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艾绒的作用)
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2.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2.东汉朝廷自184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镇压黄巾军之后,188年,又采纳宗室刘焉任用宗室、重臣为州牧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使之成为一州军政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史称“废史立牧”。下列对“废史立牧”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对郡县制的彻底否定 B.埋下了军阀割据的祸根
C.直接导致三国鼎立出现 D.利于东汉加强中央集权
3.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而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据此推知,两税法
A.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 B.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
C.抑制了土地兼并进程 D.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4.欧阳修在修订《新五代史》时,把辽朝归到《四夷附录》中。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宋史》《辽史》《金史》。这一变
化反映了
A.政权并立使民族矛盾激化 B.争夺正统斗争的激烈
C.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D.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
5.钞关为明清两代内地征税的关卡,下表所示反映了其数量与分布情况。这折射出,明清时期
明代 7处(九江1处、大运河6处)
34处(京师3处、直隶5处、辽宁2处、山西l处、山东1处、清乾隆时期 江南7处、浙江2处、江西2处、湖北1处、四川2处、福建2处、广东2处、广西2处、内蒙古2处)
A.政府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江南市镇逐渐衰落
C.区域间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6.1919年,梁启超以北洋政府官方代表身份,在英、法、比、意等国游历一年之久,听到了不少关于欧洲文明破产的说法。回国以后,于1920年3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长文《欧游心影录》,鼓吹西方物质文明破产,东方文化优越的论调。梁启超这一论调意在
A.为变法图强寻求内在依据 B.揭示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罪行
C.宣扬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粹 D.批判新文化思潮的偏激倾向
7.有学者指出,井冈山等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政权建设,依靠组织和协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手段,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这表明“工农武装割据”
A.开启了农村革命历程 B.促进了农民收益的增加
C.完善了政治组织形式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重构
8.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大众,在苏维埃的红旗之下,一致起来积极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彻底争得中国民族真正的独立与解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坚决维护民族利益 B.实现了战略重心转移
C.力促国共合作抗日 D.开启了革命的新道路
9.1937年,国民政府开始协助民族工业内迁,到1940年底,共有600余家民营工厂、12
万吨机件材料迁往西北、西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内迁
A.削弱了官僚资本的地位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C.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 D.改变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10.1950年7月13日,中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这一战略决策主要是基于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东北成为工业建设重点地区
C.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边防安全 D.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陈兵边境
11.下图为冯一鸣创作于1954年6月的一幅题为《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的宣传画。作为例证,该宣传画可用于研究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B.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公私合营高潮的出现
12.1978年后,我国逐步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发展到41184个。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13.据统计,清代先后有十几万绍兴人在全国各地的官府中任师爷(帮助官员办理事务的文人学士)。清代官场中除了“京片子”外,绍兴口音的“绍兴官话”也成为流行语音。这说明
A.人口流动推动文化传播 B.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C.绍兴师爷把持地方政治 D.地方官员腐败无能
14.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前,一战华工被定义为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宣战后,被定义为中国派往协约国的“参战代表”;一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一战华工被认为是国家的“功臣”。一战华工角色的变化反映出
A.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B.历史事实具有不确定性
C.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D.时局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15.《新青年》杂志第一期第一号封面人物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陈独秀撰文指出,中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利之途”,造成“民德由之堕落,国力由之衰微”。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
A.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 B.培养拼搏进取的新国民精神
C.走振兴工业的实业救国道路 D.组织工人阶级建立工人政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察举制与科举制
取士方式
向朝廷举荐合乎标准的士人
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取士标准
次、文法等
入仕程序
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教育背景
等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 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是:基于君主专制、小农生产方式、家族宗法社会组织之上而形成的国家统治和治理,必然要求官僚阶层对君主负责,且高度组织化、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而这样的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重要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导致选官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结合材料一,运用西汉察举制或隋唐科举制的相关史实,阐释材料二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17.(14分)如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相关文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得任官资格,参加吏部铨选后方能得官
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文之等第
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仅获人自由报名应试
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呈察举制
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要求科举制
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中南区减租减息条例》 《中国土地法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8.(15分)下表序号A、B、C所示是新中国发行的五套人民币中的三个版本(1948版、1962版、1987版)相关信息对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币图案背景、币种及防伪技术对比表(部分版本)
序号 图案背景
1元券“工人和农民”;10元券“灌田”“锯木”12种“工人农民”;1千元券“耕地”“秋收”“拖拉面额A 机”“推车”“牧马”;1万元券“双马耕地”“牧62种马”“驼队运输”;5万元券“收割机”“炼铁生版别
产”
100元券的正反面分别用了“四伟人”头像和井岗山主峰图案;50元券的正面图景,第一次主币将工、农、知识分子三者头像并列作为主图案;6种、B 其他券面正面主图景全部使用了少数民族人辅币物头像;主币的反面分别用了“长城、南海、3种
长江、喜马拉雅山”等图景,辅币反面则分别选用各民族特色纹饰衬托国徽的图景。
强了防伪性能
采用了金属安全线技术,增进技术。50元、100元券还还广泛采用了磁性油墨等先除了采用水印防伪技术外,
币种 防伪技术
1元券的“女拖拉机手”;背面为“放牧”;2每种券面除有基本色外,还元券的“车床工人生产”;背面为“大型油田”;运用多色彩印技术。在手工10元券的“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背面是“人C 民大会堂”;(俗称“大团结”);1角券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背面为国徽、菊花;2角券的“武汉长江大桥”;背面为国徽、牡丹票券的防伪性能
花
——据《从发行的五套人民币图案背景看新中国之变化》整理
分别提取表中A、B、C所示的人民币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人民币版本年份。(15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同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已,确立了传统伦理文化最基本的价值法则。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
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为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孟祥亭《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面额雕刻的主景下,面额文字的为7衬底花纹采用机器雕刻,并种
运用多色接线技术,提高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提出近代义利观的历史背景。(6分)
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C
6
D
7
D
8
A
9
C
10
C
11
A
12
C
13
A
14
D
15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2分)
【示例一】观点:察举孝廉取代习律为官的内在逻辑。(2分)
阐释:秦朝在废分封、行郡县的同时,为巩固统一,适应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历史转变,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选官制度,即官员学习律令为官。儒学成为正统后,汉武帝推行察举制,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按孝廉、茂才等标准先考察后举荐,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这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为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还把上计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为澄清吏治,建立起以御史大夫、刺史等为代表的监察体系。秦汉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进,为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和封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总之,秦汉选官制度从习律为官到察举孝廉的演进,是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进步的缩影。(2分)
【示例二】观点: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创新。(2分)
阐释:南北朝后期,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打破门阀政治。为适应这一阶级关系的变动,并为大一统的国家治理选拔更多优秀人才,隋唐统治者废除九品中正制,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才学成为重要选拔依据,且须吏部选拔后方可为官。官员的考核亦归属吏部,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并以此确定官员的升降。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对地方有巨大的震慑作用。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提高
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冲击了传统的土族门阀势力,并为后世沿用,在历代王朝的政权稳定与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综上所述,隋唐创立的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模式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2分)
17.(14分)
(一)格式:不写题目“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扣除2分。
(二)史实:能对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任意两个时期的史实作简要叙述。
以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为例:
从时代背景角度: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对峙,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阶级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抗战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日本侵华加剧,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4分。土地革命时期,答出阶级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得1分,其他任答一点得1分;抗战时期,答出民族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得1分,其他任答一点得1分)
从政策(内容)演进角度:由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抗战时期实行“双减双交”政策。(4分。土地革命时期,答出“打土豪,分田地”或类似语句,得2分;抗战时期,答出“双减双交”或类似语句,得2分,不全或不明确酌情扣分)
从作用评价角度:土地革命时期,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革命;抗战时期,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政策保障。(4分。土地革命时期,答出调动农民积极性,拥护党和革命等,任两点2分;抗战时期,答出农民生活改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等,任两点2分)
总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时局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
土地政策,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分。答出实事求是、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促进革命发展等关键词即可,任答两点得2分)
考生选择解放战争时期作答,示例和评分细则如下
时代背景角度: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或者不断取得胜利)。(两点2分)
政策(内容)演进角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或者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两点2分)
作用评价角度: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或者农民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解放区或者保证了民主革命战争的胜利)。(两点得2分)。
(三)表述: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0—4分)
层次2 —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5—8分)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9 —14分)
18.(15分)
A:材料显示,本套人民币的券面图景洋溢着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气息,工农群众及其生产活动成为券面主角并大量出现,且币种繁多、券面金额较大、防伪技术落后。(2分)这与新中国成立前后建立工农联盟、为迎接全国解放而统一各根据地货币、结束旧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以恢复生产并稳定社会秩序的历史状况相吻合,也是当时中国生产力落后的真实写照。(2分)据此判定A为1948版人民币。(1分)
B:材料显示,本套人民币币种增多,券面金额增加,这与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大增的历史状况相吻合;(2分)券面图景发也生了新变化:如“四伟人”头像和井岗山主峰图案,这是对缔造新中国的历史伟人的肯定和纪念,首次将知识分子与工农头像并列,反映出新时期对知识与人才的尊重及对知识分子所作重要贡献的肯定;主辅币的反面设计体现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建伟大祖国的深刻内涵。(2分)据此判定B为1987版人民币。(1分)
C:材料显示,本套人民币券面上的拖拉机、车床、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大型油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等图景,均为新中国最初的十几年通过前两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历史写照;制币技术与票券的防伪性能得到提升,折射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科技进步。(2分)这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国十周年大庆、
60年代初调整国民经济成效明显并消灭财政赤字的历史状况相吻合。(2分)据此判定C为1962版人民币。(1分)
19.(14分)
(1)内涵:义利相互依存,对立而同一;义利构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贵义重利,追求正当的利益;取利于义,见利忍义。(4分,任意3点即可得4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构筑和谐的社会关系。(4分)
(2)历史背景: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近代维新思想的推动;西方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传人;近代生物学和经济学的影响。(6分,任意3点即可得6分)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1:1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3021312576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