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放弃继承)
龙源期刊网
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作者:张青民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01期
一、缄默知识及其特征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是当代认识论或知识理论的一大发现。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 即为个人所拥有却难于明确言述、传达的知识。①
与显性知识相比较, 缄默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 非逻辑性。缄默知识是一种“非语言知识”或“不清晰的知识”,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其二, 非公共性。它不能通过大众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正规的传递, 因为这是连这类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无法表达的。它的传播更多的是借助于个体受众的情感、理解而获得;其三, 非批判性。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也能够通过理性过程而加以反思和批判。而缄默知识则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因此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其四, 情景性。它的获得是对具体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因此它的作用只有在相似的情景再现时才能发挥。
二、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从内容看,可分为学科相关的缄默知识和教育相关的缄默知识。
(一)学科相关的缄默知识
“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②而这些知识之中既包括了外显的易于被察觉的知识,也蕴涵着丰富的、不易被人们觉察到以至于最终被忽略了的隐性知识。例如那些与体验、感悟、熏陶、感染、直觉、灵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知识以及无法用语言言明的、只能通过实践的方式内化于心的“怎么办”的规则性的知识等。
(二)教育相关的缄默知识
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教育相关的缄默知识,包括教师的缄默知识、学生的缄默知识、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师生交往和学生之间交往的缄默知识等。这些缄默知识常常是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实施。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一种大家比较熟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5:5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189762578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