金𝑀𝑔2𝑁𝑖,已知:
①𝑀𝑔(𝑠)+𝐻2(𝑔)=𝑀𝑔𝐻2(𝑠)𝛥𝐻1=−74.5𝑘𝐽⋅𝑚𝑜𝑙−1
②𝑀𝑔2𝑁𝑖(𝑠)+2𝐻2(𝑔)=𝑀𝑔2𝑁𝑖𝐻4(𝑠)𝛥𝐻2
③𝑀𝑔2𝑁𝑖(𝑠)+2𝑀𝑔𝐻2(𝑠)=2𝑀𝑔(𝑠)+𝑀𝑔2𝑁𝑖𝐻4(𝑠)𝛥𝐻3=+84.6𝑘𝐽⋅𝑚𝑜𝑙−1
则𝛥𝐻2=______𝑘𝐽⋅𝑚𝑜𝑙−1。
21.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
(1)在101KP下,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𝑘𝐽的热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
②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某实验小组用0.50𝑚𝑜𝑙/𝐿𝑁𝑎𝑂𝐻溶液和0.50𝑚𝑜𝑙/𝐿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2)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从下列选出)。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𝐵.一次迅速倒入
𝐶.分三次少量倒入
(3)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从下列选出)。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𝐵.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𝐷.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4)取50mL 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起始温度𝑡1/℃
𝐻2𝑆𝑂4
NaOH
平均值
26.2
27.0
25.9
26.4
26.0
27.4
25.9
26.2
26.1
27.2
25.9
26.3
终止温度
𝑡2/℃
30.1
33.3
29.8
30.4
______
温度差平均值
(𝑡2−𝑡1)/℃
1
2
3
4
第7页,共24页
②近似认为0.50𝑚𝑜𝑙/𝐿𝑁𝑎𝑂𝐻溶液和0.50𝑚𝑜𝑙/𝐿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𝑔/𝑐𝑚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𝑐=4.18𝐽/(𝑔⋅℃)______。则中和热△𝐻=______(取小数点后一位)。
③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𝑘𝐽/𝑚𝑜𝑙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任意写出一点)
22. 羰基硫(𝐶𝑂𝑆)可用作熏蒸剂。
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𝑚𝑜𝑙𝐻2𝑆(𝑔)和一定物质的量的CO,气体总压强为PMPa。发生反应:𝐻2𝑆(𝑔)+𝐶𝑂(𝑔)=𝐶𝑂𝑆(𝑔)+𝐻2(𝑔),在300K时达到平衡状态,𝑛(𝐶𝑂𝑆)=𝑎𝑚𝑜𝑙,𝑐(𝐶𝑂)=𝑏𝑚𝑜𝑙⋅𝐿−1。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𝑐(𝐻2𝑆)增大。
(1)上述反应中,开始与平衡时气体压强之比为 ______。
(2)起始投入𝑛(𝐶𝑂)=______mol。
(3)若用平衡体系中各物质分压替代浓度计算的平衡常数叫做压强平衡常数𝐾𝑝,已知:气体分压=总压强×该气体体积分数.则该反应的𝐾𝑝=______。
(4)在另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进行该反应,测得反应平衡时𝑐(𝐶𝑂)与温度、压强或投料比𝑛(𝐻2𝑆)𝑛(𝐶𝑂)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M代表投料比,则x代表 ______,𝑀1、𝑀2、𝑀3 的大小排序为 ______。
第8页,共24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𝐴.铁粉作还原剂,除去食品袋里𝑂2.炭粉还原性弱,在常温下不能除去𝑂2,故A错误;
B.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与碱性物质反应,不是硅与碱性物质反应,故B错误;
C.𝑆𝑂2漂白织物,利用𝑆𝑂2与有色物质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表现出漂白性,与其还原性无关,故C错误;
D.灼烧时黄金不与空气中𝑂2反应,黄铜在空气中灼烧变色,可以区别真假黄金,故D正确;
故选:D。
A.铁粉具有还原性,可作抗氧化剂;
B.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晶体硅,是酸性氧化物;
C.𝑆𝑂2漂白秸秆的编织物品利用了其漂白性;
D.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氧气反应,锌、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应用,涉及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化学与生活、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等知识,为高频考点,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C
【解析】解:𝐴.当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比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高时,焓变为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
B.所有的能量转化率都达不到100%,燃烧反应中的化学能不能完全转化为热能,故B错误;
C.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热能,可知石墨能量低,比金刚石稳定,故C正确;
D.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可用于降低环境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A.放热反应的焓变为负,吸热反应的焓变为正,焓变等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
第9页,共24页
B.燃烧伴随发光发热,且能量不能完全转化;
C.能量低的物质更稳定;
D.有时需要通过吸热反应吸收热量降低环境温度。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为高频考点,把握能量转化、能量与稳定性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B
【解析】解:𝐴.图中𝐴→𝐵的过程,能量升高,为吸热过程,故A错误;
B.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故B正确;
C.由图可知为放热反应,则1𝑚𝑜𝑙𝑁𝑂2和1molCO的键能总和小于1molNO和1𝑚𝑜𝑙𝐶𝑂2的键能总和,故C错误;
D.图中1𝑚𝑜𝑙𝑁𝑂2(𝑔)和1𝑚𝑜𝑙𝐶𝑂(𝑔)的总能量高于1𝑚𝑜𝑙𝑁𝑂(𝑔)和1𝑚𝑜𝑙𝐶𝑂2(𝑔)的总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A.图中𝐴→𝐵的过程,能量升高;
B.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
C.由图可知为放热反应,焓变等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
D.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能量变化。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焓变计算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催化剂对活化能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𝐴.恒压密闭容器中,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体积越大,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容积可变,则体系的体积不再发生变化,能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A不选;
B.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容积可变,则容器中始终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B选;
C.故C不选;
D.1𝑚𝑜𝑙𝐻−𝐻键断裂等效于生成2𝑚𝑜𝑙𝐻−𝑂键,同时断裂2𝑚𝑜𝑙𝐻−𝑂键,则𝐻2𝑂的浓度第10页,共24页
,CO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故D不选。
故选:B。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5.【答案】C
【解析】解:𝐴.同方向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𝐶𝑂2、𝐻2的消耗反应速率之比为1:3,故A错误;
B.𝛥𝐻<0,且𝛥𝑆<0,高温下𝛥𝐻−𝑇𝛥𝑆>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故B错误;
C.平衡之后,加入𝑃2𝑂5,消耗了𝐻2𝑂,平衡向正方向移动,𝐶𝑂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故C正确;
D.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速率增大程度较大,故D错误;
故选:C。
A.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B.𝛥𝐻−𝑇𝛥𝑆<0的反应可自发进行;
C.向容器中加入少量𝑃2𝑂5固体,消耗𝐻2𝑂,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D.反应为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缩小体积、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反应进行方向的判定,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C
【解析】解:𝐴.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氩气,反应物、生成物浓度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故A正确;
B.W在反应中是固体,固体量的增减不会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和化学平衡的移动,故B正确;
C.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C错误;
第11页,共24页
D.加入催化剂,可降低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故D正确;
故选:C。
A.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氩气,反应物、生成物浓度不变;
B.固体量的增减不会影响反应速率,不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C.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D.加入催化剂,可降低活化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明确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原理内涵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固体和纯液体不影响反应速率。
7.【答案】D
【解析】解:𝐴.氧化铝不溶于水,与水不反应,𝐴𝑙2𝑂3→𝐴𝑙(𝑂𝐻)3不能一步实现,故A错误;
B.𝑁2不能直接转化为𝑁𝑂2,𝑁2→𝑁𝑂2不能一步实现,故B错误;
C.硫与氧气反应生成𝑆𝑂2,𝑆→𝑆𝑂3不能一步实现,故C错误;
D.钠与氧气加热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转化均可一步实现,故D正确;
故选:D。
A.氧化铝不溶于水,与水不反应;
B.𝑁2不能直接转化为𝑁𝑂2;
C.硫与氧气反应生成𝑆𝑂2,不能实现一步反应生成三氧化硫;
D.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NaOH。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D
【解析】解:𝐴.标况下𝐷2𝑂2的物质的量𝑛=36𝑔/𝑚𝑜𝑙=180𝑚𝑜𝑙,而𝐷2𝑂2中含3条共价键,故180𝑚𝑜𝑙𝐷2𝑂2中含共价键为180𝑚𝑜𝑙×3𝑁𝐴/𝑚𝑜𝑙=60𝑁𝐴条,故A错误;
第12页,共24页
1717173.4𝑔17
B.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2𝑚𝑜𝑙𝑆𝑂2和0.5𝑚𝑜𝑙𝑂2充分反应,生成𝑆𝑂3的分子数小于𝑁𝐴,故B错误;
C.标况下,𝐶6𝐻6与𝐶8𝐻8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故C错误;
D.2.3𝑔𝑁𝑎的物质的量为2.3𝑔23𝑔/𝑚𝑜𝑙=0.1𝑚𝑜𝑙,Na无论生成𝑁𝑎2𝑂,还是𝑁𝑎2𝑂2,还是𝑁𝑎2𝑂和𝑁𝑎2𝑂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都为0.1𝑁𝐴,故D正确;
故选:D。
A.求出标况下𝐷2𝑂2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𝐷2𝑂2中含3条共价键来分析;
B.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C.标况下,𝐶6𝐻6与𝐶8𝐻8不是气体;
无论生成𝑁𝑎2𝑂,还是𝑁𝑎2𝑂2,还是𝑁𝑎2𝑂和𝑁𝑎2𝑂2的混合物,化合价升高1价,转移1个电子。
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质量换算物质的量计算微粒数,可逆反应的判断应用。
9.【答案】B
【解析】解:𝐴.𝑋、Y分子中形成4个单键的碳原子上至少有2个原子与苯环不共面,故A错误;
B.X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𝐶𝑂2,Y不能反应,故B正确;
C.X、Y中苯环上4个氢原子不同,故苯环上一溴代物都有4种,故C错误;
D.X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A.X、Y中均含亚甲基,为四面体构型;
B.X含−𝐶𝑂𝑂𝐻,Y不含;
C.苯环上均含4种H;
D.X不含能水解的官能团。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有机物的官能团、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B
第13页,共24页
【解析】解:𝐴.可能是淀粉水解溶液中含有硫酸,硫酸与银氨溶液反应,破坏了银氨溶液,由操作和现象不能证明淀粉没有水解,故A错误;
B.酸性高锰酸钾可氧化过氧化氢,由操作和现象可知,氧化性:𝐾𝑀𝑛𝑂4>𝐻2𝑂2,故B正确;
C.苯萃取水中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且苯的密度小于水,应是下层溶液变浅,故C错误;
D.𝑁𝑂2呈红棕色,𝑁2𝑂4呈无色.热水中球泡颜色较深,说明可逆反应2𝑁𝑂2(𝑔)⇌𝑁2𝑂4(𝑔)的平衡向左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A.检验葡萄糖在碱性溶液中;
B.酸性高锰酸钾可氧化过氧化氢;
C.苯与溴水发生萃取;
D.热水中球泡颜色变深,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二氧化氮的方向移动。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化学平衡、反应与现象、实验操作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1.【答案】C
【解析】解:𝐴.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由表中数据知,1𝑚𝑜𝑙𝐻2转化为H原子时,吸收436kJ能量,故A正确;
B.键能越大,越稳定,最稳定的共价键是𝐻−𝐹键,故B正确;
C.焓变等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则1𝑚𝑜𝑙𝐻2和1𝑚𝑜𝑙𝐹2完全反应时,𝛥𝐻=(436+157−2×568)𝑘𝐽⋅𝑚𝑜𝑙−1=−543𝑘𝐽⋅𝑚𝑜𝑙−1,故C错误;
D.由表中数据可知,𝐸(𝐻−𝐵𝑟)介于𝐸(𝐻−𝐶𝑙)与𝐸(𝐻−𝐼)之间,则432𝑘𝐽⋅𝑚𝑜𝑙−1>𝐸(𝐻−𝐵𝑟)>298𝑘𝐽⋅𝑚𝑜𝑙−1,故D正确;
故选:C。
A.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
B.键能越大,越稳定;
C.焓变等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
D.由表中数据可知,𝐸(𝐻−𝐵𝑟)介于𝐸(𝐻−𝐶𝑙)与𝐸(𝐻−𝐼)之间。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键能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第14页,共24页
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B 解:由分析可知,X为H、Y为O与、Z为Al、W为S、R为Cl;
A.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𝐴𝑙3+半径小于𝑂2−,故A错误;
B.铝的还原性强于𝐻2,则𝐴𝑙3+的氧化性弱于𝐻+,故B正确;
C.没有说明是否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如HClO的酸性弱于𝐻2𝑆𝑂4,故C错误;
D.H和O形成𝐻2𝑂、𝐻2𝑂2,故D错误;
故选:B。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则X为H元素;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即起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W处于VIA族,Y和W的原子序数相差8,二者同主族,而原子序数𝑊>𝑌,故Y为O元素、W为S元素;R的原子序数大于𝑊(硫),故R为Cl;𝑌(氧)、Z、𝑅(氯)三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则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6−7−7=3,Z的原子序数大于𝑌(氧),故Z为Al。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关系,推断元素涉及解题的关键,熟练掌握元素周期律,注意理解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因素,试题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解:A、“溶解Ⅰ”中,将铜帽粉碎,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Cu不溶于𝐻2𝑆𝑂4,Zn溶于𝐻2𝑆𝑂4生成可溶于水的𝑍𝑛𝑆𝑂4,“滤液Ⅰ”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𝑍𝑛𝑆𝑂4,故B正确;
C、𝐶𝑢+𝐻2𝑂2+𝐻2𝑆𝑂4=𝐶𝑢𝑆𝑂4+2𝐻2𝑂,“溶解Ⅱ”过程中,没有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操作Ⅰ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需使用酒精灯和玻璃棒,故D正确;
故选:C。
电池铜帽(主要成分为Cu、𝑍𝑛)加入稀硫酸溶解,Cu不溶于𝐻2𝑆𝑂4,锌溶于𝐻2𝑆𝑂4,过滤除去滤液𝑍𝑛𝑆𝑂4,分离出固体Cu,Cu与𝐻2𝑂2和𝐻2𝑆𝑂4反应生成𝐶𝑢𝑆𝑂4溶液,再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制得𝐶𝑢𝑆𝑂4⋅5𝐻2𝑂。
第15页,共24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理解和掌握,题目难度中等,掌握粉碎固体的目的、化学反应原理、所用仪器等,明确物质的主要性质和反应原理是解题关键。同时考查学生阅读题目获取新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与综合运用知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4.【答案】C
【解析】解:𝐴.燃烧热是指1mol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放出的热量,𝛥𝐻3是完全燃烧2mol甲醇时的热效应,不是甲醇的燃烧热,故A错误;
B.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两个反应都属于吸热反应,所以𝛥𝐻2<𝛥𝐻1,故B错误;
C.由盖斯定律知,③-②得到𝐶𝐻3𝑂𝐶𝐻3(𝑔)+3𝑂2(𝑔)=2𝐶𝑂2(𝑔)+3𝐻2𝑂(1),𝛥𝐻=𝛥𝐻3−𝛥𝐻2,𝐶𝐻3𝑂𝐶𝐻3的燃烧热𝛥𝐻=𝛥𝐻3−𝛥𝐻2,故C正确;
D.化学方程式系数加倍或减半,则相应的焓变数值也加倍或减半,但是反应𝐶𝐻3𝑂𝐻(𝑔)+𝑂2(𝑔)=𝐶𝑂(𝑔)+2𝐻2𝑂(1)和反应③对比,生成CO时放出热量比生成二氧化碳时少,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燃烧热是指1mol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放出的热量,符号为“-”,单位为𝑘𝐽/𝑚𝑜𝑙,根据反应放出热量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来解答;
B.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C.根据燃烧热是指1mol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由盖斯定律知,③-②得到𝐶𝐻3𝑂𝐶𝐻3(𝑔)+3𝑂2(𝑔)=2𝐶𝑂2(𝑔)+3𝐻2𝑂(1),据此回答;
D.化学方程式系数加倍或减半,则相应的焓变数值也加倍或减半,碳元素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放出的热比得到一氧化碳时放热多,据此回答。
本题考查燃烧热的有关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中等,理解盖斯定律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像、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与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等,难度中等,根第16页,共24页
据平衡时A的转化率或平衡浓度判断x的值是解题关键。
【解答】
A.由图像可知平衡时,甲容器内A的转化率为化率为1𝑚𝑜𝑙/𝐿−0.5𝑚𝑜𝑙/𝐿1𝑚𝑜𝑙/𝐿2𝑚𝑜𝑙/𝐿−1𝑚𝑜𝑙/𝐿2𝑚𝑜𝑙/𝐿=50%,乙容器内A的转=50%,甲容器内压强比乙容器内大,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则𝑥=1+1=2,故A错误;
B.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等,此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甲等于乙,故B错误;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降低,故C错误;
D.乙中0∼10分钟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𝑣=min),故D正确。
故选D。
△𝑐△𝑡=1.0𝑚𝑜𝑙/𝐿−0.5𝑚𝑜𝑙/𝐿10min=0.05𝑚𝑜𝑙/(𝐿⋅16.【答案】B
【解析】解:𝐴.温度不变时,平衡常数K不变,缩小体积相当于加压,平衡向左移动,氨基甲酸铵固体质量增大,故A错误;
B.反应物为固体,生成物中二氧化碳、氨气的物质的量比为2:1,则达到平衡时𝑝(𝐶𝑂2)=𝑎𝑘𝑃𝑎,𝑝(𝑁𝐻3)=2𝑎𝑘𝑃𝑎,即𝑥=2𝑎,故B正确;
C.只有产物为气体,𝐶𝑂2的体积分数始终不变,不能判定平衡状态,故C错误;
D.缩小体积时,压强增大,平衡向左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A.缩小体积,压强增大,平衡𝐻2𝑁𝐶𝑂𝑂𝑁𝐻4(𝑠)⇌2𝑁𝐻3(𝑔)+𝐶𝑂2(𝑔)逆向移动;
B.反应物为固体,生成物中二氧化碳、氨气的物质的量比为2:1;
C.𝐶𝑂2的体积分数始终为;
31D.缩小体积,压强增大。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B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不大。
17.【答案】EDCB 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空气;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C中收集瓶中 𝑎𝐺𝑒𝐶𝑙4+6𝑁𝑎𝑂𝐻=4𝑁𝑎𝐶𝑙+𝑁𝑎2𝐺𝑒𝑂3+3𝐻2𝑂
1600𝑎43𝑏𝑐×100%
第17页,共24页
【解析】解:(1)该实验中先制备氯气,氯气经丁装置除杂,干燥后与Ge在装置戊中反应生成𝐺𝑒𝐶𝑙4,尾气用乙装置吸收,所以连接顺序是A、E、D、C、B,
故答案为:EDCB;
(2)由上述分析可知,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空气;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C中收集瓶中,
故答案为: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空气;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C中收集瓶中;
(3)由于盐酸易挥发,制备的氯气中含有HCl及水蒸气,试剂E为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𝑎.稀硫酸能吸收HCl,由于氢离子浓度较大,能减少氯气的溶解,符合题意;
𝑏.氢氧化钠能与氯气反应,不符合题意;
𝑐.亚硫酸氢钠有还原性,能与氯气反应,不符合题意;
𝑑.硝酸银溶液能与𝐶𝑙−反应,增大氯气的溶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四氯化锗蒸气,分两步理解:𝐺𝑒𝐶𝑙4+3𝐻2𝑂=𝐻2𝐺𝑒𝑂3+4𝐻𝐶𝑙,𝐻𝐶𝑙+𝑁𝑎𝑂𝐻=𝑁𝑎𝐶𝑙+𝐻2𝑂,𝐻2𝐺𝑒𝑂3+2𝑁𝑎𝑂𝐻=𝑁𝑎2𝐺𝑒𝑂3+2𝐻2𝑂,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𝐺𝑒𝐶𝑙4+6𝑁𝑎𝑂𝐻=4𝑁𝑎𝐶𝑙+𝑁𝑎2𝐺𝑒𝑂3+3𝐻2𝑂,
故答案为:𝐺𝑒𝐶𝑙4+6𝑁𝑎𝑂𝐻=4𝑁𝑎𝐶𝑙+𝑁𝑎2𝐺𝑒𝑂3+3𝐻2𝑂;
(5)𝑛(𝐺𝑒𝐶𝑙4)=215𝑚𝑜𝑙,由𝑀𝑛𝑂2+4𝐻𝐶𝑙(浓)𝑀𝑛𝐶𝑙2+𝐶𝑙2↑+2𝐻2𝑂,𝐺𝑒+2𝐶𝑙21600𝑎43𝑏𝑐−△𝑎−△𝐺𝑒𝐶𝑙4得出关系式为8𝐻𝐶𝑙→2𝐶𝑙2→𝐺𝑒𝐶𝑙4,故HCl的利用率为𝑎𝑚𝑜𝑙×8215𝑏𝑐𝑚𝑜𝑙1000×100%=×100%,
1600𝑎故答案为:43𝑏𝑐×100%。
𝐺𝑒𝐶𝑙4极易水解,反应应在无水环境下进行进行,甲中发生反应:𝑀𝑛𝑂2+4𝐻𝐶𝑙(浓)𝑀𝑛𝐶𝑙2+𝐶𝑙2↑+2𝐻2𝑂,由于盐酸易挥发,制备的氯气中含有HCl及水蒸气,试剂E为饱和食盐水除去HCl,试剂D为浓硫酸吸收水蒸气,干燥氯气,氯气与Ge在装置戊中反应生成𝐺𝑒𝐶𝑙4,未反应的氯气,用装置B中的碱石灰吸收,同时碱石灰还可以防止空气中水分进入装置戊使产物水解,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能力。
−△第18页,共24页
18.【答案】𝐶3𝐻8(𝑔)+5𝑂2(𝑔)=3𝐶𝑂2(𝑔)+4𝐻2𝑂(𝑙)△𝐻1=−2215.0𝑘𝐽/𝑚𝑜𝑙1:3(𝑄3+3𝑄1−𝑄2)碳和CO的燃烧热
【解析】解:(1)①图象是一定量丙烷完全燃烧生成𝐶𝑂2和1𝑚𝑜𝑙𝐻2𝑂(𝑙)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丙烷燃烧反应放热△𝐻=−553.75𝐾𝐽/𝑚𝑜𝑙,
故答案为:-;
②丙烷完全燃烧生成𝐶𝑂2和1𝑚𝑜𝑙𝐻2𝑂(𝑙)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反应放热△𝐻=−553.75𝐾𝐽/𝑚𝑜𝑙;则写出的热化学方程式为:𝐶3𝐻8(𝑔)+5𝑂2(𝑔)=3𝐶𝑂2(𝑔)+4𝐻2𝑂(𝑙)△𝐻1=−2215.0𝑘𝐽/𝑚𝑜𝑙,
故答案为:𝐶3𝐻8(𝑔)+5𝑂2(𝑔)=3𝐶𝑂2(𝑔)+4𝐻2𝑂(𝑙)△𝐻1=−2215.0𝑘𝐽/𝑚𝑜𝑙;
③1mol二甲醚完全燃烧生成𝐶𝑂2和液态水放出1455kJ热量。若1mol丙烷和二甲醚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𝐶𝑂2和液态水共放出1645kJ热量,
设1mol混合气体中二甲醚物质的量x,丙烷物质的量为1−𝑥,𝐶3𝐻8(𝑔)+5𝑂2(𝑔)=3𝐶𝑂2(𝑔)+4𝐻2𝑂(𝑙);△𝐻1=−2215.0𝑘𝐽/𝑚𝑜𝑙,得到丙烷燃烧放热(1−𝑥)2215𝐾𝐽;依据条件得到:1645𝐾𝐽−1455𝑥𝐾𝐽=(1−𝑥)2215𝐾𝐽,计算得到𝑥=0.75,则混合丙烷物质的量为0.25𝑚𝑜𝑙,则混合气体中丙烷和二甲醚物质的量之比=0.25:0.75=1:3;
故答案为:1:3;
(2)①𝑎.𝐻2𝑂(𝑔)=𝐻2𝑂(𝑙)△𝐻1=−𝑄1 𝑘𝐽/𝑚𝑜𝑙
𝑏.𝐶2𝐻5𝑂𝐻(𝑔)=𝐶2𝐻5𝑂𝐻(𝑙)△𝐻2=−𝑄2 𝑘𝐽/𝑚𝑜𝑙
𝑐.𝐶2𝐻5𝑂𝐻(𝑔)+3𝑂2(𝑔)=2𝐶𝑂2(𝑔)+3𝐻2𝑂(𝑔)△𝐻3=−𝑄3 𝑘𝐽/𝑚𝑜𝑙
依据盖斯定律计算𝑐+3𝑎−𝑏得到,46g液态无水酒精物质的量=46𝑔46𝑔/𝑚𝑜𝑙=1𝑚𝑜𝑙,完全燃烧,生成气态𝐶𝑂2和液态𝐻2𝑂的热化学方程式为:𝐶2𝐻5𝑂𝐻(𝑙)+3𝑂2(𝑔)=2𝐶𝑂2(𝑔)+3𝐻2𝑂(𝑙)△𝐻3=−(𝑄3+3𝑄1−𝑄2)𝑘𝐽/𝑚𝑜𝑙,
故答案为:(𝑄3+3𝑄1−𝑄2);
②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𝐶(𝑠)+2𝑂2(𝑔)=𝐶𝑂(𝑔)的△𝐻,需要测得的实验数据有碳和CO的燃烧热,
故答案为:碳和CO的燃烧热。
(1)①分析图象得到生成1mol水的焓变△𝐻=−553.75𝐾𝐽/𝑚𝑜𝑙;
②燃烧热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注意物质聚集状态,对应量下的焓变;
③𝑛(二甲醚)×1455𝑘𝐽⋅𝑚𝑜𝑙−1+[1𝑚𝑜𝑙−𝑛(二甲醚)]×2215.0𝑘𝐽⋅𝑚𝑜𝑙−1=1645𝑘𝐽,解第19页,共24页
1
得𝑛(二甲醚)=0.75𝑚𝑜𝑙,𝑛(丙烷)=0.25𝑚𝑜𝑙;
(2)①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所需热化学方程式,46g液态无水酒精物质的量=46𝑔46𝑔/𝑚𝑜𝑙=1𝑚𝑜𝑙;
12②设计实验、利用盖斯定律计算𝐶(𝑠)+𝑂2(𝑔)=𝐶𝑂(𝑔)的△𝐻,需要知道碳和一氧化碳的燃烧热才能计算得到。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把握盖斯定律的含义及其应用方法。
19.【答案】3𝑋+𝑌⇌2𝑍0.075𝑚𝑜𝑙/(𝐿⋅min)50%𝐶𝐷
【解析】解:(1))△𝑛(𝑋)=1.0𝑚𝑜𝑙−0.7𝑚𝑜𝑙=0.3𝑚𝑜𝑙;△𝑛(𝑌)=1.0𝑚𝑜𝑙−0.9𝑚𝑜𝑙=0.1𝑚𝑜𝑙;△𝑛(𝑍)=0.2𝑚𝑜𝑙,三者计量数之比为3:1:2,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𝑋+𝑌⇌2𝑍,故答案为:3𝑋+𝑌⇌2𝑍;
(2)𝑣(𝐶)=△𝑐(𝑧)△𝑡=0.3𝑚𝑜𝑙2𝐿2min=0.075𝑚𝑜𝑙⋅𝐿−1⋅min−1;
故答案为:0.075𝑚𝑜𝑙/(𝐿⋅min);
(3)平衡时Y为0.9𝑚𝑜𝑙,X为0.7𝑚𝑜𝑙,Z为0.2𝑚𝑜𝑙,则气体 Y占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0.9𝑚𝑜𝑙+0.7𝑚𝑜𝑙+0.2𝑚𝑜𝑙×100%=50%,
故答案为:50%;
(4)把所有速率都换算成𝑣(𝑌),根据同一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
①𝑣(𝑋)=0.15𝑚𝑜𝑙(𝐿⋅𝑠)−1,𝑣(𝑌)=0.05𝑚𝑜𝑙(𝐿⋅𝑠)−1;
②当𝑣(𝑌)=0.6𝑚𝑜𝑙(𝐿⋅min)−1=0.01𝑚𝑜𝑙(𝐿⋅𝑠)−1;
③当𝑣(𝑌)=0.4𝑚𝑜𝑙𝑚𝑜𝑙/(𝐿⋅𝑠),
④当𝑣(𝑍)=0.45𝑚𝑜𝑙/(𝐿⋅𝑠)时,𝑣(𝑌)=0.225𝑚𝑜𝑙(𝐿⋅𝑠)−1,
故快慢顺序为:③>④>①>②,
故答案为:C;
(5)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Y的浓度最小,Z的浓度最大,假定完全反应,则:
3𝑋+𝑌⇌2𝑍
开始(𝑚𝑜𝑙/𝐿):0.30.10.2
变化(𝑚𝑜𝑙/𝐿):0.30.10.2
平衡(𝑚𝑜𝑙/𝐿):000.4
第20页,共24页
0.9𝑚𝑜𝑙
若反应逆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Y的浓度最大,Z的浓度最小,假定完全反应,则:
3𝑋+𝑌⇌2𝑍,
开始(𝑚𝑜𝑙/𝐿):0.30.10.2
变化(𝑚𝑜𝑙/𝐿):0.30.10.2
平衡(𝑚𝑜𝑙/𝐿):0.60.20
由于为可逆反应,物质不能完全转化所以平衡时浓度范围为0<𝑐(𝑋)<0.6,0<𝑐(𝑌)<0.2,0<𝑐(𝑍)<0.4,
则AB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D。
(1)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方程式;
(2)根据𝑣=△𝑡计算反应速率;
(3)平衡时Y为0.9𝑚𝑜𝑙,X为0.7𝑚𝑜𝑙,Z为0.2𝑚𝑜𝑙,以此计算平衡时,气体 Y 占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
(4)根据同一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把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换算成同一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
(5)化学平衡的建立,既可以从正反应开始,也可以从逆反应开始,或者从正逆反应开始,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相应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实际变化量小于极限值。
本题考查图象分析,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及计算能力,明确曲线变化趋势含义、物质的量变化量与其计量数的关系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𝑐20.【答案】−64.4
【解析】解:①𝑀𝑔(𝑠)+𝐻2(𝑔)=𝑀𝑔𝐻2(𝑠)△𝐻1=−74.5𝑘𝐽⋅𝑚𝑜𝑙−1,②𝑀𝑔2𝑁𝑖(𝑠)+2𝐻2(𝑔)=𝑀𝑔2𝑁𝑖𝐻4(𝑠)△𝐻2,③𝑀𝑔2𝑁𝑖(𝑠)+2𝑀𝑔𝐻2(𝑠)=2𝑀𝑔(𝑠)+𝑀𝑔2𝑁𝑖𝐻4(𝑠)△𝐻3=+84.6𝑘𝐽⋅𝑚𝑜𝑙−1,根据盖斯定律①×2+③得𝑀𝑔2𝑁𝑖(𝑠)+2𝐻2(𝑔)=𝑀𝑔2𝑁𝑖𝐻4(𝑠)△𝐻2=(−74.5×2+84.6)𝑘𝐽⋅𝑚𝑜𝑙−1=−64.4𝑘𝐽⋅𝑚𝑜𝑙−1,
故答案为:−64.4。
①𝑀𝑔(𝑠)+𝐻2(𝑔)=𝑀𝑔𝐻2(𝑠)△𝐻1=−74.5𝑘𝐽⋅𝑚𝑜𝑙−1,②𝑀𝑔2𝑁𝑖(𝑠)+2𝐻2(𝑔)=𝑀𝑔2𝑁𝑖𝐻4(𝑠)△𝐻2,③𝑀𝑔2𝑁𝑖(𝑠)+2𝑀𝑔𝐻2(𝑠)=2𝑀𝑔(𝑠)+𝑀𝑔2𝑁𝑖𝐻4(𝑠)△𝐻3=+84.6𝑘𝐽⋅𝑚𝑜𝑙−1,根据盖斯定律①×2+③得𝑀𝑔2𝑁𝑖(𝑠)+2𝐻2(𝑔)=𝑀𝑔2𝑁𝑖𝐻4(𝑠)。
第21页,共24页
本题考查反应热的计算、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盖斯定律和守恒原则,此题难度中等。
21.【答案】285.8𝑘𝐽⋅𝑚𝑜𝑙−12𝐻2(𝑔)+𝑂2(𝑔)=2𝐻2𝑂(𝑙)△𝐻=−571.6𝑘𝐽⋅𝑚𝑜𝑙−1𝐶𝐷无 −53.5𝑘𝐽/𝑚𝑜𝑙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𝐻2𝑆𝑂4溶液的温度等
【解析】解:(1)①在298K、101kPa时,1g即0.5𝑚𝑜𝑙𝐻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𝑘𝐽热量,则1𝑚𝑜𝑙𝐻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𝑘𝐽×2=285.8𝑘𝐽热量,即氢气的燃烧热为,
故答案为:285.8𝑘𝐽⋅𝑚𝑜𝑙−1;
②在298K、101kPa时,1g即0.5𝑚𝑜𝑙𝐻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𝑘𝐽热量,则表示𝐻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𝐻2(𝑔)+𝑂2(𝑔)=2𝐻2𝑂(𝑙)△𝐻=−571.6𝑘𝐽⋅𝑚𝑜𝑙−1,
故答案为:2𝐻2(𝑔)+𝑂2(𝑔)=2𝐻2𝑂(𝑙)△𝐻=−571.6𝑘𝐽⋅𝑚𝑜𝑙−1;
(2)中和热的测定中,必须尽量减少热量散失,所以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一次并且迅速倒入烧杯中,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
(3)𝐴.温度计用于测定温度,不能使用温度计搅拌溶液,故A错误;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故B错误;
C.轻轻地振荡烧杯,会导致溶液溅出,甚至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故C错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可以使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又可以减少热量散失,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①第一次测定温度差为:(30.1−26.1)℃=4℃,
第二次测定的温度差为:(33.3−27.2)℃=6.1℃,
第三次测定的温度差为:(29.8−25.9)℃=3.9℃,
第三次测定的温度差为:(30.4−26.3)℃=4.1℃,
其中第二次的温度差误差较大,应该舍弃,其它三次温度差的平均值为:4.0℃,
故答案为:4.0;
②50𝑚𝐿0.55𝑚𝑜𝑙/𝐿氢氧化钠与50𝑚𝐿0.25𝑚𝑜𝑙/𝐿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05𝐿×0.50𝑚𝑜𝑙/𝐿=0.025𝑚𝑜𝑙,溶液的质量为:80𝑚𝐿×1𝑔/𝑐𝑚3=80𝑔,温度第22页,共24页
4.0+3.9+4.13℃=
变化的值为△𝑇=4.0℃,则生成0.025𝑚𝑜𝑙水放出的热量为:𝑄=𝑚⋅𝑐⋅△𝑇=80𝑔×4.18𝐽/(𝑔⋅℃)×4.0℃=1337.6𝐽,即1.3376𝑘𝐽,所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𝐻=−1.3376𝑘𝐽0.025𝑚𝑜𝑙=−53.5𝑘𝐽/𝑚𝑜𝑙,
故答案为:−53.5𝑘𝐽/𝑚𝑜𝑙;
③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𝐻2𝑆𝑂4溶液的温度等均能导致测定结果有偏差,
故答案为: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𝐻2𝑆𝑂4溶液的温度等。
(1)①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能量;
②根据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热成正比,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书写分析,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反应的焓变;
(2)完了减少热量散失,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需要迅速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
(3)通过环形玻璃棒慢慢搅拌,可以使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混合均匀;
(4)①先计算出每次试验操作测定的温度差,然后舍弃误差较大的数据,最后计算出温度差平均值;
②根据𝑄=𝑚⋅𝑐⋅△𝑇计算出反应放出的热量,然后计算出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就可以得到中和热;
③测定结果有偏差,可能有能量散失或测定数值不准等。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热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理解中和热的概念、把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以及测定反应热的误差等问题。
22.【答案】1:1𝑎+2𝑏2𝑏(2−𝑎) 温度或压强 𝑀3>𝑀2>𝑀1
【解析】解:(1)上述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反应,在恒温恒容容器中反应,开始气体压强与平衡气体压强相等,开始与平衡时气体压强之比为1:1,
故答案为:1:1;
(2)平衡时𝑛(𝐶𝑂)=𝑏𝑚𝑜𝑙⋅𝐿−1×2=2𝑏𝑚𝑜𝑙,消耗𝑛(𝐶𝑂)=𝑛(𝐶𝑂𝑆)=𝑎𝑚𝑜𝑙,开始投入𝑛(𝐶𝑂)=(𝑎+2𝑏)𝑚𝑜𝑙,
故答案为:𝑎+2𝑏;
(3)硫化氢起始加入量为2mol,CO起始加入量为(𝑎+2𝑏)𝑚𝑜𝑙,达到平衡状态,𝑛(𝐶𝑂𝑆)=𝑛(𝐻2)=𝑎𝑚𝑜𝑙,𝑛(𝐶𝑂)=2𝑏𝑚𝑜𝑙,𝑛(𝐻2𝑆)=(2−𝑎)𝑚𝑜𝑙,平衡时混合气的总物质的量第23页,共24页
𝑎2
为(𝑎+𝑎+2𝑏+2−𝑎)𝑚𝑜𝑙=(2+𝑎+2𝑏)𝑚𝑜𝑙,平衡时气体总压强为PMPa,各气体分压分别如下:𝑝(𝐻2𝑆)=𝑎2+𝑎+2𝑏2−𝑎2+𝑎+2𝑏×𝑃𝑀𝑃𝑎,𝑝(𝐶𝑂)==𝑎22𝑏(2+𝑎+2𝑏)×𝑃𝑀𝑃𝑎,𝑝(𝐶𝑂𝑆)=𝑝(𝐻2)=×𝑃𝑀𝑃𝑎,𝐾𝑝=𝑎2𝑝(𝐻2)⋅𝑝(𝐶𝑂𝑆)𝑝(𝐻2𝑆)⋅𝑝(𝐶𝑂)2𝑏(2−𝑎),
故答案为:2𝑏(2−𝑎);
(4)对于等气体分子数反应,加压,平衡不移动,各气体浓度同倍数增大,若x代表压强,则随着压强增大,容器体积减小,CO浓度增大,符合图像;依题意,“若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𝑐(𝐻2𝑆)增大”,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x可代表温度.综上所述,x可代表温度或压强.𝐻2𝑆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平衡时CO浓度越小,故𝑀3>𝑀2>𝑀1,
故答案为:温度或压强;𝑀3>𝑀2>𝑀1。
(1)恒温恒容容器中,气体压强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2)反应物起始加入量等于反应量加上平衡量;
(3)依据题目信息计算平衡时各组分的平衡分压,进而计算平衡常数;
(4)依据外界条件改变对平衡的影响判断横坐标和投料量。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题目难度较大,掌握外界条件改变平衡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难点是平衡常数的计算。
第24页,共24页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8:0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268321330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安康中学、高新中学等学校联考高二(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安康中学、高新中学等学校联考高二(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