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数学练习册)
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1.保持时间。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本文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内隐学习;不知不觉;教学应用
儿童无需系统地学习语词和语法规则,就能不知不觉地就学会说母语;一对夫妻会随着相处时间的不断增长,而不自觉地学会对方说话的语气和神态,因此越来越有“夫妻相”;围棋的新手看大量的棋谱,即使不加点拨,棋艺也会有所长进。以上这些学习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生于不知不觉中。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有意识、有目的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近来引起学术界广泛探讨的内隐学习,它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本文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内隐学习的概念
国际上,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目的论文,是美国心理学家于1967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al
Grammar),在这篇文章中,内隐学习的概念被首次提出[1]。他在研究中要求规则发现组被试寻找字母串的内在结构,而记忆组被试则记忆所呈现的字母串。结果发现,被试在评价新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时,规则发现组反而不如记忆组的表现好。Reber据此认为记忆组对复杂材料进行了内隐学习,这种无意识获得复杂信息的加工过程至少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优于外显加工。正是在Reber这个著名的实验中,内隐学习这种不知不觉、自动产生的学习正式成为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对象。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内隐记忆研究热潮,无意识认知的影响迅速辐射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内隐学习也在这个时候尾随着内隐记忆的热潮,于90年代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又一个研究热点。和传统外显学习的产物相比,内隐学习所习得的知识通常表现为缄默知识的形式。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Planyi于1958年首次提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一概念[2]。在《人的研究》一书中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用来指那些无法言传或表达不清楚的一类知识。Planyi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和内隐学习的实证研究相比,缄默知识的探讨多集中于理论思辨阶段,在下面的篇幅中,我们将结合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阐明内隐学习的特征。
内隐学习: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
(一)语言类学习的不知不觉。
自然生活中,语言是重要而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包括大量的词汇,由复杂的语法规则构成,而且能够排列为有丰富意义的语言流。它既不同于实验室创造的人工语法,也区别于人为安排的序列顺序。可以说,语言是内隐学习在自然生活中最理想的研究对象。事实的确如此,无论是母语的自然获得还是第二语言的内隐学习,都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在真实世界中,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从一出生人们就浸润在母语的氛围中,因此可以说人们在多年的浸润中,对单词的拼写规则已进行了内隐学习,因为实验证明语言的拼写规则几乎是不可能外显传授的。在Cleeremans(2001)[8]的一项研究中,选取母语为法语的一至五年级学生为被试,用对非词的判断任务调查他们对正确语法规则的内隐学习。为了避免每个被试对单词的敏感性不同,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是非词。实验一、二均使用是非判断;实验三、四则进行填空测验。结果发现被试对于非词的偏好完全遵循母语单词的拼写规则,他们对拼写规则非常敏感,且敏感性从低到高依次为:双辅音字母的频率规则;元音从不双写的规则;双辅音的位置规则。由此可见,迁移现象不仅仅出现于实验室的抽象规则知识,而且能够在自然情境中发生。在长达5至8年的母语学习中,潜在的规则已经不知不觉地迁移到了非词中。侯伟康和秦启庚(1996)[9]对国内中学生进行了汉字特征的分类研究。他们在汉字特征识别范围内探讨了学生汉字的内隐学习特点,实验采用特征分类方法测量内隐、外显学习,这些特征包括显著性特征—笔划维度,非显著性特征—汉字偏好维度。
结果发现:(1)在汉字偏好特征的学习上,外显学习难以获得底层规则,操作仅处于随机水平,而内隐组被试则表现出更强的底层规则的迁移特性,而且,这种底层规则的顺利迁移过程无需有意识的控制加工就能完成。(2)汉字的偏好特征还表现出高潜力的内隐知识。外显组同时使用了两种维度进行分类,而内隐组仅使用笔划维度进行分类,但内隐组选择力却丝毫不逊外显组。由此可见,法语、汉语母语被试均表现出极强的内隐学习特点,这表明母语规则不仅能够内隐获得,而且母语的内隐学习是强有力的。而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内隐学习的作用也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充分肯定。只是在外显学习和与内隐学习何者对语言学习更具贡献的问题上,研究者尚存在争议。例如Bialystok(1979)[10]运用法语语法判断任务考察了规范的外显知识和直觉的缄默知识之间的不同作用,结果发现:内隐与外显学习各有优势。在判断句子语法是否正确时,缄默知识非常有利;病句的进一步分析则需要语言外显知识的介入。而Michas和Berry(1994)[11]对希腊语学习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尽管内隐学习也能够掌握规则知识,但是其成绩却比外显学习的差。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6:0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1922945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