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雷声大雨点小)
1、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又称自然综合体或景观,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为具有地理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P25),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前者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后者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P2)
3、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其物质组成强调物质的实体的一面,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运动方面,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
4、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在组成上有自己的特殊性,明显地区别于其他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P29)以上特征表明自然地球圈层,主要表现有○地理环境不是大气、水体、岩石和生物等各种物质成分的机械凑合,而是一个复杂的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物质体系——自然综合体。
5、 地理圈: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紧密接触,多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的新的、比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P25)
6、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高一级自然地理综合体)之间的组合格局。
7、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两部分。每一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稳定的,它们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演化而被另一种类型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所替代,这样一种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结合方式,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即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如火山爆发、泥石流,以及一些人为过程(采伐森林、围海造田等)。
8、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又称垂直结构,实质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各个自然综合体均由各种组成要素所组成,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层现象,各种要素之间均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方式,不同自然综合体,要素组合不同,组成要素之间的垂直联系凡事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组成结构。组成结构从垂直自然剖面研究一定区域的地质基础上的地貌,岩石地貌复合体上的水文特征,土壤和植被状况以及形成的气候。
9、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又称水平结构,实质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基本反映。根据组成结构的差异划分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一定的分布格局,性质各异的不同自然综合体存在着要素间的地域联系和作用,从而使得若干等级相同的、毗邻的、地域联系密切的自然综合体组合为等级较高的自然综合体,其具有相应水平的整体属性和综合特征,从而区别于同一等级的其他自然综合体。
10、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一个空间结构稳定的自然综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各种过程的方向、强度、
形式等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随周日运动出现的日变化、随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出现的季节变化等,不会导致自然综合体的更替,但这种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是周期性重复出现的。
11、 系统论:是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理论、协同学等一系列新型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从横向综合的角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P33)
系统的功能类型(P35)
12、 孤立系统:边界封闭,系统与外界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自然界中极少出现这类系统。
13、 封闭系统:系统可以通过边界与环境交换能量,但是没有物质交换。若忽略落下的陨石和宇宙尘埃,整个地球就可以看作封闭系统,接受太阳辐射,又向宇宙空间进行辐射。
14、 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的传输,也有物质的交换。特征是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能通过反馈进行自我调节,使输入与输出实现动态平衡,维持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具有不断复杂化和完善化的演化能力。地球表层是全球性的自然地理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地球表层内部任一自然综合体也是开放系统,它与周围的其他自然综合体不断地交换着能量和物质。
系统的结构类型(P36)
15、 形态系统:单纯由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网络来确定。在地理研究中只要求找出研究对象所包含的要素,确定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渠道以及这种联系的方向和强度,就能建立一个形态系统。可以体现“地理事实”和“地理结构”
16、 级联系统:由能量或物质流通的路径来确定的系统。建立这类系统要考虑能量或物质输入输出及其在系统内部传输的机制和途径,体现“地理过程”。
17、 过程—响应系统:这类系统至少应有一个形态系统与一个级联系统相耦合。可显示从“形态”到“过程”,从“结构”到“功能”,从“空间”到“时间”的特性,是地理系统中比较高级的一种类型,更加接近于现实的状况。
18、 控制系统:当一个过程—响应系统的某个关键部分被某种机制所控制,这个系统就成为控制系统。控制机制使系统按照某种预定的方式运行。如系统中的土壤子系统就属于该系统的关键部分。人们可以通过对磷肥使用的控制使系统中磷的含量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
19、 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功能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P38)
1、整体效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已构成一个系统,按照系统理论,组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即作用与结果之间不成正比数量关系,而是指数关系,具有一种放大(或缩小)效应,即系统整体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
2、周期性节律: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发生在一定地区的昼夜更替日周期和季节更替年周期基础之上,即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
3、地域分异: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如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从山麓到高山顶部,以及在局部地段都可以观察到不同属性的自然环境的规律性变化。反映整个自然环境各个部分的空间分化。
4、地带性: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他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典型表现是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地球球形引起的太阳辐射城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它最能反映地带性的本质特点。
5、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地带性。典型表现是地表的构造区域性,即由于不同的地质构造组合从而得出一系列大地构造分区,在我国典型表现是分异出三大区域:东部隆陷区、西北差异上升区、青藏高原新褶皱高隆区。
6、纬向地带性: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产生南北向的分化。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气候、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以及外动力所形成的的地貌都具有相应于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产生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
9、经向地带性: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P94)
10、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法相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同事受到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作用,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地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P100)
11、地方性: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也是野外考察最直接观察到的地方性差异现象。主要因素是局部地形差别、小气候差别、岩性和土质差别以及人类活动影响。(P110)
12、发生统一性原则:综合自然区划的一般性原则之一,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依据。(P136)
问答: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现代自然地理学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及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的规律性总结出来的基本原理,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的实质是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可视为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系统或地理耗散结构,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自然综合体观点、系统论观点、耗散结构理论三个由浅入深的发展阶段。
2自然综合体阶段是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相互联系性质的角度来认识整体性的,○是哲学层面的认识。该阶段观点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某一要素会影响其他要素,某一部分会影响其他部分。这种内部的联系是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既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又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其整体性如此严密和具有如此的普遍性,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节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3系统论观点阶段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认识其整体性的,○是结构层面的认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各单独组成要素或各单独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不能把个别成分各自特征的组合代替整体的特征,把个别成分各自作用的叠加作为整体的作用。这些个别的成分由于统一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中,已构成为一个系统。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作用是隶属于整体的,同类要素在不同性质的整体中具有相应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因此在研究中要研究各组成要素在整体制约中的所有性质特点,才能完整的认识整体组成结构。
4耗散结构理论阶段是从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其整体性○的,是能量层面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种交换过程使
得自然地理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不断进化发展,并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依据热力学定律,在孤立系统中,负熵的增加会使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自然地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着能量与物质交换,构成强大的负熵流,使自然地理系统内部形成了既具有整体组织,又存在地域差异的空间有序性;既具有周期重复,又不断旋回前进的时间有序性;既进行能量、物质流通,又保持着稳定动态的功能有序性。
2、 太阳能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太阳可视为理想的辐射体,○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巨额能量,输入地球的能量大部分为自然地理环境所得,太阳辐射能成为自然地理过程的根本动力。太阳辐射输入与输出地球的能量最终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辐射平衡值表示了该地太阳能的净收入,是自然地理过程更为直接的动力基础。辐射平衡的地理分布具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趋势,使得全球辐射平衡的等值线基本沿纬线呈带状伸展,同时也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节律周期。显然,辐射平衡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能量基础,其时空特性与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及时间结构的特征完全吻合。
2太阳能对无机界的影响,○推动地球表层大气循环和水循环。太阳辐射进入自然地理环境以后,发生了复杂的能量交换和转化。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转换为热辐射,热能是无机环境自然地理过程的主要能量形式,大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形成向上的热力梯度;低纬和高纬之间,由于辐射平衡地理分布不平衡,形成经向的热力梯度;海洋和陆地之间,也形成周期性转换方向的热力梯度,热力梯度转化为压力梯度趋势大气发生运动,形成不同尺度的大气环流。其中行星风系又引起了洋流,两种大规模的大气和水分的物质循环机制对于全球能量调整和区域性热量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太阳辐射通过蒸发和蒸腾转化为汽化潜热,引起地球上的水经过相变而发生循环。太阳辐射引起地表岩体热胀冷缩,发生机械风化,风化物一方面为土壤的发育提供成土母质,另一方面在水流和风的作用下加入到地质循环的机制中。
3太阳能对无机界的影响,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通过食物链等形式进行传输,太○阳能转换而形成的能量流联系着整个有机界,并引起有机界与无机界发生物质交换,形成生物循环。太阳能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交换转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能量传输网络和响应的物质循环机制,把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产生整体性、差异性、节律性的能量基础。
1、从区域整体性角度分析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北纬32°—42°之间,西邻青藏高原,东濒黄、渤二海,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南界为著名的秦岭淮河线,主要包括京津、黄淮、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由于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又处于温带地区,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也因此导致了该地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匀,7、8月为洪涝灾害多发季的水文特征。北京位于华北地区,三面环山,河流自山地向地势较为低平的地区流,形成了冲洪积平原的地貌类型。华北地区的气候以及水文、地貌特征也影响和决定着该地区的植物、动物和土壤的类型及特征(植物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土壤以褐土和棕壤为主)。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北纬24°以南,该地区受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影响,加之其位于低纬度地区,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决定着该地区的水文特征为河流径流量季节分配较为稳定,洪涝灾害多发生在4、5月份。广州位于华南地区,且处于两广丘陵地区,形成了多低山丘陵的地貌特征;华南地区的气候、水文和地貌特征影响了该区域动植物以及土壤的特征(植物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少部分热带季雨林,土壤类型为红壤和砖红壤)。
2、从地带性角度分析
纬度地带性:
华北地区:自南向北降水量逐步减少,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年变化率也随纬度增高而变大。华北地区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土,中部低洼处为盐泽土和沼泽土。受气候影响,华北地区自南向北土壤分布依次为黄棕壤、棕壤、褐土。华北北部至山东山地边缘的山前洪积-冲积扇或山前倾斜平原,发育有褐土;华北平原中部为黄潮土;黄河冲积扇以南的淮北平原未受黄泛沉积物覆盖的地面,大面积出现黄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沙姜黑土(青黑土);淮河以南为水稻土。受土壤分布的影响,华北地区的植被也成地带性分布。从整体上看,华北地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并以枥林为代表。在南部,枥林的主要建群种为麻栎等,往北逐渐为蒙古枥,辽东枥所取代。从上述可知北京地区土壤主要为褐土,植被多以蒙古枥和辽东枥为主,且处于较为干旱的地区。
华南地区:自南向北降水量逐步减少,但差异较小,多在1000毫米以上,华南地区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和赤红壤,受土壤影响,华南地区的植被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广州地区位于华南地区的东部,土壤为砖红壤,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且该地区濒海,较为湿润。
经度地带性:
华北地区: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干湿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湿度越来越小,干度越来越大。同时植被也因干湿度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荒漠—草原(草甸)—灌木—乔木的变化。北京在华北地区东部,距海较近,植被主要为灌木和乔木。
华南地区:自东向西据海洋距离未有显著变化,湿度状况大致相同,植被并未因干湿度变化而有明显变化,基本均为热带灌丛、亚热带草坡和小片次生林。广州地区多为亚热带草坡和小片次生林。
3、从内部分区差异方面
华北地区:包括京津、黄淮、黄土高原三部分,其中京津地区距海较近,水热条件较好,雨热同期,水土状况较好;黄淮地区由于地理纬度靠南,且受河流和海洋影响,气候较为湿润,是三个地区中最为湿润的地区,适合动植物生长和农业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多暴雨,且黄土结构松散,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自黄淮地区到黄土高原地区,受海洋影响程度逐步下降,从海洋来的水汽的影响逐渐变小,使得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此外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也为处于其东部的两个区域带来影响,流失的黄土使得京津和黄淮的河流含沙量增加,影响该区域的水文特征。北京属京津地区,其雨热同期,水热条件较好,但受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影响,河流含沙量较大。
华南地区:包括台湾岛,雷州半岛、海南岛、滇南和广西五个区域,其中台湾岛和海南岛四面环海,气候湿润,但海南岛纬度较低,因此为热带气候,土壤为赤红壤,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雷州半岛三面环海,也属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同海南岛类似,滇南和广西地区距海较远,但受到南亚季风影响较大,湿润程度未与其他地区有加大差异,滇南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土壤为赤红壤,广西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砖红壤。滇南地区以及广西地区有石漠化状况和水土流失状况,影响着雷州半岛的水文特征。广州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且位于珠江入海口处,气候较湿润,受滇南等地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影响,河流含沙量有所增大。
4、从六大要素角度分析
从气候角度:北京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总之,从气温角度上看,广州气温比北京高,从降水量角度看,广州的降水量也远高于北京。
从地貌角度:北京北面与西面均为山地,东部为流水冲击的冲洪积平原,地貌类型较为单一,即山口冲洪积平原地貌;北京的中、南部属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由海河水系冲击而成。
广州地势大致为东北部高,西南部和南部低,呈东北向西南和南部倾斜状态,地貌类型有中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以丘陵为主,三角洲平原和山间河谷平原次之,中低山区最少。
从水文角度:北京河流水文特征为河流年径流总量较小,由于雨热同期,河流汛期一般在7、8月份,且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匀,致使河流流量产生季节变化,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影响,河流含沙量较大,且由于是温带气候,河流会有结冰现象。
广州的河流水文特征为河流年径流总量较大,由于降水量季节分配较为均匀,河流年径流量较为稳定,且季节变化较小,汛期在5、6月份,全年无结冰期,河流含沙量小。
从土壤角度:北京的土壤类型为黄棕壤,而广州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呈酸性),北京土壤相较于广州土壤肥力更好一些。
从植被角度:北京均为温带植物,冬季树木均落叶,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只有少数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广州植物为亚热带植物,四季常青,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从动物角度:北京动物种类较多,如松鼠等,另外候鸟种类繁多,其余动物种类也较多,但大多数为动物园饲养的动物;广州动物种类多样,有陆生野生动物387种
5、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
组成结构(垂直结构):北京所处的华北地区受燕山运动影响形成了现在的地貌现状,主要以花岗岩和沉积岩为主,河流多发源于燕山运动时形成的山脉上;加之其所处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从而导致了河流年径流量较小、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的水文特征,发育着黄棕壤,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这种植被类型。
而广州所处的华南地区受到印支运动以及燕山运动的影响,主要以岩浆岩为主,多山地和丘陵,该区域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文特征为河流年径流量较大且季节分配均匀,汛期在4、5月份;土壤类型为红壤和砖红壤;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域结构(水平结构):由于北京和广州所处区域的各要素之间有着较大差异,反映了两个地区之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形成了两个有着各自的地域特征的自然综合体。
6、从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角度分析
物质循环:从大气循环角度来说,两地均受季风环流影响,北京受东亚季风影响,而广州则受东亚和南亚两种季风环流影响;从水分循环角度来说,两地水分循环的差异性导致两地有着不同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特征;从地质循环角度来说,两地差异不大,均经历风化、输运、沉积和构造过程,但风化的类型不同,北京多为物理风化,广州地区的化学风化占一定比例,输运过程北京以风力搬运为主,广州以流水搬运为主;从生物循环角度来说,两地不同的生物类型促使两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岩矿类型。
能量循环:由于两地的化学元素的差异,并因内在因素和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两地形成了不同的化学元素的富集或分散,并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分解,形成不同的元素的可溶性化合物,空气和水溶液中的生命元素以微量元素的形式聚集在生物体中,有机物也在分解过程中也有着独特的化学元素迁移。
7、从水热角度分析
水和热在各级自然综合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循环的过程均是以水运动和热运动为基础的。
北京处于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带,而广州处于华南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带,由于两个自然综合体所处的热量带不同,因此其主要矛盾为热矛盾,两区域的热量条件不同,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植被类型,北京为温带植被类型,广州为亚热带植被类型。
两地均位于沿海地区,水分差异不是很大,因此两地的水矛盾并不很突出,广州形成的植被多为乔木,而北京地区灌木乔木并存,且数量相当。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4:4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144542578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然地理环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然地理环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