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入住证明)
word
第1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解析:选A。“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2020·中原名校质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解析:选C。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实行初衷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肯定了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
3.(2020·某某某某三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
1 / 7
word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重视基层治理,“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不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收养孤儿与单身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故D项错误。
4.(2020·某某某某高三选考适应性测试)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X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 )
A.中书省
C.门下省
B.尚书省
D.枢密院
解析:选A。唐朝时,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北门学士”的“时宣召草制”说明有草拟诏令的职能,因此分了中书省职权,故B、C、D三项错误,A项正确。
5.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送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 )
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C.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
B.实行分层决策机制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选B。根据材料“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可知,唐朝时实行大小事分层决策,故B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官制的成熟,且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门下省负责审议,材料强调分层决策而非门下省的权力,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D项错误。
6.(2020·某某百校联考)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2 / 7
word
敕,“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这说明( )
A.三省六部制利于政治某某化
B.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C.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
D.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
解析:选D。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宰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最高决策权在于皇帝,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可知,魏征作为门下省给事中,有一定的封驳权,故D项正确。
7.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某某王氏,荥阳X氏、X阳卢氏,清河X氏、博陵X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
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解析:选A。根据材料“禁止陇西李氏、某某王氏,荥阳X氏、X阳卢氏,清河X氏、博陵X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可知,通过禁止通婚的举措来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故选A项;材料强调削弱地方士族权力的举措而非排除政治异己势力,排除B项;修订《姓氏录》旨在削弱士族集团,并非维护关陇军事集团利益,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这一举措促进社会流动,不利于阶层固化,排除D项。
8.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选B。由礼部“采风使”的任务不能判断礼部执掌监察职能,故A项错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体现政府关注民情,故B项正确;文化建设内涵太大,故C项错误;材料3 / 7
word
丝毫体现不了儒学,故D项错误。
9.(2020·百校联盟质监)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时间
隋大业元年
事件
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唐初
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及以后
武则天时期
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某某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唐玄宗时期
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
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解析:选D。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禁锢读书人的思想是明清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故B项错误;唐代科举是选官方式之一,故C项错误;从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制度的逐渐完善,故D项正确。
10.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解析:选D。据材料“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4 / 7
word
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核官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故选D项;由材料看不出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施是为了选拔治国理政的人才,并非仅为了审理案件,排除C项。
11.(2020·某某某某模拟)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原来的阶层限制,材料“在唐初以前……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故选B项;由材料“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可知,唐初以前更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是在南宋,排除D项。
12.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
A.皇帝励精图治
C.士族品行高洁
B.皇权相对孱弱
D.选官制度先进
解析:选B。依据材料“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是统一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从而限制了皇权,导致依附于皇权的外戚专权等减少,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5 / 7
word
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
解析:第(1)问特点,据材料一、二信息从统治者策略的目的、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及本质等方面归纳。第(2)问意义,据材料从社会稳定、矛盾缓和、社会经济发展及政治制度的角度归纳。
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
(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
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科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取士方式 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人
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取士标准
次、文法等
入仕程序
程文之等第
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科举制
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6 / 7
word
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教育背景
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
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某某,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并据此予以简要评价。
(2)你怎样看待材料二中的“南北榜争”及最终结果?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取士方式、取士标准、入仕程序、教育背景等方面分析二者的不同;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一分析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影响作出评价。第(2)问看待,结合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巩固统治的需要、“南北榜争”现象反映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评价。
答案:(1)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任官制度,科举制是考试任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多元化,科举制则较为单一;察举制入仕程序含混粗糙,科举制则相对明确规X;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学校制与考试制相互配合。
评价:察举制注重官员素质的全面性,但主观性强,不易把握和操作;科举制简单易行,较为公正公平,但缺乏对士人的整体考察。
(2)看待:明初进士多出自南方,反映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
7 / 7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1:1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021542576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