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年级期中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1-04 01:21:23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吃牛排的正确方法)

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年级期中历史试题

山西省实验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考试试题(卷)

高一 历史

命题人:贺光明 校对人:靳迎、王小山、王沅

第一卷(客观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世纪70年代,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在商代

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 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

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

2.《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

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3.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5.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一措施

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 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 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6.有学者指出,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代

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 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

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 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

第 1 页 共 9 页

7.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 D.防范官员的腐败

8.唐代设立政事堂,其成员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二品”“参知政事”的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这体现了唐代

A.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二 B.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

C.宰相制是集体领导制 D.权臣专横使君权旁落

9.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国家权力的下移

10.“漕粮”是指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清运京师的税粮。宋代把当时的漕粮支出分为三份,“两分在军旅,一分在冗粮”。这客观上反映出宋代

A.中央集权加强存在局限 B.中央政府统治积贫积弱

C.经济重心移至东南沿海 D.经济发展呈现失衡状态

11.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把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13.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第 2 页 共 9 页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4.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15.明朝中央的正式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审判专属刑部,大理寺专管复核,两者都须接受都察院的监督。凡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三个部门组成“三法司”,进行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反映出明朝

A.司法权力由皇帝直接控制 B.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C.司法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 D.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16.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宜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

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7.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

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

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

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

18.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題,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B.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D.公民权利逐渐扩大

19.古代雅典城邦建立初期,执政官从贵族当中选任。到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这一变化表明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的正式形成 B.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

第 3 页 共 9 页

C.财产等级制度的实施 D.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

20.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

A.平等自由 B.城邦优先

C.人文主义 D.法律至上

21.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雅典

A.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民主原则的不统一 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

22.公元前367年,罗马共和国通过的《李锡尼乌斯-绥克斯图斯法案》规定:已付的债息一律折成本金,未偿清部分分三年归还;限定占有公地的数量;执政官中必须有一人出身平民。这一规定

A.提高官员的行政办事效率

B.开始限制罗马贵族的专横

C.缓解了社会各阶层矛盾

D.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23.《十二铜表法》禁止在城内埋葬尸体,其第10表第1条辞曰:“不得在市区内埋葬或焚化死者。”材料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B.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C.注重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 D.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24.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没有法律的国家犹如缺失头脑的人体。执政官司掌法律之执行,法官照看法律之解释。总而言之,我们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赋予我们自由。”据此可知,当时罗马

A.坚持法律至上原则 B.公民缺乏充分民主

C.自由失去法律保障 D.法律可随意被解释

25.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陪审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C.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成熟完备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第 4 页 共 9 页

山西省实验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考试试题(卷)

高一 历史

命题人:贺光明 校对人:靳迎、王小山、王沅

第二卷(主观题)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共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 科举制

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贵,按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取士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方式

的士人

取士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才能、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标准 功次、文法等。 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士于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入仕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程序 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士于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教育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背景

员。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的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第 5 页 共 9 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12分)

(2)你怎样看待材料二中的“南北榜争”及最终结果?(6分)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官员的选拔,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选任方式上,监察官员一般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监察活动多采取垂直单线方式,直接听命于皇帝。统治者还重视用法律对监察活动进行规范,如汉朝时的《刺史六条》、唐朝的《巡察六条》、清朝的《钦定台规》等法规的制定。西汉除御史大夫为二千石外,侍御史、御史及部州刺史皆为六百石。唐代御史台除大夫三品,中丞五品外,侍御史为从六品,监察御史只有八品。然而,他们执行监察权时,可以不受自身品秩限制,纠察弹劾包括宰执、王公在内的一切官吏。虽然古代的监察权依附于皇权,但监察权力的运用具有相对独立性,职能渐渐从行政监察权中分离,机构也渐渐走第 6 页 共 9 页

向独立。

——据《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等

材料二 古典时期,雅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员监督机制。公民大会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问题进行表决。陪审法庭除了是最高司法机关外还是最高监察机关,议事会同样承担着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功能。雅典公民也有相当大的监察权。在雅典,官员的当选必须经过公民的严格监察:官员在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进行审查。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任职期满后,对其财产等情况进行审查,看他是否贪污受贿。

——据《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雅典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2分)

第 7 页 共 9 页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秦朝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军功授爵制

察举制

科举制

皇帝制度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推恩令

隋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

集中军、政、财

科举制

通判、设转运使

行省制度

废丞相

八股取士

设内阁

南书房

清 八股取士

军机处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5、BAADD 6-10、AACBA 11-15、ACDBD

16-20、BDACB 21-25、ACBAD

26.【答案】(1)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任官制度,科举制是考试任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多元化,科举制则较为单一;察举制入仕程序含混粗糙,科举制则相对明确规范;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学校制与考试制相互配合。(12分,答出3个不同即可)

(2)看待:明初进上多出自南方,反映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6分)

27.【答案】(1)特点:监察官员的选任有严格制度和要求;依附于皇权,进行垂直单线式的监察活动;用法律对监察活动进行规范;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监察权与行政权逐渐分离,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

(2)特点:没有独立的监察机关;监督渠道多元化;公民监督权较大;监察官员由选举产生。(6分)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维护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防止官员腐败;为后世的监察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6分,任答三点)

28.【答案】示例:

第 8 页 共 9 页

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力“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吸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 9 页 共 9 页

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年级期中历史试题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1:2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024831327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年级期中历史试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年级期中历史试题.pdf

标签:制度   监察   官员   雅典   进行   公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