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更新时间:2024-01-04 01:32:25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河面)

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摘要:现象学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以现象学的研究开启了理性主义时代认识论的大门。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他不再仅以人的意志理解事物,而通过对“在世存有”的研究来认识事物本身。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地方,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而“场所精神”就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笔者通过对路易斯·康,斯蒂文·霍尔和王澍三位大师的作品,深入的剖析了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以及由之而来的“场所精神”的有关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现象学;场所精神

现象学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以现象学的研究开启了理性主义时代认识论的大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现象是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意识作为现象,是纯粹的“描述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它可以而且只可以直观地把握。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意味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世界,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最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与现代主义造成人际关系淡漠相比,现象学是一种更积极的人本主义思想,而诺伯格·舒尔茨将这种思想贯彻于建筑,奠定了建筑现象学的基石。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地方,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而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建筑师的任务正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人为场所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有三种:形象化、补充和象征。中国山水园林建筑师法自然原则,以叠石和水景象征山川景色,“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达到如诗如画的意境,它不是简单的符号化,而代表了人对生活世界的理解。而“场所精神”就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按照感受特征将场所分为四种类型:浪漫式的场所,宇宙式场所,古典式场所和复合式场所。

现象学的观点首先充分体现在建筑界诗哲路易斯·康的身上,他的设计和理论更多地依赖感性的论述和判断,充满宗教般的神圣,显得深沉感人。他说:“学校之初,是一个人坐在大树下,当时他不知道自己是教师。他与一些人讨论他的知识,这些人也不知道他们就是学生,于是一些空间建立起来,这就是最早的学校。”建筑在以实体形态存在之前已具备某种“质”,决定营构建筑的方法。人们的直觉能够感觉到这种超越时空、凌驾于功能和造型之上的“质”。遵循着它,能够获得合理的建筑“形式”。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另一个领域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文·霍尔。霍尔强调的是“场所”在建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在霍尔的设计中,场所与建筑的功能组织。作为一名感观建筑师,霍尔认为我们关于建筑的经验是视觉艺术,但是他也认为这是伴随着空间和形体的轨迹,是触觉,听觉,嗅觉的纠缠。霍尔的作品中,早期的渤·奥住宅是建筑现象学在其作品中运用的一个例子。“营造一片景象”在作品形成中占有特别的地位,景观、形态、营造方法,都融合成一个整体。建筑坐落在一处俯瞰大西洋的小山上。霍尔对建筑的构思,便来自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考虑。以一部当地的风景小说《白鲸记》描述的场景为出发点,在海滩设想了一座木屋。(小说描述当地曾有一群印第安人用在沙滩上找到的鲸鱼骨架做成他们别具一格的住所)。而霍尔的小屋,是一个把柱子翻到外面的充气骨架结构,通过暴露出来的内部结构,使人联想到海滩旁的鲸骨棚屋在这个设计中,霍尔表达出土地的城市意味与海洋粗犷之间的差异。这种精妙的象征与文化上的联想,并结合人们在现象学差异上的感受,正是霍尔的匠心所在。又如在斯特莱托住宅中,霍尔则采取了一种音乐上的联系。

住宅分为4个部分,以对应音乐中的4个乐章。在主人房里,“如水的空间”,用好几种形式表现出来地板平面的层层搭叠,屋顶像溪流般的越过墙端,拱形的墙体又将天窗的光线引入室内。这种音乐上的隐喻,使树林中的这栋住宅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又将环境的特质与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霍尔的每一个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而特定的构思,来源于对场所和环境的思考。所以,霍尔的作品被认为是关注本体论现象的建筑,是建筑现象学在实践中的具体代表。在霍尔的建筑世界里,并不期望完美的建筑,或是辉煌的建筑,而是像箭手追求箭术一样追求一种与自我意识的完美关系,或者说,是为了探索和丰富建筑与个人意识的内外联系。

再将目光转回到本国,作为一名略带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实验建筑师,王澍和他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在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道路从未止步。从建筑现象学的角度来解读王澍的作品,可以清晰看到他所重视的不是建筑单纯的物质功能,而是建筑所蕴含的场所精神,或者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材料、新技术的支持使建筑师们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建造各种形式的建筑;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不同建筑文化之间的不断渗透融合,各国的建筑形式正越来越趋向于一致。特别是我国,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地方都已失去了自身的可识别性,千城一面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此背景下2000年建成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是王澍的第一个重要作品,那是青绿山水间的一个巨大的白色方盒子以及散落在周围四个略小的方盒子;之后2004年建成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里有高瘦透明的玻璃塔、不断重复出现的凹字形和回字形的平面布局、外围的白粉墙和内部从底部到顶部一以贯之的杉木围合,在当下作为主流存在的商业化建筑的映衬下,王澍显得分外特立独行。当年王澍凭借“衰变的穹顶”获得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时,他说“穹顶是西方的,逻辑是中国的”。他指出自己的建筑实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到当代建筑中,因为“传统一旦死亡,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但传承传统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搬,必须是创造性地传承。如果我们透过貌似前卫的表象来解读王澍的作品,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到王澍对于传统的依恋和遵循。

当建筑学进入现象学的领域,我们便再次意识到当代建筑学中面临的三个困境:一为“历史之轻”;二为“直觉之弱”;三为“主体之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充满信心,我们目空一切,坚信人定胜天,然而还有一个事实是: 在物质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的现代社会我们却越来越焦虑和浮躁,我们的痛苦是无处安放自己的身心。这就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论述的人的失根。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幢建筑能让人有回家的感觉,那么这幢建筑就回归了它的本源;同时因为这幢建筑能够让人回家,人就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最终使每一幢使人回家的建筑为这个时代疗伤。

参考文献

[1]宣炜. 场所精神与建筑的归根复命:王澍作品之现象学解读[J]. 学海,

2012(6):222-225.

[2]史永高. 从结构理性到知觉体认——当代建筑中材料视角的现象学转向[J]. 建筑学报, 2009(11):1-5.

[3]沈克宁. 建筑现象学初议——从胡塞尔和梅罗·庞蒂谈起[J]. 建筑学报,

1998(12):47-50.

[4]吴秀娴.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J]. 广东建材, 2010, 26(1):130-131.

[5]费彦. 现象学与场所精神[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1999, 16(4):20-24.

1

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1:3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031451327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pdf

标签:建筑   现象学   场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