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隐性知识及其分享

更新时间:2024-01-04 05:59:53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再见打一字)

教师的隐性知识及其分享

研修yɑnxiu教师的隐性知识及其分享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伯海英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既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相对来说,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隐性知识,在知识总体中占有更大的比重。隐性知识对教学实践有深远、本质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带动和引导的作用。隐性知识的有效获取与分享不仅关乎教师发展,也关乎学生发展。一、隐性知识及教师教学知识的隐性特征隐性知识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中提出,也被翻译为“缄默知识”“默会知识”。在商业、企业、教育等行业广受关注的一种观点是,一种成功的模式为什么不容易被简单复制,关键就是缺乏对隐性知识的深入分析。隐性知识具有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等特性,它存在于个体身心和思维中,体现在特定情境和行动中,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显性知识可视、可记、可言传,而隐性知识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也难以进行逻辑说明。(贺红星、汤慧,2012)比如,同一个菜谱,不同人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风味、口感,因为烹饪过程的时机、火候等都是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书面操作步骤需在实践中反复尝试,才可能把握其中奥秘。教学实践中也常见这样的情况:即使优秀教师已经详细介绍其成功经验,听者在操作时仍很难复制,其原因除了取得经验的环境条件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人经验具有缄默特征,难以通过语言表述传递。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知识的核心,由教学内容知识、教学对象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要素组成。(辛继湘,2017)教师在复杂的情境中实践,通过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分析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帮助学生30理解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对象都具有内隐性特征,教学规则、策略、模式虽然能以文字总结,但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逐步具有个性化理解和创新,在此过程中积累和重构个性化的学科教学知识。可见,教师绝大部分的学科教学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植根于教师的思想中,并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融合。二、以具体任务激发隐性知识分享由于隐性知识具有个性化和模糊性,所以,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的共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实践表明,成功的分享案例往往与具有共同目标的团队合作有关,而这个共同目标又与具体任务的解决相关联。1.以问题开启隐性知识的分享。团队成员共享隐性知识,往往始于共同面对的问题。从认知科学角度看,解决问题有一种思维过程,能完整而细致地反映人们处理知识的复杂过程和认知机理。(郑作龙、张庆普,201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团队成员调动自己的观念、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各自展现出对问题的认知方式、思考路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就是个人运用隐性知识对问题进行表征的过程。通过团队合作,成员从同伴那里汲取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隐性知识,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因此,“问题”是有效分享隐性知识的切入点。2.以合理压力推动隐性知识学习。研究表明,任务的复杂度与隐性知识学习之间成倒U型关系,只要整体任务复杂度维持在适中水平,就可以显著促进隐性知识的学习。(于梅芳等,2016)在教育教学中亦是如此,隐性知识分享应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当学习任务落在努力

可完成的范围内,才可能激发起学习欲望。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放弃学习的概率。同时,任务完成需要一定时间保证,一味降低时间成本不能促进知识传递,相反还可能导致知识损失。因而,保持任务难度的适中并给任务完成留足时间,对驱动教师隐性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3.以实践检验隐性知识的契合度。对隐性知识的感知和解释离不开实践,隐性知识的传递方式主要是认同、推广。但任何优秀教学经验都有其形成的背景和条件,这也是其内隐性的一部分。要实现优秀经验的迁移,就应分析其中隐性知识与新问题解决的契合度,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现有情境,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和现有情境中的问题磨合,逐步修正完善,生成新的经验、技能、方法等隐性知识。那些只移植先进经验的形”而不研究“神”的教学改革,往往效果不佳,也无法持久。4.以反思强化对隐性知识的感悟。隐性知识在传递过程中,应重视及时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重构,具体包括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梳理实践中创生的新策略、新方法及其条件等,通过叙事、日志等形式挖掘自己的隐性知识,并将团队协作实践中获得的新知识融入自身心智中等。这是将隐性知识结构化、内化最重要的环节。大量事实证明,能够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大多勤于笔耕,因为成长既离不开学习和实践,也离不开反思总结。三、以任务驱动隐性知识分享的方式隐性知识的分享过程是隐性知识从知识输出者向知识输入者传递的过程,至少涉及两个基本环节,即隐性知识的外显化和内化。外显化是分享的基础,内化是分享的实质。同时,分享过程还应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团队成员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为知识输出者和输入者,即隐性知识分享非单向传递,双方都应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隐性知识。1.师师共享。下面,笔者以常见的任务驱动形式为例,分析隐性知识的有效分享及其影响因素。(1)师徒结对。师徒结对是最常见的隐性知识分享方式。师傅个人经验中有一套深刻影响其教学行为的价值观、行业精神、思想方法、技能窍门等隐性知识。师徒在具体情境中经常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业对话,这种浸润式的言传身教,使师傅的隐研修yɑnxiu性知识于无形中影响徒弟。因为师傅不同,起点相近的不同新教师两三年后对教学的理解和实施水平便已然拉开距离。(2)名师领衔。名师工作室是名师领衔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形式,往往由领衔名师及其团队组成指导力量,吸纳青年教师为指导对象。名师工作室承担一定的研究课题,定期开展专题研究活动,重在教学实践指导。由于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往往是跨校或跨地区的,名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联系较“师徒结对”相对松散,这也增加了隐性知识的传递难度,需要有一定的机制激发和维持传递者和学习者的共享意愿。为了提升共享效果,名师工作室应营造共享文化氛围,培植成员隐性知识外显、内化能力,这些要素都将影响学科教学知识的传递。在工作室运作过程中,应以具体任务为载体,形成分工合作的组织结构,跨校合作尽可能就近形成协作小组,以便经常针对真实问题,深入教学实践情境或使用真实教学案例,增加团队成员在具体情境中的体验与对话机会,激活成员的隐性知识,使其显性化。普遍运用的集体备课、说课、片段教学、研讨课等方式都支持教师隐性知识外显,有利于教师解释行为背后的个性化理解,在“观摩———反思———练习”中,很多难以言传的实践知识被理解和认可,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认同与推广。(3)校本教研。这是教师隐性知识分享最佳途径之一,教研组成员面对面交流经验是最为便捷、最易常态化的一种形式。同组教师面临相似的教学条件、学生特点,更有利于在统筹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深度分享个人隐性知识,解决共同面对的教学难题。但校本教研目前普遍存在研究主题不清、缺乏连续跟踪问题解决过程、停留在事务性上传下达或单点浅层讨论等问题,虽然或多或少也存在隐性知识分享,但显然亟待改善。因此,校本教研也应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任务为载体。(4)教学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是教学竞赛的初衷,要真正发挥竞赛促进教学的作用,应建立教学竞赛的群众性比赛机制,而非针对个别优秀教师,应从学校教研组的校本研究和竞赛开始,以参赛任务驱动全体教师对先进理念、优秀经验的学习,提升他们研究教学的主动性。如此,完成备赛任务的过程往往能引发各级教师团队隐性知识的深度分享,不仅仅是参赛教师本人受益,所有参与其中的教师同伴都是受益的。(下转第45页)31“

教学jiɑoxue有价值的细节,或者有了细节不会描述。阅读教学时要预见这一困难,在讲“探究细节的奥秘”时,有顾后意识。写作训练时,要重视过程指导,学生读写融通,写有履历,才可能有语言运用能力的真正成长。下文以习作修改指导为例加以说明。在学习第一单元前即布置作文《自己班级的一位同学。这样指导之后,还要跟踪,要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确定文章的重点,用细节表现人物精神,选邓稼先》的开头运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修改,或学《邓稼先》尝试用对比、用独句段突出人物,或学《衬托的方法,刻画人物———八年级下册安排有“学,可以再次回应此单元。一篇作文写多次,习仿写”反复修改,写到满意为止。其实,写一篇,写到熟时是生时,立意、选材、结构、通顺等能力训练皆含其中,练好一篇,即掌握一类。写作课是学生实践课,学生需要教师具体的、可操作的过程引导,学生写有履历,才有真生长。了不起》,要求学生写剖析习要在单元、全册、整个学段中通盘设计,每一步都尽量考虑整体的功效。“从讨论内容来说,单元教学的讨论比单篇教学的讨论更综合、更丰富、更开放。从讨论形式来说,单元教学的讨论比单篇教”(邓玲)关学的讨论更自由、更民主、更灵活。键在比较点的确立。比较点重在紧扣目标,训练语言能力。邓玲教授归纳常用比较点如下:1.同类文体要素内容形式的比较,以辨个性风格;2.不同文体要素内容形式的比较,以辨作品功能;3.已知知识规律文章与未知知识规律文章的比较,以辨温故而知新;4.同一作家数篇作品的比较,以辨创作旨意;5.学生习作与教材同题材范文的比较,以辨高下差距。确定可比之处后,教师的重要工作是训练学生阅读掌握一定的比较方法。王松泉先生在其专著《》一书中列举了十几种比较的方法,一些指教育学导学法的书籍中也随处可见,均可借鉴。方法没有最好,因地制宜,适合自己的学生为上。注:本文为福建省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单元整体化教学”专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S180102)四、结语单元整体化教学意味着单元阅读、写作、小练(上接第31页)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挖深度,竭尽所能地将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技巧等隐性知识揭示出来告知学生,将经过反复“咀嚼”的知识“喂”给学生,免去学生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直接跨越到条理清晰的知识性结论。表面上看,这种教学结果有知识、有方法,效率高,但学生没有亲历获取过程,就无法获得蕴含在此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在新情境中仍一筹莫展。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思维能力下降,更可怕的是产生思维惰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甚至影响其积极进取的价值观,素养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可见,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科教学知识等隐性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素养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向学生传递隐性知识的策略本身也是教师隐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简单地越俎代庖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师应以传授显性知识为载体,将学生获得隐性知识的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体验和领悟获得隐性知识,并且指导他们在应用中巩固和内化,逐步形成核心素养。(5)智慧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隐性知识显性化和分享提供了支撑。我们可借助高清视频对教师教学教研行为进行记录,再通过云平台、在线社区等实现不同地域教师之间的实时对话,还可以聚焦某个片段,实现远距离的相互观察、模仿和讨论,这样隐性知识就得以跨区域有效共享。信息技术还有助于支持教师记录、分析和重组知识,积累和形成个人业务档案,这些成长记录既是隐性知识内化的成果,对教师隐性知识的分享也极具价值。应该强调的是,技术在隐性知识分享中始终只是辅助手段,创造隐性知识的教师才是真正主体。2.师生分享。发展学生的素养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但能以教材等显性形式呈现的知识十分有限,绝大部分素养具有内隐特征,须以显性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通过体验、感悟逐步积累和发展。我们知道,显性知识可通过读记获得,而隐性知识则需通过经历来体验。学生如果仅仅通过读记获得显性知识,无法领悟隐于其中的观念、方法等隐性知识,这样,无法迁移。的显性知识往往是“死知识”45

教师的隐性知识及其分享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5:59: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1919345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师的隐性知识及其分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师的隐性知识及其分享.pdf

标签:知识   隐性   教学   教师   学生   过程   分享   实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